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啥含義

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啥含義

明朝初建時期,明成祖朱元璋曾發佈禁止“胡服”的詔令時,特定指出了元代流行的“深瞻胡帽”。而這種帽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俗稱“帽笠”,在不同地區,也叫“方笠”、“四角笠子”。

帽笠本來是女真的服飾,後來深受蒙古人喜愛,並被接受。隨著蒙古鐵騎征戰,帽笠遍及全中國,中亞以及波斯地區。明朝成立後,將“帽笠”視為元代“胡化”的重要象徵,從而走出歷史舞臺。對“帽笠”的研究我們更能看到蒙古種族的興衰,以及文化的變遷。

(一)為什麼帽笠會被定為胡服?

1、元代“瓦楞帽”的誤解

循名責實,“深薝胡帽”的顯著特點便是“深薝”,這種奇特的帽式廣泛出現於元代時期的畫像中,說明這種帽式在元代甚為常見。致力於中國服飾研究的學者們看到元代人們所戴的四角、方形的帽式時,便對其命名為“瓦楞帽”。可當時

出土的文物、物件中,大部分本身都沒有名字,很難證實“瓦楞帽”的名字。

但隨著學者們深入研究,在日本洪武四年刊本《魁本相對四言雜字》、以及哥倫比亞大學《新編對象四言》中,出現了證明,十分清楚的將這種帽式命名為“帽笠”。

“瓦楞帽”一詞出現於明朝,在蒙古、元代時並未出現。明代的“瓦楞帽”形狀像瓦楞,帽頂向上摺疊,因此被稱為“瓦楞”。由此可見,元代的“帽笠”與明代“瓦楞帽”並不是同一物。可在我國許多服飾史著作中,大部分都認為明代的“瓦楞帽”等同於元代的“帽笠”,因而造成了一個誤會。因此,我們對於古代帽式應該有一個認知,元代的“帽笠”並不等同於明代的“瓦楞帽”。

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啥含義

2、盛行於元的“深薝胡帽”

帽笠剛開始是女真的服飾,我們可以從《柳塘牧馬圖》中看到女真騎士戴著帽笠征戰沙場的畫面,也從很多古代歷史材料中,我們可以得知,這種女真的帽式早在蒙、元之前就傳到了北方,並且燃起了“戴帽之風”。絕大多數北方人民都喜歡戴帽笠,提起帽笠似乎無人不知。從看到古代北方人民戴帽笠耕地的畫像中,我們便知道“帽笠”已經成為了北方人民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帽笠的出現更受到了蒙古人的青睞,蒙古人也開始仿效穿戴。等到蒙古人統一中原創立元朝後,帽笠也隨之盛行起來。據《草木子》中提到“元代的官民都是戴著帽子的,有的帽子是四角方形的,也有的帽子是圓形的,還有的為半圓形”。由此可知,“帽笠”已經在元代“活”了起來。帽笠在元代出現了多種多樣的變化形式。而且在元代,人們都喜歡用一些翡翠,瑪瑙去裝飾帽子,帽子由此變得有價值。

3、明朝對胡服態度的矛盾

明朝建立之初,明成祖朱元璋便認為衣冠應都像唐朝一樣,因為我們是漢人,而唐朝更是大漢族,所以從衣冠方面更能體現漢族文化。所以便下令,如果有穿胡服的人,甚至姓氏是胡氏,立刻定罪。朝廷更認為要消除蒙古族的文化遺存,所以將帽笠定為胡服,必須整治。然而有意思的是,明朝內部對消除胡風的態度並不嚴格,明朝規定大臣的有些裝束更來自於元朝特色的胡服。

由此可知明朝對胡服態度矛盾,我們也知道了帽笠被定為胡服的原因。從明朝中找經驗,我們不應該摒棄少數民族,我們堅持五十六民族一家人,我們應該與少數民族和諧相處,我們應保留各種民族的服裝衣冠,因為這些都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

(二)帽笠橫行於蒙元的根本原因

1、元朝為什麼對戴帽笠的高度重視?

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啥含義

帽子在元朝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用來遮蔽陽光的、保暖的。帽子在元代可不只是生活用品,明朝著名史學家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中寫到,“元時除朝會後,王公貴人俱戴大帽,視其鼎之花樣之等威”。這句話意思是元朝時期除了朝廷會議,王公貴人都要戴著大帽笠,把它們看做頭鼎的花樣來比誰威風。

由此可知,元代的頭頂帽笠裝飾已經用來展示各級之間的差別更體現著權力、身份地位的差別。因此,我們也可以知道,元代的帽笠更體現了一種權威的象徵。

2、元代不同的帽笠間的不同等級

帽笠在元代盛行後,隨著經濟發展,元代開始對帽笠進行裝飾,出現了多種多樣的帽式,也隨之有了等級差別。據《元史》中寫道:“皇帝曾經用稀有的寶貝珍珠來裝飾他的冠帽,用來彰顯皇威”。皇帝也曾將其價值連城的寶玉、紅瑪瑙裝飾在帽頂上,以用來賞賜王侯以及有功勞的大臣。但也同時規定,百姓的帽笠必須為普通,不準在上面用珠寶進行裝飾

由此可見,我們看到了等級差別,帶有藍鑽石,紅鑽石的皇冠則代表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有一些瑪瑙,珠寶修飾的帽子,代表了有高貴身份的大臣。而最為普通的帽子,則為簡單的一級,既為平民百姓。

3、元代對不同帽笠間的命名

元代人們開始對帽子進行命名,因為帽子有了等級之間的差別,元朝人們也在想,總不能都以一種名字命名,也體現不同高貴的身份。所以元世祖忽必烈的冠帽有了名字,此名叫“鈸笠冠”當年皇后察必發現,這種冠帽中央較高,如同半扣的雞蛋,底部有類似遮陽帽的圓沿,遠看起來就如一隻銅拔,所以起名為“鈸笠帽”。這個名字讓忽必烈十分喜歡。

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啥含義

還有官員的帽子起名為“寶頂金鈸笠”是蒙古人借鑑金代而創造的官員帽子,還有的帽子起名為暖帽,是人們去打獵時一時興起所起的名字。我們從元朝各代給帽子的命名,我們便可知道元代人們對戴帽笠高度重視,更體現於形象。

(三)帽笠的廣泛傳佈與文化間的影響

1、蒙古征服與帽笠在亞洲的傳佈

南宋晚期時,金朝已經佔據多半個中原,此時戴帽笠仍然是北人的服飾標誌,與宋人的衣冠完全不同。隨著蒙古部落的興起,鐵騎踏入中原,帶有異族色彩的帽笠卻成為了南方的一種時尚。等到蒙古確立統治以後,帽笠在全國流行起來,少數民族的文化也滲入中原。

但此時的大疆國土並未滿足蒙古人的野心,蒙古人喜歡征戰,便繼續向上前進,試圖征服亞歐。蒙古遠征一直打到了歐洲,滅國無數,當然蒙古文化也隨之跟到了歐洲,但由於蒙古人喜歡閃電戰,所以邊打邊徵,並

沒有將蒙古文化穩固於歐洲。

隨著蒙古鐵騎的前進,帽笠已經傳佈到東邊高麗地區,以及西部波斯地區。高麗屈服於蒙古的武力,當時忽必烈下令允許高麗不改冠服,但是高麗忠烈王為了表示徹底降服,便下令讓全國上下人民去蒙古化,從君王到大臣到百姓都必須穿戴蒙古人的衣服,戴帽笠,接受蒙古的習俗,不改者立刻斬殺。

由此可知,隨著蒙古族的征戰,戴帽笠的文化習俗早在古代就傳入亞洲地區。因此,當今的我們更應該保護少數民族的文化,並且可以採用一些方式如舉辦少數民族文化節、參觀博物館來向世界各地傳播中華文化。

元朝鐵騎中,士兵常帶的“深簷胡帽”含義是什麼?背後又有啥含義

2、帽笠的淡出與夷夏意識的消長

明朝成立後,面對著元代舊部的威脅,相出的解決策略之一,便是重新高舉“華夷之辯”的旗幟,明朝認為必須革除蒙元服飾,便發佈禁令,去除蒙元,接受明代服飾,同時也出現了明朝新的帽式“明代瓦楞帽”,元代的帽笠逐漸淡出。幾十年之後,明朝人對深薝胡帽完全陌生。明麗關係確立後,高麗也向明朝表示“慕華向華”之心,革除蒙元服飾。帽笠也隨之淡出。

可以說,少數民族的文化特別是蒙古族文化因為明朝的“華夷之辨”受到了巨大的打擊,當初橫行在中原的蒙元文化在明朝建立後也大大削弱。從明朝人不理解帽笠是什麼這一小小方面,我們可得知,夷夏意識強烈,儒家文化再次遍佈中原。

結論:

從小小的帽笠物件卻反應出來了大歷史,我們可以知道,蒙古族的帽笠原來起源於女真,元代時期帽笠變化多種多樣,並傳到了亞洲。

新建元朝時提倡戴帽笠,掀起一股“蒙古風”。直到蒙古帝國的崩潰,也表示著多種文化融合並存的時代結束,明朝成立後,更是摒棄蒙元文化,並大力提倡夷夏文化,戴帽笠的觀念也隨之消失。

由此可知,小小的帽笠見證了蒙元時代前後的盛衰與文化的變遷。因此,對於少數民族的文化,我們應該保護,因為我國五十六個民族是一家,這都是我們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我們應該保護並傳播於世界各地,讓世界看到中華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