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與家鵝有生殖隔離嗎?

肇慶路茫


養鵝17年,對鵝的起源、鵝的習性、鵝的場地的選擇、鵝的飼養管理、鵝的孵化、鵝的成本核算、鵝肉製品的初級加工、種草養鵝等方面都有所瞭解,這也是能夠在頭條平臺編寫100節30萬字《我的100節養鵝分享》專欄的基礎。對於您提出的大雁與家鵝有無生殖隔離的問題,這個主要牽扯到鵝的起源與雜交繁育問題。下面就和大家聊一聊這方面相關的知識。原創文章,未經本人同意,禁止轉載。

大雁品種與鵝的起源?

我國最常見的大雁有灰雁、鴻雁兩個品種,另外的大雁品種還有豆雁、斑頭雁。

我國鵝的品種除了伊犁鵝以外,都是從鴻雁馴化而來,伊犁鵝的祖先是灰雁,灰雁和鴻雁的最大區別就是鴻雁的頭上有肉瘤,而灰雁的頭上沒有肉瘤,除中國之外,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鵝品種都是自灰雁馴化而來,這一點恰恰與我國相反。

鵝品種間有生殖隔離問題嗎?

在目前世界範圍內,所有的鵝品種,無論是祖先起源於灰雁還是鴻雁的鵝都沒有生殖隔離問題,都可以進行雜交繁育,只是品種間個體大小的差異,容易造成自然繁殖交配困難,而交配成功後的受精率並無太大影響。影響受精率的主要因素是自然交配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這也是目前在鵝的雜交繁育過程中大型鵝和小型鵝之間雜交難以成功的最主要因素。

大雁與家鵝有無生殖隔離的問題,通俗一點就是說能否雜交繁殖呢?

目前在我國有部分養殖戶養殖馴化大雁的,這些大雁人工馴化的時間並不長,通過馴化,產蛋性能較之野生環境下有明顯的提高,這件事情表明,大雁是一種非常容易馴化的野生動物,在馴化的過程中,其體貌、生殖性能、生理習性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不存在生殖隔離的問題,這也是我們經常聽說的野生大雁與家鵝在某某地方某某人家雜交生出一窩雜交雁的真實傳聞。

關於一些鵝與大雁雜交後所產下的鵝蛋發生顏色變化的說法應該是不真實的,產蛋的數量減少也應該是不真實的,這些報道經不起驗證與推敲。

鵝蛋的顏色與產蛋的數量,並不以公鵝(雄雁)的變化而變化,產蛋性能與蛋的顏色取決於母鵝,取決於飼養管理的水平,產下的蛋孵化出的小鵝的顏色和生長速度以及其他的生理性能,才取決於公鵝(雄雁)和母鵝的共同基因。所以關於大雁與家鵝雜交產下鵝蛋顏色變化與產蛋變少的報道純屬瞎扯,是為了博取眼球的偽科學行為。

大雁和家鵝雜交的利弊在哪,宜於推行嗎?

大雁的產蛋性能非常低,只有7~25枚,人工飼養的大雁可以產到15~30枚,由於大雁的產蛋性能低,所以如果與家鵝雜交繁育用作產蛋賣鮮蛋時,不划算。

大雁能否與家鵝雜交用作肉鵝呢?我國的肉鵝品種除了廣東一帶外,其餘的地區的肉鵝品種全部為白色鵝品種,養白色鵝的原因是白鵝絨毛比灰色絨毛價格高,而廣東為什麼不養白色鵝呢?因為廣東自古以來,就是鵝的主要消費區域,對鵝的消耗量世界無處可及,且這個地方的鵝品種都是灰色鵝,這也就形成了獨有的廣東人鍾愛的肉食鵝特色。

那麼大雁與白色家鵝雜交過以後會出現什麼情況呢?最明顯的就是羽毛的顏色大部分變成了花羽色,這樣的鵝毛價格低,從而影響了養鵝人的效益。

所以,無論是從產蛋方面還是產肉取毛方面,大雁和家鵝雜交都沒有太大的意義。

綜上所述,大雁和家鵝之間不存在生殖隔離問題,但如果利用大雁和家鵝進行雜交繁育,試圖達到更高利潤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科學的。

聊聊三農的人和事,分享種養殖的實操經驗,歡迎關注@我和我的小農莊。

我和我的小農莊


鵝是常見的家禽,農村的朋友都很熟悉它,但是很多朋友可能都會認為它們是由天鵝馴化過來的,實際上家養的鵝是由野生大雁馴化的,家鵝與野雁是一個種類的鳥,都屬於雁形目鴨科雁屬。不過,家鵝、大雁和天鵝都屬於大型水禽類,體型和外貌也比較像,放到一起,還真的很難區別,下面是這三種鳥類的圖片,是不是很不容易區分呢?

家鵝

大雁

天鵝

經過長時間的人工飼養,家鵝一般都失去了長距離的飛行能力,體型也變得肥胖,比野雁大不少,兩者放在一起已經能看出明顯的區別,家鵝的年產蛋量在40~200枚之間,而野雁的年產蛋量在5~30枚之間,差別也比較大,那麼如果家鵝和野雁交配的話,還能產下具有繁殖能力的後代嗎?或者說兩者是不是已經形成生殖隔離了呢?

可以肯定地說,這兩者並沒有形成生殖隔離,有資料新聞報道可以證明,2005年的時候,《北京晚報》曾經報道過這樣一件事,北京市房山區十渡鎮的村民隗某家裡養的三隻母鵝誘惑來了一隻雄性大雁(經鑑定是一隻鴻雁),並且在一起生活了一個多月了,女主人李某說:“它沒來之前,我們家養的白鵝每天下的蛋都是純白色的,可現在下的蛋上面都有黑色斑點,”而且它來之前,家鵝是隔一天產一個蛋,它來了之後,家鵝成了隔兩天產一個蛋。



白鵝蛋變成了花鵝蛋,顯然這鵝蛋是家鵝與大雁交配所下的。後來女主人李某還將12枚家鵝與大雁雜交的花鵝蛋拿到孵化場去孵化,經過27天的孵化後有三隻小鵝成功存活,但是它們的個頭、身高、腳掌都比平常的小家鵝要大,渾身的毛也比較厚實,背部是灰黑色毛,腹部是淺黃色毛,嘴巴平直呈黑色,跟它們一身白羽毛的鵝媽媽一點兒都不一樣,倒是更像那隻野生鴻雁。



這個事例說明家鵝與野雁是沒有生殖隔離的,家鵝被人類馴化的時間還並不長,很可能不足1萬年,期間也很可能出現過很多次和上述事件中類似的家鵝與野雁交配的情況,因此也並不容易形成生殖隔離。


其實現在有很多的家鵝或大雁養殖戶也都明白這一情況,如果想養鵝賣鵝蛋的話,就不能讓鵝與大雁進行交配,因為那樣會拉低鵝的產蛋率,如果是養肉鵝的話就無所謂了,但是如果想讓養殖鵝或者大雁的品種更純的話,也是不能讓它們交配的,因為它們產出的卵的後代的特徵會介乎於兩者之間,或者說會成了一個新品種了。


人類的方向


大雁和家鵝有生殖隔離嗎?

您所問的這個問題要分為兩個點來回答。

如果說您養殖大雁和家鵝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賣肉鵝,那麼就不需要生殖隔離。因為現在市面上賣的飼養的大雁幼苗都是經過馴化的,雖然他可以飛翔,但是到了晚上會回到自己的雁舍,所以他們需要的飼料啊,水源啊,活動場地啊,都和咱們現在的家鵝基本相同啊,所以說不用進行隔離。

但是如果說您需要的是進行下一代的繁殖,假如您想主要是進行種鵝的繁殖,然後孵出鵝苗進行出售,這個時候要和大雁區分開來,因為大雁和鵝是可以進行交配的,但是用大雁來和家鵝進行交配繁殖的話,生出的蛋的成功率比較低,還有就是下蛋量比較少。但是如果說您想用大雁和家鵝進行交配,進行下一代的雜交的品種,那麼是可以的,曾經有養殖戶進行了雜交,並且取得了成功。

所以說,需不需要繁殖隔離?就要看您所飼養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只是把他們養大,進行出售的話,就不需要隔離,如果說想進行雜交第二代的話,那肯定是不用隔離的,假如說只想繁殖肉鵝,或者說是大雁,那麼就必須隔離。





李二的生活


需要,首先我們說說生殖隔離,在生物學上通常指由於生殖方面的原因,即使地緣關係相近,但物種不同的類群之間不能互相交配,或不易交配成功的隔離機制。一般來講生殖隔離用以定義物種,不具有生殖隔離的兩個個體則以最多以亞種加以區分,生殖隔離的演化即是物種形成。生殖隔離可以依其機制發生的時間點在交配之前或之後,或形成配子之前或之後,分為交配前隔離、交配後隔離,或配子前隔離、配子後隔離。所以,大雁和嘉鵝在生殖隔離後有利於物種的繁殖保護。


Peter諸


準確說不一定。物種是一群可以交配並繁衍後代的個體, 但與其它生物卻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後產生的雜種不能再繁衍。物種的判斷要看自然狀況下是否能交配並且產生可育後代,之外還要看體型外貌、生活習性、繁殖季節等。因為進化是一個逐漸進行的過程,因此在實際中,兩個親緣性比較近的物種也可能產生可育後代(狼和狗的後代應該就是可育的,但狼和狗的習性差異很大、體型外貌等也有一定的差異,因此算不同的物種),但大多數是不能交配或者交配後不能產生可育後代(馬和驢交配產生的騾子就是不可育的)。


繁華小故事


這個問題我知道,野生的大雁可以跟家裡養的鵝有寶寶,小時候村裡有人在集市上買過落單的大雁,跟鵝養在一起,後代接近大雁,能飛挺遠的距離,比鵝能吃,長的非常快,我記得姥姥跟我說過,兩三個月就長大了


江山影月


家鵝是從大雁馴化來的,有人用大雁配家鵝,後代全會飛,自己飛河裡,晚上飛回家。


曠野風6


沒有,直接交配就可以


易烊千璽破


首先 我們要知道大雁和鵝的是同個祖宗的,確切的說鵝就是3千年前從大雁馴化過來的,這樣我們就知道,他們DNA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說他們不具備生殖隔離,他們能繁育後代,就像狗和狼一樣,不具備生殖隔離,可以生出狼狗。

首先鵝不會飛,而大雁會飛,如果不隔離大雁和鵝交配,下一代就會生出會飛的鵝,這樣對養殖不好,辛辛苦苦養殖的鵝長大了直接飛跑了,感覺肯定不好。


農業一點通


不用生殖隔離,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