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成適應時代之思想”


“養成適應時代之思想”

1919年1月16日,魯迅先生《致信許壽裳》,就其來信中“問童子所誦習”的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張:

“來書問童子所誦習,僕實未能答。”(主要是許壽裳向魯迅先生請教孩子的教育養成問題。“僕”是舊時男子的謙辭。“僕實未能答”是為魯迅的謙虛,也含有“自己現在沒有孩子,不好做實際經驗的解答”的實話。)“緣中國古書,葉葉害人,而新出諸書亦多妄人所為,毫無是處。”(這句話表達了魯迅先生對古今著作的批判性思維。但我們要以辯證思維予以理解,否則就會誤認為一種“全盤否定論”,其實則不然。魯迅先生這話是有深意的——相對於白話文,古漢語的文言文有其言簡意賅的一面,但也有讓人難以理解和極其費解的一面,所以魯迅說起“中國古書葉葉害人”——非反覆誦讀、體悟不能使人得以透徹把握,非常耗費人的心身;“新出諸書”,也不過是“我注六經”,故而是“毫無是處”——不過是新版的“葉葉害人”。)“為今之計,只能讀其記天然物之文,而略其故事,因記述天物,弊止於陋,而說故事,則大抵謬妄,陋易醫,謬則難治也。”

(這是對中國古書在內容上的批判,以及怎樣選擇古書而閱讀。關於這一點,適合童子閱讀的《二十四孝圖》該是代表性的“謬妄”,魯迅先生對其多有批判。)“漢文終當廢去,蓋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在此時代,已無倖存之道。”(“漢文”指古漢語文言文。魯迅先生此言可謂實行“白話文”的充分必要性的簡要論說——“人存則文必廢,文存則人當亡。”這是極為深刻思想的。白話文發展到今天,不正是驗證了這個真理?)“但我輩以及孺子生當此時,須以若干精力犧牲於此,實為可惜。”(簡言之即,我們老少爺們若在把時間、精力消耗在文言文中,不是可惜嗎?)“僕意君教詩英,但以養成適應時代之思想為第一誼,文體似不必十分決擇,且此刻頌習,未必於將來大有效力,只須思想能自由,則將來無論大潮如何,必能與為沆瀣矣。”(這是魯迅先生點明許壽裳先生該怎樣教育長子許詩英。要害就在於“以養成適應時代之思想為第一誼”,“只須思想能自由,則將來無論大潮如何,必能與為沆瀣。”這就明確了教育教養孩子的真諦所在。)

我讀完此封信的這個段落,深感魯迅先生不只是做過教員、教務長、校長和政府教育官員,而實為教育大家了。“養成適應時代之思想為第一誼”,不是最為充分和精闢地說明了:無論接受怎樣的教育,最是在於發展出人的思想能力。非為發達的思想能力,何以卓越傑出人生?

“養成適應時代之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