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能打贏司馬懿嗎?

優質提問官


伏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是司馬徽對自己弟子的抬舉,話說的有點大。諸葛亮治國理政是一把好手,卻短於用兵,因為戰爭多數贏在奇上,而奇就以為著風險大。但是諸葛亮一生不弄險,這就限制了他的作為。龐統在三國的舞臺上和郭嘉,周瑜的命運差不多。都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只可惜一閃而過,沒有機會充分發出耀眼的光芒!而司馬懿以穩著稱,很會隱忍。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堅持到底得來的,他有一顆鍥而不捨的雄心。一般人很難戰勝!


董方位


一、諸葛亮的執政理念

諸葛亮主張佔荊襄之地,以荊州為根基,然後東邊和孫權聯盟、這樣一來就可以北拒曹操、西邊攻取益州、對內實行休養生息,逐漸擴充軍備等待時日。如果天下有變,那麼可以從漢中一路到荊州,天下就可以平定。

二、龐統的執政理念

龐統則不同意諸葛亮的意見,龐統認為:荊州是荒殘之地、按當時的環境來說已經人物彈絕、荊州東邊有強大的孫權,北邊又有虎視眈眈的曹操,如果佔領荊州會處於兩面夾擊的局面。而且荊州飽受多年的戰爭之苦,雖然是富足之地,但是經過長年的戰亂使得當地的人才、物資極度匱乏。所以荊州不可作為劉備攻取天下根基。

從以上分析可知,龐統和諸葛亮在以荊州為根基的問題上二人有著很大的分歧。


如果當初落鳳坡死的是臥龍,活著的是龐統,那麼蜀國能打贏司馬懿,我們從三個方面分析一下:

一、諸葛亮善於守,而龐統更善於攻

諸葛亮和龐統都是當時三國時期的頂級人才,但是兩人在攻守方面各有偏重。諸葛亮更偏重的是治國守邊,當時劉備攻取西川的時候,諸葛亮把荊州治理得井井有條,並且北邊的曹操和東邊的孫權都想打荊州的注意,但是卻不敢妄動。蜀漢建立以後,蜀國更是由諸葛亮一人治理。龐統則更善於攻城掠地,當初赤壁之戰中的連環計,龐統獻計攻取益州等,從這裡我們都可以看出龐統出色的軍事才能。

二、諸葛亮在人際關係上不如龐統

劉備去世後,蜀國的權力由諸葛亮一人把持,但是他對蜀國是忠心耿耿。但是諸葛亮在劉備去世以後並不注重蜀國的後續人才的培養,結果在諸葛亮死後,屬狗竟然無人可用。而且諸葛亮的人際也並不是很好,比如關於、張飛等人對諸葛亮一直有意見。但是龐統的人際關係卻比諸葛亮處得好,龐統在為人處世方面做的非常到位,比如:關羽、張飛等蜀國將領對他是心服口服。

三、蜀國後期的戰略部署更符合龐統的策略

我們從蜀國後期的戰爭就可以看出,龐統的戰略計謀更加符合蜀漢後期的戰略走向。當時諸葛亮把荊州當成蜀漢的根基,但是在關羽丟失荊州之後,直接打亂了諸葛亮的整個計劃,以致於,關羽被吳將斬殺,同時張飛為了報仇也被斬殺。還有諸葛亮的五次北伐,基本上都以失敗告終。而從龐統的戰略計劃中,我們可以看出,荊州只是他戰略計劃中的一枚棋子,他把益州作為蜀漢的根基。如果當時劉備聽取龐統的意見,那麼在荊州丟失以後,關羽估計也不會死,估計孫劉聯盟也不會破裂。

總結

從以上分析可知,如果由龐統輔佐劉備,那麼後面的關羽敗走麥城、張飛被害、夷陵之戰等這些事情根本就不會發生。假如龐統並沒有死在落鳳坡,那麼蜀國後期的戰略走向可能會更加偏向於蜀國,司馬懿估計也未必能抵擋得住龐統的圍攻,那麼三國的爭霸,鹿死誰手估計未定呢。


公元前


水鏡先生曾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即可得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是三國時期頂尖的謀士,雖然兩個人擅長的地方不一樣,但是兩個人的能力毋庸置疑,在各自的領域內都是頂尖的存在。諸葛亮適合做宰相,能夠穩定局勢,發展經濟,在內政方面絕對可以說是三國第一,小小的蜀國被他經營的蒸蒸日上就可以說明諸葛亮的能力,要是蜀國一統天下,絕對沒有五胡亂華的黑暗局面。而龐統則是更適合作為太尉,智謀超群,適合攻城略地,開拓進取,蜀國一統天下,北方各族將被打的毫無還手之力,龐統的能力在歷朝歷代也是排名前列的存在。

我們發現劉備這個人很有自知之明,在進攻西川的時候帶了龐統,讓諸葛亮留守荊州,決策非常明智,物盡其才、人盡其用。龐統、法正死了以後,蜀漢方面軍事進攻能力極強的人就沒有了,諸葛亮雖然也很出色,但是更適合守成,他在攻城方面並沒有龐統他們厲害,甚至還不如劉備。這也是夷陵之戰時,劉備為何讓諸葛亮守護後方,沒有帶在身上進攻東吳的原因。


龐統英年早逝,也讓後人懷念他的時候,覺得他有無限可能成為劉備一統天下的變數。曹操在赤壁之戰時,就對龐統十分信任,排兵佈陣也完全聽取龐統的意見(注:《三國演義》第47回裡描寫蔣幹兩次過江,被周瑜設計囚禁在江邊破廟中。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蔣幹巧遇龐統,幾經懇求,蔣幹帶龐統渡江去見曹操。曹操聽說龐統來了,很是高興,龐統又相機處事,巧獻計謀,然後離開曹營。曹操按照龐統的計謀,將戰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並排在江邊,非常壯觀)。這才有了火燒赤壁。因為龐統的名聲之大,天下皆知,曹操是個愛才之人,對龐統自然高看一眼,不會因為他的相貌醜陋就難以接受他。而孫權就沒有這個度量,讓人感慨,東吳偏居一隅不是沒有原因。曹操見到龐統的第一句話就是:“就問先生大名,望不吝賜教”。而他對於諸葛亮就沒有這麼上心了,甚至有些不在乎。

劉備在攻取西川時,想要靠仁信征服西川,可是龐統說要恩威並用,這才有了劉備輕鬆拿下西川的事實,龐統的見解比平常人更深刻,甚至於諸葛亮也有些比不上他。而且他和每個人相處的都非常好,他在落鳳坡去世時,劉備手下所有的將領都悲痛萬分,這一點很多謀士都做不到。如果落鳳坡死的是諸葛亮而不是龐統,那麼蜀國的戰略必然會非常激進,司馬懿未必能擋住龐統,夷陵之戰也不會輸的那麼慘,失去一統天下的機會。各位網友怎麼看呢


暴雪長空


首先說明:落鳳坡的名字也是龐統在這裡死後才有的稱呼。因為,龐統道號鳳雛,他在這裡死了,就被後人稱為落鳳坡。

正史上龐統早期是周瑜的幕僚。在周瑜死後,收到東吳的排斥,於是深知他才能的魯肅舉薦他到劉備跟前任職,大家都知道,魯肅是非常鮮明的聯劉派。所以推薦龐統過去,期望增加兩方的互信。(所以赤壁之戰火燒曹營,是東吳周瑜的謀略)

龐統剛到了劉備帳下之後並沒有受到重用,魯肅知道以後,寫信給劉備,告訴他實情,這次受到劉備的重用。

於是,在劉備入蜀時候,作為軍師,他就隨行了。誰知道,這次入蜀有去無回,在和劉璋翻臉後,龐統就在近攻雒城的時候陣亡。而不是三國演義說的那麼邪乎。

三國演義怎麼說的呢?道號為鳳雛的龐統在領兵近攻的時候由於馬受驚,劉備於是將自己的千里馬讓給龐統。當時他還沒意識到,自己這個的盧一直妨主。於是龐統一番推辭之後騎上了千里的盧馬。

劉備的這個馬是白色的,守城的張任提前預估劉備會從小路近攻,已經探知劉備騎白馬,於是親自帶人埋伏在小路必經之處落鳳坡,吩咐軍士,只要看見騎白馬的就往死裡射。

這下好,龐統率軍走過小路時候,問了一下軍士,說是落鳳坡,沒來得及撤退,就被射成刺蝟。那麼,正史上的龐統是怎麼死的呢?

有的人說是為了劉備師出有名自殺式死亡,有的說是為了和諸葛亮鬥氣而死。其實都不然。

​公園211年,劉備受劉璋的邀請,率軍入蜀替劉璋防衛攻打佔據漢中的張魯。在和劉璋一陣噓寒問暖之後,劉璋派遣劉備都督白水軍,劉備並沒有攻打張魯,反而駐紮下來之後收買人心。

關於諸葛亮死,龐統活的話。還真不好說。

在演義上,入川前諸葛亮就嚴肅叮囑過龐統,龐統認為是孔明在輕視自己,於是貪功冒進,中了埋伏,不幸犧牲於落鳳坡。

如果是歷史的話,沒有落鳳坡,龐統死於雒縣戰場上的流矢。龐統當時是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出謀劃策親上戰場,而劉備前一任的軍師中郎將正是諸葛亮。

同樣上戰場,諸葛亮在任上活下來了,龐統在任上死了,只能說生死有命。

如果硬把諸葛亮摁死,龐統的確有幾率擔任諸葛亮的位置。畢竟之前“親待亞於亮”,且他和諸葛亮是同學,同為荊襄士人,跟著關羽留守荊州、親好老東家孫吳、同時做個一流謀士絕對足夠。

只是諸葛亮對於劉備和蜀漢的意義遠非區區一個謀士。漢中戰時,劉曄就已經把諸葛亮置於關張之前,對曹操說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是僅次於劉備的第二號人物,是不可多得的卓越相材。更不提最初劉備走出荊州困局乃至與東吳結盟打赤壁,全是諸葛亮的手筆。

資歷,能力,威望缺一不可,不是劉備對誰親密誰就可以掌權,如果諸葛亮真死在戰場了,那麼有相當一段時間都無人能填補這個空缺。再保險點,把那塊權力化開,分給多人擔待也不是不行。個人認為如果龐統活著他的位子其實和法正差不多,沒有辦法像諸葛亮那樣擁有極高的威望。

諸葛亮那個位置,不僅對能力有極高要求,對心志、私德、情商、格局全都高要求。

託孤大臣常有,做到諸葛亮那般極致的卻是鳳毛麟角。

心志稍有一點不堅,夷陵大敗後劉備嚥氣、舉國叛亂時,就接受曹魏遞來的橄欖枝、帶著阿斗歡快的投降稱臣了。





嚼扒


如果問落鳳坡龐統不死,能不能戰勝曹丕,我還會猶豫,但問能不能戰勝司馬懿,我卻可以毫不猶豫的告訴大家,不能。因為龐統的性子太傲,而司馬懿則太能忍。就這一點,就可以定性龐統難成大業。

水鏡先生司馬徽曾經說過,鳳雛臥龍得一而安天下。這只是司馬徽從二人的才學來說的,他們有統一天下的能力。但他們卻沒有統一天下的條件,因為這個條件是掌握在各自主子手裡的,那就是信任。

劉備成說得孔明如魚得水,但事實上劉備心中更看至關羽張飛,因而在孔明和關羽張飛有矛盾的時候,劉備是偏向關羽張飛的。孔明在奪得荊州之後逐漸談出劉備的朋友圈,而龐統正逐步得到劉關張的接納信任,但是這種接納和信任是有條件的,那就是以關張為中心。

龐統雖然有許多政策與劉關張的相符,但要想真正的實行自己的策略,必然會有與關張衝突的地方,當龐統與關張有了衝突時,劉關張的立場就會與龐統逐漸疏遠,當龐統感覺到自己不被信任時,他不會像諸葛亮那樣默而認之,而會一如繼往的殆工,希望以此方式求得上次的關注。一次可以,兩次可以寬容,三次就會讓人厭煩了。因此即使龐統不死,司馬懿不會被其敗。

龐統不但不能把司馬懿打敗,相反還有可能被司馬懿算計,因為同樣的情況,當司馬懿受到上級的猜忌時,他能忍,他會等待最好時機,採取最重要的一擊,所以三國鼎立的局面最後被司馬氏終結了。


萍風竹雨123


個人淺見

如果是臥龍死、鳳雛活,在後期我認為蜀國會戰勝司馬懿。

孔明在後期無論用兵還是從政,都非常謹慎小心,戰役很少涉險。而龐統則不然,萬事從心所欲,有一定賭徒心理,有萬分之一的機會就要搏一搏。

一、龐統剛出世,就孤身前往曹營,勸說曹操,使連環計成功。曹操作為當時最大的軍閥,手下謀士無數,如果曹操聽別人勸阻,那龐統就會死無葬身之地。就算曹操為了名聲不明殺龐統,以曹操的風格也會暗殺龐統。因此,從此可以看出,龐統具有一定的冒險精神。

二、落鳳坡事件,龐統為了早日攻克西川,估計落鳳坡有埋伏,還冒險前往,賭徒心理極大,最後慘遭暗算身死。

那麼,通過龐統的性格,完全從現實角度上講蜀國會贏司馬懿的原因有二:

一、關公死後,孔明勸劉備不要出兵打東吳,就被不聽勸阻,起全國之兵討伐東吳。從此君臣有了嫌隙,諸葛亮甚至沒有隨軍出征。結果猇亭之戰蜀國實力大損,致使後來傳出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說法,也就是那一戰,蜀國後繼乏力的原因。如果這事換成龐統,絕對會隨軍出征,以他和孔明這種段位,不會看不出陸遜的計策,當時東吳國力兵力明顯不如蜀國,可以這樣說,蜀國的贏面較大,到時吞併東吳,再跟魏國幹一場,未必不能贏魏國,至少再打一場,會使蜀國國力更進一步,也有跟魏國叫板的資本。而諸葛亮當時沒出力,是蜀國走向衰敗的第一步。

二、蜀國首次北伐時,司馬懿還是小角色,沒什麼兵權。魏延建議小股兵力奇襲子午谷,而孔明以穩妥的形式進軍,沒采納魏延的建議,後來事實證明,子午谷就沒設伏兵,如果魏延兵出子午谷,裡應外合估計魏國就滅了,也就不存在司馬懿出師一事。




我是一棵樹1981


在我們熟知的《三國演義》中,鳳雛龐統與臥龍諸葛亮是齊名的。因為東漢末年隱士司馬徽早就說過,臥龍鳳雛,得一便可安天下。可見他兩人在《三國演義》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一般謀士人不可比擬的。可惜鳳雛龐統死在了落鳳坡。而諸葛亮率領蜀國幾十萬大軍六次北伐進攻曹魏也因失敗而告終。

如果諸葛亮與龐統角色互換一下,死在落鳳坡是臥龍諸葛亮,活著的是鳳雛龐統,龐統帶領蜀國大軍北伐討伐曹魏,與司馬懿對決。我想鳳雛龐統一定會戰勝司馬懿,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諸葛亮在臨陣對敵的謀略上主要擅長以守為攻。比如曹操帶領夏侯惇進攻新野的時候,諸葛亮就用大火把夏侯惇的兵馬燒個片甲不留。

劉禪繼位之後,曹丕率六路大軍來討伐蜀國,被諸葛亮設計逼退,而他少有進攻,即使進攻大多數都是失敗。

龐統對敵屬於進攻型的,攻擊力極強。在周瑜與曹操的赤壁大戰中,龐統算出了水上會吹東南風。也知道周瑜必將用火攻燒曹操的戰船。

於是他向曹操建議了使用鐵鎖把船連在一起。曹操非常高興並說這是連環戰船,結果一敗塗地。他跟隨劉備率大軍進入西川,是奪下西川之地的頭號功臣。

第二,他與司馬懿的對決,除了龐統本身的攻擊慾望之外,還有政治上的優勢。司馬懿也是一位優秀的謀士,他一直都在隱忍著,因為曹氏家族一直提防他,但是又不得不重用他,沒有司馬懿的幫助,曹魏是鬥不過蜀國的。

但是鳥盡弓藏的道理司馬懿很清楚,只有存在強大的敵人,才能凸顯司馬懿在曹魏的作用。要不然諸葛亮擺的空城計怎麼可能嚇到司馬懿呢?

司馬懿不是怕諸葛亮,是不能殺掉諸葛亮,如果殺了諸葛亮自己將會失去被利用的價值,因為諸葛亮一死,蜀國對曹魏形成不了多大的威脅。他會被曹魏殺掉以絕後患。

這裡面的利害關係,我想憑藉龐統的才能絕對能夠看得清楚。可以利用司馬懿的這個弱點放手進攻,勝率也大大提高。

有了以上兩種原因,我想龐統帶領蜀國大軍討伐曹魏對付司馬懿,應該不是問題,以上是本人問題,歡迎點贊留言,更多內容記得加關注。


晨汐看歷史


龐統雖然在《三國演義》中被演繹成一位奇謀之士,但更擅長的是內部管理及後方統籌。因此,陳壽對龐統的評價是“荀彧之仲叔”,也就是與荀彧處於伯仲之間。而荀彧、龐統所擅長的正是諸葛亮的強項,陳壽的評價直接是“管、蕭之亞匹矣。”也就是管仲、蕭何一流的人物。管仲、蕭何分別是幫助齊桓公稱霸春秋、劉邦統一天下的相材,可以說諸葛亮都不能統一中原,龐統就更沒可能了。


但是,蜀漢還有另外一位常常被忽視的人,那就是法正。法正才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謀士,陳壽認為法正像是曹魏的程昱、郭嘉,能奇謀。諸葛亮也非常佩服法正,並且認為假如法正還活著,必然能夠讓劉備不去攻伐東吳。法正在劉備的心中也非常重要,劉備在位時,只有法正被追諡了,其他像是關羽、黃忠等人都要等到蜀後主的時候才被追諡。


此外,諸葛亮無法擊敗司馬懿並不僅僅是能力的問題,更多是經濟、補養以及將才的問題。諸葛亮手下將才缺乏,唯有趙雲和魏延,司馬懿手下則有大批曹魏成長起來的將才,像是郭淮等人。


總結來說,與諸葛亮有相同技能且不如他的龐統肯定是無法戰勝司馬懿了,換成法正說不定還會有一定可能。


光君歷史


估計結局更慘,畢竟論治國諸葛亮是長於龐統的,若想北伐必先安定後方,所以諸葛才五月渡瀘,深入不毛,蜀園在諸葛的治理下政治,經濟都上了臺階,成熟之後諸葛亮才誓師北伐。換龐統或許不能達至如此吧,再者戰爭拼的是實力,當時的魏強蜀弱很難逆轉,縱有孔明,龐統都在,也不一定會翻盤,何況獨一龐統,如龐統不死,和孔明同心盡力,或可令蜀國立國更久也是可能的,至少滅國要比東吳晚些吧


窗外7500


如果在落鳳坡死的是臥龍,龐統是否能打贏司馬懿,答案是肯定的,龐統拿什麼打贏司馬懿呢?龐統不可能幫助劉備建立蜀漢,因為是智殘,諸葛亮才叫智慧。司馬微說的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那是天方夜譚。。。看龐統取西川那是什麼事,劉璋劉備初次會唔就要將其殺掉,尚若得手劉備盡失人心,以堅蜀將死守之心,憑劉備一萬人馬怎麼取得了西川,恐怕會全軍覆滅。攻雒城不好好謀劃,自己身份何等關健,置身險境,不幸遇難。置劉備於不顧,不是稱職的軍師,不知如何評價龐統,肯定他在軍事謀略方面不如司馬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