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兵馬,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蘇健朋


朱元璋痛失愛子朱標以後,為了能讓年輕的孫子朱允炆坐穩江山,大殺功臣以擼掉荊杖上的利刺,但是總不能把自己的兒子也殺光,所以成就了各地強勢的藩王。其中善戰的燕王朱棣,善謀的寧王朱權,都是藩王裡的佼佼者。朱元璋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自己死後兒子搶了孫子的皇位。朱棣在搶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時,借用了寧王朱權的8萬精兵,許諾他事成後平分天下,結果又如何呢?

寧王自幼聰敏,13歲受封寧王,15歲就藩大寧,他“統塞上九十城,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朱棣曾多次會合寧王等諸王北伐,早就見識了朵顏三衛的厲害對其垂涎三尺。在朱允炆盲目消藩政策下,1399年,朱棣藉機以“清君側,靖國難”的幌子發動“靖難之役”,在這場場皇權博弈中,朱權的立場基本上就決定了靖難之役的走向,所以,朱允炆和朱棣都極力拉攏朱權。

朱權本意是做一個誰也不幫誰也不得罪的中立派,但是結果事與願違。建文帝朱允炆先是許以高官厚祿召他回京,被他拒絕了,那重拳消藩令讓他心有餘悸。不聽皇帝的話,後果很嚴重,被收去了封王的特權,消減了一萬六千人左右的“三護衛”。這無疑對朱棣是件好事,薑是老的辣,與建文帝不同朱棣用了腹黑手段。先是假裝兵敗慘狀親自到大寧拜訪朱權,痛哭流涕的訴苦說自己起兵是被侄子逼的,懇求朱權代自己向朝廷起草奏章謝罪,背後卻在安排精銳埋伏城外,手下同時以重金賄賂朵顏三衛部將,等朱權出城為朱棣送行時,突然伏兵四起,自己的愛將竟然也都反戈了,朱權就這樣被綁上賊船了。朱棣迅速收編了朱權的軍隊,軟禁了朱權的家眷,逼得朱權沒有了退路,只得陪著四哥一路前行了。朱棣為了安撫朱權,假惺惺的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他自說他的,朱權又不是傻瓜當然不信也不奢望,最後朱棣當上了皇帝,別說中分天下了,連朱權要求的改封蘇州都不答應,錢塘還不答應,最後打發朱權去了被山水環繞的南昌,赴任前朱棣親筆題詩送別,這不能不算是一種獎勵吧!

寧王朱權最終依附這南昌一隅,連個行宮都沒有,還時不時被誣陷用巫術誹謗朝廷,用自己的隱忍和不問政事的淡然躲過一次次危機,算是在閒雲野鶴的生活狀態下得以善終。

其實對於寧王來說,雖然有點憋屈,但是如果自己沒有稱王之心,只能在朱棣和建文帝之間做個二選一,不管被逼還是自願,選擇朱棣都是對自己最有利的,如果依附建文帝,朱棣失敗的話,朱允炆是不會允許有第二個朱棣存在的;成功了,自己更會因為站錯隊而被朱棣殺害。活的自在逍遙,眼看著朱棣和他的子孫死在自己前面,也算是上天的一種錯愛了!


國史通論


朱棣得了寧王朱權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的時候,曾對朱權說:“事成,當中分天下。”但是事成之後,朱棣是怎麼對待朱權的呢?

(朱棣劇照)

朱棣獲得天下以後,當然不會和朱權說“中分天下”的話,只是讓他自己挑一個封地。朱權說,他想去蘇州。“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朱權去也就是想享福,並沒有其它意思。但是朱棣說:“畿內也。”其實,朱棣是要遷都到北京的,這裡也算不得“畿內”。但朱棣說它是“畿內”就是“畿內”,朱權不敢爭辯。

接著,朱權又說錢塘。“錢塘自古繁華”,朱權無非也是想要享受,沒有其它野心。但是朱棣也不想給他,還冠冕堂皇地說,建文帝把錢唐給了自己的兄弟,結果就不長久,你也想不長久啊?

然後,朱棣給朱權列了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幾個邊遠的地方,讓他選擇。最後封的地方是南昌。朱權無話可說,只得呆在南昌。

朱棣去世後,朱棣的兒子朱高熾繼位。朱高熾是出了名的仁愛之君,朱權想,既然是仁愛之君,對自己也應該很仁愛啊。於是就說,當時我是不想到南昌來的,這裡並不是我的封地。哪想到朱高熾對別人仁愛,對朱權就不仁愛了,很不客氣地說,既然不是你的封地,為什麼你在那裡呆了二十多年啊?這話一下就問的朱權無話可說了。

好在朱高熾也很快去世了。朱高熾去世,朱瞻基繼位,朱權又想,讓我在南昌我就在南昌吧,不走了。不過,我不能就住這麼一座孤城啊,好歹把南昌周圍的土地封一些給我啊。這時候的朱權,已經不敢要“富貴”,只求“溫飽”了。然而朱瞻基依然不給。還批評他喋喋不休地抱怨,頗有對他進行處罰的意思。

(朱高熾劇照)

這麼一來,朱權才算徹底老實了。不但不再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而且從此也只是整天與文人墨客混在一起,吟詩作賦,了此殘生。與文人墨客為友,終於對朱棣及其後人不構成威脅了吧……

以上就是朱權的結局。

不過,說起來,朱權也算是一個聰明的人。這樣的結局,他應該事先就會想到的。既然如此,當時他為什麼會信了朱棣的鬼話,從而把自己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無償地送給朱棣了呢?

其實,所有這一切,都是朱棣欺騙朱權的結果。

一、情騙。

朱棣在獲得朱權兵馬的過程中,一直在對朱權進行感情欺騙。他表面上做出很在乎兄弟感情的樣子,到朱權的府上和朱權飲酒,拉關係。卻絕口不提需要朱權兵馬的事情,直到最後離開。

連最後離開的事情,朱棣也是利用感情欺騙的方式,實現了把朱權抓住軟禁的目的。

古人分離的時候,都會送別。送別都會送到城外。兩人感情的深淺,決定著送別的距離。朱棣因為進城多日,不斷地和朱權套近乎,讓朱權認為兩人的感情是很深厚的,於是把朱棣送出了很遠的地方。這樣一來,實際上就給了朱棣輕鬆軟禁朱權的絕好機會。

由此可見,朱棣對朱權,從頭至尾,就是一場情騙。

(朱權劇照)

二、事騙。

朱棣騙朱權的是什麼事呢?

朱棣表面上是進大寧城和朱權敘舊,向朱權訴說委屈,實際上暗中帶了大量的金銀,賄賂朱權的那些手下,對他們進行封官許願。這使得朱權的手下,很多都倒向了朱棣。

整個過程,朱權一直被矇在鼓裡。還真把朱棣當成一個肝膽相照的好兄弟,整日和他把酒言歡,培養兄弟感情。

也正是朱棣做了這一系列的事情,因此,朱棣在朱權的大寧城外捉拿軟禁朱權的時候,基本上沒人出手救朱權,從而讓朱棣成功把朱權捕捉到北京城,順利接管朱權的部隊。

三、話騙。

朱棣騙朱權的話,就是那一句“事成,當中分天下”。

說老實話,朱權當時肯定也是不會完全相信朱棣的話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這個話,趙匡胤早就說過了。不過,朱權雖然不相信,但當時他肯定想的是,雖然不會中分天下,在一個好的地方享清福,其實也不錯啊。所以呢,雖然被騙了數萬兵馬,還被軟禁,不過也一直積極幫朱棣出謀劃策。

誰知道,所有的都是欺騙,最終朱權落得一場空。


張生全精彩歷史


朱元璋分封諸子到各地當藩王,寧王朱權和燕王朱棣一個被封在大寧,一個被封在北平,共同拱衛著明朝的北方邊境。靖難起兵,燕王朱棣拉寧王朱權入夥,承諾事成之後平方天下,但朱棣奪了天下卻並沒有兌現諾言,寧王最後下場如何呢?


在朱元璋諸子中,寧王朱權與燕王朱棣雖無緣儲位,但朱元璋並不厚此薄彼,四子朱棣封在北平,十七子朱權封在大寧,兩人共同拱衛明朝的北方邊境,在各自封國都有節制調遣兵馬的權力,在各藩王裡面,寧王和燕王是為數不多的手握重兵的藩王,即位之後的建文帝朱允炆自然對兩位重兵在握的藩王叔叔非常忌憚。

大寧驚變,寧王被迫與朱棣合作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朱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朱權離京就藩大寧府,位於喜峰口外的大寧,是當時西北的一個大鎮、重鎮,這裡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位置極為重要。朱元璋對這個兒子也是寄予厚望,寧王手下,擁有甲士八萬,戰車六千,在諸王中屬他最豪。寧王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以驍勇善戰著稱,寧王自己也是能文能武,多次會同諸王出征塞北。

面對手握重兵的藩王叔父,繼承帝位的建文帝深以為憂,所以即位沒多久,就與近臣齊泰、黃子澄、方孝孺等人著手削藩,但是建文帝削藩操之過急,採取敲山震虎,先易後難的削藩策略,先撤周王、湘王等較弱的五個王,這恰恰給了遠在北平的燕王朱棣以應變準備的時機。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以傾君側的名義起兵靖難,一個藩王要對抗整個王朝,顯然實力對比是懸殊的,這個時候朱棣想到了諸王之中力量最雄厚的十七弟寧王朱權,他對諸將說到:“我當年巡視塞上的時候,見大寧諸軍十分彪悍,我若得大寧,截斷遼東,採取邊騎作戰,則大事可成矣。”

燕王朱棣明確表示了要爭取寧王和他走在同一陣線上,那邊建文朝廷也早就對寧王不放心,派人召寧王進京,朱權人未到,三護衛已被削,建文帝打草驚蛇,朱權最終選擇了在大寧觀望形勢。



同年九月,朱棣自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窮蹙來求救。朱權邀請四哥朱棣單騎入城,朱棣拉著寧王的手大哭,表示四哥起兵靖難乃萬不得已,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在大寧住了數日,寧王都毫不相疑,熱情以待。殊不知此時燕軍早已在城外埋伏,朱棣在大寧數日早已“陰結三衛部長及諸戍卒”。至朱棣要離開大寧,寧王出城相送,埋伏城外的燕軍俱一擁而上,殺死守將朱鑑,寧王朱權及王府上下俱被裹挾前往北平,至此,寧王所部兵力俱歸朱棣調遣,為了安撫失意鬱悶的寧王,朱棣還表示:“事成,當中分天下。”

成祖即位,寧王明哲保身



所謂的“事成,當中分天下”不過是朱棣的一句緩和之語,寧王也知話不能當真,待到燕軍打過長江,谷王穗和李景隆打開金川門投降,燕王朱棣入主南京紫禁城,在四年靖難之役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寧王朱權,想著皇帝四哥你來當,可大寧府我是什麼都沒有了,我的兵給你了,朵顏三護衛也被削了,我也沒什麼要求,就給我另外封一塊地當我的王吧。

寧王想去南京附近的蘇州,朱棣不允,說蘇州屬於京畿之內。又想改封錢塘,同樣不允,給了建寧、重慶、東昌和荊州四個地方讓寧王自己挑。

永樂二年(1403年),寧王改封南昌,朱棣親自寫詩送行。不久,有人告發朱權利用巫術害人,查無實,此事便不了了之,朱棣也未加責備。但至此以後,朱權便“自是日韜晦,購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終成祖世得無患”(據《明史》),朱權懂得明哲保身,韜晦隱逸,也算是個明白人矣。

著書立說,安度晚年

寧王朱權活的比較長,哥哥成祖駕崩後,侄兒仁宗皇帝待他也不錯。宣宗在位,寧王又有點耐不住了,議論宗室不應確定品級,藩王議國事有違祖制,惹得宣宗頗為生氣,朱權只得上書謝罪。晚年的朱權,整日與文人學士互相往來,寄託自己的遠大志向,自號月瞿仙。朱權是一個文學藝術修養很高的王爺,雖然年輕的時候英姿颯爽馳騁疆場,但晚年的寧王朱權,也不失為活出了另一個精彩的自己。



寧王朱權一生著述頗豐,他好茶飲,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叫《茶譜》的書來記錄他飲茶的心得體會。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其中《太和正音譜》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雜劇音譜。另外,朱權還是道教名家,著有道教專著《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八卷,朱權多才多藝,涉獵廣泛,其所著書文極為豐富,恕篇幅有限,無法一一列明。

朱權病逝於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享年71歲,歷洪武、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六朝,在太祖諸子中,寧王朱權已屬高壽。


遺憾的是,朱權死後一百多年,他的後代第四代寧王朱宸濠不知道哪根筋抽了竟發動起了叛亂,結果被明代大儒王陽明輕鬆給收拾了,寧王這個藩王也就被廢除了。


大國布衣


靖難之役打了三個月,朱棣跑到朱權的地盤上,一把鼻涕一把淚的哭訴,想讓寧王朱權救救自己,要是能代為上一份謝罪摺子就更好了,朱權看到昔日威武霸氣的哥哥竟被侄子逼到這個份上,一時間感慨不已,於是收留了朱棣,好吃好喝的招待朱棣,朱棣也不見外,成功將朱權和他的兵攏到自己這邊,朱棣看著朱權說:“十七弟,拿紙筆來,哥哥給你畫一個大餅。”朱權湊上去一看,紙上赫然寫著“事成,當中分天下。”

但後來我們知道,朱棣贏了朱允炆,登基為帝,江山還是那個江山,並不曾一分為二。平分天下這種事,誰相信誰就是傻子,其實朱權也並不相信朱棣能做到,他選擇幫助朱棣並非全然自願。這裡,四姑娘就大體說一下這個事情。

1392年,對於朱元璋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年,因為就在這一年,他最為中意的太子朱標病逝,這不僅僅是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劇,更是一個皇帝失去絕佳繼承人的悲劇。朱標一死,朱元璋不得不選擇嫡長孫朱允炆為太子,但是朱元璋本人應該也能想到,百年之後,自己那些兒子未必不會為難朱允炆,畢竟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在皇家是很適用的。

但另一方面,他又希望自己的那些兒子不管是在邊塞還是腹裡,都能護佑大明王朝。但是很明顯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之間磨合的並不理想,畢竟朱允炆成為太子的時候朱元璋已經老了,沒法好好教育這個太子,另一方面,朱元璋主要是在為朱允炆清除朝廷中的障礙,他最忌憚的是朝中的官員,他希望在有生之年為朱允炆創造一個好的統治環境,這恰恰忽略了他的那些兒子們。

等到朱元璋一去世,朱允炆一繼位,朱允炆立刻就感到了自己的危機,他不可能和朱元璋一樣信任他那些叔叔們,他害怕那些叔叔們,而那些叔叔們則對他並不敬畏,這樣很容易就會引發內亂,朱允炆急於站穩腳跟,於是在還沒有做好完全準備的時候,就著急削藩,而且他大概從來沒有想過徐徐圖之這件事。

而在對一些弱的叔叔們開始軟禁甚至廢為庶人的時候,那些邊塞強悍的藩王敏銳的意識到了自己的危機。於是他們開始有了各種各樣的想法,首先想到的就是儘量自保,當然,在沒有辦法保有自己原有的勢力和地位的時候,起兵反抗就成了一些藩王的選擇,比如燕王朱棣。

早在朱元璋生前,朱元璋的前三個兒子相繼去世,等朱允炆繼位後,他最大的一個叔叔就是朱棣,還是藩王中勢力最大的一個,自然也是朱允炆最大的敵人,等朱允炆終於對朱棣出手的時候,朱棣裝病自保,並在被識破之後迅速起兵,1399年的七月,朱棣起兵清君側,這就修飾所謂的靖難,自此大明王朝陷入了持續整整三年的靖難之役。

朱允炆除了地位上能壓制朱棣,其餘各方面都不是朱棣的對手,三年後,朱棣攻進了京城,從此江山還是那個江山,卻已經換了容顏,而朱允炆也消失不見。在這場戰役中,實際上朱棣並不是孤軍奮戰,單單依靠他自己地盤上的勢力,在三年的時間內是打不贏的,這也是朱棣一早就明白的。當然朱允炆自然也不可能不明白。

所以靖難之役打響的時候,朱允炆就害怕他其他的那些叔叔會援助朱棣,聯合起來奪他的江山,尤其是北方邊塞的那些藩王,比如寧王朱權、遼王朱植等,朱允炆下令讓他們進京,只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朱植進了京,但是朱權並沒有理會朱允炆。

朱權也是朱允炆相當忌憚的一個藩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實力不容小覷,並且數次參與出塞作戰。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權是想作壁上觀,最好能看到兩虎相爭,但最後他撿個便宜。同樣在北方邊塞的朱棣自然也知道朱權的實力如何,朱棣很忌憚這個弟弟,他害怕這個弟弟會在自己背後捅一刀,到時候腹背受敵,就真的得不償失了,所以在戰爭打了三個月之後,朱棣到了朱權的地盤。

他打起了苦情牌,而朱權也真的同情上了這個哥哥,答應為朱棣求情,卻不知道朱棣在朱權的地盤上刺探、收買、滲入,等到朱棣安排好了一切,就向朱權辭別,然後朱權就在送朱棣離開的路上被圍住,朱棣勸說朱權助他一臂之力。

這個時候,朱權才知道自己被騙了,但是已經晚了,他的妻子和世子都被朱棣控制,而自己也被圍困,重要的是部下已經很多都投靠了朱棣,朱權不得不答應幫助朱棣,朱棣更是許諾將來評分天下。

朱權善謀略,為朱棣在靖難之役中最終勝出出了不少力。但即便如此,朱棣也不可能真的會平分天下,但凡有點野心,併成為勝利的一方,誰又會願意和別人平分這天下?那話不過是說說而已,朱棣也好,朱權也好,都不會真的去相信。

朱棣稱帝之後,朱權知道他不可能放自己到北方邊塞去,於是請求將封地改到南方,但是,朱棣卻以這樣那樣的理由拒絕了朱權的請求,然後將朱權封在了南昌,在此後的四十多年時間裡,朱權就被困在了南昌,直到去世。

朱權剛到南昌不久,就有人告發朱權行巫蠱誹謗之事,但朱棣並沒有查出什麼來,這件事只能無疾而終,朱權倒是越來越低調,縱情山水,寄情琴棋書畫。即便是後來的明宣帝,也從來沒有想過優待朱權,甚至還指責他不懂事,朱權就更加低調了。

可憐曾經也是英雄,卻被困在南昌動彈不得,不過這也不能怪朱棣。對於朱棣這樣得位不正的人來說,更忌憚別人走他的曾走過的路,朱權當初被迫捲進削藩和靖難之變中,做什麼選擇似乎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尚宮女史


既然你誠心誠意的問了,我便認認真真的回答你。

明朝十六位帝王中,除了開國皇帝朱元璋外,朱棣也是明朝帝王中比較出名的一位帝

王。

有歷史記載朱棣在篡位前,搶奪了寧王八萬精銳兵馬,並承諾大事成便與他平分天下,

那麼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


朱元璋立長子朱標為太子,但是朱標卻是英年早逝,讓年邁的朱元璋非常的傷心,他太

喜歡朱標了,所以選擇繼承人時並沒有在他的兒子中做選擇,而是直接選了他的皇孫朱

允炆,也就是朱標的兒子。

朱元璋為了朱允炆能夠繼承皇位,大殺功臣,為他穩固朝廷勢力。

但對朱允炆最大的威脅便是朱棣。

朱允炆繼位之後,一直記著朱元璋的教導,所以就想要削弱朱棣手中的權力。

朱允炆想通過削藩來減弱藩王勢力,沒想到削藩令使得眾位藩王都非常的不滿,於是朱

棣就利用削藩事件,聯合其他藩王,一同進軍南京。

<strong>

在眾多藩王中,朱棣的勢力不是最強大的,最強大的是寧王朱權的勢力,他的手裡有著8

萬精銳。朱棣也是看準了朱權手裡的8萬兵馬,十分的心動,所以就和寧王朱權商量共同

合作將朱允炆給趕下臺。

而事成之後以兩人可平分天下為誘餌,讓朱權答應和朱棣合作。但是,朱權太天真了,

他低估了朱棣的城府。

朱棣率領著寧王的8萬兵馬,攻陷南京之後便收買了寧王8萬兵馬的人心。不僅如此他還

將寧王朱權的家眷全都給綁了。

這個時候朱權手中無兵無將,沒有辦法,只好順從朱棣的安排,到南昌去任職。朱棣不

可能讓放任朱權不管,在朱權到南昌任職之後,以誣陷使用巫蠱之術為由,奪取了他最

後的職權。

雖然朱權最後保全了性命,但朱棣對他一直不放心,所以朱權的下場也是比較悲慘的。

自古帝王無情,朱權的下場也是生在帝王家的最好解釋。如果你是朱權,你會信任朱棣

嗎?

但是,他到底是低估了朱棣的城府。朱棣率領著寧王的8萬兵馬,攻陷南京之後,就說收

買了寧王8萬兵馬的人心,並且將寧王朱權的家眷全都給綁了。

這個時候朱權手中無兵無將,沒有辦法,只好順從朱棣的安排,到南昌去任職。而朱權

到南昌任職之後,卻被誣陷使用巫蠱之術,雖然朱權最後保全了性命,但是朱權一直被

朱棣猜忌。


最後朱權是在南昌過了自己非常悲慘的下半生。你認為朱棣是怎樣的帝王,他是好還是

壞,歡迎評論。


江水趣談


我是蘭臺令君,寫有態度的歷史!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十三歲時被封為寧王,十五歲前往封地大寧就藩。寧王麾下帶甲八萬,戰車共六千輛,其中包括威名赫赫,堪稱精銳之師的朵顏三衛。而且朱權自己也頗有謀略,根據《明史》記載朱權多次配合諸王出塞作戰,以善謀而著稱,固有“燕王善戰,寧王善謀”的說法。

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連蒙帶騙的把朱權拉攏到自己的陣營,這對“善謀”的寧王來說簡直就是一種諷刺。可以說在朱棣從自己侄子手中奪得皇位的過程中,朱權可是功不可沒,儘管這並非出自他的本意,而且朱棣也曾經許諾朱權事成之後平分天下。事實上,如果朱權不跟著朱棣造反,結果也不會好到哪裡去,因為之前建文帝的聖旨就到了,要削他的兵,也真不知道這八萬軍隊對朱權來說是福還是禍。

軍隊被朱棣搶走的朱權,好不容易等到了四哥即位,想著這次可以分一塊肥肉,卻沒有如願以償,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原本朱權想著靖難之役結束,自己改封南方,最初他向朱棣要求就藩蘇州,可朱卻棣回答說:“蘇州屬於畿內,不方便分給你。”那就退而求其次,咱們要錢塘總行吧?偏偏這朱棣還是不答應,反而說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你隨意選擇吧。最後這扯皮扯了半天將朱權安排在了南昌。朱棣為了表示自己並沒有忘記他的相助之恩,還親自寫詩為其送行。

不過事情還沒有到此結束,寧王並沒有享受幾天安穩日子,就又出了狀況。有好事者投訴朱權用巫術詛咒別人,朱棣本來就對這十七弟不太放心,正好藉此事好好敲打敲打他,於是就派人追查此事,可是這底下辦事的人查來查去都查出個所以然出來,朱棣最後也就將此事不了了之了。朱權也得以安全度過永樂時代。

朱棣死後,上臺的明仁宗朱高熾實行的是相對比較寬和的政策,朱權覺得自己的機會了來了,便上疏說南昌並非是自己的封地,明仁宗回信說:“叔父都在那待了二十年了,不是封地是啥?”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即位時,請求明宣宗將靠近南昌城的灌城鄉土田賜給他。宣德四年又議論說宗室不應確定品級。明宣宗十分生氣,對朱權頗有指責之意。朱權便上書謝罪。總之一句話,朱棣祖孫三人都沒有向其兌現“平分天下”的承諾,不過寧王最後得以善終,還是一個不錯的結局。

以上就是該問題的答案,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蘭臺令君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在建文朝廷咄咄逼人的“削藩策”之下,明太祖在世諸皇子中年紀最長、功勳最著的燕王朱棣,不甘於束手就擒,奮起反抗,擒殺北平城中建文帝所佈置安排的文武諸臣,正式舉兵對抗建文朝廷,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帝得報燕王起兵造反後,勃然大怒,立即禱告太廟,削去朱棣宗籍、廢為庶人。然後遣大軍北上,討伐叛軍。

建文元年八月,燕軍於滹沱河一戰擊敗南軍老將耿炳文,大敗南軍,迫使建文帝以曹國公李景隆替換耿炳文,主持對燕軍作戰。

建文帝擔心燕王反叛後,其餘駐紮在北方邊境的親一同響應,於是下詔召遼王朱植(藩地廣寧,今遼寧北鎮)、寧王朱權(藩地大寧、今內蒙古赤峰)返京‘勤王’,實際上是趁機解除他們的軍權,消除隱患。

遼王接旨後,奉詔自海路返回京師(南京)。而寧王朱權,卻沒有按照建文帝旨意返回南京,而是“坐地觀望”。既沒有回應燕王起兵時,發給諸王的喊冤檄文以回應;對與建文帝發來的“率軍討伐燕逆”的聖旨,也裝作沒看見。寧王之所以這麼做,是有原因的。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十年(1378年)生於京師南京。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朱權受封為寧王,預備的藩地是大寧衛(內蒙古赤峰)。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太祖命朱權前往大寧就藩。

自此,寧王朱權成為明初九大塞王之一,作為國家屏藩、護衛大明朝廷。

就藩時的朱權,年僅十六歲(虛歲)。年輕的寧王,自此就完全負擔起北方防禦重任(之一)。他的藩地大寧衛,遏喜峰口、連接遼鎮、接壤宣府,是整個大明北方防禦線的重要位置,以後明軍出塞征討北元,都要經過此地。

而佔據著重要軍事據點的寧王,也被太祖格外重視,特別增強寧藩護衛兵力。寧王所轄,除按照親藩標準制度,擁有三衛兵力外,還額外統帥“甲士八萬、兵車六千”。此外依附於大明的“朵顏、福餘、泰寧”等蒙古兀良哈三衛所部數萬蒙古騎兵,也盡歸寧王節制。

所以,在太祖在位時,寧王朱權手中所掌握的兵力,為大明諸親王第一。內地諸藩不必說,即使如晉王、燕王、肅王,這幾位御邊塞王裡,統帥兵力雄厚的親王,也遠不如寧藩護衛之實力。

太祖駕崩後,皇太孫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忌憚於諸王勢力,於是採取文臣“削藩”之策,準備逐步廢黜權力過大的親王,收回軍權,歸於朝廷。

在朝廷的削藩計劃中,寧王朱權因為手中掌握著數量龐大的軍力,自然是朝廷眼中必除之而後快的目標。只不過由於還有比寧藩更重要的目標---已經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所以建文帝才來不及動手,革除寧藩。這一點,朱權心知肚明。

所以,在建文帝出兵討伐燕軍、並下旨要求寧王返京“勤王”的時候,朱權裝聾作啞,敷衍應對,就是不執行南返旨意。因為他知道,如果“削藩”順利,燕軍被消滅的話,那麼建文帝的下一步行早晚會落在自己頭上。

往煮自己的鍋下面添柴火的事情,朱權自然是不會做的。

得知寧王陽奉陰為、據不奉詔返京的消息後,建文帝萬分惱怒,下旨削除去寧藩三護衛,作為對朱權的懲罰。

但建文帝自己也知道,山高皇帝遠,又正處於朝廷大軍與燕軍激烈交戰的關鍵時刻,自己無暇他顧,削寧藩護衛的旨意,只不過口頭洩憤而已,沒有什麼實際做用。只有等到大敗燕軍,處理完朱棣之後,再回頭收拾朱權這個半謀反的十七叔。

朱權違抗建文帝命令,據不返京後,心裡多少也有些忐忑,不知道以後事情到底會發展到哪一步。為了留有後路,更好觀望局勢,他與已經起兵作亂的四哥朱棣私下裡還是有一些往來,互通有無,以便隨機而動。

而舉兵“靖難”的燕王朱棣,此時已經先後擊敗南軍兩任統帥耿炳文、李景隆的數十萬大軍,佔據了北平、永平、通州、薊州等地,勢力大漲、軍威隆隆。但建文朝廷始終佔據正統地位,擁有源源不斷的援兵及物資,燕軍如果長期與朝廷對峙,那麼形勢是極為不利的。

居安思危,朱棣在複雜局面下,想到了寧王朱權所掌握的驍勇軍士。如果能夠把寧王手裡的強大軍力納入燕軍之中,那麼既大大增強自己靖難的實力和成功把握,又消除了位於背後的巨大不穩定因素,使得來自後方的威脅不復存在,一舉兩得。

於是,朱棣對諸將說:

“洪武時我巡察塞上,親見寧藩軍士精銳剽悍,勇猛無敵。而今寧弟據守觀望,不知其意如何。我想趁其猶豫之中,賺獲其護衛,截斷遼東建文之駐軍,並收服兀良哈邊騎助戰,則大事可成!如果朝廷再三遊說,使得寧藩出兵,參與對我軍作戰,則我軍兩面受敵,局勢必將危急!”

在朱棣力排眾議之下,燕軍上下達成共識,決定奪取大寧衛及寧藩諸軍。於是朱棣親自率領親衛,自劉家口小路直奔大寧衛,進入城中,面見朱權,慌稱燕軍失利,自己途窮,所以來向十七弟求救,請朱權代為上奏,向建文帝請罪,寬宥自己。

當時的朱權始終沒有下定決心,到底站在哪一邊。面對朱棣的請求,也覺得十分為難,有“兔死狐悲”的感覺,根本不知有詐。同時,他內心也不想朱棣落敗,以為燕軍失敗後,朝廷必然一鼓作氣,對付寧藩,那麼就導致自己被動,要單獨面對建文帝的大軍。考慮再三後,朱權以還是決定接納朱棣。

在欺瞞朱權、獲得其信任從而得以住在大寧城中之後,朱棣一面假意商議奏章事宜,並以修整名義將自己的親衛安排入城、暗中聯絡交往兀良哈三衛首領,以重利獲取他們的歸附支持;一面不斷髮出密令,調動燕軍精銳埋伏於大寧城外,以備發動。

諸事完備後,朱棣向朱權告辭,說返回北平,朱權不明就裡,親自送至郊外。這時早已埋伏好的燕軍突然出現,打著“迎接燕王”的,名義,四面圍住朱權及其少數部屬。朱棣也按照計劃,緊緊握住朱權的手,“請”其同赴北平共商後續大計。於是,還處於錯愕之中的朱權,被朱棣拉著手,在四周全副武裝的燕軍簇擁下,稀裡糊塗地就被“請”到北平去了。

朱權離開大寧後,暗中投靠了燕王的兀良哈三衛發動兵變,擊敗寧藩護衛守將,控制了大寧。之後寧王妃及寧藩姬妾、子女等人也均被“請”到北平。燕軍則完全控制了大寧城,及寧藩強大的軍隊。

關於大寧衛,這裡額外敘述:日後靖難成功,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的朱棣(明太宗、成祖),將大寧衛及附近牧場賜予兀良哈三衛,以酬謝他們的靖難襄助之功。大寧衛棄守後,大明北方守衛防禦線因此向南縮回數百里,使得北方草原各部族幾乎可以直面以後的京師(北京),整個大明北方壓力驟增。成祖遷都北平(京師),親自坐鎮以守護北疆,而後世皇帝則被動地開始了“天子守國門”的歷程。整個有明一代,北方邊境防禦極為被動,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始終不能消除隱患。這些都是後話。

猝不及防地來到北平後,朱權才發覺上了四哥的當。但是自己的軍隊和藩地早已被燕軍接受,悔之晚矣。同時,朱權對於那個執行削藩的建文朝廷也沒有多少好感,甚至對於朱棣的起兵靖難“感同身受”。

在朱棣的賠禮道歉和努力勸說下,尤其是朱棣承諾“靖難”成功後,將與朱權一同“平分天下”的巨大誘惑下,朱權終於下定決心,參與“靖難”!

於是,心懷“中分天下”夢想的寧王朱權,半推半就地加入了燕王朱棣的靖難陣營,一同出力,為朱棣草擬出兵檄文,謀劃作戰計劃、參謀軍事行動。整個靖難期間,朱權都算是朱棣重要的助手,燕軍上下,在朱棣的授意下,視寧王為燕王之下第二人,名義上的地位還要在燕世子朱高熾之上(當然,只是名義上。)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燕軍長驅直入、渡江破南京,建文帝在南京破城後失蹤。燕王朱棣終於擊敗建文帝朱允炆、結束了歷時三年的“靖難之役”。

此後朱棣即位稱帝,成為大明第三代皇帝----明太宗(成祖)。成祖登基後,改建文四年為洪武三十五年。

寧王朱權自三年前參與靖難,雖然是半推半就,其實心裡始終惴惴不安,不知日後如何。幸好燕軍節節勝利,形勢日漸明朗,這才放心下來。等到燕軍終於攻克南京,獲得最後勝利,而燕王也登基成為皇帝后,朱權更是大喜過望,寄希望於成祖兌現承諾,不說中分天下,至少恢復洪武時寧藩權利、掌控一方、實封富庶藩土,安享富貴。

令朱權大失所望的是,成祖自即位後,面對當年出過大力的朱權時總是顧左右而言他,不但矢口不提之前承諾的“平分天下”之事,連恢復朱權舊封地大寧、返還寧藩護衛官屬的話也一概沒有。

朱權無奈,又沒有其他辦法,只得打消念頭,並察言觀色,從不提及當年的舊事。但是對於自己將來的藩地,總不能沒有著落,親王的待遇,還是要爭取的。

於是,朱權小心翼翼地向成祖上疏,請求寧藩內遷,安排到南方就藩,而他屬意的藩地是蘇州。相比大寧舊地,蘇州是江南魚米之鄉,地方富足,如果移藩蘇州,朱權覺得那也可以,不算吃虧。

沒想到成祖對於朱權的請求一口回絕,說:

“蘇州,是京畿之內(蘇州位於南直隸)、京師側翼(南京距離蘇州實在太近),為避免非議,吾弟不宜建藩於此。”

朱權心想也對,我要是在蘇州就藩,距離皇帝太近,日後難免被猜忌,確實有忌諱,於是又改為求封於錢塘(杭州)。

成祖還是不同意,再次回答:

“錢塘為吳地,父皇(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時稱吳王,王氣在吳。弟弟就封於此,恐怕遭人非議。五弟曾被冊封為吳王(太祖第五子周王朱橚,曾先受封吳王,又改封周王),後父皇終感覺不妥,所以才改封開封。建文無道,不尊祖制,封其弟於吳(建文帝時,其三弟朱允熥被封為吳王,但是沒有就藩),最後也沒有結果,這都是天命註定。所以弟弟你就不要請封錢塘了。我覺得建寧、荊州、重慶、東昌都這些地方不錯,任你自己選一個!”

幾次下來,朱權終於知道成祖不想給自己天下富庶之地,無奈之下,只得不再堅持。但是對於成祖所提出的幾個地方還是沒有接受,自己重新選擇南昌為新藩地。這一次成祖沒有駁回所請,很是乾脆地就同意了。

永樂元年(1403年),寧王朱權正式移藩南昌府,出發時,成祖親自送行,並賜詩給寧王,作為紀念。

朱權失落惆悵地來到南昌,從此長居下來。他知道成祖是猜忌自己的,於是終日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韜光養晦,早年在邊塞統兵作戰時勇武之氣也乖乖收起,對外則表現出醉心於詩詞,愛好琴棋書畫,以此自娛。

永樂初年的南昌,遠沒有後世的繁華,人煙稀疏,物質不豐,而謹慎的朱權也沒有招搖。他在寧王府建造好後,於府裡格外建造精廬一間,平日就在這兒彈琴、讀書、練習書法。在成祖的關注之下,朱權謹慎寡言,沉默低調,所以沒有遭到打擊,得以平安。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成祖第五次北伐,半道而返,途中病逝於榆木川,太子朱高熾奉遺詔繼位,即明仁宗。

在成祖去世後,朱權認為能夠再爭取一下待遇,於是上書給仁宗,說南昌原本不是自己的封地,請求移藩別的地方,頤養天年。仁宗收到奏報,回信給他說:

“南昌,是當年皇考文皇帝(成祖)親封叔父你手中,現在叔父在南昌居住都二十多年了,怎能說不是封地這樣的話呢?”婉言拒絕了朱權心心念念地移藩念頭。

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不過十個月的仁宗去世,皇太子朱瞻基繼位,即明宣宗。朱權自恃皇叔祖的身份,又想取得一些利益,於是在宣德三年(1428年)、四年(1429年)兩次上書給宣宗,請求朝廷把南昌附近的田地賜予寧藩,又議論宗室品級待遇問題。

宣宗不似仁宗那樣仁厚,與朱權關係也比較冷淡,沒有給這個叔祖面子,下旨說:

“親藩賜田,祖宗有定製,增減與否,何可妄議。宗室規制,高皇帝(朱元璋)親手所制,祖宗制度,朕亦不敢改動。叔祖乃高皇帝之子,即為宗室表率,怎麼能隨意臧否祖制!”把朱權斥責一番。

朱權在仁宗、宣宗時期,意欲恢復一些權力,及試探朝廷的態度,結果是連碰軟釘子,毫無收穫,這才知道自己的分量實在是無足輕重,只得低頭,並上疏向宣宗告罪。

此後,朱權吸取教訓,再也不輕易訴求什麼。平日裡在南昌交往當地當地文士,探討詩詞,自號月瞿仙。

當年征伐疆場、年輕有為的英武親王,變成了一個與世無爭、深居淺出的普通老者。而數十年來跌宕起伏的往事,也深埋在朱權心中,不為人所知了。

正統十三年(1448年),七十歲的寧王朱權,不問世事二十年後,終於結束了小心謹慎、避世緘言的後半生,薨逝於南昌王府。

寧世子朱盤烒由於早逝,沒有等到繼承寧藩的那一天,由寧世孫朱奠培承王位,成為寧藩第二代主人。

而據野史記載,臨終前的朱權,還是忍不住埋藏於心底半生的怨恨,於病榻上對孫子朱奠培訴說五十年來被帝室諸代皇帝一次次誆騙、輕視、貶損的委屈,拉著朱奠培的手,囑咐說:

“寧藩的這些屈辱,後世子孫千萬不能忘記,要時刻銘記在心,將來若有機會,一定報仇雪恨!”

寧藩與大明皇室的恩怨,因此也一代代傳承下去,直到七十年後。而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伯虎42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出生於洪武十年,自幼聰明伶俐。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將年僅十三歲的朱權敕封為寧王,並於兩年後前往藩地“大寧”就任此地藩王。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在古代屬於會州之地。大寧東面連接著遼左,西面連接著宣府,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

朱權鎮守此地,麾下兵馬有八萬之多,所屬的朵顏三衛騎兵非常驍勇善戰。當時朱權曾跟隨自己的幾個皇兄出塞外作戰,因善於謀略,立下了很多戰功。朱元璋之所以要設立藩王,主要還是讓這些兒子們相互制約和幫助,從而永保大明江山。但是這一切將在洪武三十一年發生改變,朱權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朱元璋——劇照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由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建文帝朱允炆繼位後不久,就開始大刀闊斧地實行改革,並急不可耐地開展了削藩運動。建文元年,燕王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欲將建文帝朱允炆趕下臺。

而在靖難之變發生之前,朱棣曾與手下的將領商議道:

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

朱允炆也深知如果朱權投靠了朱棣,那麼局面則很難掌控,於是他趕緊派人將朱權召回京城。但朱權並沒有來。

同年九月的時候,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率領大軍前去營救。吳高在退兵之後,朱棣便直接趕往了大寧,被謊稱自己是來向寧王朱權求救的。

朱棣——劇照

朱權邀請朱棣進城之後,朱棣便兩手緊握住朱權的手哭訴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造反的,希望這個大侄子不要怪罪自己,還請求朱權為他寫奏摺向建文帝謝罪。朱棣在大寧住了幾天,這幾天裡,朱棣表現很好,朱權也漸漸對他放鬆了警惕。但這個時候,燕王的部隊已經埋伏在了城外,有些官兵也已經悄悄進城,並在暗中勾結三位部長。

朱棣從大寧離開時,朱權便到郊外去送自己的這位兄長,可沒想到剛一出城就被伏兵給抓了。隨後,朱棣便將寧王朱權的八萬大軍搶來納入到自己麾下,並給朱權許諾說,事成之後,與你平分天下!

那麼,等到朱棣真正坐擁天下的時候,真的與寧王朱權平分天下了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朱棣稱帝之後,並沒有給朱權說要和他平分天下,只是讓他自己選擇一個封地。朱權想了片刻,便說:“我想去蘇州”。俗話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此時已經飽經戰火洗禮的朱權也想去南方享享福了。但是這一要求並沒有被朱棣允許,朱棣說道:“蘇州屬於畿內”。簡言之就是,這蘇州屬於京畿之地,是不能封給你的,但是那時候的朱棣已經想遷都北京了,所以這蘇州之地也不算京畿。

隨後朱權又說道:“那封錢塘吧”!錢塘並不在所謂的京畿之內,按理說應該可以封。但是朱棣也依然沒有封給他,甚至還冠冕堂皇地說道:“先父將它賜給五弟,終無結果。建文帝無道,在錢塘封其弟為王,也未能享受。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的,你隨意選擇吧。”

可笑的是,最後朱棣將他封在南昌,但朱權也不敢說什麼,只能前去就任。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南昌之地是朱權的封地,名為是以王的身份就藩,但實際上只是一個被流放軟禁的人而已,所享受到的待遇並不高。就連他的府邸,也不過是當地布政司的官邸而已。

不久之後,朱權遭到舉報,說他用巫術害人,並且還經常誹謗別人,於是朱棣便開始派人前來調查,但此事本身就是虛構的,所以自然也沒有查出什麼結果來。此事過後,朱權變得十分“乖巧”,整日沉醉於琴棋書畫之中,不問外事。所以在朱棣時期,朱權一直沒有受到朱棣的打擊。

到了宣德三年,朱權請求明宣宗朱瞻基將靠近南長城的灌城鄉土田賜給他。次年的時候,又一輪說皇家宗室裡面應該不確定品級。明宣宗對此十分生氣,便下旨指責朱權。不過,因為朱權年事已高,朱瞻基也沒有對他怎樣。

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去世,享年70歲!

參考文獻:《明史》


方圓文史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16個女兒,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

“燕王善戰,寧王善謀”。朱權十三歲時,被明太祖冊封為寧王,就藩大寧。當時的大寧衛,是朝廷戍衛北部邊疆的重要軍鎮。所以,寧王手下兵強馬壯,除了當時最精銳的騎兵——朵顏三衛以外,還擁有八萬大軍的領導權,與“擁兵十萬”的燕王朱棣實力不相上下。



建文帝朱允炆下令削藩後,各地藩王的權益都受到了極大的威脅,寧王朱權也是朝不保夕。不久,已率部起事的朱棣登門拜訪,在痛斥建文帝削藩的同時,他還暗中買通寧王手下大軍的統兵將領,以“綁架”寧王和自己共同起事!

朱權被迫妥協。朱棣承諾,等日後奪下大明江山,要和寧王二人平分天下。謀略過人的朱權怎會不知這只是四哥給自己開的一張空頭支票而已!哪個君王會把江山分給別人?

果如寧王所料,自從跟朱棣踏上同一條船,朱棣從沒有讓他單獨指揮過戰鬥,只是讓他負責起草討伐檄文,謀劃用兵,其兵馬的實際指揮權落入朱棣之手。寧王深知當下乃“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境地,只能不斷示弱,以保自身周全。



北軍攻陷南京時,寧王不願親眼目睹北軍屠戮建文帝及朝中文武的慘狀,就以安葬王妃張氏為藉口,回到了北方。

朱棣登基後,將原先寧王的封地大寧衛,分封給了朵顏三部。而寧王本人,則陷入了與明成祖朱棣索要封地的“拉鋸戰”中。最終,寧王的封地被定於江西南昌。寧王就藩前,朱棣為其安排了盛大的歡送儀式。

到了封地,寧王在朝廷的監視下讀書、撫琴、煮茶、寫作,讓朝廷始終找不到除掉自己的把柄,最終得以頤養天年!



明正德十四年,朱權的後代朱宸濠起兵謀反,被王守仁率軍擊敗,朱宸濠本人被處死,寧王藩號自此被朝廷取締!


一生為你畫眉


寧王朱權,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三歲時,被朱元璋封為寧王,封地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國號“寧”。

因朱元璋將朱權封在大寧,其目的是為了防範北元軍隊的入侵,所以朱權的寧國實力非常強悍,帶甲之士八萬,戰車六千,其麾下的朵顏三衛騎兵的戰鬥力更是天下聞名。



不過縱容朱權擁有如此強大的實力,他對於帝位始終無任何覬覦之心,而且也始終堅持著為人臣子者的本分。即使是在建文帝登基後,開始實行削藩之時,朱權也依然沒有任何的反叛之心。

可是朱權雖無反志,但他的實力卻讓他不能置身於事外。1399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在朱棣與建文帝相互爭鬥的過程中,寧王這支強大的武裝力量成為了雙方都要爭取的存在。



朱棣一方,朱棣在起兵時就曾言“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採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因此朱棣對朱權可謂是虎視眈眈。

而建文帝一方,建文也因害怕朱權會投向朱棣一方,所以對其也是嚴加防範,靖難之役發生時,建文就把他召他入京,可還未到時,就先下旨削了他三護衛。



當然,就朱權本身而言,他從始至終都未想過要背叛朝廷,要背叛建文帝。無論建文帝如何對待於他,朱權都是忠心於中央的,他也從未想過要投向朱棣。

只是,朱權沒有想過要跟隨朱棣,不代表朱棣不想拉攏這股強大的勢力。當時,朱棣眼見主權沒有投靠他的意思,可朱棣卻是急需朱權麾下勢力的加入,藉此才能更有把握的抵擋住建文軍隊的進攻。於是明著沒有機會,朱棣就想暗著來。



1399年9月,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率兵前往營救,後吳高退兵。此時永平雖已解圍,但朱棣卻沒有返回北平,而是開始在秘密的籌劃著一個陰謀。

他先是偷偷的率領著麾下的精兵從劉家口抄小道前往朱權的封地大寧,而後到達大寧後,他就在城下跟朱權詐稱因兵敗前來求救於他。而此時朱權並沒有多想,畢竟是自己的哥哥,他雖忠於朝廷,但對朱棣也並無反感,眼見自己哥哥落難,自然要拉上一把。



當然朱權還是懷疑自己的這位哥哥有其他心思,所以在放朱棣入城時,他只准朱棣一人入城,其軍隊只能駐紮在城外。

不得不說,朱棣去演戲,他絕對是一個影帝級的人物。入城後,他立刻就拉著自己弟弟的手,淚眼汪汪的說道“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請勞煩弟弟幫忙起草一份請罪奏章向陛下請罪” 。朱棣這番表演,朱權毫無保留的就相信了,他不疑有他,連忙符合道弟弟一定會幫哥哥你向陛下求情的,你就安心在這裡住幾天,等候陛下的旨意。



朱權絕對沒想到,朱棣是鐵了心要造反的,他第二名目標就是那皇帝寶座。在他誠懇相待下,朱棣暗地裡卻將自己的士兵偷偷調入城中,還暗地裡收買了朱權手下的兵士。

之後在完成一切部署後,朱棣就藉口要回封地等待建文的發落,然後將朱權誆出城外。之後到了郊外,在朱權為朱棣踐行時,朱棣的伏兵就趁機一擁而上俘虜了朱權。



就這樣,朱權在毫無防備下,被陰險的朱棣給俘虜了,而後他麾下的勢力也盡歸朱棣所有。

當然,在俘虜朱權後,朱棣為了在最快的時間招降朱權的部隊,他就又向朱權撒了一個彌天大謊,就是答應朱權事成後,與他平分天下。

可笑的是,已經被騙過一次的朱權似乎又再一次相信了朱棣。之後他盡心盡力的幫助朱棣謀奪大明江山,朱棣軍中大部分的招降繳文幾乎全出於他之手。



當然,“平分天下”本來就是一句空話,朱棣登基稱帝后,自然不會真的兌現於朱權。事後,朱權也知曉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也沒有過多的去計較,畢竟現在朱棣才是皇帝,他只是臣子,自己的命完全被朱棣掌控,又哪敢有啥非分之想呢?

可是朱權卻沒有想到,朱棣非但沒有兌現承諾 而且對他還百般打壓。比如在封地一事上,朱棣不但不讓他回到原來的封地,還否定了朱權關於封地的其他一切想法。朱權最開始想封到蘇州,朱棣就說這是京畿之地,不能給你,後來朱棣又想封到錢塘,朱棣又說這已經分給了五弟,不能給你。



最終朱棣就只給了朱權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這四個地方來做選擇,而後在1403年,朱權被改封於南昌。

只能說朱棣真的很“陰險”,這四個地方全在中央軍隊的重重包圍下,一旦朱權有異心,朱棣隨時可以發兵剿滅他,幾乎不費吹灰之力。



不過朱棣雖對朱權百般打壓,但至少還是顧及兄弟之情,即使他在防著朱權,也絲毫沒有要殺掉朱權的意思。於是乎,朱權也得以在朱棣一朝平安的活著,當然這之中少了朱權自己的韜光養晦,不問政事的原因。

之後朱權一直活到了正統十三年,也就是明朝第六個皇帝朱祁鎮的那個時代,享年70歲。



不得不說,朱權的結局還算是好的,以一己之力生生熬死了明朝5位皇帝,期間雖被提防,但卻依然能繼續享受著榮華富貴,錦衣玉食,這等結局可不是常人能享受的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