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三觀賣血記》:淺析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這本書表達了作者對長度的迷戀,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條雨後的彩虹、一個綿延不絕的回憶、一首有始無終的民歌、一個人的一生。——餘華

作者講述的這個人,就是許三觀。許三觀是一個城市裡的普通工人,過著和大多數人一樣的日子,勞作,娶妻,生子,經歷困難和坎坷,繼續生活。

與其他人不一樣的是,每次家裡有災禍,他要靠賣血換錢度過難關,甚至對於賣血這件事的流程他了然於胸,並有豐富的經驗可以分享給其他人。

除了第一次賣血出於好奇和最後一次賣血出於習慣,許三觀的人生中每次賣血都是生活所迫,從表面上來看,他賣血是生活苦難帶給他的個人犧牲,其實許三觀是出於骨子裡的善良。

許三觀賣的不是他血管中流淌著的鮮血,而是他的善良和對生活的希望。這是餘華的作品《許三觀賣血記》帶給我的感受。

繼《活著》之後,餘華又一力作《許三觀賣血記》同樣用簡潔、樸素的語言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

餘華1995年創作的這部作品,2000年入選韓國《中央日報》100本必讀書,入選中國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的“20世紀90年代最有影響的10部作品。由此可見,《許三觀賣血記》至今仍影響著無數讀者。

同樣,餘華在國際也是聲名遠揚,其作品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近三十個國家出版,並獲得多個國際獎項。

那今天就讓我們通過餘華的《許三觀賣血記》中許三觀,來看他所帶給我們的關於平凡中的“英雄”,關於“善良”中的“平等”,關於“活著”的希望。


《許三觀賣血記》:淺析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01 作者塑造的虛構人物許三觀,堅持著人性中的善良,讓我們看到一個平凡中的“英雄”

作品中的許三觀曾不受作者的控制,任意馳騁在人生的道路上,這看起來令人不可思議。

其實是許三觀的善良支撐著他整個人生,每逢遇到生活坎坷時,他都能夠靠自己化險為夷,度過難關。

許三觀是怎樣的一個人?

許三觀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他自幼父親離世,母親跟人跑了,他跑去鄉下找親人,走了很遠的路,在迷路時幸好遇到他四叔,才得以見到爺爺,由爺爺和四叔把他撫養長大。

後來許三觀回到城裡自己討生活,他看上兩個女人,一個叫林芬芳,一個叫許玉蘭。他選擇許玉蘭結婚,就因為許玉蘭也姓“許”,這樣兩家人都不吃虧,生兒子都有後人。

他和許玉蘭生了三個兒子,分別叫一樂、二樂和三樂。他們一家五口人像其他普通家庭一樣生活。

許三觀到了六十歲的時候,三個兒子都成家立業,有自己的生活,他和妻子許玉蘭身體健朗,和其他老人一樣過著晚年生活。

普通人的一生無非如此,長大、結婚、生子、養育孩子,然後老有所依。縱觀許三觀的一生,就是我們普通人的一生,許三觀是再平凡不過的一個人。

可是,許三觀的人生有些許不同。

許三觀是一個平凡中的“英雄”。他聽說爺爺村裡身強力壯的人都去賣血,於是他出於好奇,也為了證明自己身體好,第一次賣血換了三十五元錢。於是,他便開啟了“英雄”的一生。

“英雄”事蹟之一:許三觀面對綱常倫理,他選擇從善而終。

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面對這樣一個生活難題,他埋怨、憤恨,但最終選擇了諒解,甚至他對待一樂比自己的親生兒子還要親。

一樂砸破方鐵匠兒子的頭,許三觀賣血換錢賠償了醫藥費;一樂下鄉知青時得了肝病,許三觀一路賣血到上海治好了一樂的病,中途還險些丟了性命。

“英雄”事蹟之二:許三觀的善良,促使他做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行為。

許三觀去看望曾經看上的另一個女人林芬芳,自從結婚後肥胖起來的林芬芳不小心摔斷了右腿,許三觀與其發生了關係,為了報答林芬芳,許三觀賣血換錢,給林芬芳買了十斤肉骨頭,五斤黃豆,一斤綠豆,給林芬芳調養身體。

“英雄”事蹟之三:許三觀的善良,尤其表現在家裡最艱難的時候。

文革時期,許玉蘭因和何小勇生一樂的事情,被當作“妓女”挨批鬥,每天要在大街上一站一天。

此時的許三觀不顧他人的眼光和看法,每天中午堅持給許玉蘭送飯。最令人感動的是,挨批斗的人只給吃米飯不能吃菜,許三觀就將菜藏在米飯的底下,等到沒人看見時,讓許玉蘭吃他特意為妻子做的紅燒肉。

夫妻關係在患難之時見真情。他們的兒子一樂和二樂都不願意給許玉蘭送飯,而許三觀本著內心的善良,在關鍵時期善待妻子,並時刻為家人著想。

許三觀內心善良不止如此,作者在小說的敘述中還體現在更多的地方。

比如在何小勇生命垂危之時,他讓一樂去喊魂;他在去上海路上賣血時,在河邊喝冰冷的河水,周圍人看到之後邀請他回屋裡喝茶,他說他喝的水多就不麻煩大家;他買來喜的一碗血時,不讓來喜喝水,賣血之後千叮嚀萬囑咐來順好好照顧來喜。

這些事情都體現許三觀的善良。作者說,他發現虛構的人物有自己的聲音,要自己說話,於是作者尊重人物的聲音,其實這是許三觀的善良在發聲,不由作者去推動情節,許三觀在人生的關鍵時刻,都靠著他的善良做出選擇。

所以,我們看到的《許三觀賣血記》,許三觀是一個心地善良的普通人,看似平常的行為,在善良的作用下變得令人動容,令人敬佩,令人慨嘆。

做一件善良的事情容易,難的是一生都做不違背良心,善良的事情。尤其是在人生的關鍵時刻,有時有辱尊嚴,有時要犧牲自我,甚至有時要失去性命,但他始終沒有放棄善良的底線,這就是平凡中的“英雄”。


《許三觀賣血記》:淺析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02 作者寫了一本關於平等的書,許三觀的善良根植於此,出發也於此,這只不過一個普通人要去追尋的樸實和尊嚴

一首來自十二世紀的非洲北部的詩裡面這樣寫道:

可能嗎,我,雅可布——阿爾曼蘇爾的一個臣民,

會像玫瑰和亞里士多德一樣死去?

作者認為這是一首關於平等的詩,作者塑造的人物也在追尋著平等。

“人人平等”的觀念是人們追求的“亙古不變”的真理,在許三觀這樣一個小人物身上也處處以一己之力讓自己與其他人平等。

許三觀作為男人,要和其他人一樣證明自己身體健壯。他看到根龍和阿方去賣血,於是他也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去賣血。

所以,許三觀第一次賣血不是被生活所迫,與其說是出於好奇和證明自己,不如說是他在追求和其他男人身體上的平等,他追求的是力氣的平等,健康的平等,以及生命的平等。

許三觀找女人和生兒子也要追求平等。他在林芬芳和許玉蘭兩個他看來漂亮和中意的女人之間對比了一下,最後他選擇許玉蘭,他們兩人都姓“許”,生了兒子仍然姓“許”,不會跟了別的姓。

許三觀有三個兒子,在一次偶然遇到根龍和阿方時,他們相互瞭解生活近況,當他聽根龍說有兩個兒子時,本來想說自己有三個兒子,可轉念一想,一樂是許玉蘭跟何小勇生的,不算他的親生兒子,於是他也說,自己有兩個兒子,這樣跟根龍就平等了。

許三觀在婚外情上也要追求平等。

他知道許玉蘭與何小勇有過一次關係生了一樂之後,他就覺得不平等了,他把家裡所有的家務活都留給許玉蘭,他每天躺著享受許玉蘭的服務,等著叫他吃飯,叫他睡覺。

直到許三觀與林芬芳發生關係,許三觀找到了與妻子許玉蘭之間的平等。他又重新開始幹家務活,許玉蘭也恢復之前的日常,打扮漂漂亮亮地出去串門。

文革時期,在許三觀組織家庭批鬥許玉蘭時,他以兩個人的婚外情作為說辭,讓他們的兒子不要怪母親許玉蘭,實際上他們都一樣,他們是平等的,誰也不要怪誰,誰也不要說誰。

在小說的結尾,一樂和二樂都抽調回城,三個兒子也都成家立業時,許三觀為了吃一盤炒豬肝和喝二兩黃酒,他又去賣血。

新來的血頭看見許三觀,這麼老了還來賣血,就罵許三觀的血是豬血,只能用來刷漆。

許三觀最後一次賣血也許是出於習慣,他習慣賣血之後才能吃炒豬肝喝黃酒,其實他追求的是平等。

這個平等是青年、壯年、中年和老年,人生不同階段上的平等,中年時期身體上的鮮血和老年時的獻血應該是一樣的呀。

這個平等是事物上的平等,對炒豬肝和黃酒這兩個事物上,他追求只有賣血之後才能享受這樣的待遇。

當許玉蘭為了安慰許三觀,在勝利飯店給他叫了三盤炒豬肝,兩個二兩黃酒和一瓶黃酒時,許三觀再也找不到平等了。

他找不到年齡上的平等,找不到事物上的平等,最後他發現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平等。因為他發現長在自己身上的屌毛和眉毛都不平等,所以他滿腹牢騷地說“屌毛出得比眉毛晚,長得倒比眉毛長。”


《許三觀賣血記》:淺析許三觀骨子裡的善良,所帶給他活著的希望

餘華


03 作者通過關鍵詞“重複”,續寫一個普通人的悲劇人生,在貧苦中不斷掙扎,不斷翻騰,找尋“活著”的希望

如果說餘華《活著》講述苦難是一個過程,活著才有希望的話,那麼《許三觀賣血記》也是在重複著這一小說主題,小說中的主人公“許三觀”繼續找尋“活著”的希望。

《活著》用不斷“重複”的死亡、失去、懷念敘述“活著”所遇到的苦難,《許三觀賣血記》用不斷“重複”賣血來講述“活著”的辛酸、艱難和苦痛。

許玉蘭跟何小勇生的孩子一樂,為了保護弟弟闖了禍,把方鐵匠兒子的頭砸破了。方鐵匠兒子的醫藥費到底該誰來賠償。

按理說,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應該由何小勇來出這個錢,可是何小勇死不認賬,不認一樂是他的兒子。

方鐵匠帶人搬走了許三觀家的傢俱,許三觀陷入痛苦之中,輾轉反側,最終他決定賣血換錢償還醫藥費。

這是許三觀人生中第一次遇到生活上的困難,他靠賣血度過難關。然後接下來人生中的每一次苦難,他都靠重複“賣血”解決困難。

為了一樂的身體他賣血為他調養身體,為了給一樂治病他一路賣血到上海,為了能讓二樂早日回城,他賣血款待生產隊長。

在人生的每次緊要關頭,許三觀不斷“賣血”度過生活中的每一次艱難,對他來說“賣血”就是他活下去的希望。

人“活著”就得有希望。重複“賣血”已經成為許三觀“活著”的希望,所以後來當醫院的新血頭不讓年過六十的許三觀再次賣血來證明活著的希望時,他絕望了,他老淚縱橫,他沒有活著的希望了。

許三觀對許玉蘭說,我老了,我以後不能再賣血了,我的血沒人要了,以後家裡遇上災禍怎麼辦?

人“活著”需要有希望。許三觀活下去的勇氣和方法就是重複“賣血”。

“重複”這個貫穿在小說中的關鍵詞,不僅在主人公許三觀的人生中,還在作者的敘事方法上。

作者用不斷重複的語言一再強調小說情節。

比如,一樂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作品中多次提及,包括許三觀和許玉蘭吵架、許玉蘭去找何小勇理論、許玉蘭參加家庭批鬥會等,作者在重複許三觀遇到的這個人生難題:不斷賣血養育別人的兒子,對於他“活著”的良心悲憫。

再比如,一樂去給因車禍昏迷不醒的何小勇喊魂時,作者重複一樂要求從房頂煙囪上下來,不替何小勇喊魂的對話,“爹,你快上來接我”,連續重複說三遍。

作者意在強調在此時關頭,一樂是何小勇的親生兒子,但一樂的心裡確偏向著許三觀,這親情中溫暖,給許三觀的心理一再施加壓力。於是,在一樂喊魂結束後,許三觀在自己的臉上劃了一刀,並聲明從此以後一樂是他的親生兒子。

由此奠定了後來許三觀為給一樂治病,去上海的路上間隔二三天就賣一次血,甚至差一點搭上自己的命,也沒有絲毫怨言。

這就是許三觀的一生,他在不斷重複的言語中,不斷重複的苦難裡,不斷重複賣血中度過一生,他在其中不斷掙扎,不斷地找尋“活著”的希望。

實際上,人活著就是在不斷地重複。只不過許三觀的重複更為典型和鮮明。

大多數人活著,就是重複著成長、戀愛、結婚、生養孩子的人生程序,重複著一日三餐,重複著工作流程,日復一日的過日子,年復一年的生活。

重複就像既定秩序,都在不停地重複,可都在不停地找尋活著的希望。如果我們把“重複”二字看透,活好,那也是平凡中的“英雄”。

綜上,許三觀是一個普通人,但他又不那麼普通。他用出自骨子裡的善良在做著人生中每一次選擇;他用追求平等的信念堅守著做人的底線;他用重複的自我犧牲度過生活中的每一次苦難。

或許現實中的我們也是一樣的普通,但普通中又那麼生來不平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