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最近看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喜歡改變漫畫動畫為真人影視劇?下面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門,各種層面的都有,分析的也都很全面,討論很激烈。

漫漫便想專門抽出一天時間,來給大家談談漫改影視劇背後的故事以及商業資本的運作與偶像市場的產生。

關於漫改影視劇,整個亞洲最早的應該是日本。眾所周知,日本的動漫已經走過了百年曆史,同時也有著漫長的漫改歷史。1987年,《比波普高校:高校與太郎進行曲》成為日本影史第一部搬上銀幕的漫改真人系列,到了2017年,漫改作品每年數量已經增加至30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漫改之年”。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漫改電視劇比之更早,而且湧現出了大批量的成功之作,風靡整個亞洲,甚至是歐洲和美洲等。

漫漫總結了成功的幾個要素:

1、漫畫本身夠打,擁有大批量粉絲

2、製作精良,貼合原著,解決了二次元與現實結合的尷尬,擺脫中二氣息

3、選角成功,實力+人氣雙管齊下

4、大眾漫改,普適性強,面向所有群體

這裡漫漫也用幾個例子來為大家進行詳細的分析,一起了解下漫改影視劇的種種。

漫畫夠打,大批原著粉絲基礎支撐

日本有個非常著名的漫改作品,名字叫做《死亡筆記》。

這是一部於2003開始在《週刊少年JUMP》上連載的一部暗黑魔幻又具備社會現實的題材漫畫。兩個實力相當的魅力主角,開展了一場關於制度與權力關係的探討和智商秀,偵查與反偵查、大量的心理分析、下套、推理邏輯等營造出來的嚴謹與神秘,善與惡的解讀等,看的觀眾大呼過癮。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根據相關統計,《死亡筆記》在日本單行本的發行量累計超過3000萬本,一度出現搶斷沒貨的現象,是個很有商業價值的“現象級IP”,對於它的漫改意料之中。

2006年6月,由藤原龍也、松山健一主演的真人版電影《死亡筆記》(前篇)上映,票房收穫28.5億元(日元)。

之後,動畫片緊跟其後,又在11月份上映了後篇《死亡筆記:最後的名字》,攬獲52億(日元),位居日本漫改電影史上本土票房TOP8(此數據是2017年的)。截止到目前發稿,在最近兩年裡,日本漫改電影還存在多部票房超過30億的作品,甚至是50億。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兩部真人版電影攬獲票房超78億,2006年也成為了“黑色小本本”之年。其實論起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出品方和製作方的“趁熱打鐵”戰略,憑藉著漫畫帶來的超大流量,為《死亡筆記》真人版帶來了重要的宣傳推廣,奠定了《死亡筆記》在日本漫改真人版電影本土票房排行榜上的地位。

1987年的第一部,到2006年的《死亡筆記》,日本的真人漫改作品掀起了熱潮。

製作精良,擺脫二次元“中二”氣息

動漫及其漫畫,本身屬於二次元文化,其角色或是故事的設定,動作的設置等,都極具誇張和不符合常理,不能用正常人和正常思維來理解。看漫畫或動漫的時候,可能感觸不大,但是換成現實中的人去演繹,可能就顯得有些“傻氣”和“不正常”。

所以在漫改的時候,做好“二次元風格”的弱化,儘可能地對角色語言、心理活動、動作,故事設定等貼近現實,也是漫改能否成功的關鍵。

所以,對於某些很難真人演繹和表達的動漫,出品方和製作方也不會輕易去嘗試,但是日本是個腦洞很大,極具創意的國家。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JOJO的奇妙冒險》、《齊木楠雄的災難》等都被魔改成了真人影視劇,真正做到了毀原著,毀經典的目的。其中漫改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二次元氣息濃厚,未做到與現實生活的融合。總的來說,也是題材的限制,只能保原著棄現實。

這個就給大家舉個國漫改編真人影視劇的例子——由《天行九歌》改編而成網絡大電影《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 》,目前豆瓣並未有評分,可見這個質量得有多低。

看過動漫《天行九歌》的都知道,裡面有幾個靈魂角色——足智多謀韓非,冷麵殺手韓非、性感魅惑焰靈姬,成熟大方子女、活潑可愛紅蓮公主,還有儒雅機智的小良子。之所以動漫在第一季的時候獲得了高評分、高口碑就是因為製作精良,人物塑造立體。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而真人版呢,除了BGM、配音一樣之外,其他的就是各種“像盜版”的正版片段。演員選擇基本是coser,演技欠缺,表情僵硬,動作也是程式化嚴重,感覺像是在看“中二氣息”濃厚的cosplay視頻,原著動畫的高級感與好感度被敗了個精光。

網絡大電影好不容易贏回來的幾分讚美,全被《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給拉回了負分。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角色選擇的重要性,合適是前提,實力與人氣齊飛

日本的漫改作品有一個演員小圈子,他們都是漫改作品的老主顧。

比如有“漫改小王子”之稱的山崎賢人,與之合作過的廣瀨絲絲、菅田將暉,還有山田涼介、窪田正孝、橋本環奈、小栗旬、生田斗真等,放眼望去,近幾年的漫改影視劇中都有他們的身影。

首先他們人長得帥氣,漫畫裡走出來的“美少年”、“美少女”,適合出演這種漫改劇。再加上他們的顏值,演技還可以的話,基本上這部劇就火了,然後演員也能出名。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以山崎賢人為例吧。截止目前,他一共出演過《JOJO的奇妙冒險》、《橘色奇蹟》、《齊木楠雄的災難》、《冰菓》、《四月是你的謊言》、《死亡筆記》、《女主角失格》、《一週的朋友》、《狼少女與黑王子》、《王者天下》等等。

之前所出演的基本是少女漫和校園愛情漫,長了一張“初戀臉”,即便演技有所缺失,但依舊擁有了大批量的粉絲,成為日本炙手可熱的人氣小生。

所以,漫改也成為了他走紅的一條路,雖然演技稍弱,但貴在合適。去年中日合拍了一部漫改真人電影《王者天下》,攬獲了50億日元的票房,才真正地讓觀眾牢牢記住了山崎賢人,用演技征服了觀眾。公司和作品賦予了他“美男子”、“漫改小王子”的稱號,步步走紅,現在憑藉演技成為實力派。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這裡的反例依舊是《天行九歌之馭鼎九州》的選角,網紅臉、coser,有人氣沒演技。

還有一個很好的例子可以佐證。

《快把我哥帶走》同時有電視劇改編和電影改編,一個是彭昱暢和張子楓,一個是曾舜晞和孫千,都是年輕演員,但是一個選角讓人感覺很符合,很感人,另一對看起來則有些情侶的感覺,這其實就是選角的失敗和演員對演技的把握不夠。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大眾漫改,普適性強,突破次元壁

這種漫改作品,在國內應該榜上有名的是《秦時明月》了。

作為一個歷史題材的古風國漫,擁有大批量的粉絲,動漫群眾基礎非常紮實。改編成電視劇之後,也無非是歷史題材的愛情故事電視劇,稍微改動下劇情,就是一部好電視劇,大眾也都會看,不再侷限於二次元。

日本漫改有個非常厲害的代表作品,是同名短篇漫畫改編的《永遠的三丁目》。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這不是一部少女漫和校園漫,而是一部描寫社會,描寫小人物的社會題材作品,以日本東京申奧成功為背景,2005年第一部票房突破34億日元,第二部甚至突破票房45億日元,位列當年日本本土票房排行榜的TOP10當中,影響深遠。

另外一個火遍全球的漫改作品,應該是《花樣男子》了。

日本第一次漫改是在1995版,內田有紀和藤木直人主演,但是未掀起熱潮。2001年,中國臺灣漫改第二次《流星花園》,2005年日本再次漫改,由松本潤主演,該IP徹底爆紅,成為亞洲漫改超級IP。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這些漫畫作品大都是與社會融洽,符合大眾的審美要求和需求,自然也就能成為爆款。

80年代甚至90現代的有部童年記憶《粉紅女郎》,也改編自漫畫,卻是達到了“萬人空巷”的狀態,也正是因為劇中的都市愛情故事適合所有大眾需求。

漫改有套路,用心就能打造爆款,為何撲街不斷:人氣難敵魔改

既然漫改成功都有套路,可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的作品撲街了?

IP這個名詞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是哪一年出現的?正是這個IP概念的提出,才讓國產漫改作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漫漫查閱了資料,2015年隨著《何以笙簫默》、《花千骨》和《琅琊榜》的播出,IP便成為了2015年的熱詞,從演員到學者,從學者到資本家,再回歸群眾,都在討論。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不用再寫原創劇本,不用再耗費大量時間去磨劇本,現成的故事,現成的粉絲,資本家那個不愛。不僅是小說IP出圈,動漫IP也水漲船高。尤以2016年的《畫江湖之不良人》電視劇獲得8.5的高分大熱。

因為場景、道具、妝容、故事等高度還原,打戲精彩,背景音樂夠燃,演員演技尚可,大受好評。資本家看到之後,便把手伸向了動漫IP,也彌補了原創劇本不足的難題。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據不完全統計,2017各大平臺上映的漫改作品有8部,2018年有6部。

有很多我們熟悉的作品,比如景甜和陳柏霖主演的《火王之破曉之戰》,關曉彤和鹿晗的“定情之作”《甜蜜暴擊》,還有新人演員出演的《開封奇談》、《單戀大作戰》、《端腦》、《我才不會被女孩子欺負》呢。

如果去看下豆瓣評分,可以發現,大製作,大明星甚至不敵小製作,新演員。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甜蜜暴擊》播放量破78億,豆瓣評分卻只有2.6分;《蔚藍50米》播放量僅有2.7億,但豆瓣評分卻有7.5分;端腦播放量有4.5億,豆瓣評分7.7分……

資本家打好的算盤,劇組打造爆款的心思,被所謂的大明星大製作給全盤覆滅了。所以在漫改稍顯出色之後,又被打回了現實。

2018成為了IP撲街之年,“小鮮肉”成了“演技差,只看臉”的代名詞。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日本所打造的利用漫改來塑造人氣偶像的方式,突破次元壁,發展粉絲經濟和動漫經濟的康莊大道,來到中國之後受阻了。

看了多部影評劇評之後,漫漫發現討論最多的是“選角”問題。很多原著黨在聽到漫改消息之後,會先看有沒有改劇情,然後會再看演員的適合度。如果兩者都沒有,會再看演員的顏值,然後心中抱有一定的期待值。

但其實證明,沒有前兩個,即便是再高的人氣演員,也會成為“撲街作品”的主要貢獻者。這個《甜蜜暴擊》應該最有發言權,算得上魔改作品的代表作。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流量可以帶來播放量,但是帶不來質量。

反觀小製作,新演員,因為沒有那麼多的顧及,反而更容易出彩。

首先,原著上的一些誇張劇情,搞笑元素,新人演員不用顧忌自己的形象,會最大程度完成。其次,他們也更容易耐得住“寂寞”,缺資金,缺流量,就會花更多時間在攝影、後期剪輯等方面,或是在劇情上面的戲劇性渲染,儘量貼合原著,修煉“內功”。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只要劇情有意思,演員演技尚可,自然也就會吸引到原著粉和部分觀眾,有知名度,然後成為口碑之作,被更多的觀眾孰知,出圈成功,新人演員自然也就成功出道,甚至爆火。這個可以去看下《粉紅女郎》的劉若英,因為這部作品,兩岸三地爆紅!

魔改不斷,但“作死”的操作依舊不止

對於原著觀眾來說,一方面希望自己喜歡的作品能夠面世被更多人孰知,喜歡,但實在是魔改傷害了太多人的心,現在的原著粉已經變分享為抗拒了。

《月刊少女野崎君》內地漫改,不僅名字改的土氣,劇情也變得極其魔幻,什麼戲劇衝突,什麼愛情三角戀……一個略顯沙雕的甜甜愛情故事就這麼變了味。

漫改影視劇資本運作與偶像市場養成:原著不敵流量,流量不敵魔改

如果大家真的想漫改,希望能夠學習下韓國的漫改電視劇,為啥人人出來都是爆款,中國出來的大都是撲街之作。

有這功夫,還是去改編小說IP,畢竟目前的影視劇市場,小說IP可比動漫IP值錢得多了。《鎮魂》、《陳情令》、《慶餘年》、《親愛的,熱愛的》等等,哪一部不是爆款,哪一部不是造星工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