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啥不黑項羽?

小僧吐蕃國國師大輪明王鳩摩智


主要是太史公的史筆嚴謹,是司馬遷不黑頂羽,而不是劉邦不黑項羽。再者,項羽確實是英雄!雖說是悲劇式的,但他的個性有很多的閃光點。劉邦其實也是真的不想黑項羽的。大家堂堂正正。多好呀,何必用下三濫的手法抹黑對手。用讚揚敗在手下的,失敗了的對手,不是可以更顯自己的偉大人格嗎?

還有劉邦丶項羽是曾經的盟誓兄弟,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親,妻兒都沒有殺。劉邦心中是敬重項羽的,所謂猩猩相惜。只不過是互爭天下。這一點與民國初期的各地的大軍閥一樣,胸襟博大。對失敗了,下野了的失勢對手決不斬盡殺絕,是值得君子們效法的。祈君子之風能夠廣植民心之中。


活化石吳


劉邦為什麼不黑項羽?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人性格坦蕩

劉邦年輕時做過遊俠,接觸過很多新鮮事物。在這段過程中,他的性格也變得開朗豪邁起來,歸鄉之後,憑藉著豪爽的行為做派結識了許多朋友,這些人後來都心甘情願為劉邦辦事,可見劉邦性格是很真誠坦蕩的。


二,抬高自己身價

項羽是何等英雄,破釜沉舟、彭城之戰都是可以算作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之戰,他的個人能力當時天下人有目共睹。能把這樣的人幹趴下,更加能說明劉邦的能力有多優秀,所以這種人沒必要去黑,黑他就是黑自己。

三,安撫天下反漢勢力

雖說楚漢戰爭劉邦贏了,可是遺留下的楚國殘餘勢力還有齊國殘黨依舊藏在漢朝某些角落。要想把他們征服,劉邦首先得在道義上做好功夫。他不黑項羽給了這些反漢勢力一個信號,讓這些人知道他自己是海納百川的,投降歸順不會被殺。


如史如畫


項羽是一個值得尊敬的對手,黑項羽只會讓劉邦自己更黑,這麼簡單的道理劉邦自然懂得。劉邦和項羽都是反秦的旗幟,黑項羽就會顯得反秦不正義。秦朝已滅亡,很多鍋可以讓胡亥去背,劉邦連秦始皇都不黑,自然不會去黑項羽了。

劉邦曾在兩軍陣前列舉項羽的十條罪狀,這十條罪件件成立,已經完成了對項羽的批判。項羽死後,劉邦以魯公之禮厚葬項羽,並親自主持項羽的葬禮,哭得悲痛欲絕!項羽已經死了,再黑項羽沒有好處,只有客觀的評價項羽,才能彰顯劉邦的皇帝氣度!



大秦鐵鷹劍士


所謂的劉邦不黑項羽,應該是說漢朝所修的史書為何不黑項羽。

1,事實上,真正的官方修史是從唐朝開始的,而前四史《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都是個人所著,受到朝廷的影響並不大。

至於劉邦,其公元前202年即位,公元前195年便去世了,在位七年,這一時期尚無史書的編撰,自然談不上對項羽的摸黑了。

2,那麼,司馬遷對於項羽的記載是否屬實呢?我們可以從一個人與司馬遷的關係來看,這個人便是楊喜。

公元前202年,項羽在烏江自刎後,有五個人參與了對項羽的分屍:

  • 漢軍騎司馬、後封中水侯的呂馬童;
  • 漢將、後封杜衍侯的王翳;
  • 漢軍郎中、後封涅陽侯的呂勝;
  • 漢軍郎中、後封吳防侯的楊武;
  • 漢軍郎中騎、後封赤泉侯的楊喜。

此後,五人皆因此而封侯。

注意這個楊喜,他因斬殺項羽被封為赤泉侯,而楊家也從此發跡,並最終成為兩漢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東漢時期的楊震、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皆為楊喜之後。

不過對於本問題來說,之所以提到楊喜,是因為楊喜家族其實與司馬遷關係匪淺。

楊喜的第五代孫叫楊敞,曾官至丞相,而楊敞的夫人便是司馬遷的女兒。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何司馬遷能對項羽之死描繪的如此活靈活現了。

也就是說,對於項羽的故事,司馬遷確實因可能抱有同情之心而有所誇大,但基本史實應當不會錯。

3,漢武帝當時看過《史記》嗎?

陳壽的《三國志·魏書·王肅傳》裡曾記載:

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向、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才,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此兩紀有錄無書。

但以漢武帝的性格,其因李陵之事就對司馬遷用了宮刑,如果真看過《史記》的話,司馬遷怕是小命難保。

或者漢武帝可能只看過部分無關緊要的部分,當時之人對歷史的記載還不像後世之人那麼看重。

因此,司馬遷√項羽的記載應當基本屬實,劉邦在位期間尚未編撰史書,所以不存在要不要摸黑項羽的問題。此外,由於《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當時之人尚沒有後世官方修史的概念。所以,司馬遷對項羽劉邦爭霸之事便記載了下來。


心向青山


有人提出“劉邦為啥不黑項羽”這麼一個問題。為了更好地解答大家的疑惑,寄暇學宮邀請了當事人劉邦親自解答:

大家好,我是劉邦!

大家對於項羽的瞭解,是不是都從司馬遷那兒來的?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我已經死了很久了,他怎麼寫我也管不著了!

很多人讀書都不仔細,認為司馬遷把我刻畫成一個無賴的形象。可是司馬遷明明寫得很清楚嘛,本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這就是說我還是一個豁達大度的人啊!哈,哈,哈……

請大家先別發彈幕!

好啦,就算我是有點兒無賴好吧!但是大家要知道,無賴不是無聊!我有那麼無聊嗎?

只有什麼事兒都幹不了的人才會無聊。我可是很忙啊!

你……都忙些什麼……

忙什麼?忙著爭家產啊,還能忙什麼!

我家老爺子以前老是說我“不能治產業”,所以我要抓緊時間問問老爺子:“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

不整清楚了,老爺子還以為是我哥哥給整的呢。那我不就白忙活了嘛!我哥哥還活著,能跟我爭產業;項羽已經死了,已經不能再跟我爭了。

這事兒很重要,必須要整明白了。給大哥的兒子封爵,“羹頡侯”這個稱呼也是需要花時間來想不是。

你們說我哪有時間和精力去黑項羽?

喂,喂,大家別走啊……,後面我給大家上乾貨!

說句實話,我黑過項羽,不過那是在項羽活著的時候。

大家知道項羽屠城吧,其實我也幹過這事兒。不過當時我和項羽都是一條溝裡,哦,一條戰壕裡的戰友,所以很多人就把這事兒給扣到了項羽頭上了。

大家都知道我曾經列數項羽的十大罪狀吧?其中大部分都是真的,項羽自己都無法辯解。項羽就知道以勢壓人,所以只會用箭來射我,反而顯得他無理。

想找一個人的過錯還不容易嗎?項羽就沒想到用這個方法來黑我,只有我單方面去黑他。

要黑就要找個不會反駁的人去黑,這是黑人第一要訣!

項羽已經死了就不要繼續再黑了,這是黑人的第二個要訣!千萬要記住!

滿朝文武誰不知道項羽是個什麼人,老百姓也都是從那時候挺過來的,我還能再怎麼繼續黑!樊噲那小子好象還挺佩服項羽呢!

這時候再黑項羽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弄不好還顯得我太小氣。

再說我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剩下的精力還需要對付那些異姓王,還有北面的匈奴。

他們可比已經死掉的項羽更有威脅。

有些不太好去黑的人,就讓老婆去黑他們,往往會收到奇效,這可是黑人的第三個要訣!

比如說韓信,呂后就辦得很漂亮!

你說我容易嘛!哪有那閒工夫去黑項羽啊!

所以我按照魯公的規格厚葬了項羽,這才能彰顯我這個大漢皇帝的氣度。

好了,就說到這兒吧!

喂、喂,關注一下再走唄!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劉邦為啥不黑項羽?我是墉上閒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古往今來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項羽好像跳出了這個怪圈,雖然失敗後烏江自刎,給後人留下的卻是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

讚美項羽的古詩有很多,如杜牧《題烏江亭》“事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平。”李清照的《夏日絕句》“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江元量的《烏江》“平生英烈事無雙,漢騎飛來肯受降。早與虞姬帳下死,不叫雪戰到烏江。”

其實,項羽沒被醜化最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分析,首先,漢朝及其以前的史官對史書的編篡有一種敬重之情,後代史官是無法比肩的。

公元前548年,齊國執政大夫崔抒弒齊國君主齊莊公。孔子稱崔抒“弒君”應“伐亂臣”。太史如實記錄崔抒弒君,被崔抒殺死,太史的弟弟繼之如實記載又被崔抒殺死,後其弟又堅持如實記載崔抒弒君,崔抒無奈只好作罷。後世的史官敢冒死如實記載史實的已寥寥無幾了。

其次,我們後世看到對項羽記載最祥實的是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史記》作為一部重要的紀傳體史書,是司馬遷嘔心瀝血一生的代表作。司馬遷從20歲就開始遊歷全國,廣泛接觸人民群眾生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經過多次遊覽,其文學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並獲得很多重要的真實材料。只有不朽的人格才能創作出不朽的著作。《史記》被一代文豪魯迅稱作“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綜上所述,我們在《史記》裡看到的項羽,應該是最真實沒被黑的西楚霸王項羽。

喜歡我的作品歡迎留言批評指正。我是墉上閒人,謝謝朋友!






墉上閒人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進程中。天下大勢就如同三國演義中開篇的那句話: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每當有一個新的朝代,也必將意味著上一個朝代的覆滅,新任的皇帝為了能夠得民心進而得天下,所以對於前朝的一切都會將其覆滅,對於前朝的皇帝也會大加的抹黑。特別是那些和自己在爭奪皇位中而正面對立的對手,在自己奪得皇位後也必定會讓那些對手在青史中留下罵名,正所謂成王敗寇的道理。

在秦朝結束時並未直接進入漢朝,而是有著一段楚漢相爭的歷史。也就是西楚霸王項羽和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之間的鬥爭、當時秦朝之所以能夠覆滅,正是因為出現了像項羽這般厲害的人物,使得秦軍被項羽盡數坑殺。不過劉邦坐享其成,在項羽消滅秦軍後並沒有選擇和項羽平分天下,而是想方設計的除掉他,雖然說項羽的實力比起劉邦來說要強大很多,但是項羽卻是性情中人,即使自身有著巨大的優勢,但是也沒能將其發揮出來,反而在劉邦的計策中越陷越深。最終被迫烏江自刎。

按理說在這場楚漢相爭中,劉邦作為勝利者史書由他書寫,按照正常的劇情發展的話,那麼項羽會被極力的抹黑來襯托出劉邦奪取天下的正義,可是劉邦並沒有這樣做,反而十分的尊重項羽。不僅沒有將項羽的名聲抹黑,而且還留下了“霸王”這樣的美稱,可見劉邦的肚量還是十分的大。不過這點也是建立於項羽的確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對手,而劉邦也同樣這麼認為,所以並沒有在史書中抹黑項羽的形象和名聲。


天生無嬌


因為項羽已經夠黑的了,劉邦當然不用再畫蛇添足了。大家看,就算劉邦有一說一,有二說二(實際上劉邦也是這麼做的,公正無私的記錄項羽的)。但大家看看項羽的所作所為吧?新安殺害二十萬秦軍降卒。入咸陽殺害降王子櫻。火燒咸陽宮。盜掘秦始皇陵。殺害楚懷王熊心。這些事情,有一件是劉邦栽贓陷害項羽的嗎?沒有。項羽的所作所為本身就已經天怒人怨了。劉邦還用得著抹黑項羽嗎?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統治者,在經歷一番爭鬥之後取得了勝利,一般都會對自己的對手採用最殘酷的手法來折磨他們,更別說是對待他們的親屬,可能要永世為奴。但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王朝中就有一個這樣的例外,那就是漢高祖劉邦。

楚漢傳奇一直都是評書中津津樂道的話題,無論人們怎麼訴說,劉邦作為最後的勝利者都有絕對話語權。但是和劉邦競爭的項羽不僅保住了身後名,更是讓無數的人敬仰他,就連劉邦自己都說,項羽是大英雄!那為何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並沒有詆譭項羽,反而善待他的親族,並且讓他們成為一方諸侯呢?

在項伯的親屬中,項伯被劉邦封為射陽侯,這樣的官位可能並不是一個戰敗者應該思考的位置,但是劉邦還是很大方地就封了他,包括項氏家族的很多人,都得到了劉邦的晉封,雖然後來逐漸消失,但是在任何史書上都從未出現劉邦迫害項羽親族的記錄,所以從這一點來看,劉邦做的還是很仁義的。

其實劉邦並不是一個寬宏大度的人,從他一上位就開始誅殺異姓諸侯王就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江山,是不會記得你曾經做了多少貢獻的,而劉邦願意封項氏的候就說明,此時項羽的親屬對於劉邦來說,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也就是因為這樣,劉邦才會大方地把他們都封為諸侯,因為他堅信,就算此時他們也報仇的心力,也沒有了合適的理由,如果執意為之,則會遭到天下人的辱罵,更會讓百姓看清楚,究竟誰才是真英雄,所以這樣的事情,劉邦自然願意做。

而且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初起兵的時候有十萬兵馬,但是最後他在烏江邊的時候,是沒有一個將領願意追隨,就說明此時的項羽已經徹底失去了民心,只剩下自己一個人,面對這樣的情景,才會覺得對不起父老鄉親,最終自刎在烏江邊。既然已經沒有人願意擁戴項羽,自然項羽也不是劉邦的隱患。這樣的情況下,劉邦就沒有必要汙衊項羽,給他扣上不忠不實的帽子,更沒有必要在最後去殘害他的親族,可能對於劉邦這樣有抱負的人來講,做這些事,他是很不屑的。





韻如風


其實歷史上“黑化”對手的事情比比皆是,成王敗寇是字庫不變定理,歷史都是有勝利者書寫的,比如說清朝對南明和李自成有過汙名化,但讀過《明史》的朋友都知道,清朝對明朝可謂極盡吹捧之能事,因為清朝認為大清的天下是幫著明朝收拾亂臣(南明各政權)和賊子(李自成、張獻忠)的基礎上得來的,而不是直接搶明朝天下!

在楚漢爭霸時候,項羽、劉邦,名義上均為楚懷王的臣子。因此從這一點來說,項羽和劉邦並不是君臣關係,充其量是級別高低之分,而且項羽本身就不乾不淨,沒必要去在“黑化”!

而且項羽是楚懷王的臣子,即使楚懷王在無能,項羽也不能替代他,所以項羽在古代可以說是不仁不義,劉邦再去抹黑就是畫蛇添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