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馬頰河


古老馬頰河

馬頰河是一條古老的河流,周秦時稱古篤馬河,因河的斷面較小,上游寬下游窄,形似“馬臉”至唐朝以後故稱馬頰河。


古老馬頰河

馬頰河:古傳禹疏九河之一,水直入海。該河上廣下狹,狀如馬頰,因以得名。周定王時,馬頰沿河各國修築長堤,以防水患。至秦,始皇聯斷補缺,民間有秦始皇走馬修堤之傳說。後黃河奪馬頰河道,堤防浸毀,古河已湮。現馬頰河,實為唐時疏浚,幾經治理,以供轉運海漕。舊志稱簡河或陷河,樂陵舊志則稱篤馬河。舊時,運漕淤塞,任水自流,沿河水災慘重。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領導人民疏舊開新。1966年,對馬頰河進行改道治理,現屬海河水系,成為旱能灌、澇能排,對農業生產至關重要的一條河道。


古老馬頰河

馬頰河形成於唐代,公元700年(唐久視元年),為分洩黃河洪水,開挖了馬頰河。在平原縣以上基本利用了古篤馬河故道;平原、德縣之間,沿行了漢代屯氏別河北瀆的一段;無棣以下,承襲鬲津河故道。河成後,以《禹貢》“九河”之一的馬頰河命名。歷史上又稱此河為“唐故大河北支”。


古老馬頰河

唐代馬頰河在今河南省濮陽、清豐間首受黃河分洩的洪水,東北流經南樂北,進入山東省境,經莘縣、冠縣間,又東北經高唐、夏津間,又經平原以西、樂陵之南、無棣之北,至月河海口注入渤海。1060年(北宋嘉佑五年),黃河於商胡以下(今河南省南樂附近)向東北衝出一股新河,與黃河分為二股,故稱“二股河”。“二股河”東北流入唐代馬頰河,於無棣北入海。金末黃河南徙,魯北各河處於相對穩定的狀態。自元、明兩代開挖京杭大運河以來,馬頰河被截斷。1933年,山東省建設廳疏浚河道,使馬頰河上下溝通,負擔排洩運河以西澇水。


古老馬頰河

建國後,經過多次治理,特別是1967年開始的大規模治理,開寬了河道,對局部河段裁彎取直,下游慶雲任橋以下另開入海河道,原入海河道演變為德惠新河下游。上自河南省濮陽南關與金堤河相接,經3省、17縣市而入渤海,成為魯北平原重要的排洪河道。


古老馬頰河

馬頰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條件與徒駭河相似,幹流經多次疏浚,河道比較順直。自河源至茌平苗莊三孔橋為上游段,河長143.6公里。流經河南省濮陽、清豐、南樂,河北省大名,于山東莘縣進入山東省境。東北流至冠縣任菜莊東,鴻雁河由左岸注入。


古老馬頰河

慶雲任橋以下為下游,河長60.5公里。該河段為1967年後新開挖的入海河道,河道順直,任橋至無棣範橋為平地開河,其下段是將麥幹河干溝拓寬加深而成。


古老馬頰河

馬頰河支流:

鴻雁河,源於河北省大名縣境,在莘縣入山東省境,河長32公里,流域面積402平方公里。三孔橋至慶雲縣城南任橋為中游段,河長316.9公里。河東北流至高唐董姑橋西,唐公河由右岸注入。

唐公河,源自高唐縣孫王裡村,河長18.2公里,流域面積421平方公里。又東北流至陵縣仙人橋,分為二股:北股為馬頰河主河道,經陵縣土橋北、經莊北;南股為分洪河道,是馬頰岔河,經蔡堤口南,將軍寨南;兩股至陵縣馬才村會合。又東流至陵縣溫家北,篤馬河南來由右岸注入。

篤馬河,源自平原縣周家寨村東,東北流至陵縣溫家北三劉閘上入馬頰河。篤馬河為古篤馬河流經地區,唐馬頰河形成後,此段篤馬河演變為馬頰河支流。

瀦龍河。宋仁宗慶曆八年(1048年)六月,黃河決口於商胡埽(今濮陽城東北10餘公里昌湖村)。河水改道北流,所經濮陽縣、清豐縣、南樂縣的河道,大致是今瀦龍河流路。北流中斷後,河道淤塞,到南樂水無出路而受淹。1947年,南樂縣疏挖瀦龍河,自吉道經張璨固,由縣城西北向東北至平邑匯入馬頰河。瀦龍河多年平均流量為2.47立方米/秒,平均年徑流量為0.7億立方米。瀦龍河自濮陽縣新城店,經市區嶽村,清豐縣的雙廟、紙房、大流向北,在清豐、南樂縣界閻王廟入馬頰河。河長68.4公里,流域面積為247.9平方公里。


古老馬頰河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馬頰河無言,走勢上是遜色於大河那種“吐吞萬壑百川浩”的。水不僅滋潤田土、培育嘉禾,而且最重要一點還是至關人民的生命與安危。如大河育就華夏五千年文明一樣,以治水而發生的鬥爭更是不勝枚舉。遠的不說,發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馬頰河罷工”距今就七十餘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