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發生蝗蟲災時,為什麼人們不吃蝗蟲度過難關呢?

體育快遞員


如果蝗蟲災害發生在現代,早就被吃貨們給消滅的絕種啦,蝗蟲好吃啊,蛋白質豐富,用油鹽爆炒,或者油炸,就是一碟香噴噴的菜啦!古代總會隔個幾年爆發蝗蟲災,當然人們還是吃蝗蟲的,畢竟你吃我的糧食,為了洩恨,我吃你就很正常啦!




別說百姓吃蝗蟲了,連皇帝也吃呢,還是最狠的生吞蝗蟲呢,他就是李世民。元貞二年,長安一帶爆發蝗災,莊稼都被禍害的不成樣子,李世民擔憂也憤恨啊,恨不得把所有的蝗蟲消滅乾淨。李世民和官員出到城外,看到莊稼上的蝗蟲,那個恨啊,李世民當場就抓住一隻蝗蟲就想往嘴裡塞,大臣連忙勸阻,蝗蟲不能生吃啊,否則會有病呢,你皇帝怎能以身犯險呢!李世民說,上天真的要降下蝗災禍害百姓,那就禍害我好了,吃我的內臟好了,不要再禍害百姓的莊稼啦,說完立刻把蝗蟲給生吞了。百姓看到皇帝都這麼猛生吞蝗蟲,也就堅定決心去捕捉消滅蝗蟲啦,當然百姓不像李世民那樣生吞,一般都是火烤來吃,至於什麼油炸蝗蟲那是沒有的,畢竟油鹽那是富貴人家才不缺,普通人沒有多少!唐玄宗時期山東地區發生蝗災,丞相就建議用火來消滅蝗蟲,讓當地的守軍和百姓配合一起捕捉消滅蝗蟲,守軍和百姓一起合作用火燒,邊燒邊埋,還能當化肥,用火燒效果還是不錯的,短時間就消滅掉蝗蟲了!唐玄宗甚至下旨,捕捉到的蝗蟲可以用來換錢,一斗蝗蟲可以換一斗糧食,其實漢朝時期就有抓蝗蟲來換錢的例子,漢平帝就幹過。




總之對付蝗蟲,古代王朝想出各種辦法來對付,抓捕過來吃也是一種方法,可吃蝗蟲是過不了關的,因為蝗蟲不是主食,提供的營養代替不了糧食!雖說蝗蟲有高蛋白,平時嘗一下鮮還可以,當主食那就不行啦,那是充不了飢的!蝗蟲都是在莊稼還沒有完全成熟時就來了,吃光了糧食,經過一轉換,能量沒剩下多少,何況只有秋末吃肥了的蝗蟲才有點嚼頭,年幼的蝗蟲還真沒有多少能量,百姓靠吃蝗蟲是吃不飽的,多數都是把蝗蟲曬乾磨成粉參進麵粉裡吃,不過那口感還是一般般呢,沒多少人喜歡吃!何況抓捕蝗蟲就有難度,蝗蟲吃光莊稼就那麼幾天,還跳來跳去,飛來飛去,抓捕實在有難度,抓不了多少,何況蝗蟲吃光了莊稼,就飛到別的地方,想抓也抓不到啦!所以吃蝗蟲來充飢完全不可行的,第一就是蝗蟲能量遠比不上糧食,吃了也不頂用,只能替代一時,長久不行。第二就是抓不了多少,人們不可能靠蝗蟲來當主食,口感實在不怎樣,如果放到現在那就是美味,古代烹飪技術沒有現代這麼高超!


至於現代為什麼沒有蝗災,那是因為現代技術好,管你蝗蟲有多牛,一瓶農藥下去全部死翹翹了,還怎麼成蝗災呢!能堅挺在農藥下沒死的蝗蟲,最終還是死在了人們的餐桌上啦!現在的人們可是主動去捕捉蝗蟲啊,因為蝗蟲好吃啊,經過人們高超的烹飪技術,就是一道美味的菜餚!別說大頭的蝗蟲,年幼的還沒有長大,就被吃貨們抓捕過來擺上了餐桌,老少通殺,都被吃絕種了,還怎麼成蝗災啊,蝗蟲真是感慨啊,古代多好啊,隨便吃莊稼不打擾,現在是吃貨一來,蝗蟲遍地不生,真是報應不爽啊,以暴制暴,你蝗蟲不是能吃嗎,我吃貨更能吃,誰怕誰啊,蝗蟲真是夠憋屈的,珍惜生命,遠離吃貨啊,真是好道理!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提出這個問題,說明你沒有見過蝗災,不知道什麼是蝗災.我爺爺是農民親歷過蝗災,我在非洲援建的時候也聽它們講過蝗災.我們看見有炸螞蚱🦗小吃,以為抓螞蚱🦗吃也不錯!實際上,蝗災中的螞蚱🦗不是我們平常生活中遇見的螞蚱!蝗災時候的蝗蟲處於一種癲狂的狀態!全身會變色可以迅速吃掉多倍於自己身體的糧食,葉杆全都不剩!連續狂吃不休息!日夜兼程!小規模的蝗災可以治理,蝗蟲一旦聚集成了規模根本沒辦法治理,遮天蔽日,連太陽光線都會被遮蔽住,往往一兩個小時一整片田就什麼都不剩了!連麥稈都沒了!連牛馬的草料都剩不下!它們一旦吃完,就會迅速飛走了十分二十分就會飛走!再尋不到!在非洲蝗蟲一天能行進400公里!根本等不到你抓來烤串就都飛走了!




大鐵鍬摳牙縫兒


我上的生物課裡,蝗蟲是叫東亞大飛蝗,這東西好吃,我吃過,做這東西吃的地方,管這東西叫“跳菜”收好莊稼的田裡,總有人拿個竹製的大圈,套上塑料薄膜做的大袋子,打點眼,在田裡跑來跑去,然後袋子裡面就能倒出好多跳菜,用開水燙死,煮一開,撈出來晾曬乾了,就是跳菜,油炸最香,烤吃也不錯,以前缺油時候幹炒也挺香的,好吃著呢。



但是古代蝗災時候為什麼不吃著個呢?肯定吃,不會不吃的,咱們國家只要能進嘴的東西,自古就沒落好的,古代不知道,我小時後在鄉下,小夥伴們抓點知了螞蚱烤著吃那是常事。說古代蝗災後,不吃蝗蟲,我是不信的,但我認為沒什麼用,我們常見的那種蛇皮袋,裝米得四五十斤,賣跳菜的也拿那種袋子裝著跳菜賣,一袋子才十幾斤,就是說這東西吃著玩,當菜吃都可以,當糧食吃。


恐怕蝗災時能抓到的蝗蟲,不夠填補糧食損失,本來古代田裡那點糧食收成,地主家都得半年幹半年稀,蝗災糧食都泡湯了,抓的蝗蟲最多能填補小半,所以最後還得吃樹皮,甚至易子而食。農民是最實際的,要是吃蝗蟲能頂上糧食,能比糧食稍多一點,就該種糧養蝗蟲了。


李三萬的三萬裡


蝗災的危害有多恐怖,絕大多數人都沒見過,我親身經歷,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湖南爆發松毛蟲災害,半個月不到,整座整座山上樹的葉子,全被松毛蟲吃得乾乾淨淨,後來動用軍用飛機灑農藥,才防治住。

蝗蟲有翅膀,能飛,比松毛蟲的危害更多,防冶也更困難。

古代發生蝗災,就如同近代發生瘟疫一樣,是天災,不可抵抗的。

對於沒有對抗手段的自然災害,怎麼去度過難關。

唯一的辦法,就是受災,總結,再受災、再總結,最後得出一套預測蝗蟲災害是否會發生的經驗,為來年的減災,賑災做準備。


瞎忙的胖子




蝗災是個非常可怕的現象,一般伴隨著旱災發生,這就是所謂的“旱極而蝗”。

蝗災過後,人們的莊稼地彷彿一夜之間就消失了,被蝗蟲吃的乾乾淨淨,老百姓飢餓的苦日子就開始了。

有人說,當時的人們,為什麼不抓蝗蟲吃呢?那可是高蛋白的食物啊!

蝗災時,蝗蟲會以群體方式做高速移動,不是原地停留



平常情況下,蝗蟲是獨居昆蟲,而蝗災時,蝗蟲彷彿商量好了一起造反似的。蝗蟲大部隊,吃完一家吃下一家,吃完一個區域吃下一個區域,因為是高速移動的,所以,很多時候,人們來不及抓它們,蟲子就已經飛走了,只留下滿地的狼藉一片。

既然人們來不及抓,那就更談不上去吃它們了。

人們的飢餓,不是蝗災發生的時候,而是蝗災過後,莊稼地顆粒無收,才導致人們開始餓肚子。此時,去抓蝗蟲,大部隊也早已不在了。

因此,有些時候有些人,沒有做好準備,面對高速移動的蝗群,來不及抓,更無法去吃了。

蝗蟲被有少部分人譽為上天派來懲罰人間的精靈,所以這些人不敢吃它;有些人是生活習慣,吃不下



古代時期,一旦發生旱災,就會被百姓譽為是上天的懲罰。旱災過後有蝗災,所以,有一小部分人認為蝗蟲是上天派來執行懲罰任務的“精靈”,不可吃,不可吃。

有些人是不敢吃,而大部分人是吃不下。比起糧食,蝗蟲的口感並不佳,蒸煮著吃,味道不好,油炸著吃,味道是不錯,但太浪費油。

不要說過去了,就是到現在,烹飪水平如此高超,很多人依然吃不下,這就是一個飲食習慣的問題。



有些人吃不下蝗蟲,有些人是來不及抓,來不及吃,或者不習慣吃。

這難道說明,沒有人吃蝗蟲嗎?有,還有不少人是吃蝗蟲的。

其實有人吃蝗蟲的,人還不少



吃蝗蟲的大有人在,包括唐太宗,也曾經吃過蝗蟲。 《貞觀政要》記載如下: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什麼意思呢?說貞觀二年,京師大旱,唐太宗抓了幾隻說道“人們以糧食為命,你們卻吃掉了,這是害了百姓啊!百姓有不對,責任全在於我,如果你們是有靈的話,不如吃了我的心,再不要害百姓了。”

說完,唐太宗拿起蝗蟲就要往嘴裡塞,左右人勸道:“使不得啊!吃了害怕傳染疾病啊!”唐太宗說道“我就希望災難轉我這裡來,有什麼怕的呢?”說完,唐太宗就吃下去了。

貴為皇帝,都吃蝗蟲了,那百姓吃嗎?也是吃的。



《舊唐書》記載:“興元元年秋,關輔大蝗,田稼食盡,百姓飢,捕蝗為食,蒸曝,揚去足翅而食之。”

這還是發生在唐朝,糧食被蝗蟲吃完了,百姓餓得扛不住了,所以抓蝗蟲吃,蒸熟後,拔掉翅膀就吃掉了。

口感可能一般,但是,餓極了吃一吃,頂餓是一定的。

當然,抓的時候要講究,大批蝗蟲飛走後,能抓到的就有限了。所以有些地方,蝗蟲來時,有些人就開始大批抓捕,然後煮熟,用鹽醃起來。當飢餓來臨時,醃製的蝗蟲就起作用了。

除了唐朝有記載,元朝也有:

(元)至正十九年,五月,山東、河東、河南、關中等處,蝗飛蔽天,食禾稼草木俱盡。所至蔽日,礙人馬不能行。填坑塹皆盈。饑民捕蝗以為食,或曝幹而積之……"

看得出來,元至正十九年,蝗蟲非常多,百姓就抓捕為食。



百姓吃蝗蟲的情況,在明朝也有記載:

(明)成化二十一年,大旱,飛蝗兼至,人皆相食。流亡者大半,時饑民嘯聚山林。太平縣蝗蟲飛,飛蔽天,禾穗樹葉食之殆盡,民悉轉壑。

看,明朝蝗蟲也不孬,很厲害。而百姓毫不客氣,抓起來就吃。

這一件件的記載說明,古代人吃蝗蟲不是個例,是很普遍的一件事情,各個朝代發生蝗災時都有人吃蝗蟲。



綜合來看,在蝗災期間,有些人不吃蝗蟲,首先是因為沒抓住,其次是生活習慣問題導致不吃,個別人因為過於迷信也不吃。但是,歷史上,蝗災前後吃蝗蟲,是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絕不是個例。


藍風破曉


中國古代鬧蝗災的年月,老百姓是食用蝗蟲的。但是蝗蟲相對於糧食來說,實在不頂用,不頂飽,所以災荒年月還是有很多人餓死。

1、不好吃

說實話,蝗蟲真的不好吃,蝗蟲全身都是硬殼,腹腔內就是一包綠水。不但不好吃,就是看著也難以下嚥。但是災荒年月也不用挑剔了,硬著頭皮吃吧,但是這種東西確實不是第一首選。

第一首選是草根樹皮,這一類的東西經過水一煮,還能熬成類似於粥一樣的東西,比蝗蟲還是要可口一些。吃蝗蟲也是在沒有草根樹皮的前提之下,沒有人一開始就去選擇蝗蟲,人總是會從比較能嚥下去的東西開始。

2、不夠吃

再說,蝗蟲實在沒有營養,不頂餓。一碗稀粥能讓你消化半天,可就是吃半斤蝗蟲,也抵不上這些營養,有可能還會拉稀跑肚,得不償失。

真要是拿蝗蟲充飢,那對蝗蟲的需求量太大,古代有沒有現代那麼多的捕捉工具,多他們來說,捕捉蝗蟲太過於辛苦,還不夠補充消耗的體力的。

再說,蝗蟲也不會一直在一個區域,等著人們去捕捉,他們也要生存,他們也要去尋找糧食。所以一般蝗蟲都是鋪天蓋地而來,一陣風一樣又趕往下一個區域。所以大量捕捉蝗蟲就變得不現實,趕巧了會有少量收穫,不可能大量獲取。

3、不敢吃

古代人迷信思想嚴重,他們對不理解的事物都會歸結於神靈。就像鬧蝗災一樣,老百姓不明白原因,就會認為災難都是上天的警示,上天的懲罰。

古人對神靈是相當敬畏的,他們甚至回去修建蝗蟲廟。他們認為蟲災就是蝗神在發怒,因為沒有給他貢品,沒有伺候好他。

當人們認為蝗蟲是神的時候,更不會去吃它了。因為吃蝗蟲,那就是要得罪蝗神的,那就要面臨更大的災難。這是老百姓不願意看到的,所以他們也不敢吃蝗蟲。


老蟲


蝗蟲,又叫螞蚱!

是絕佳的烹飪材料,可煎、可炸,可蒸、可炒;肉質鬆軟,鮮嫩潤滑,其口感如蝦蟹,回味無窮。

蝗蟲是高營養的美食,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各種維生素、以及包括鈣、鐵、鋅等各種人體必須微量元素。乃是居家旅行,接親訪友之必備佳餚。

在中國北方的燒烤攤兒上,炸螞蚱乃是比小龍蝦更受歡迎的地道美食;在泰國,東亞飛蝗製作的“油炸飛蝦”乃是當地特色。

總而言之,在東亞,蝗蟲就是食材!

但是,在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以前,蝗蟲是不能吃的!在古人眼中,蝗蟲是神靈,蝗災是天災,是老天爺派下來懲罰他們的,吃不得、也趕不得,只能看著自己的辛辛苦苦種出來的莊稼,淪為“祭品”。

面對蝗災,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祭拜神靈,跪求老天爺。

蝗蟲由是無法無天,肆意洗劫莊稼,所過之處,顆粒無收,百姓們餓殍遍地。

直到他們遇到一個叫李世民的人!

沒錯就是唐太宗,他是歷史上第一個有史所載吃蝗蟲的人,而且還是生吃。

話說在貞觀二年,長安逢大旱,在北方逢旱必起蝗,所以旱災也是蝗災。唐太宗巡視災情,順手就抓了幾隻蝗蟲。為了摒除百姓對於蝗蟲的神靈恐懼,他一口就其生吞了。

貞觀二年,京師旱,蝗蟲大起。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duō)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

唐太宗吃蝗蟲之後,蝗蟲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人們紛紛開始對蝗蟲動手,由是開啟了對蝗蟲的一場美食盛宴。

當然了,這僅僅是燃起了老百姓們對抗蝗災的希望,並不代表他們就能解決蝗災。

蝗蟲依然是農民的天敵,治理蝗災,也不是擼幾串兒螞蚱就能解決的!

首先前面咱們講過,逢旱必起蝗,有蝗災的地方原本就收成不行,到處鬧饑荒,逃難的逃難,造反的造反。老百姓們很難組織起有力的抵抗。

然後是蝗蟲不易捕捉,每當蝗災起時,往往都是鋪天蓋地壓過來,沒等你抓幾隻螞蚱,他們已經完成了覓食,很難阻止他們糟蹋莊稼。

最後是蝗蟲不管飽啊,如果說莊稼沒了,咱可以吃蝗蟲。但是時間有限,你根本抓不了多少。也就能當個零食吃一下,起不到當糧食過日子的作用。

所以我們看到,在我國的歷史上,即使唐朝之後已經開始來大規模治蝗,但是收效甚微。蝗災一起,必然餓殍遍地,百姓流離失所。

最著名的就是明末了,天啟、崇禎年間陝西、河南一帶的蝗災,引發了大面積的饑荒。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漢南續郡志》)

沒有糧食,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們紛紛起來造反,這才有了大明王朝的覆滅!


白話歷史君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蝗蟲?這好東西啊,滾油裡面這麼一抄抄,咬起來嘎嘣脆,吃起來雞肉味,整點孜然,來二兩的悶倒驢,就一個字美!

過去咱不明白,現在咱知道,專家告訴咱,就這東西營養價值極高,啥蛋白質的,啥維生素ABCD的,啥微量元素鈣鐵鋅硒的。

為嘛價值高呢?您瞅瞅蝗蟲那兩大長腿,完美的黃金分割比例,長就不說了還特別的有勁,抓手裡邊就能感受到這這腳後跟踹你的力度,這要是沒啥營養,能有這麼大勁?所以專家的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說道這裡,估計有小夥伴不樂意了:“這說的是啥呀?跑偏了吧!二兩悶倒驢糊心口上了吧?”

啊!俺就是一老百姓,就是按照老百姓的一般看法瞅著事,您讓俺按照專家給你整張列表,啥這佔10%,那佔20%啥的,咱也不明白,所以不能給您這麼說,只能按照俺自己的感覺說這事。

好了,咱接著說。

這東西好是好,那麼咱瞅歷史的時候,總是能看見每朝每代都有蝗災的發生。

那麼大傢伙面對鋪天蓋地的蝗蟲,它吃咱的糧食,那麼咱咋就不能把他吃了當口糧呢?

畢竟這玩意,不管是有沒有營養,有一點可以相信這東西能吃。

咋說呢?擱過去,老古人對解釋不了的現象,總是用一種膜拜的心思來瞅。

那麼蝗災這玩意,頭一年沒有,這第二年就出來,而且數量極大,這就彷彿是突然之間給變出來的。這麼多東西那來的?

他們解釋不了,這就有了惶恐。

再加上這東西過境,一兩天的功夫就能讓這地皮上寸草不生,就這種能力不是人腦能想出來的。

所以這蝗蟲在古人的眼裡就被瞅成了神靈,之所以發生了蝗災,這是老天爺的懲罰,懲罰這人類做的某些個事做的不對。

古人既然有了這種想法,那麼蝗蟲來的時候,也只是架起香案,乞求老天爺的饒恕,眼睜睜的瞅著自己種出的莊稼變成了祭品。

那麼這蝗蟲直到遇到了一個咱大華夏曆史上有名的皇帝——李世民,這事才有了一個結論,這蝗蟲能吃,大傢伙敞開肚子使勁的整。

打這裡起,這蝗蟲才進入了咱大華夏的菜單。

那麼這事是咋回事呢?

話說,貞觀二年的時候,這長安就發生了大旱,這蝗蟲你別說農田了,這城裡邊,天天起來,拿大掃把也能掃出個幾簸箕的蝗蟲。

唐太宗李世民也為這事發愁,他這就進入園子裡瞅這糧食,看看這損失達到了幾層。

李世民這越瞅越生氣,這幫子混蛋玩意,扒在禾苗上,這頓啃,“咔哧咔哧”的這都能聽到啃葉子的聲響。這葉子轉眼就整一缺口上去了。

李世民順手就抓了幾隻,抓起來一瞅,這蝗蟲還表示不服,嘴巴里還吐著綠水,那大長腿還使勁的蹬你。

就這麼個長相及其醜陋的東西,把老百姓一年的辛苦給化成了飛灰。

李世民當然生氣:“老百姓把糧食當做身家性命的看護,你到好,三不兩口的就把老百姓的口糧給吃的一點不剩。如果你認為是老百姓有罪,那麼這罪,朕背了,有啥損招,你衝俺來!”

說著李世民就要把這蝗蟲往嘴裡邊塞,要生嚼了它。

“俺了個去!”周圍的大臣一瞅,這頓勸:“別吃了,生病!”

“既然他是來懲罰人的,那麼要懲罰就懲罰俺一個人就好了,放過老百姓!”大傢伙也知道李世民這就是從屍山血海裡爬出來的主,壓根就攔不住。

順手就給生吃了。

大傢伙一瞅皇帝都吃了,咱也不能不吃,一幫子人這頓嚼咕。這嚼咕完了之後,發現啥事沒有。

打這起,這蝗蟲的地位可就一落千丈,直接就進入了咱大華夏的菜單裡了。

這有曬乾了磨成粉揉到面裡邊吃的,這有直接生吃的,這有擼成串烤著吃的,家裡邊有倆錢的,下油鍋裡炸著吃的。這不後來越吃,這花樣就越多了起來。

當然這事,也只能讓老百姓解除了對蝗蟲的恐懼,可以下死手對這蝗蟲進行剿滅。畢竟擱過去,老百姓壓根就不敢對這蝗蟲下死手,只能眼睜睜的瞅著把莊稼毀滅掉。

但您要指望通過吃把蝗蟲吃乾淨了,這有點不現實。畢竟這蝗蟲實在是太多了,你抓到的那點子對上漏網的那只是很少的一部分。

他只是起到了把蝗蟲從神壇上推下去的一個作用。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蝗蟲肯定是要吃的,但並不能解決問題啊。

很簡單,那是因為,樹皮比蝗蟲更容易獲得啊。不用消耗太多的能量就能獲得食物,然而遺憾的是,樹皮也沒有什麼能量啊。

捕捉蝗蟲其實是需要工具和技術,以及花費體力的,因為這些東西並不會坐以待斃啊,就算蝗蟲多的時候,蝗蟲也是會蹦的啊。我還記得有一年出野外,在一個山坳裡碰上大發生的蝗蟲。三個人用捕蟲網(實驗用具)折騰了兩個小時,抓了一大可樂桶。這麼低的生產效率根本就填不飽肚子啊。

雖然蝗蟲看起來不小,但是真正的可食用部分並不多,大部分就是外骨骼撐起來的架子。裡面的蛋白質並不很多,脂肪就更沒有了。所以吃蝗蟲被認為是現代人的健康食品,但是對古代的災民來說,根本就不足以填飽肚子。

蝗蟲還會大規模遷徙,比如東亞飛蝗,這片地啃光了,很快就到下一片地去了,但是人沒辦法這樣跟著遷徙啊。

不是說不吃蝗蟲,而是把所有可以得到的都吃了之後,還是隻能吃樹皮了。


植物人史軍


一是不敢吃,二是不夠吃。

不敢吃

老百姓餓急了確實會吃,這在明代徐光啟的《除蝗疏》中有記載:

食蝗之事載籍所書不過二三。唐太宗吞蝗以為代民受患。傳述千古矣。乃今東省畿南用為常食,登之盤飱。臣嘗治田天津,適遇此災,田間小民不論蝗蝻,悉將烹食。城市之內用相饋遺,亦有熟而幹之,鬻於市者。則數文錢可易一斗,噉食之餘家戶囷積,以為冬儲。質味與幹鰕無異,其朝晡不充恆食此者,亦至今無恙也。而同時所見山陝之民,猶惑於祭拜,以傷觸為戒,謂為可食即復駭然,蓋妄信流傳,謂戾氣所化,是以疑神疑鬼,甘受戕害。東省畿南,既明知鰕子一物,在水為鰕,在陸為蝗,即終歲食蝗,與食鰕無異,不復疑慮矣。

可以看出,徐光啟在天津做官時,治下小民不僅烹食蝗蟲,還當做禮物相互饋贈,也有做成蝗蟲幹在路上賣的,甚至有屯起來當糧食的。徐光啟本人也吃過,覺得味道和幹蝦沒啥差別。

但是,他同時記載,山陝之民,仍然“惑於祭拜”,不敢傷害蝗蟲,更不用提吃了,跟他說可以吃更會駭然大驚,覺得不可接受。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認為蝗蟲是戾氣所化,所以“甘受戕害”,而不敢食用蝗蟲。

徐光啟也同時也指出記載食蝗之事“載籍所書不過二三”。食蝗在歷史上記載是比較少的。最出名的食蝗者是李世民,然而李世民吞蝗蟲並非是因為覺得蝗蟲可以吃而給大家作個示範,而是另有考慮,其前因後果恰好能說明,李世民認為蝗蟲是不可吃的:

太宗入苑視禾,見蝗蟲,掇數枚而咒曰:“人以谷為命,而汝食之,是害於百姓。百姓有過,在予一人,爾其有靈,但當蝕我心,無害百姓。”將吞之,左右遽諫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災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復成災。

為方便理解,簡單說下上面一段話的大意。李世民看到蝗蟲,拾起來道:百姓有過,在我一人,如果你有靈,吃我心,不要傷百姓。於是要吞下,左右進諫道:不可以,可能得病啊。李世民回答:這就是希望把百姓的災禍移到自己身上,無需躲避疾病。於是吞下蝗蟲,自此蝗蟲不成災。

這段記載出自《貞觀政要》,姑且不討論李世民吞蝗時候的心理,也無需考慮吞蝗與蝗災消弭的聯繫,僅僅從其記載本身來看,李世民吞蝗時候本身不認為蝗蟲是可以吃的,也認可左右說的“吃了會得病”的行為,他吃的動機在於“將蝗蟲降予百姓的災難轉移到自己身上”。這恰好證明,李世民認為蝗蟲是不可以吃的。

皇帝都這樣,小民更不用提了。並且可以看出,從唐代到明代,這種認識一直存在,唐之前就更不用說了。

固然歷史上有餓得活不下去的人吃,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還是惑於這種認識,不敢吃蝗蟲。

這種認識有其思想根源。古人信奉天人感應,人有過蝗乃降的思想相當有市場。直到清代,在捕蝗專著《捕蝗考》中,仍然提到“蝗未作,修德以弭之”。地方上鬧蝗蟲,也會認為是當地官員德行不好,因為“有道之臣,蝗不入境”。在這種“除天災當以德”的思潮下,官員有時候都帶頭焚香祈禱,老百姓就更不用說了。

但是,還是有餓極了或不信邪的抓蝗蟲來吃,但是仍然免不了餓死的下場。

這就是我們提到的第二個原因,不夠吃。

不夠吃

蝗蟲成災的時候,已經長出了翅,稱為“飛蝗”。

飛蝗並非在地上爬,而是吃了這個地方,再群體飛向其他地方。因此,蝗災一旦發生,則並非一寸一縣,往往赤地千里,寸草不生,幾個郡同時鬧蝗災都是可能的。

蝗蟲進食速度極快,食量也大,吃完一塊地,就會轉到下一塊。一個地方吃光了,就會飛到別的地方。

因此,百姓捕殺,也往往屯不夠多少蝗蟲,不夠吃。地裡的糧食都吃光了,糧食也不夠吃,這個時候,只能等朝廷的救濟。

很多人等不急,成群結隊去附近的地方討希望,然而這個時候,附近的地方可能就已經被蝗蟲吃光了。於是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去他鄉覓食,儘管知道希望渺茫,但是總比原地餓死好。

這個時候流民就產生了。我們在電視劇中常見的一些事,也往往發生。

總結一下,古人的迷信思想,阻止了他們去吃蝗蟲。當然,還是有一部分人不信邪,但是由於蝗蟲的遷徙性,因此能捕捉到的蝗蟲杯水車薪,不夠吃。蝗蟲走了,地裡的糧食被吃光了,也不夠吃。所以古代蝗災往往造成大量人餓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