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仁”這字太熟了,你能說清楚什麼是“仁”嗎?

弟信


仁,是孔子整個思想的結晶!

古代道家,儒家,諸子百家是不分家的,不同的表達方式,都直指《易經》中闡述的那個宇宙運行原理。所以,仁,是儒家思想中,佛家那個的境界,道家那個的境界。如如不動,道義之門的境界。

從《論語》和《易經》十翼中,處處可見孔子對仁的敬畏之情。

《公冶長第五》孟武伯問孔子的學生,子路、子有、子華(都是有歷史記載事蹟的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達到了仁的境界嗎?孔子都以不知其仁也來評價!

孔子《易經說卦傳》,天之道,陰與陽;地之道,柔與剛;人之道,仁與義。可見孔子用來描述人類精神境界達到天人合一的那個標準,也就是莊子說與天地精神相來往

人之道為仁

人之德為義

所以《大學》——孔子的學生曾子說,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義者也!


陪菡寶讀古典


仁,原指儒家的仁愛,源自家族血緣的孝悌之親,即等差之愛。

仁,可以指仁慈之心、仁愛之心,簡單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親愛。

在孔子的眼裡,仁是最高的道德標準。但在老子眼裡,仁卻比道和德要第一個檔次。

《道德經》中說: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老子為什麼會有這些觀點?

1、如果天地用仁愛來保護羊,那麼對於狼來講,這種仁愛就是罪大惡極。所以,天地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了芻狗,不偏不私。

2、當人們像天地一樣都有道德,能做到無為的時候,就不需要仁義了。因為這個仁,是帶有主觀私念的。我們同情被薅羊毛的果農而在他們店下單時,對於其他人的水果店來講,這就是偏私,因為我們破壞了公平競爭的規則,流量都去了一家。可能別的水果店,也有生活更艱苦的人。

3、我們為什麼要贍養年邁的父母?如果你認為這是血緣關係的本來,本該如此,那麼這就是道家思想。如果你認為你是個正人君子,而且必須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就是儒家思想。

老子並沒有否定仁義,他只是仁義要比道德低一個檔次。


弦影說道


“仁”字,對於中國人來講真是太熟悉了。記得小時候,大人們讚揚好孩子,常常說:“你看這孩子多仁義”。

古先賢把“仁”,造成一個“會意字”,表示人與人相互親愛。本義是“仁愛”,其義項有二,其一是同情,其二是果核最裡頭的部分。《周易.乾卦.文言傳》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是說君子有仁愛之心,就足以尊長於人,並且列為君子“仁義禮智”四德之首,後來儒家又加上一個“信”字。“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天下歸仁”是其社會理想。孔子對“仁”最經典的說法,是回答弟子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就是以仁德之心,尊重他人,關愛他人,而不是狹義的“親親之情”,是“泛愛眾而親仁”。怎麼做呢?就是恭敬待人,寬厚做人,樂於助人,勤懇做事。剛強、堅毅、質樸、話語遲鈍(少說多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弟子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要懂得約束自己,控制自我,遵守社會規則,與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踐行“仁”,不能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別人的不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辨明是非,施以仁德。

“仁愛”作為內在的情感基礎,外在表現應為,對國家對民族是“忠誠”;對父母是“孝順”;對妻子(丈夫)是“忠貞”;對子女是“慈愛”;對朋友是“真誠”。

2500多年前,孔子倡導“仁”,今天並沒有因為時間推移,而離我們遠去,現今已成為優秀傳統道德,融入新時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個人層面,“愛國”就是對國家忠誠不二,報效祖國無條件;“敬業”就是克己奉公,服務社會服務人民;“誠信”就是誠懇待人,信守承諾;“友善”就是推己及人,和睦友好。這可謂對當代對“仁”的解讀。





閒雲一片之每文


你好!

給你講兩篇論語裡的故事你就知道,“忠”“清”“仁”的區別了。


阿張問:子文三次當宰相,臉上沒有露出喜悅,像是路邊摘了個果子;三次被罷免,臉上沒有無愉快,像是風吹掉了樹葉。被罷免了,不是磨蹭或跑回家,每次都要好好把工作給下任交接好。哇塞這種人太帥了,你覺得怎麼樣?

孔先生說,emmm,比較負責任(忠)。

阿張:那他是“仁”者嗎?(一臉期待)

孔先生說,emmm,不知道(面無表情),(補刀)這不是(仁)。

阿張捲土重來:齊國崔大臣弒君,陳文子(是人,不是蚊子)覺得跟這種人一個國家裡是種恥辱,家裡幾十匹馬直接不要了(馬很值錢啊,嘖嘖),移民到別國去了,覺得“(統治者)跟老崔一樣啊”,又移民,後來同樣原因又移民了一次。他怎麼樣?

孔先生說,emmm,清高。

阿張問:仁嗎?

孔先生說,不知道。不,他不算。

阿張崩潰了,仁者這麼難?

其實仁很簡單,阿張上課肯定沒聽講。我們翻開筆記,上面寫著一句話——

仁者愛人。

無論你是宰相,還是外賣小哥,只要你兢兢業業,把事情坐好,你就是一個負責任的人。你尊重自己,尊重生命,你也值得人尊重。

無論你家財萬貫,還是一貧如洗。只要你說出真話,斥責虛假和邪惡,你就是一個勇敢的、清高的人。

而仁是什麼呢?

它並不是什麼玄密的寶藏,也不是刻苦的修煉,不是慘痛的犧牲,也不是華麗的衣裳。

仁者愛人。

它很普通,母親對兒子的期盼,朋友的支持,陌生人的善良,跨越所有障礙的力量。

仁,就是心,就是善良的人那顆活潑亂跳、溫暖、充滿希望的心。

季老闆做事情要想三遍(其實很多遍)才做決定。孔先生說,兩遍,就夠了。

其實這個“兩遍”,很不簡單!

像我,平時屁大一點事都要糾結半天。。比如吃什麼買什麼。在比較重要的事情的決定上,卻很輕浮草率。

要獲得什麼,就必須捨棄點什麼,人難免為利益而欣喜,為損失而憂慮。而且人不是那麼純粹的人,其實人時常是分裂的,有很多角色,時常爭吵、糾結著。

然而孔子,是個很果斷、很純粹的人。他的信念很堅定,思維很純潔。心裡覺得什麼是對的,就去做,不對,就不會做。當然也會妥協,但事後不會後悔!

“兩次”意味著,仔細思考過了,並堅定地執行自己的決定!

這種人是有力量的。

子張問曰:“令尹子文三仕為令尹,無喜色;三已之,無慍色。舊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也?”子曰:“忠矣l”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弒齊君,陳文子有馬十乘,棄而違之。至於他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至一邦,則又曰:‘猶吾大夫崔子也。’違之。何如?”子曰:“清矣I”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覺得不錯別忘了點贊和關注哦,我其他答案也是非常有趣的


青鈞


是的,中國人對“仁”這字太熟了,以至於有人統計,《論語》就有109處提到“仁” ,因此有人說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

不僅孔子講仁,孟子、朱子、王陽明這儒家四個聖人都講仁。

當我們讀了大量的儒家經典之後,要從經典中走出來,有自己對“仁”的理解。

接下來我說一下我對“仁”的理解。

首先,“仁”非常重要。

孟子說:仁者無敵

這裡孟子是說給君主聽的。

我想說的是,“仁”不僅對君主重要,對我們普通人也依然重要。

其次,什麼叫“仁”?

既然“仁”那麼重要,我們當然要了解“仁”是什麼意思。

孔子說:仁者愛人

孟子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

兩位聖人的意思都一樣,愛人就是“仁”。

我想補充的是,不只要愛別人,還要愛自己,也就是愛別人與自愛。

第三,我們懂得仁(愛人)嗎?

孟子又進一步說: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仁義禮智四端之說。

意思是說,不僅是“仁”,包括仁義禮智,都是人天生具足的。所以說,不用懷疑,人人都懂得“仁”(愛人)。

第四,“仁”到底在哪裡?

“仁”既然是天生具足的,那“仁”到底在哪裡呢

“仁”在人的心裡。

“仁”顯然不在外面,就像所有的果仁都在果實的中間一樣。所以我們應該向內求“仁”,而不是向外求。

陽明先生說:

個個人心有仲尼,

自將聞見苦遮迷。

而今指與真頭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意思是說,我們每個人心中都住著一個聖人,只是被外界的習氣所遮蔽。但是你不用懷疑,他就在你的心裡,那就是你的良知

第五,如何喚醒仁(良知)呢?

朱子說:存天理,去人慾

怎麼樣才能“存天理,去人慾”呢?

朱子說:格物致知

意思是說,到萬事萬物上去“格”。

你是不是怕啦?感覺到難度好大!

沒關係,我們再來看陽明先生怎麼說:

無善無噁心之體,

有善有惡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意思是:人的心本來是無善無惡的,之所以有善有惡,是心體被遮蔽。但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良知,所以我們依然知道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我們不需要到萬事萬物上去“格”,只要我們不斷的反求諸己,去格自己的心,就可以為善去惡、抑惡揚善。

這就是讓我們的良知光明的4個步驟,陽明先生稱之為“致良知”。


行動家


什麼是仁?最簡單的解釋就是“仁者愛人”,以德報怨,用恩惠來回報別人的恕,這就是仁。

古時,有一士人因事出門,騎小毛驢一頭,從一小村經過。


正是麥收前夕,農人們剛剛準備好打麥的場地。過去,打麥場要先用碌碡軋平軋實,只有很平整才能有利於打麥。因此,軋好的麥場是不能讓尖硬的東西到軋好的場內去。說來也巧,騎驢的士人不知為何一時走神,小驢失控誤入場內。場主人見狀大喊大叫,十人聞聲下驢,立刻向前道歉。正準備牽驢出場,場主人問到哪裡去!士人說我已向您道歉,我有急事趕路。場主把臉一沉,兩眼一瞪說:”你準備怎麼出我的場院?"

士人溫和地說:“我把驢慢慢牽出去。”


“那不行,你牽驢向外走時,不是又一次踏壞了我的場嗎?”場主怒不可遏地說。

那我該怎麼辦?士人無可奈何。

“怎麼辦,你把驢抱出去!”

士人聽後強壓怒火,用盡了全身力氣,將小毛驢抱出了場。

五年後的一個冬天,場主因事外出,突然遇上暴風雪,天黑了,又冷又餓。他踉踉蹌蹌地摸到了一戶人家的門前,倒了下來。主人聽到響聲,開門一看,發現了他,立刻將他抬到屋裡,為他換衣取暖,又給他做了可口的飯菜。他再三道謝,感恩不盡。離別時他執意要問清恩人姓名,主人說:“我們己是第二次相會了,你還記得抱驢的那個人嗎?”他聽後頓時羞愧萬分,無地自容,叩頭而別。


回家後場主自責自罪,大病一場。


半個南山人


“仁”,組詞的話,會想到有“仁愛”,“同仁”,“仁義”,還會想到“宋仁宗”,百度上“仁”解釋: 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仁”就是指以人為本,富有愛心。本指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我們在誇一個人“這個人真仁義。”其實這時是你從內心裡真心認了這個人,勝過其他的任何讚美。


晴園2002


“仁”倡導一種道德個人主義。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雍也》)。這裡孔子將“將心比心,推己及人”確立為基本的道德原則,這種道德原則介乎利他主義與利己主義之間,強調一種在移情式理解基礎之上的人際互愛。


福昇堂


我認為:仁是存在發展核心的力量。從方位上說,它是中心、核心、正中。比如:桃仁是桃子的核心,杏仁是杏子的核心,太陽是天地的核心,質子是原子的核心,心是人體的中心,文化是社會的中心!仁不但是事物形式形體的中心,也是思想精神品性德性的中心。杏仁決定杏味,桃仁決定桃味,太陽決定天地春秋四季,原子核內的質子數決定原子核外的電子數;`柔'為水的仁德,決定`水'的存在;`耕'為牛的仁德,決定了`耕牛'的存在;住房,`入住'有人(仁)是房子的仁德(沒人住的房屋破敗的快!事物用則不廢。)!什麼是`仁'?仁性為`舍'為`用',仁性就是捨己奉獻!仁就是`中',是中心之`陽',是正能量!而自私自我自利的思想不是正能量,是物質的力量是肉體的力量是陰能量


荒原牧雲


仁就是愛護所有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