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線傳真·“宅家”新姿勢

在家教學:引導孩子們學習抗疫精神

講述人:新馬小學一年級語文老師張青鑫

學校仍未開課,但生物鐘已經叫醒我了。

洗漱後,點開班級微信群看到,一些家長分享了孩子學習的圖片和視頻。

劉嘉琦同學寫的書法字跡工整,卷面整潔。郭奕杉同學寫的書法筆鋒犀利,結構大方。段婷軒同學閱讀《小雨的悄悄話》,朗朗上口,婉轉動聽。

孩子們這麼認真,我心裡非常高興,對每一個作品,都一一做了點評。

齊晏陽媽媽在群裡分享了一封家書。這是齊晏陽寫給爸爸的一封信。疫情發生後,齊爸爸主動請纓,奔赴武漢,支援武漢雷神山建設。

“爸爸,您一定要平安回來!我和媽媽在家等您!”字裡行間,流露著“舍小家為大家”“患難之際見真情”的情感。我也被他們的大愛所感動,心中不禁思考:我們班究竟有多少奔赴一線抗疫的戰士呢?

隨即,我在群裡問卷調查,很快發現,原來我們班這樣的家庭不在少數。有的同學的媽媽是醫院的醫護人員、有的同學的爸爸社區防疫的工作者。

師生們能做些什麼?同學們能學到什麼?於是,我發起一場“錄視頻、說感動、表感恩”德育活動。

17時,我收到了易展鵬寫給白衣天使的信。他寫道,“叔叔阿姨們,你們每天穿著沉沉的防護服,忍著渴、挨著餓,不懼感染危險衝在第一線救治病人,你們辛苦了!謝謝你們!”。

“白衣天使,你們是最美麗的,加油!”同學殷新雅說。

“叔叔阿姨們,你們要戴好口罩,保護好自己”凌梓聰提醒道。

“我也要向你們學習!長大後為人民服務!”羅葉恪立下了誓言。

特殊時期,這樣的經歷和學習對孩子們的成長,是特別洗禮。

一线传真·“宅家”新姿势

張青鑫通過手機視頻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 受訪者供圖

在家抗疫:超市買菜防護了萬無一失

講述人:蘆淞區文化園小區居民熊偉

宅家裡半個多月了,打開冰箱,裡面幾乎空了。

現在是到不得不出門的地步。但我想,出去一趟,索性就把一個禮拜的物資都採購了。

我找來一張紙記下需要採購的菜單。3斤豬肉、1板雞蛋、2袋麵條、2包水餃……哦!對了。我女兒最喜歡吃可樂雞翅。我要多買點雞翅和可樂。

“老公,你快去快回啊。”“路上小心,走路時一定要和行人保持距離啊。”出門前,老婆再三叮囑。她又放心不下,拉著我看了一個“超市買菜”的視頻。

出門戴好口罩、用一支筆的筆尖按電梯、買菜時速度、排隊時保持1米距離……2分42秒的畫面在我腦海裡過了一遍。

戴上口罩,穿上外套,我直奔超市。

非常時期,超市裡沒有昔日的旺氣。但蔬菜區,仍有不少人。

大多數人和我一樣,一次性採購幾天的物資,購物車裡摞得高高的。

為了減少在人流密集處逗留時間,我照單拿菜,走路時刻意與別人保持距離。二十來分鐘,所有的食品都採購完畢。

收銀臺排隊時,我刻意跟前面的人保持至少1米的距離。後面的人看到後,也自覺跟我保持較遠的距離。

回到家,站在門口就聞到燻艾條散發出來的清香。老婆又拿著裝有消毒酒精的噴壺先給我的雙手消毒,然後把我全身幾乎噴了個遍,就連鞋底也不放過。緊接著,她又將採購回來的兩大袋物資的包裝袋進行酒精消毒。

消毒後,我取下口罩,馬上用洗手液把手仔細洗了一遍。脫下的外套掛在陽臺通風處,緊接著衝了一個熱水澡,換了一套乾淨的衣服,這樣才放心徹底消毒。

非常時期,買一次菜就像上戰場打戰一樣。但不這樣做,可能就有生命危險。

在家辦公:前期準備工作已在線上啟動

講述人:中交隧道局華南分公司職工肖佳

2月14日早上,明媚的陽光一掃連日來的陰霾。我站在荷塘區機關宿舍樓11棟二樓的陽臺,透過窗戶望外面,馬路上車稀人少。

印象中,這是我從上大學到工作10年來,在家過得最長的一次春節,也是陪家人一起過得元宵節。以往,這個時候,我已在崗位上“揚鞭奮蹄”。

轉身回到書桌前,我打開電腦,把車票改簽至2月17日。

目前,我的工作地點在廣州。按照年前計劃,公司於2月3日前開工,我老早就訂了票。但受疫情影響,公司通知延遲返崗時間,我的車票也一再改簽。

說實話,對於延遲上班,內心還是很欣喜,因為工作忙,一年到頭回家的次數少,去年我又喜得一個豬寶寶,也想在家多陪陪家人。

再者,我想,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對去年的工作做系統的總結,同時閱讀幾本專業書籍給自己“充電”。

但有時,心裡頓生焦躁。疫情什麼時候結束?公司什麼時候復工?車票買幾號的最好?我一邊從網上及時瞭解疫情信息,一邊時刻關注著公司工作群的信息動態。

上午10點,公司召開了“釘釘”視頻會。總經理反覆強調防疫工作,再三叮囑,返崗的工作人員務必要做好防護措施。

之後,項目部的領導班子也召開部門視頻會議,對相關工作進行安排部署,要求我們在家辦公,有些聯繫可通過電話、微信、QQ等工具溝通;有些施工方案可通過電腦提前編制修繕。

公司復工時間預計3月12日,但我們的前期準備工作和部分工作已經啟動。我想,待公司恢復生產,各項前置條件都已萬事俱備。這樣,“不快也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