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諸葛亮在蜀漢執政十餘年,堅持北伐,世人都認為其以功為守、聊盡本心,或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以弱拒強的悲壯,然而諸葛亮死之後蜀國政權相對穩固的存在了二十九年,可見蜀國雖弱小,並不可能因如此北伐速亡。

小編認為諸葛亮的審時度勢,針對荊州的失落,強蜀方略的重點凸顯為向西部隴右拓土擴軍、奪馬足糧、割據發展以牽制曹魏西征的發展格局,攻略目標涼州,力求自存後圖進取的戰略遠景,全面修正了《隆中對》的籌劃。

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一、失去荊州退保益州,平定南中後揮師北伐,意在西征隴右

本來諸葛亮《隆中對》謀劃以荊州為東路,兵出秦嶺為西路,兩翼出師的戰略方案,但是關羽失去荊州,劉備東征慘敗,之前的荊州東路軍已經不存在了,而困守於益州蕞爾之地,坐以待斃也是無法容忍的;南中荒蠻之地,東路為孫權所阻,北路險要且容易堵截,唯有向西北部地區滲透,靠用兵擴民掠奪資源向西迂迴蠶食魏軍,從外圍拱衛蜀漢以待時機,由此變更了當初的策略,也是不得已的痛苦抉擇。

赤壁之戰前,劉備寄寓同宗劉表處,已經控制了其長子劉琦的部屬,又得劉表病危時名義上的讓位,當時完全可以取劉琮而代之,北連馬騰、韓遂和關中殘存的反曹各路勢力,東可遊說孫權抵禦北敵,形成荊州南北混戰之勢,其局面大有可為;

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赤壁之戰後,劉備進入西川為求廣佈仁德,耽誤一年時間才全取益州,又陷入曹操漢中爭奪戰與孫權荊州劃界之爭,奪得漢中失去荊南三郡;接著沒有全荊州之地的關羽北伐先勝後敗,而蜀漢無救援之軍,最後盡失荊州,關羽被殺;

劉備親率蜀軍東向,被陸遜火燒打敗後,蜀漢疆域東峽之道關閉,此時困守益州,只能速亡。諸葛亮受命託孤於此危難之時,若傾一國之力北上,無異於以雞蛋碰石頭,所以諸葛亮佯出秦嶺、兵向祁山,而實際卻是向西土滲透,意在隴右久駐,以形成西部戰略基地。

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二、由隴右逐步蠶食秦關,西部站穩腳跟是打破益州閉塞的唯一出路

向西滲透,進取隴右,是第一步;由此漸取關中,進而與曹魏逐鹿中原是遠景。其實在馬超剛投降劉備時,就被封為徵西將軍,後為涼州牧,蜀漢集團就有希望借其影響經略涼州;但是直到諸葛亮平定南中、安撫完蜀中人士之後,才付諸實施。

諸葛亮數次北伐實際大多是西征,蜀軍多次進入隴右之地,如天水、南安、安定、武都、陰平、上邽等地,屢挫魏軍名臣司馬懿、曹真、張郃等,不僅掌握戰爭主動權,而且多有奪取人馬、糧草,甚至得到良將姜維,遏制了魏軍南下的各條戰線;

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繼任者姜維也數次深入青海東南、甘肅以東隴西、南安、金城、狄道、襄武、河關、沓中等,聯結羌胡,以弱抗強,牽制關中魏軍,同時,在川北門戶形成自保和養兵的態勢,甚為當時魏國的忌憚。

然而諸葛亮死後二十年,朝中宦官專政,蜀漢偏安勢力逐步佔據上風,姜維孤軍無法守住各處關隘,鄧艾偷渡陰平,姜維被困劍閣時,蜀漢一擊即潰,讓西征成為畫餅。

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三、諸葛亮西征戰略的得失啟迪

按照諸葛亮的苦心運籌,蜀漢西征是一個長期滲透、逐步積累國力和軍力的過程,以蜀漢實力難以速戰速決,更難在強敵面臨穩操勝券,況且諸葛亮雖然能調動魏軍,使蜀漢軍在西北戰場不斷增加戰鬥力,但不能長期駐守,受困于軍力、糧草和後繼增援。

朝中保守派力量始終不是抨擊諸葛亮,加上關羽潰敗、劉備東征損耗蜀漢的不少生力軍,都讓諸葛亮西征難以順利進行,但諸葛亮敢於西征的遠見卓識和與敵對抗的勇氣,體現了他救亡圖存、扭轉頹勢的進取精神,不以成敗事論英雄,諸葛亮西征無疑是一項開拓進取、提升自我生存發展的有益的自強舉措!

諸葛亮的北伐實際是西征,其戰略影響到一千年以後

一千多年以後,1935年紅一方面軍經過千辛萬苦的長征與紅四方面軍在川北會合,隨後紅四方面軍用事實證明了南下建立根據地設想是錯誤的,而紅一方面軍繼續北上直到陝北,最後結果已為史實證明是正確的,這或許從諸葛亮的戰略西征中得到的啟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