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中對》中諸葛亮說的話後來實現了嗎?有何依據?

HAIOU52911631


導讀:沒有唄!《隆中對》本來就不是什麼一統天下計,而是地地道道的三分天下的謀略。也就是說前半部分奪荊州、跨荊益能夠實現還有賴於運氣成分更別提過於理想化的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了。無論是評書還是影視劇都對諸葛亮過於神話了,事實的歷史當中絕不會輕鬆定鼎天下那簡直是對人才輩 出、將星雲集三國時達的侮辱。所以《隆中對》中諸葛亮的話一半是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興復漢室統一天下更像是職業經理人(諸葛亮)向投資人(劉備)應聘時許下的一個長期的願景。


隆中對出臺的背景

我們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根據史實做出的推論:首先劉備當時屢戰屢敗,幾乎沒有存身之地。如果不是劉表給他新野一縣之地,劉備都不知道到哪裡去。劉備曾經混跡各個軍閥之間的北方被曹操統一,所以年過50的劉備僅僅勉強生存。身邊的武裝力量仍舊是並不過千,將不過關張張雲。要知道現在不是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了,一個郡守就可以稱霸一方。況且劉備連郡守都不是,僅僅是個小縣令。個人推測此時的劉備根本不可能非得有什麼統一天下大計,能夠改變自身的處境三分天下對劉備來說就已經遠超預期了。

而對於諸葛亮來說在尋求主公這方面也是費盡了心思,絕對不像他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所謂學會文武藝、貨賣帝王家,所有大才都希望自己能夠憑藉才學一展所長,諸葛亮也不例外。當時人才輩出、將星雲集,天下諸侯中曹操和孫權可以獨當一面的文武都自成體系。即便是毛遂自薦也不能做到讓主公言聽計從,時間一長難免成為眾多謀士當中並不耀眼。而劉表、劉璋、張魯、馬騰等都有很強的侷限性,只想保全實力沒有統一天下的魄力也野心。


所以劉備對於內政、謀士求賢若渴;而諸葛亮需要獨一無二的軍師地位,二人一拍即合。經過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隆中對》就是在這種狀態下出臺的。《隆中對的》前半部分奪荊州、跨荊益雖然可行性比較大,但是同樣有風險;至於最後一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基本上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無論劉備還是諸葛亮都沒有在最終興復漢室上過於糾結可行性,因為眼前的坎最重要。理論做的再好也的在執行中嘗試,大雁是蒸著吃烤著吃也得從天上打下來才能討論不是?


《隆中對》三步走的可行性?

第一步、敗曹操、奪荊州:

當劉表去世後繼位的劉琮投降曹操後,劉備連續吃了幾個敗仗“棄新野、走樊城、敗當陽、奔夏口”結果很慘。這時由於共同的危機,孫劉兩家才完成聯合。其實劉備想完成第一步絕對不像《三國演義》當中那麼輕鬆寫意。首先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就是一大難關;其次就是即便真的擊敗了曹操,以東吳為主力的赤壁之戰如何能保證在分配勝利果實時獲得荊州?


第二步:奪西川、跨荊益

劉備也感覺佔據荊州底氣不足,這才有了借荊州的典故。佔據荊州後接下來就要執行第二步奪西川,這一步也是有相當難度的。劉璋父子盤踞益州數十年已經有一定根基,況且四川地形易守難攻要奪取西川絕非易事。

如果沒有張松獻圖;張魯攻打劉璋;張松、法正為內應配合劉備謀取西川,那易守難攻的西川怎麼可能這麼快被劉備拿到手裡。即便是有這些條件配合,劉備依然付出了鳳雛龐統身亡的代價才奪得西川。

那麼奪得西川是否就可以立國了呢?還是不現實,因為有兩個問題沒有解決:第一、借荊州的問題,既然已經取得西川就的還荊州了。第二、西川北方門戶漢中掌握在曹操手裡,曹操在張魯投降後得隴望蜀隨時可以發動對劉備的進攻。劉備為了籌備對曹操的決戰才割讓荊州三郡給孫權,目的就是換取孫權對曹操的進攻讓曹操首位不能兼顧。即便如此持續了數年的漢中之戰還是幾乎拖垮了劉備,雖然劉備獲得了勝利但是絕對是慘勝。


第三步、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根本沒有可能性

《隆中對》的前兩步算是磕磕絆絆的走過來了,但是第三步根本沒有實現的可能性。當年劉邦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悠然性,方才出漢中入中原爭霸天下。漢中之戰後曹操對劉備從出漢中的防守可謂密不透風,劉備根本沒有出其不意的可能性。所以在蜀漢國力弱、後勤不足的情況下只能採取速戰速決,但是對於當時曹魏根本不會給他這個機會。 劉備能打贏漢中之戰絕對不是實力比曹操強,蜀漢和曹魏的國力差距還是很明顯的。如果漢中方向實現不了伐魏的目的,那就只能利用東出支點荊州北上雙線伐魏才有成功的可能行(也僅僅是可能性而已)。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而荊州的存在不但對曹魏由威脅,對於東吳更有威脅。東吳之所以能夠抵禦曹魏就是依仗長江天險,而荊州控制在劉備手中就相當於長江天險孫劉兩家共有,劉備如果滅曹成功了隨時可以順江而下攻擊東吳的都城建鄴(歷史上多次北方滅南方政權都是這種方式)。所以荊州對東吳來說是必須奪回的戰略要地,甚至可以說是生死存亡的關鍵。

而諸葛亮的《隆中對》相當於讓孫權配合蜀漢攻滅曹魏後再來收拾孫權,有這樣的好事嗎?東吳群臣又不是傻子,這都看不出來?所以即便是兩家伐魏也是在把荊州奪到手中才可以,畢竟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如果兩家達成聯合伐魏最大的可能系如下圖所示:


但是如果這樣發展的話,雖然也有成功的可能性但是就不是諸葛亮《隆中對》第三步的套路了。所以小編非常有理由相信諸葛亮在隆中對的第三步中沒有考慮成熟,很有可能類似面試時給劉備畫的一仗可望而不可即的大餅。劉備當時生死存亡都是問題哪裡還管統一天下,只有三分天下靠譜就非常滿足了。


小結:

當然人的慾望是隨著事情的發展而逐漸變化的,所以當三國並立後就有了統一天下的野心。但是東吳趁關羽北伐之機偷襲荊州造成蜀漢東出支點戰略地位的喪失,這才有了劉備打著為關羽報仇的名義發動復奪荊州的夷陵之戰,可惜不但沒有完成目的還損兵折將。綜上所述,如果按照《隆中對》的推演第三步根本就是無法完成的戰略步驟。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隆中對》選自陳壽《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文章語言精練、邏輯分明,借諸葛亮之口,為劉備成就蜀漢大業規劃了一條明確而又完整的內政、外交和軍事路線。構建了一個先三足鼎立,而後一統天下、成就帝王霸業的偉大藍圖。

一、《隆中對》策略實施之前各諸侯的態勢

曹操佔據兗州、豫州;袁紹佔據冀、青、並、幽四州;劉表佔據荊州;孫策佔據江東;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

而此時劉備還沒有地盤,依附於劉表。

二、《隆中對》策略實施的情況

按照《隆中對》的戰略步驟:不與曹操爭鋒,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而荊州正等著將軍(劉備)。在三國三大戰役之一的赤壁之戰時,劉備也確實聯合了孫權,一舉打敗了曹操的攻擊,從而真正擁有了荊州,為三分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正所謂“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益州險阻號稱天府之國,高祖劉邦曾依託漢中為根據地,最後北伐中原成就了帝王之業。劉備確實也在諸葛亮的幫助下攻取了益州,還成為了漢中王。再後來定都成都,擒孟獲也做到了“南撫夷越”。但最後一步目標卻沒有實現:

“……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指劉備)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因為關雲長敗走麥城之後,荊州之地已經丟失,無法形成《隆中對》中荊州、益州兩路出擊,逐鹿中原、問鼎天下的格局,因此也就沒有成就《隆中對》中最終規劃的漢室可興的帝王霸業。再加上遭受火燒連營,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劉禪繼位,《隆中對》中所描述的社會格局已經發生改變,根本無法像當初規劃那樣“跨有荊、益”兩州,進可攻取中原,退可謀求發展。實際上能做到的只能是關門求發展,關門防進攻。即便諸葛亮希望變被動為主動而數次北伐,最後仍以失敗而告終。

我們偉大的領袖毛主席對此有獨到的見解,認為劉備最終未能一統天下的原因就在於“跨荊、益”兩州,以便形成兩軍夾擊中原的軍事策略是錯誤的。甚至認為蜀漢衰亡的禍根便源於《隆中對》。因為他老人家的軍事思想是: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從上述《隆中對》策略實施的過程來看,雖然劉備也稱帝了,但頂多也就實現了一個暫時三分天下、偏安一隅的小目標而已。《隆中對》中構建的一統天下、成就帝王霸業的終極目標卻沒能實現。


小天品歷史


諸葛亮謀劃原意:

自董卓獨掌大權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起兵,佔據州、郡的人數不勝數。曹操與袁紹相比,聲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終之所以能打敗袁紹,憑藉弱小的力量戰勝強大的原因,不僅依靠的是天時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持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確實不能與他爭強。孫權佔據江東,已經歷三世了,地勢險要,民眾歸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孫權這方面只可以把他作為外援,但是不可謀取他。荊州北靠漢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和吳郡、會稽郡相連,西邊和巴郡、蜀郡相通,這是大家都要爭奪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卻沒有能力守住它,這大概是天拿它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你可有佔領它的意思呢?益州地勢險要,有廣闊肥沃的土地,自然條件優越,高祖憑藉它建立了帝業。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佔據漢中,那裡人民殷實富裕,物產豐富,劉璋卻不知道愛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既是皇室的後代,而且聲望很高,聞名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思慕賢才,如飢似渴,如果能佔據荊、益兩州,守住險要的地方,和西邊的各個民族和好,又安撫南邊的少數民族,對外聯合孫權,對內革新政治;一旦天下形勢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員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直指中原一帶,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從秦川出擊,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將軍您呢?如果真能這樣做,那麼稱霸的事業就可以成功,漢室天下就可以復興了。

這段話簡而言之:

聯吳抗曹,繼而統一。縱觀諸葛亮出山之後的所有操作都是聯吳抗曹,唯獨天下有變,統一中原,沒有實現。


駿電影


迷茫的青年小夥兒劉備,從28歲開始創業,一路原地打轉,奮鬥到了48歲,依舊是窮的叮噹響。除了倆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結拜兄弟,此外就什麼都不剩了。

  在這迷茫的時刻,劉備希望能夠得到高人的指點,所以劉備從他人口中得知諸葛亮的高深莫測。於是乎,劉備不辭辛勞,三次前往臥龍崗,終於得見諸葛亮。

  諸葛亮告訴劉備,當時天下可以分為三大塊。首先曹操已經佔領北方大部分地區,佔據了所謂的天時。其次孫權佔據了江東八十一郡,且已經經歷了三世的經營,擁有長江天塹,佔據了所謂的地利。

  如果劉備要想創業,那就只能先奪取荊州,再奪取益州,以益州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這就是佔據了人和。等到天下有變化的時候,劉備可以命一位上將從荊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雙管齊下之後,定然可以奪取天下。

 這就是隆中對的大致內容,諸葛亮沒有走出茅廬,便為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這就好像給一個多次創業失敗的老闆,點燃了希望之光一樣。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三國志》

  劉備當然是歡呼雀躍,甚至認為自己得到諸葛亮,那是如魚得水。隆中對中的計劃,為劉備至少規劃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現在一文不名的情況要強得多。

  所以劉備將諸葛亮奉為上賓,回到軍營以後,大小事務,都交給諸葛亮來打理。也正是在這以後,劉備的事業迎來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春天。

按照很多人的說法,隆中對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為這些漏洞,所以劉備最後並沒有奪取天下,那麼隆中對中的漏洞在哪裡呢?

  一般認為,隆中對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現在分兵北伐之上。因為劉備集團相對來說本來就弱小,如果再分為兩路人馬北伐的話,不失敗也就奇怪了。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這話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當年關羽守荊州的時候,孫權強行要來奪取荊州。孫權已經屯兵前線,做好了武力奪取荊州的打算,而這個時候劉備覺得關羽獨木難支,居然不遠萬里從益州增兵前來支援關羽。

也就是說關羽壓根就沒有力量對抗孫權。最終無奈之下,劉備選擇割讓東三郡給孫權,以此化解了關羽的危機。這可以證明一點,那個時候的關羽並不具備獨立北伐的能力。

  當然後來關羽在荊州根深蒂固以後,情況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但是你要說關羽這支人馬能夠北伐成功,這是不現實的。

  首先關羽軍中的人數不夠多,滿打滿算加起來,其實關羽手裡也就五六萬人馬,可曹魏大軍卻有幾十萬之多,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其次關羽軍中沒有一個類似諸葛亮這樣的大才。諸葛亮不僅可以給劉備出謀劃策,還能夠運籌帷幄,幫助劉備處理後勤工作,這是關羽軍中所欠缺的。

  再則關羽北伐的同時,孫權必然入侵荊州,這也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因為孫權不可能看著關羽壯大,看著劉備集團北伐成功。

  所以說隆中對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荊州的兵馬其實不能動,如果劉備想要北伐,就必須要從益州出發才行。

隆中對只是一個大致規劃,主要目的是為了劃分三分天下。

  其實我倒認為,諸葛亮能夠規劃出隆中對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東吳存在的實際情況,從來只把曹魏當成自己的第一宿敵。

  所以這種選擇性的失誤,使得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計劃。可這個計劃只是一個粗略的計劃,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執行這個計劃。

  隆中對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實也不在這裡。因為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劉備還一無所有,這個時候提北伐和一統天下,只是為了給劉備提提神,讓他興奮一下,並沒有做出具體北伐的規劃,而且這是夢想,諸葛亮和劉備都知道這是夢想。

  隆中對所規劃的其實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說這才是隆重對的精髓所在。因為劉備一無所有,而諸葛亮眨眼之間,就給劉備規劃出了一片根據地,這才是劉備最感興趣的地方。

  好比說,你現在只有一個月一萬塊的工資,突然有個大佬跑過來跟你說,介紹一份一月可以賺10萬塊工資的工作給你,將來有可能還能掙100萬一個月。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

  那麼是10萬塊吸引你,還是那100萬的工資吸引你呢?對於劉備來說,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隆中對的精髓所在。

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輔佐劉備,到東吳去至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一不小心也能走進核心圈子。再不行輔佐個劉表或者劉璋還是綽綽有餘的。

  可是諸葛亮偏偏選中了啥都沒有的劉備,這就好比孔融讓梨一樣,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給了兄弟們。諸葛亮不是要挑戰高難度,而是要報答劉備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誠意十足,這就是兩位君子之間的默契。所以諸葛亮為劉備負擔起了打江山的重任,這也是一種對惺惺相惜的回報。

  後來劉備強行討伐東吳,結果導致一敗塗地,還是諸葛亮幫助劉備擔起了蜀漢帝國的擔子。當時就連瞎子都知道,蜀漢帝國要滅亡了,可是諸葛亮不信這個邪,非要拯救蜀漢於水火之中。

  不僅將蜀漢帝國內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證了蜀漢帝國的地盤。而且還積極上進,多次北伐,為蜀漢軍民注入了一劑一統天下的強心劑。兢兢業業27年,不為錢財不為子孫,就為了報答劉備,可以說,諸葛亮很對得起劉備了。







Hai子君


諸葛亮的隆中對並沒有在蜀漢集團實現!隆中對的終極目標是興復漢室,然而蜀漢只是偏安政權,歷史上曹魏才是正統!

再說其步驟需要劉備佔據荊州、益州之地為根基從而鯨吞天下,然而劉備雖然佔據益州,荊州只佔有部分地區,鼎盛時期佔有荊南四郡以及江陵部分地區,到了後期甚至被孫權趕出整個荊州…

按照隆中對劉備集團需要佔據荊州、益州,待天下有變從荊州派一上將出兵洛陽,由劉備本人率西川之兵攻入長安,然而劉備實力在達到巔峰之時雖有關羽出荊州,卻被東吳偷襲使得關公不僅身死還丟了荊州。之後荊州再也不屬於劉備,所謂的隆中對也就化為泡影!





石說大史話


演義

劉備,諸葛亮《隆中對》的理想計劃基本實現。而劉備在得西川,定漢中,北戈襄樊的大好形勢下,心懷不足,忘想一統全國,嚇得曹操甚至設想遷部避峰。真在這時,正好是失敗的回光反照,荊州出事,關,張被害,報仇失利。幸得有諸葛亮力挺,結果還是實現了《隆中對》甄言:《三足鼎立》,不過劉備沒有親眼所見。


老龔166916589


你提的問題很有意思。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先搞清楚《隆中對》的核心思想:劉備說了什麼:申大義於天下。諸葛亮說了什麼:成霸業。從結果來看,我認為是實現了。

首先赤壁之戰後,三足鼎立,聯吳抗曹的局面大體初現,其次,先祖旌旗所指,孤軍定蜀已經成了軍事史上不可磨滅的高光事蹟,定軍山一役,更是直接封神,武鄉侯七擒孟獲便是對古代少數民族安撫政策款和政策。此時劉備集團對於曹操集團便有了軍事上的優勢權,橫跨荊益兩地:以荊州之兵以向苑洛,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便有機會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以下為分界線…

有兩個問題:《隆中對》前提是“待天下有變”,可關羽攻打襄樊時,正是劉備剛剛收復西川,需要的是養精蓄銳,所以說時機不成熟,其次忽略了邦交關係,需要做的是遠交近攻。最後被東吳捅了刀子,腹背受敵,兵敗而死。世上再無荊州之兵以向苑洛。縱觀歷史,盟友如無恥東吳者,亙古罕見!


小巨人077


隆中對是不太可能實現,三國之後最有可能實現隆中對中軍事戰略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宋創建者劉裕,但最後都失敗了。偉大領袖毛主席就曾經說過,千里之遙而分兵兩路,是兵家之大忌,犯了沒有集中優勢兵力的錯誤。就在同時代的龐統也分析了隆中對不可能實現。實際上,依據我國的山川地理來看,在古代很少有從南向北統一中國的,除了朱元璋是個例外,還是藉助民族矛盾和元庭腐敗。



柳毅


《隆中對》中諸葛亮的計劃,有些實現了,有些沒有實現。沒有實現的原因很複雜,不在《隆中對》本身。

《隆中對》的計劃是:

一,佔領荊州和益州,創建國家。

二,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務,。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以出秦川……誠如是,則大業可定,漢室可興矣。

蜀漢建立,標誌著《隆中對》的第一步計劃得到實現。

關於第二步的北伐計劃,諸葛亮提出了四個條件:

第一,西和諸戎,南撫彝丶越。

第二,外結孫權。

第三,內修政務。

第四,待天下有變。

四個條件具備以後,再兩路出兵北伐。

可以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的計劃是十分嚴密,完全正確的,是千古奇策。如果嚴格按照這個計劃行事,蜀漢北伐成功,統一天下,是大有可能的。

但可惜,諸葛亮的這個計劃剛實現第一步,第二步剛起步,就被人為破壞了,而且破壞的十分徹底!

漢中之戰,劉備擊退了曹操,蜀漢政權得以鞏固。這時候,諸葛亮開始規劃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務的工作。

可是,突然,東方傳來一聲驚雷一荊州丟失,關羽父子陣亡!

歷史沒有記載,我們不知道諸葛亮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是多麼震驚,心裡是什麼滋味。他漚心瀝血,千辛萬苦爭來的成果,突然間損失了一半!

歷史沒有一個字,表明襄樊之戰是經過蜀漢全盤籌劃過的,也沒有一個字,表明關羽是奉劉備或諸葛亮之令發動的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是關羽自做主張發動的。他有這個權力。只是他錯誤地行駛了這個權力,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

禍不單行。繼荊州丟失以後,劉備不顧諸葛亮的再三勸阻,悍然發動了夷陵之戰,遭到慘敗,精銳盡失,五虎將凋零。

至此,可以說,《隆中對》已經胎死腹中。

於是諸葛亮仰天嘆道:"漢朝氣數已經窮盡了!”

可是儘管如此,儘管諸葛亮已知回天乏術,但他沒有灰心,沒有氣餒,依然以他卓越的才能,象女媧娘娘補天一樣,收拾殘局,彌合創傷,把半死的蜀漢又重新扶持起來。待情況稍有好轉,他便身體力行,親冒矢石,南平孟獲,繼而北伐中原。

是的,諸葛亮北伐失敗了。這個失敗是在諸葛亮的意料之中的,《出師表》可以證明這一點。但諸葛亮沒有後悔,也沒有遺憾,因為他盡心了,也盡力了。他死在了北伐前線,他死得其所!

歡迎點評。


夕陽晚霞


  劉備生命中最重要的男人是誰?當然是諸葛亮。沒有諸葛亮,劉備依舊寄人籬下。諸葛亮為劉備出的主意中,最重要的一步是什麼?當然是隆中對。

  劉備在人生最彷徨的時候,前往諸葛亮的草堂,在三次拜見以後,終於得以見到諸葛亮真容,最終諸葛亮被劉備的真誠所打動,為劉備謀劃了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的謀劃,便是隆中對的一部分。也正因為隆中對,劉備走上了後來的道路。可最後蜀漢帝國失敗了,那麼是不是隆中對有什麼問題呢?

  01隆中對到底講了些什麼?

  迷茫的青年小夥兒劉備,從28歲開始創業,一路原地打轉,奮鬥到了48歲,依舊是窮的叮噹響。除了倆忠心耿耿的二愣子結拜兄弟,此外就什麼都不剩了。

  在這迷茫的時刻,劉備希望能夠得到高人的指點,所以劉備從他人口中得知諸葛亮的高深莫測。於是乎,劉備不辭辛勞,三次前往臥龍崗,終於得見諸葛亮。

  諸葛亮告訴劉備,當時天下可以分為三大塊。首先曹操已經佔領北方大部分地區,佔據了所謂的天時。其次孫權佔據了江東八十一郡,且已經經歷了三世的經營,擁有長江天塹,佔據了所謂的地利。

  如果劉備要想創業,那就只能先奪取荊州,再奪取益州,以益州作為安身立命之本,這就是佔據了人和。等到天下有變化的時候,劉備可以命一位上將從荊州北伐,自己在益州北伐,雙管齊下之後,定然可以奪取天下。

  這就是隆中對的大致內容,諸葛亮沒有走出茅廬,便為劉備規劃了三分天下。這就好像給一個多次創業失敗的老闆,點燃了希望之光一樣。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三國志》

  劉備當然是歡呼雀躍,甚至認為自己得到諸葛亮,那是如魚得水。隆中對中的計劃,為劉備至少規劃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至少比現在一文不名的情況要強得多。

  所以劉備將諸葛亮奉為上賓,回到軍營以後,大小事務,都交給諸葛亮來打理。也正是在這以後,劉備的事業迎來了一個突飛猛進的春天。

  02隆中對中的策略,存在怎樣的漏洞?

  按照很多人的說法,隆中對是存在天然漏洞的。正是因為這些漏洞,所以劉備最後並沒有奪取天下,那麼隆中對中的漏洞在哪裡呢?

  一般認為,隆中對之所以有漏洞,主要出現在分兵北伐之上。因為劉備集團相對來說本來就弱小,如果再分為兩路人馬北伐的話,不失敗也就奇怪了。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三國志》

  這話的確是有一定道理的,當年關羽守荊州的時候,孫權強行要來奪取荊州。孫權已經屯兵前線,做好了武力奪取荊州的打算,而這個時候劉備覺得關羽獨木難支,居然不遠萬里從益州增兵前來支援關羽。

  也就是說關羽壓根就沒有力量對抗孫權。最終無奈之下,劉備選擇割讓東三郡給孫權,以此化解了關羽的危機。這可以證明一點,那個時候的關羽並不具備獨立北伐的能力。

  當然後來關羽在荊州根深蒂固以後,情況也發生了一定的轉變,但是你要說關羽這支人馬能夠北伐成功,這是不現實的。

  首先關羽軍中的人數不夠多,滿打滿算加起來,其實關羽手裡也就五六萬人馬,可曹魏大軍卻有幾十萬之多,不是一個等量級的。

  其次關羽軍中沒有一個類似諸葛亮這樣的大才。諸葛亮不僅可以給劉備出謀劃策,還能夠運籌帷幄,幫助劉備處理後勤工作,這是關羽軍中所欠缺的。

  再則關羽北伐的同時,孫權必然入侵荊州,這也是不可逆轉的事實。因為孫權不可能看著關羽壯大,看著劉備集團北伐成功。

  所以說隆中對中最大的缺陷,那就是分兵北伐的缺陷。荊州的兵馬其實不能動,如果劉備想要北伐,就必須要從益州出發才行。

  03隆中對只是一個大致規劃,主要目的是為了劃分三分天下。

  其實我倒認為,諸葛亮能夠規劃出隆中對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東吳存在的實際情況,從來只把曹魏當成自己的第一宿敵。

  所以這種選擇性的失誤,使得諸葛亮做出了分兵北伐的計劃。可這個計劃只是一個粗略的計劃,而且未必需要照本宣科地執行這個計劃。

  隆中對真正的精髓部分,其實也不在這裡。因為諸葛亮提出隆中對的時候,劉備還一無所有,這個時候提北伐和一統天下,只是為了給劉備提提神,讓他興奮一下,並沒有做出具體北伐的規劃,而且這是夢想,諸葛亮和劉備都知道這是夢想。

  隆中對所規劃的其實是三分天下而已,也就是說這才是隆重對的精髓所在。因為劉備一無所有,而諸葛亮眨眼之間,就給劉備規劃出了一片根據地,這才是劉備最感興趣的地方。

  好比說,你現在只有一個月一萬塊的工資,突然有個大佬跑過來跟你說,介紹一份一月可以賺10萬塊工資的工作給你,將來有可能還能掙100萬一個月。

  先主曰:“善!”於是與亮情好日密。關羽、張飛等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原諸君勿復言。”羽、飛乃止。---《三國志》

  那麼是10萬塊吸引你,還是那100萬的工資吸引你呢?對於劉備來說,眼前的既得利益,才是最重要的,這才是隆中對的精髓所在。

  總結:諸葛亮是劉備生命中的貴人。

  其實諸葛亮完全可以不用輔佐劉備,到東吳去至少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一不小心也能走進核心圈子。再不行輔佐個劉表或者劉璋還是綽綽有餘的。

  可是諸葛亮偏偏選中了啥都沒有的劉備,這就好比孔融讓梨一樣,自己挑了最小的,把大梨都給了兄弟們。諸葛亮不是要挑戰高難度,而是要報答劉備這位英雄的知遇之恩。

  劉備三次拜訪諸葛亮,誠意十足,這就是兩位君子之間的默契。所以諸葛亮為劉備負擔起了打江山的重任,這也是一種對惺惺相惜的回報。

  後來劉備強行討伐東吳,結果導致一敗塗地,還是諸葛亮幫助劉備擔起了蜀漢帝國的擔子。當時就連瞎子都知道,蜀漢帝國要滅亡了,可是諸葛亮不信這個邪,非要拯救蜀漢於水火之中。

  不僅將蜀漢帝國內部的矛盾全部化解,保證了蜀漢帝國的地盤。而且還積極上進,多次北伐,為蜀漢軍民注入了一劑一統天下的強心劑。兢兢業業27年,不為錢財不為子孫,就為了報答劉備,可以說,諸葛亮很對得起劉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