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在通往維也納的火車上,你邂逅了一個法國女孩兒賽琳娜,你們只有一個夜晚相愛。黎明來臨,你送走她,因為不捨,你們約定在六個月後的車站12點相見。

一天不到的愛情卻讓我們感到了愛情最美好的模樣——《愛在黎明破曉前》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與所有的愛情片不同,《愛在黎明破曉》沒有像今年大火的《婚姻故事》的情感糾紛,也沒有像《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那樣的乾柴烈火,更說不上廝守終生和山盟海誓。這部電影裡,只有青年傑西和賽琳娜在火車、電車、輪船、街頭聊天。但卻絲毫不讓人覺得乏味,讓人心甘情願花一大段時間來“觀看聊天”

究竟在維也納的街頭聊什麼才不會讓人乏味,我們來看看這對戀人的答案。

“假如一個島上有99個男人,一個女人,或者有99個女人一個男人,那麼這個島上會發生什麼?”

“對於前者,這個島上大概只會剩下43個男人,他們會為了幹那個可憐的女人而互相殘殺。而後者則會有99個女人和99個嬰孩,而不會有男人。”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什麼會讓你困惑呢?”

“也許就是你。”

\u0001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我對愛的註腳是”

“兩個不知如何獨處的人的廕庇”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人們總是說,愛是完全無私的付出,但仔細想想卻除了自私什麼都沒有。”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知道別人和你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嗎?”

“是當你記起自己很少想到與之分手的人,並意識到他們也很少想到你,你以為雙方都會感覺痛苦,實際上卻是‘嘿,很高興你離開。’”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我對一個人愈是瞭解,就愈能真正地去愛他。”

在《愛在黎明破曉前》我們觀看的不是聊天而是真正的愛。看完電影我不由地開始反思幾個關於愛的問題:

一、當代我們的愛情是什麼樣的?

木心說:“愛是一種,天才行為,早已失傳”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我們當代的愛,失傳了嗎?我·們的愛不是失傳了,而是變形了。

生產力在不斷提高,速度加快,一切都幾乎要以最高效的方式被壓縮,這其中就包括愛。所以當代的愛其實是變形的,它變得物質化,變得具有攻擊性和目的性。

反觀中國當代的年輕人,其實早早就被灌輸了愛情是為了結婚這種想法。這種主流想法的背後,似乎深藏著某種道德規範,以及維護社會秩序的目的,於是兒女就成了愛情的“產物”、“結晶”、“昇華”有些時候甚至更極端,人們不是因為愛而有了那些產物,而是因為想要擁有“愛的產物”而迅速以愛的名義結婚。

於是當下的青年人現在似乎正慢慢意識到這種隱藏,他們開始早熟,急切,一段又一段戲劇而迅速的愛情開始。有些時候,甚至只是為了排解寂寞,為了在社交平臺上以“秀”的方式度過一次2月14日。

生怕在像生活的現實妥協之前趕不上愛的最後一班列車。

再看看那些步入中年的成年人的而言,愛情則更是殘酷,一說愛情就不禁聯想到:車、房、性。有些時候,這已經成為了愛情的門檻,甚至可以說是所謂的“愛的號碼牌”

缺了哪一個,想都別想。

人們為了符合社會規定而相愛,為了繁殖後代而結婚。

如果選擇拒絕呢?這時候就會有一大部分人站出來指責與無限制地推論:不結婚,不生育,人類就要毀滅!文明就要倒退!用大眾的話來說,這是道德綁架,用性社會學家黃盈盈的話來說這種想象式的擔憂就叫做“道德恐慌”用自己的想象來規劃人類,綁架他人,想想就知道有多愚昧。

狄金森——這個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女詩人之一,在她生活的19世紀就在她的詩歌中發出了這樣的疑問:

出生——嫁人——死去——

在同一天——

三重勝利

“我的丈夫”——女人們說——

用聲音輕撫每個字

一定得這樣嗎?

其實不是一定得這樣,愛情的軌跡,其實還是需要我們自己來勾勒,當下的愛情,也不僅僅是這樣的三重勝利,只是還要自問內心,我們想要什麼樣的一生,我們的條件又能多大程度地接近呢?

二、我們的愛情為什麼這樣了?

反觀其下,其實是物質條件日漸優越,而我們在這種優越裡產生了焦慮,產生了慾望。我們開始拿愛情與麵包開始對比,但是卻忘了,這兩個不是對立的,我們漸漸地吃著麵包追逐愛情。遺憾的是,吃到麵包的時候,愛情所剩無幾。

其次就是,隨著中國社會老齡化,一大批獨生子女正在湧向未來。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u0001而獨生子女們逐漸長大,要遠離社群,沒有父母兄弟姐妹可以依靠,這就更將他們推向對愛情的需求,於是現在的小年輕們,不說嘗過過愛情的甜,其實也早保留著一顆隨時準備種下去的愛情之種。

畢竟對於電影裡想要成為獨立女性的賽琳娜,也說出了:“被愛,對我來說非常重要。”

\u0001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三、真愛,應該是什麼樣的?

有研究表明:真愛,在一生中發生次數大概率不超過3

這麼小的概率,我們有機會遇到真愛嗎?又怎麼判斷自己的所愛是真愛呢?

Live Science就總結過愛上一個人的表現:

只會看到對方的優點

開始和對方規劃未來

情緒不穩定

出現強迫症行為 5.有失控的感覺

6.由熱情轉化為平靜的依戀 等等

前面說到這部純聊天的電影,告訴我們了愛情最好的樣子,現在就來看看一看這對模範戀人。

\u0001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傑西與賽琳娜,在火車上相遇,傑西向賽琳娜談及自己的突發奇想——製作一個全年無休的電視節目,找365個不同的人來自全球不同的城市,參與全天候真實的生活記錄。

賽琳娜則和傑西分享自己想成為作家以及收養流浪貓的願望,只是父母都將其功利化了。

\u0001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而他們也在維也納餐館裡互打手勢電話誇讚對方的優點,他們用她和他彼此稱呼。

賽琳娜說:“隨著夜晚的逝去,我越來越喜歡他。”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傑西在電話的另一端說:“她是個完完全全的小天使。”

相互誇讚是愛的催化劑,沒有讚美的愛是缺乏尊敬的。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可是在遊船上他們開始擔心起明天的再見,於是握緊雙手提前說再見,但還是看到了賽琳娜抑制不住的難過,傑西默默的鼻酸。

車站離別的時候他們徹底失控了,他們瘋狂擁吻,推翻了再也不見的戲言。約定著幾個月忽的相見,感受著逐漸依賴的平淡......

“缺少愛是悲哀,擁有愛是傷痛。”說得沒錯。

《愛在黎明破曉前》的所有聊天都在盡全力告訴我們那些愛人們忽略的,沒有仔細思考的,以及悄悄溜走的想法和箴言,我們能在這不電影裡找到關於真愛的一切,一段旅途,一本小說,一個城市,一首詩歌,一段命運,一張唱片,以及一生只能遇見一次的你。

這就是真愛的樣子,一種不去計較,不去衡量,沉浸其中的狀態。一種強大的穿透力,甚至使得時間得以被遺忘,使得黎明到來之前,我們就認定了眼前之人。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真愛其實也有延續,就像《愛在黎明破曉前》一樣還有另外的兩部曲——《愛在日落黃昏時》

愛在午夜降臨前》 在這裡,愛沒有變,只是時間轉換了。

說到時間,就好像理查德·林克萊特的電影風格一樣——愛在三部曲他花了18年完成,而男主傑西的飾演者——伊桑·霍克 女主賽琳娜的飾演者——朱莉·德爾佩,也都從頭演到了尾。

而另一部電影《少年時代》也花費了12年來講述一個男孩從6歲到十八歲的成長曆程。

試想一下那味導演敢冒著這麼大的時間風險,獨具匠心地去完成一部能夠經歷打磨的作品,可能也只有理查德·林克萊特了。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但他在電影屆卻是一個自學成才的導演,大學休學在石油鑽井平臺工作,後來自己組建電影協會,用柯達復古的膠片攝影機super8 拍攝作品,成為了一位獨立導演。直到《slacker》這部僅用了23000美元的電影問世,他立即獲得關注。

愛在三部曲也一一貫徹他的獨立風格,自編自導,沒有太花式的鏡頭與技巧,沒有讓人血液沸騰的精彩剪輯,但是臺詞功底極其深厚,對於電影元素的應用也十分熟練。於是這樣一個在維也納簡單而動人的故事就被構建。


復刷《愛在黎明破曉前》:懂了背後的真實意義

記得維也納的那天夜裡,你說:“彷彿我們相處的時光僅屬於我們是我們創造的就像是我在你的夢裡,你在我的夢裡。”

是的,因為與你的相遇,就是愛情最好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