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手指事件”本無所謂對錯 生命面前恩怨早已無足輕重

35歲演員高以翔不幸突逝,33歲球員吉喆因病去世,八天里人們連續發出了“天妒英才、生命無常”的慨嘆。

寓意吉祥的名字,也敵不過病魔的侵蝕。

“搖手指事件”本無所謂對錯 生命面前恩怨早已無足輕重

在我印象中,吉喆是一位場上工作異常勤勉的苦力球員,包圓兒了髒活累活,偶爾還會因“工作不到位”令主教練閔鹿蕾發發脾氣。當然,他還有一手漂亮的三分球。

有球迷又鉤沉起了“搖手指”事件。跟七年前觀點對立、口水翻飛的媒體戰不同,如今的媒體標題柔和了許多——《吉喆再見,那個曾對麥迪搖手指的硬漢走了》。

當年,吉喆對“衝麥迪搖手指”這一做法解釋說:“(可能我)把麥迪逗急了,這也是一種心理戰術吧。一開始他打得太順了,所以後面就在想辦法刺激他。效果還行。”

顯然,吉喆這麼做是為了勝利。

麥迪則對“肘擊吉喆”這一做法解釋說:“那一場比賽,我們在北京被痛扁了,輸了20多分。我肘擊了那個對我做搖手指動作的球員。我並不是討厭那個人,也沒有憤怒,只是我想傳達一個信息,在比賽中,就算你贏了20分,也不該直接向對手做這樣的動作。”

顯然,麥迪這麼做是為了尊嚴。

當年,“搖指門”事件發酵久遠,一度陷入了口水與板磚橫飛的苦戰。麥迪的球迷被情感左右,北京的球迷被鄉情左右。但其實,雙方並無所謂真正意義上的“對錯”。

當我們心智慢慢成熟,就會越發領悟“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的真正內涵。衝突雙方往往無涉對錯,只是利益出現了拉鋸。

尤其是放置於體育競技層面,對於參賽雙方而言,核心利益皆是“取勝”——而贏家只能有一個,這本身就無法調和,因此也就更無所謂“對錯”。

也因此,當我們回望這場“搖手指”爭端,其實心下早已釋然,其實恩怨皆已隨風。

如今,當“生與死”突然快遞到我們面前,一切干戈都化為了玉帛。麥迪說:“我想向吉喆的家人表達我的哀悼。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球員和對手。”

是的,在尊貴的生命面前,一切被口水浸染出包漿的“遠古恩仇”早已變得無足輕重。

人們應該扔掉憤怒的鍵盤,放下自娛的手機,學會珍視和善待身邊每一個愛你的人和你愛的人。

最後,向為救治愛徒忙前忙後奔波操勞的閔鹿蕾主教練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