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容嫁給溥儀的時候,大清氣數都盡了,為什麼婉容的家人還要把她嫁給溥儀呢?

小方說歷史1990


的確,末代皇后婉容嫁給溥儀,是在1922年,這個時候,用一句流行的話來講,“醒醒吧,大清早亡了”。但是,出身開明家庭,自幼接受西方教育,且聞名京城的大小姐婉容,為何還會死心塌地的嫁給這位末代皇帝?

民國之時,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雖然已經壽終正寢,但兩千多年中形成的種種文化和習慣,對中國社會,尤其是中國人思想的影響,依舊不可小視。正如辜鴻銘所說,有形的辮子雖然被剪去,但無形的辮子卻依舊在腦後掛著。且不說婉容的父親本身就是前清時期的貴族,曾經擔任內務府大臣,自然具有很深的“皇室情結”,即便是當時的新文化領袖,自由思想的先鋒,仍然多多少少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著名的新文化領導者胡適便是其中的代表。

1922年,應溥儀的邀請,胡適曾經入宮與溥儀相見。二人的見面很短暫,且溥儀本身就是懷有一種獵奇的心態,想看看這位宣揚新文化的“自由鬥士”究竟何許人也,因此會面中溥儀對於胡適向他解釋的與新文化運動相關的內容給全然沒有聽進去,並且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將這次會面稱作“一次無聊的會面”。但胡適卻並不這樣認為,在離開後,胡適向溥儀的外國老師莊士敦寫了一封信,詳細地向他闡述了自己的感受,內容摘列如下:

在我拜訪皇上的時候,他非常友好和謙遜有禮。我們談了新詩,寫新詩的青年作家們,以及有關文學的其他話題。大門口的耽擱使我浪費了本來可以在宮裡多停留一些的時間。因此,我沒有待很長時間,大約二十分鐘後就告別了陛下,去趕赴另外一個重要約會。……我本打算不讓報紙披露這次會見。但不幸的是,一些我不常閱讀的報紙報道了這件事,這事對它們來說自然具有頭條新聞的價值。……我必須承認,我被這件小事深深地感動了。就在這裡,我面對著我國最後一位皇帝,我面對著歷史上無數位偉大君主的最後一位代表!

從信中可知,會面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鐘,且溥儀本人只是將此次見面當做自己的日常應酬之一,並無任何特別之處。但對於胡適而言,他的激動之情躍然於紙上,尤其是最後一句,胡適內心的喜悅,激動,更是表露無疑。連溥儀本人在看到這封信之後,也無不嘲諷地說道:

“原來洋博士也有著那種遺老似的心理。”

這句評價可謂精闢,連受過系統西方教育的學者,尚且存在著與遺老遺少相似的君主情結,更何況本身就為清朝效力過的真正遺老呢?因此,婉容的父親將她嫁給溥儀這位所謂的“歷史上無數偉大君主的最後一位代表”,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情結歸情結,實際利益當然是不能不考慮的。溥儀當時雖然已經不是皇帝,但仍舊居住在紫禁城之中,保留著皇帝的派頭。同時,根據民國政府的承諾,民國每年要提供給清朝皇室鉅額的生活費用,可以說,溥儀的生活與他的祖先相比,除了不用管事兒之外,其他並沒有什麼不同。在這樣獨一無二的條件吸引下,成為“末代皇帝”的合法妻子,自然能夠獲得不少的物質利益,至少吃穿不愁,榮華富貴一輩子都享受不完。此外,溥儀在社會上巨大的影響力,對於提升自己的地位,也是很有幫助的。

在諸多利益的驅使之下,婉容嫁給了溥儀。然而,這段婚姻最終是以悲劇收場,由於溥儀的身體和心理上的缺陷,婉容在婚後飽受折磨,最後精神崩潰,成為了一個徹底的女瘋子。1945年,蘇聯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投降,偽滿洲國也宣告破產,婉容被游擊隊俘虜,最終在監獄中去世。溥儀在三年後得知婉容的死訊,毫無觸動。可見,這是一場純粹基於利益的不幸婚姻。


庭州行者


溥儀是清朝最後一任皇帝,但在位不過3年就被逼退位。可是在他17歲之時,卻還是有人為他張羅起了婚姻大事,還有不少原來的滿清貴族非常積極地讓自己的女兒來參選,其中就包括了婉容的家人。

據說溥儀第一眼看中的不是婉容,而是後來成為妃子的文繡,但是因為婉容家世比較顯赫,在瑾皇貴妃的示意之下,婉容成為了皇后。

那麼為什麼一個早已經退位十年的皇帝還受到如此追捧呢?其實按照溥儀當時的實際處境來看,嫁給他,是既有“面子”,又有“裡子”。

溥儀雖然退位,卻仍然享受著極高的待遇

根據退位時的約定,溥儀雖然失去了皇位,但是仍然被允許居住在紫禁城中,每年還可以得到民國政府的鉅額撥款,可以說生活還是十分優渥,此時溥儀還年少,不能生育的缺陷也不為人所知,嫁給他,其實是那些逐漸失勢的滿清貴族家閨秀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不僅如此,婉容的出嫁,其實和她的自身意志沒有關係,更多的是由她的家人決定的,而這個決定,也確實給他們帶來了豐厚的回報。不久,婉容的父親就被封為國公,還得以掌管內務府,她的兄弟們也紛紛因為她的關係得到了官職爵位。

所以,雖然已經退位,溥儀身上還是有很多利益可以供人攫取,自然會引得眾人追捧。

中國千百年以來的文化傳統也發揮了不小的影響

雖然當時已經廢除了封建帝制,但是畢竟這一制度已經實施了數千年,皇帝也在長久以來的洗腦中獲得了至高無上的地位。

短短十年時間,根本無法徹底扭轉這種觀念,在很多人心目中,能夠和皇帝搭上關係,是非常榮耀的事情。

溥儀的最後一位妻子李淑賢就曾經說過,自己能夠成為這位末代皇帝的妻子,也算是人生中值得驕傲的一件大事。這時候已經解放多年,而李淑賢仍然被成為“娘娘”的誘惑所吸引,更別提在民國時期了。

清朝還有一個傳統,那就是所有的滿清貴族王公,在面對皇帝的時候,都要以“奴才”自稱,稱皇帝為“主子”,甚至還以此為驕傲,因為漢族文臣只能夠自稱“臣”,連奴才都不配當。在這樣泯滅自尊的統治之下長大,那些深受影響的滿清遺老遺少們,自然會對皇帝有著無與倫比的尊崇,想要簇擁在他身邊。

婉容的家人想對溥儀進行一筆政治投資

雖然被推翻,但其實有很多人認為這不過是一時的波瀾,已經存在數千年的皇帝不會就這麼消失。特別是在1917年,張勳還搞了一次復辟,將溥儀又扶上了皇位,雖然這次荒唐的行徑不過持續了十幾天就告一段落,以溥儀的再次退位為完結,但是這卻讓那些滿清貴族們看到了希望。

有了第二次,說不定就有了第三次,如果溥儀最終成功登上皇位,自己的女兒就會成為名副其實的皇后,其中的好處是說不盡的。

可惜雖然溥儀後來又成為了皇帝,他的皇位卻充滿了屈辱,身在“滿洲國”的他,不過是日本人手中的傀儡。而隨著與溥儀的相處,婉容發現了他身體上的缺陷和性格上的缺點,兩人之間的關係逐漸變得緊張起來,但是為了皇室的顏面,為了家族的利益,婉容不可能與溥儀離婚。

後來婉容與侍衛私通生下了一女嬰,溥儀知道之後,將她打入了冷宮之中。

這件事極大地摧毀了婉容的精神,讓她陷入瘋癲,最終在因蘇聯佔領滿洲而隨眾撤出當時名為“新京”的長春後被游擊隊俘虜,病逝於監獄之中,結束了自己痛苦的一生。

《郭布羅·婉容生平》等


汗青正浩


兩千年的帝制給世人的道理就是,皇帝是不可能真正被推翻的,就像是歷朝歷代的更迭,總要有一人重新登位然後掌管天下。所以,婉容的家人正是看中了這麼一點。

雖然說當時溥儀早已經被趕下臺,但是與之前皇帝的性質完全不同。溥儀是自動退位,而且袁世凱給予溥儀的待遇仍然是皇帝級別的待遇,宮廷之中的禮儀以及規格一律具備,而且像宗人府以及慎刑司這些府衙仍然是存在的。所以這不是在無形之中告訴世人,皇帝仍然是存在的,並沒有所謂的結束。

再者,國內仍然有一部分守舊派堅持恢復帝制,是溥儀復辟的堅定擁護者。而且張勳成功的將溥儀擁立為皇帝,雖然在位時間僅僅只有短短十來天,但是已經給世人一種訊號,溥儀是完全有可能再次成為帝王的。

面對可能性極大的誘惑,婉容的家人怎麼可能不去動心?皇后母儀天下,而且將來的皇子還是太子乃至下一任帝王,只要婉容的母族不行將踏錯,便可以保百年富貴榮華。誘惑實在是太大,想不動心都難!

而且就算是溥儀難以復辟,也不代表溥儀就會就此銷聲匿跡。從袁世凱對溥儀的恭敬程度,以及各地軍閥的態度來看,婉容若是嫁給溥儀完全是一筆劃算的買賣。雖然說,溥儀已經不是中國的帝王。但是兩千年的帝王統治,還是在世人心上留下極為濃厚的一筆。就連倡導《新文學》的胡適見到了溥儀,都會被帝王的威儀震懾。

在這種情況之下,溥儀大選之時,各地軍閥皆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入得了溥儀的眼睛。所以婉容更得入宮,溥儀所具有的條件實在是太過優厚了。

而從婉容的家庭來說,婉容入宮是她唯一的出路,這是不能選擇的。

婉容全名“郭布羅·婉容”,這可是真正的皇親國戚,其母親與繼母皆是愛新覺羅家名正言順的公主格格。所以以婉容的家庭背景,完全就是為了皇家的皇后而生的。金枝玉葉雕琢出來的女兒,怎麼會嫁給一個普普通通的男子,婉容自打小一出生,命運就註定與皇宮牽連。就算是溥儀退位,但也無法阻擋其他人的心思。

最後滿族自認為是血統高貴,漢人自然是無法當得了一國之母的。所以這皇后必須是從滿人之中選擇,這也是所謂滿臣根深蒂固的腐朽思想。在這種情況之下,瑾皇貴妃也就是光緒帝最為寵愛的珍妃的姐姐做主將婉容嫁給溥儀。一來是這是上層的命令,二來便是婉容的家人也是迫不及待想要享受這種榮譽帶來的好處,所以婉容便懷揣著16歲少女的心思,走入了高牆之中,再也無任何幸福可言。

婉容的宮廷生活就是個悲劇,一堵高牆徹底斬斷了所有的期盼,最後醉心於鴉片,41歲去世,走完了淒涼的一生,至於婉容的家人,恐怕早已經撈夠了好處,無心管轄。


小鎮月明


打個比方吧。

如果現在日本皇族被推翻了,天皇下臺了,而他恰巧又是個單身漢,假使他想要結婚的話,照樣有大把的美女願意嫁給他。

什麼原因呢,皇族的地位和身份不是平常人所能企及的,更何況還有明面上的和隱性的財富。

天皇和大清皇帝比,那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溥儀能把當時的日本天皇甩出八條街,

從財富上看,以溥儀和婉容的婚禮為例。

他和婉容結婚的時候,神武門綵棚高扎,警衛森嚴,附近車水馬龍,擁擠不堪,許多武裝軍警維持秩序,馬路上三步一崗,五步一哨。溥儀在乾清宮受賀,多年來散居全國各地的清朝遺老遺少彷彿全部復活了,紛紛上表稱賀,同時也獻上了高額的賀禮,從圖書古玩到銀元英鎊應有盡有。許多溥儀從來沒見過面,甚至名字都沒聽說過的人,從全國聚集到北京,前來“朝賀”。

除了這些人,國內外的政要名流也紛紛送禮祝賀。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派專人將厚禮送到婉容家,另外還派專使,以對外國君主之禮向溥儀祝賀。

各國的公使和館員也不管落後,紛紛以觀禮和祝賀為名前來觀看。

在重華宮的漱芳齋,連演了三天大戲,當時京城有名的演員,幾乎全部參加。

溥儀這場婚禮,光是禮金就收到了100多萬大洋。當時社會,夫妻都是工人的家庭,一年的收入大概在200-300大洋之間,也就是說,一個普通家庭工作5000多年,才能抵得上溥儀一場婚禮的禮金。

這份豪華與奢靡,哪個社會名流,鉅商大賈都是無論如何比不上的。

這還已經是小朝廷本著“隆重又簡樸”的宗旨來辦的,“僅僅”花費了40萬大洋。

溥儀雖然下臺了,他還是全中國最富有的人,民國政府一年要向滿清皇室撥款400萬大洋,雖然不能全數拿到,但僅僅紫禁城內的財富,就足夠他揮霍。

從身份上看,婉容嫁給溥儀,得到了什麼。

雖然早已不再是實質性的皇帝,但溥儀依然是無數前清遺老遺少心目中的萬歲爺,這種情況,甚至直到解放後還出現。

嫁給溥儀,婉容得到的是皇后的身份,全中國除了溥儀,沒有第二個人再能給她。婉容是誰,婉容雖然也出生在富貴人家,生來是個大小姐,但如果不是和溥儀結婚,誰會知道這個名字,婉容嫁給溥儀,連帶著她的家庭,也名聲大振。

從地位上看,婉容得到了什麼。

有了身份和財富,地位更加不是問題。不要說婉容,可以這麼說,凡是溥儀身邊的人,哪怕是個下人,解放後隨便出本回憶錄《我在溥儀身邊的日子》之類,都能大賣,名利雙收,更何況是婉容。

比如溥儀的弟妹,溥傑的妻子嵯峨浩,就出過《流浪的王妃》《食在宮廷》兩本書,銷量都很不錯,甚至還被拍成了電視劇。

所以在婉容家人看來,婉容嫁給溥儀,一舉多得,是樁求之不得的好買賣,女兒能享受榮華富貴,家族也會因此受益良多,何樂而不為呢。當然,這裡面婉容本人的意見是不會受到重視的,在那個年代,女性的婚姻大多還無法自己做主。


小院之觀


擁有尊貴的出身、年薪幾百萬、住著全國最大的別墅、說不定將來還能當最高領導人,這樣的男人有幾個女人能拒絕?即便是女人不喜歡,她們的父母肯定也喜歡到非常,一定哭著喊著把女兒嫁給對方。大婚之前的溥儀,就是這樣的男人。



1921年溥儀十六歲,他的生身父親載灃、叔叔載濤以及內務府大臣們,認為“皇上春秋已盛,宜早定中宮”,於是在奏明太妃和之後,開始為溥儀挑選配偶,唯一的條件是:皇后必須是滿蒙貴族的女兒。

溥儀雖然退位了,但仍居住在紫禁城裡,奇珍異寶無數,宮女太監成群,民國政府除了每年給幾百萬的生活費之外,還給予他外國家元首的禮遇,這些都足以讓人動心。但更重要的是,在滿蒙貴族們心中,溥儀顯然是個潛力股,在風雲變幻的年代,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一遇風雲變化龍”,再次成為高高在上的九五之尊。



把女兒嫁給溥儀,怎麼看都是穩賺不賠的事,於是,在溥儀開始選後時,溥儀的叔叔載濤作為選後的主辦者,就成了炙手可熱的人物,大批的滿蒙貴族紛紛走後門託關係,希望女兒能夠入選,據說送到載濤面前的“大家閨秀”的相片,就可以裝訂成冊了。

載濤把這些照片送進紫禁城,溥儀和太妃們幾經挑選,最後榮源的女兒婉容和端恭的女兒文繡入選。這兩個人之所以能脫穎而出,關鍵是她們背後都有強力支持者,婉容是由載濤推薦的,同時也得到了端康太妃(光緒皇帝的瑾妃)的力挺,而文繡的背後則是載洵(同樣是溥儀的叔輩)和敬懿太妃(同治皇帝的瑜妃),雙方爭奪十分激烈。



從這種爭鬥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雖然當時滿清已經亡國了,但在勳貴之中仍存在著權力鬥爭,而溥儀身處的紫禁城裡,更是勾心鬥角,皇后這個位置,對於各方勢力而言都是志在必得。

最後大家鬥了個勢均力敵,只能把球踢給溥儀,讓他自己做決定。溥儀毫不猶疑地支持了載濤,“聖裁”婉容做自己的皇后,至於文繡則只能成為妃子了!


溥儀的大婚典禮十分隆重,各種儀軌均遵循皇室舊例,不僅滿清的遺老遺少全部參加,北洋政府要員和外國使者也都前來觀禮祝賀。大婚期間,還連續演了三天大戲,梅蘭芳、尚小云、馬連良、李萬春等名角紛紛獻唱。值得一提的是,梅蘭芳、楊小樓上演的戲碼是《霸王別姬》,現場很多人都覺得不吉利,認為是“不祥之兆”。

婉容雖然成為了皇后,但一生卻歷盡坎坷十分悲慘,這完全是其家人利慾薰心的後果。


李飛叨


皇帝這個尊號還是保住了

溥儀結婚的時候,大清已經亡了。但當時談的條件是,皇帝尊號還留著,溥儀還是皇帝。溥儀還是居住在皇宮之內,每年還有一筆鉅款給皇室,雖然這筆款並沒有怎麼到足過賬,但是滿清宗室的產業及財寶並沒有因大清的滅亡而被剝奪,所以宮門內的那幫人還是有資本揮霍,生活上面和以前還是差不多,還是過著皇帝的日子,只是沒有了執政權而已。


當皇后

滿清富貴人家之間的聯姻並沒有因滿清的滅亡就此中斷,既然溥儀的皇帝尊號還在,那麼選秀之類的當然就還得繼續。在這些滿人心裡面,大清還沒有亡,皇帝還是皇帝,選中自己的女兒進宮,那也是一種榮幸。特別是有端康太妃的支持,婉容有了成為皇后的可能。婉容的父親本來就是當時內務府的大臣,有這麼一位重量級的人物支持,如果婉容成了皇后,那麼他的地位也就水漲船高了,他當然樂意啊,幹嘛要反對。




當時滿清的確是亡了,但因為皇帝這個尊號還在,於是滿清就在部分人眼裡面並沒有亡,顯然婉容的父親就是其中一位。自己的女兒有機會進宮成為皇后,這對於沒認為大清已亡的他是多麼榮耀的事情,所以當然是全力支持,而且即使溥儀一切都沒有了,結婚的權力還是有的,也照樣有人願意嫁給他,故之後溥儀還再婚了。


淡看天上月


末代皇后婉容嫁給溥儀的時候,大清已經亡了,為何婉容的家人還要把她嫁給溥儀呢?(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1908年12月2日,三歲的溥儀繼位,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佈《退位詔書》,剛當三年皇帝的溥儀退位了,1922年12月1日,退位十年後,16歲的溥儀大婚,娶了一後一妃,皇后是婉容,妃子是文繡。

婉容也算是一代名媛

郭布羅·婉容與溥儀同歲,父親是內務府大臣榮源,榮源也算是個開明人士,一向主張男女平等,從小婉容就跟著美國老師任薩姆女士學習英文,作為貴族小姐,婉容琴棋書畫無所不通,隨著年齡的增長,越發出落的端莊秀麗、清新脫俗了,在北京的貴族圈裡也算是一個聞名遐邇的名媛了。

16歲的溥儀要選秀了,雖然婉容在選秀名單上,最初溥儀並沒有相中她,圈中的是文秀,而瑾皇貴妃(端康皇貴妃,就是被填井的珍妃的姐姐)卻對婉容早有耳聞,況且婉容家族顯赫,豈是文秀家庭能夠比較的,在端康皇貴妃的堅持下,婉容被選為皇后,既然文秀被皇帝圈上了,就不能嫁給別人了,於是成了妃子。

溥儀的大婚儀式豪華至極

雖然溥儀已經退位十年了,國家已經從君主制走向了共和制,但是,“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所以,溥儀的婚禮還是完全按照在位皇帝大婚的禮儀來操辦的。

所有的駐華使節、王公舊臣都到景運門外的蓆棚內大吃大喝,100多桌子全部擠滿了人,光是儀式一項就花了黃金萬兩以上。

除了典禮和招待,還連唱三天大戲,京、滬所有的大腕名角都請來了,梅蘭芳、楊小樓、尚小云、王長林等等一個不缺,整個北京城都轟動了,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角同臺演出過,民國政府大員和各省的代表都來看戲了。

一場婚禮下來,雖然已經是精打細算了,但是還不少於40萬元,當時麵粉兩元一袋,可以買20萬袋麵粉,婚禮規模之龐大可見一斑。

退位十年的溥儀,為什麼還要這麼大的吸引力呢

首先,地位高。雖然退位了,但是溥儀依然合法保留皇帝的尊號,吃住在紫禁城,在當時的中國,絕對是天下第一豪門,什麼樣的人家不願把女兒嫁給曾經的皇上,攀上這門皇親呢。就算是解放後,溥儀淪為花匠,娶的最後一任妻子李淑賢也表示“娘娘”這個稱呼還是很吸引人的。

其次,有錢。畢竟是276年的皇室,雖然破落了,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家底絕對厚實,皇宮裡拿出任何一件東西就是稀世珍寶,按理說,溥儀退位了,紫禁城裡的東西都是國家的,但是,溥儀住在那裡,國民政府也沒有清點,溥儀想怎麼處理就怎麼處理,事實上,國民政府承諾的每年400萬兩補助從來就沒有完全兌現過,溥儀大婚的虧空就是用古董抵押給銀行貸的款,十幾年間,溥儀通過叔叔載濤沒少向外倒騰東西。

婉容與文秀

溥儀選妃聲勢浩大,求婚者踢破門檻

《我的前半生》裡溥儀曾這樣描述,為他挑選妃子是幾位太妃操辦的,但具體實施人是皇叔載濤,載濤的家成了婚禮籌備處,前來送照片的人門庭若市,多的可以裝訂成冊,可見溥儀的受歡迎程度,提親者不乏大人物,徐世昌、張作霖、袁世凱都派人提親,載濤以皇族滿漢不通婚為由,把這些大佬們給婉拒了。

其實,溥儀的婚禮已經成為一場政治秀,決定權根本不在他,由於牽扯利益太多,各位太妃都想選自己中意的,結果一直爭執不下,拖了一年才選出四個女孩進入最後的角逐。她們分別是:陽倉扎布(蒙古王公)、衡永(滿族,曾任都統)、榮源(後任內務府大臣)和端恭(滿族,額爾德特氏)的女兒們,歷經一年的選後活動可比選美競賽殘酷多了,完全是實力的比拼。

最終,婉容憑藉家世和容貌擊敗了其他人,成為了皇后,文秀封為淑妃。

婉容當上皇后,父親榮源立即成了輔國公和內務府總管,他的兄弟姐妹們也都雞犬升天,婉容同母哥哥潤良娶了溥儀大妹韞媖,婉容異母弟弟潤麒娶了溥儀三妹韞穎,一家子跟著皇帝吃香的喝辣的。

婉容知書識禮,寫得一手好詩詞,兩個人還用英文互通書信,婉容相貌嬌美,舉止文雅,剛進宮的婉容很受溥儀的寵愛。

以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婉容隨著溥儀到天津居住,染上毒癮,1931年,文秀公開登報與溥儀離婚,刀妃革命佔據各大頭條,溥儀身體上的缺陷被踢爆,簡直是奇恥大辱,溥儀都把這個賬算到了婉容的頭上,兩個人感情破裂。

1931年,婉容被川島芳子秘密接到東北與溥儀團聚,成了傀儡,期間,由於受不了日本人的監視,婉容曾經兩次籌劃出逃都失敗,便終日以鴉片度日,期間,揹著溥儀,婉容私通侍衛,暗結珠胎,生下女兒死亡後,婉容憶子成狂,精神上大受刺激,被溥儀關在屋子裡,清醒的時候,婉容便哭著罵父親榮源,為了當國丈斷送了她的一生。

1945年8月,蘇聯攻佔滿洲,被溥儀拋棄的婉容當了俘虜關在監獄裡,很快就病死在監獄裡,屍骨無處尋找。

2006年,弟弟潤麒以招魂的形式將她與溥儀合葬在清獻陵,不知道婉容地下有知,願不願意和這個害苦他一生的男人葬在一起。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中國最後一個皇帝宣統,他是在辛亥革命爆發後,被自己的打工仔袁世凱落井下石、使用兩面三刀的手法給搞下皇帝寶座的。

這個宣統皇帝就是溥儀,溥儀是個幸運而又不幸的人。幸運的是天上掉餡餅三歲就被抱到宮中,撿了個皇帝,成了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統治者,得到了多少人夢而得不到的無上權力。不幸的是生不逢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共和大潮洶湧澎湃,皇帝成了過街老鼠。可憐溥儀只當了三年皇帝,還沒有暖熱皇帝寶座,就被革命黨人給趕下了臺。

溥儀雖然被趕下了臺,但還住在紫禁城,還有一幫大清的遺老遺少當他的擁躉,所以還端著皇帝的架子,趾高氣揚、神靈活現,挺像那麼回事,溥儀不僅還享受著錦衣榮華的生活,身邊還有一幫太監聽他使喚,喝來喝去,而且還有一幫人圍在他身邊拍馬屁,好像溥儀還是皇上似的。

溥儀十六歲那年,皇室宗親遺老遺少還張羅給他娶媳婦,找了個大家閨秀婉容當老婆,被立為"皇后"。按說溥儀是個被廢黜的君王,不僅沒有權勢,而且聲名狼藉,這個婉容的父母怎麼瞎了眼睛把女兒往火坑裡推呢?

一、圖地位。

俗話說親不親、階級分。滿清皇帝是滿人,他們是中國的征服者,滿人有著無比的優越感,他們骨子裡瞧不起漢人,而且因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統治,袁世凱玩弄權術出賣了老東家,所以滿人對漢人非常敵視,有不同戴天的仇恨,所以別看滿人著急改姓掩蓋,以防報復,但滿漢一時間很難相容。天下滿人是一家,一條道上跑的車,一條船上的人,一個戰壕裡的戰友,一個階級。他們無意與漢民有聯姻行為,遜皇帝也是皇帝,民國保證人家尊號不變,仍舊尊貴。

何況這個郭布羅·婉容,還是滿洲皇親貴胄子女,婉容的父親是滿清的內務府大臣,婉容的母親是定郡王溥煦的孫女、毓長的第四女,人稱"四格格"。顯而易見,婉容是貴族官宦之家,是滿清統治階層的,是既得利益集團,他們是臭味相投、生死與共、同呼吸共命運的利益共同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換句話說,婉容的家人對溥儀這個主子是忠心耿耿、肝腦塗地的,因此他們就願意把自己的女兒獻給主子享用,他們不覺得是什麼恥辱,反而覺得是一種榮耀,對女兒來說那是最好的歸宿。別說皇帝只是有點過氣,就是沿街乞討人家也不在乎。

清末就有個格格叫王敏彤,人長得不錯也有氣質,人稱史上最美格格。但一輩子沒有嫁人,為什麼呢?就是因為喜歡溥儀,只願意做溥儀的女人,其他男子無論多麼優秀她眼皮都懶得抬。可見預設立場是多麼頑固厲害。

二、圖利益。

雖說婉容的家人跟溥儀一個階級,願意讓女兒捨身侍奉主子,但也不全是敗給地位,他們心裡也打著如意算盤,貪戀溥儀的財富。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溥儀雖然是下臺的皇帝,但在位的時候貴有四海,幾億人的財富都被皇帝控制,不知道有多少財富。哪怕是溥儀下臺了,被趕出皇宮,但宮裡的玩意個個都是價值連城。哪怕是賣出一件古董,一輩子都吃喝不完,無論如何也比嫁給一個公務員或者教師要划算的多,他們每天那點死工資,還不夠女兒買化妝品,別說時裝、首飾了。

而且溥儀被廢除是不假,但名頭還在,隨便給誰題詞都吃喝不完。那些滿清的走狗如張作霖等人不斷給溥儀點零花錢,日本人也時常給溥儀點小費,這些都是平民百姓得不到的。所以婉容的父親覺得女兒跟溥儀受不了罪,至少一輩子衣食無憂。

三、圖未來。

溥儀雖然下臺,但還有利用價值,還是個潛力股。好多滿清的奴才和遺老遺少夢寐以求讓大清復辟,希望溥儀能捲土重來,重新坐上龍椅。1917年,辮帥張勳就曾經上演過一幕復辟的醜劇,把溥儀扶到了龍椅上;雖然這場復辟非常短命,但讓婉容的家人看到一絲希望。

國外還有兩股勢力把溥儀當做分裂中國、控制中國的籌碼,日本人跟溥儀勾勾搭搭,不僅在政治和經濟上積極支持溥儀培植復辟勢力,還把溥儀的手下們送到日本進行軍事和政治培訓,希望藉助溥儀在滿人中的聲望控制中國東北,把東北打造成日本入侵中國、征服中國的橋頭堡。

無獨有偶,和日本人一樣居心叵測還有蘇聯。斯大林做夢也想侵佔中國東北,獲取天然不凍港,完成沙皇的遺願。而要實現這個願望,最省事的就是利用溥儀。因為溥儀是滿清的大本營,溥儀在這裡的影響不容小視。斯大林就曾經說過"控制了溥儀就控制了東北。"溥儀就是他們分裂中國的一個棋子,不久後溥儀在日本人扶持下成立了偽滿洲國,蘇聯人欣喜若狂,不甘落後,馬上宣佈承認溥儀“政府”,跟其建立"外交關係",互相設立領事館。

可見婉容的家人還是有政治眼光的,雖然"滿洲國"只存在了十來年,但畢竟女兒當過了皇后,在他們看來也值得了,至於婉容個人生活幸福不幸福,原本也不在考量之內。


歷來現實


溥儀結婚時,十六歲。距退位已經過去了十年。但是在溥儀大婚前兩年,宮中是兩個太妃,已經開始爭著給溥儀選老婆了。溥儀的兩個叔叔也參與其中。而婉容,就是溥儀的七叔載濤推薦的。

在此之前,載濤曾經詢問過婉容的父親榮源,願不願意讓自己的女兒成為皇后?榮源當時就激動了,也是一句問話,“有辦法嗎?”


清朝滅亡了,但是溥儀仍然保留皇帝尊號,而且在北京市中心最黃金地段住著,還有那麼大一片房產,裡面的金銀珠寶是幾百年的積累,數都數不完。清朝皇帝是主動退位,民國報以外國君主之禮永遠相待,且每年有四百萬元的生活費。要不是兩年後,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溥儀不知能在紫禁城裡住多久呢,沒準就是一輩子。這樣的家世,放在什麼年代都是趨之若鶩的存在。

婉容被封為後,父親榮源被封為封承恩公,哥哥潤良也娶了溥儀妹妹韞媖。

看看榮源之後的履歷:

北京時期——總管內務府大臣

長春時期——內府顧問官、偽滿洲航空株式會社社長、偽滿洲自動車製造株式會社簡任監事、偽滿洲石油株式會社副理事長。

都是能撈油水的肥缺。

在溥儀大婚時,隨份子的人員包括,但不限於:時任總統徐世昌起,東北王張作霖、黎元洪,吳佩孚,馮玉祥……

1959年溥儀被特赦,53歲。滿清遺老上門提親的踢破了門檻。晚清第一美人完顏立童記苦追溥儀,死纏爛打型的。追到了溥儀住院。直到溥儀翻臉,才告終。

本民族之中還是有號召力。

解放前後,北京的滿族人口有70萬。這個數字不知道是否準確,但絕對可以構成一個龐大的社交圈。而在這個圈子裡,一些保有舊觀念的人也一定存在。很多旗人、前朝官員、侍衛、紫禁城中的太監等,仍然把溥儀當皇帝看。這些人是一個大的社交圈。溥儀無疑是這個圈子的頂級人物、精神領袖。

甚至流傳出,有人見過溥儀在家裡接受旗人的跪拜大禮,各類旗人,滿清官員,侍衛等絡繹不絕,口稱皇上,痛哭流涕。而溥儀神色如常,安然受之。

中國人普遍的奴性或者好奇心。頭上的辮子剪了,心中的辮子還在。

別說溥儀了。就連愛新覺羅這個姓氏,在書畫界不下二百人。因為有署名裡有這個姓氏,就真能賣錢。甚至有冒充的幾個皇族後裔。

相比於其他朝代的皇族,清朝皇族後裔是最被優待的了。風險最低,收益最高

所以,當時嫁給溥儀的,怕也是爭破了頭吧。哪還會去關注什麼氣數是不是將近呢?再說了,氣數近了的只是清朝,而作為個人的溥儀,依舊備受關照。


參習處


那時候還算是比較貧窮的時代,嫁女兒,多是希望嫁到豪貴人家,攀上這門皇親自然是巴不得的。溥儀最後一次結婚,第五任妻子李淑賢也表示“娘娘”這個稱謂有巨大的吸引力。那時候溥儀年紀小,對婚姻的概念很模糊。對他來說,皇帝大婚意味著擺脫束縛,可以親政了。所以溥儀與其說期待婚姻,不如說他期待的是婚姻帶來的親政許可證。


候選姑娘的照片多得可以裝訂成冊,由於牽扯到多方利益,太妃們都想新皇后是自己選中的人,所以一直爭執不下,拖了一年多的時間才總算選拔出四個女孩來進入最後的角逐。這四個姑娘分別是陽倉扎布、衡永、榮源和端恭的女兒們。最終家世和相貌更加出眾的郭布羅·婉容擊敗了最後的對手文繡成為皇后,文繡被封為淑妃。其實這也不是溥儀自己的選擇,而是各方面勢力對小皇帝連哄帶勸,最後頭暈目眩的溥儀接受了主流意見。婉容當上皇后後,她的父親立刻成了輔國公和內務府總管,婉容的兄弟也跟著雞犬升天。文繡後來因刀妃革命與皇帝離婚轟動天下,一時間指責文繡者眾,其中包括文繡自己的親屬。後來人們瞭解到文繡離婚有皇帝身體的原因,輿論風向開始有所轉變。人人皆知皇帝不能行夫妻之禮,淑妃為了自己的幸福離婚也就在所難免。



但是皇后婉容她和淑妃面臨著同樣的困境,沒有丈夫的愛也沒有夫妻生活,心情十分苦悶,再加上婉容常常受氣,因為溥儀把淑妃的出走怪到婉容頭上,認為皇后沒管好後宮才讓皇帝丟了臉。但是婉容做不出文繡敢做的事情,一來是她是皇后,這個枷鎖本身就比文繡沉重不止一星半點,由皇后之位得到的好處也比文繡多得多,自然她比文繡更加難以捨棄這一切。溥儀認為婉容虛榮心太重,放不下皇后這頂桂冠,放不下這虛名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