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什麼時侯感悟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真諦,分享一下?

瑞氣沖霄


我很小的時候就懂得。因為我是窮人家的孩子。為了生活。我才14歲就開始賺錢養家。三更不睡,五更不眠。無論風霜雪雨。寒暑冬夏。農閒之餘,還要去做點小生意。不都是為了填飽肚子嘛。捨不得吃,捨不得穿。一天吃一頓飯。不都是為了讓家人能夠吃的更好一點嗎?


閆方9


在我十二歲的時候,即1976年,當年放寒暑假的時候,就在生產隊幹活掙工分了。由於家裡兄弟姐妹六個,加上父母和外婆共9口人,家裡負擔很重,常吃不飽肚子。

那年深秋的一天晚上,我媽要我第二天跟她挑牲口去17裡外的向山區南山礦附近去賣(那裡礦山的老工人多),那天天剛朦朦亮就被我媽叫起來了,我吃了點煮的紅薯,不一會就出發了。我挑了二隻鴨和二隻鵝,大概有28斤重,我媽挑的是二隻雞和10斤雞蛋。我雖然挑的不重,但是輕擔怕遠路,還要翻過幾次山崗,等挑到向山區南山礦附近的時候,已走了2個多小時,我當時累的一身的汗,就一屁股坐在地上,不想起來。等我媽找好了攤位,我就跟著陪我媽賣牲口和用雞蛋換煤。

到了中午,我的肚子早叫了,我媽從框子裡拿出幾個紅薯,給我二個,然後向老礦工討了一點開水,就把中午飯給糊弄過去了。

當我媽賣掉了牲口,換到了煤,估計已經是下午三四點鐘了。我們趕緊挑起煤球往回趕,我媽總共換了120個煤球,我挑了40個,約有50多斤。我和媽挑阿挑阿,累了就息一會,也不知息了幾次,渴了就順便喝路邊池塘的水。等到趕回家的時候,已是下午6點多了,我也已累得不行了,肚子也早就餓的咕咕叫了。我當時在想,要是中午能吃個飽飯多好,也不至於累成這樣。沒想不過半小時,我外婆稀飯煮好了,我忙不停地就著鹹菜和黑醬,猛吃了二大碗稀飯,然後洗了個熱水澡,就早早地去睡了!


探索者Kcarl


我年齡跨度大,曾有過兩次深切的感悟:

第一次,是在上世紀即所謂的“三年困難時期”。當時我剛考入中學,還是個孩子,總是覺得肚子餓,大家也都是三句話離不開“吃”。糧食漸漸由米麵轉為雜糧,再到“瓜、菜代”,再轉為一種“無糧面”(據說是一些穀殼、花生殼磨碎的粉)……“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心裡慌”,後來實在餓得沒心思唸書,就輟學了。這一次真是餓得刻骨銘心!

再就是前幾年大火的電視節目《舌尖上的中國》,那一個個讓人饞涎欲滴的鏡頭真能勾出你肚裡(或心裡)的饞蟲,由不得你不去想“民以食為天”!


雅音博文


民以食為天!這句以前聽故事時覺得很有道理但自己卻很無感的話,最近這段時間讓我狠狠的體會了一把。

因為最近的疫情,我們這邊管理的很到位,小區早早都封了。有定點賣菜的,但想要買米、面、油或者水果之類的就非常不容易。只能人家賣啥我們買啥,沒得挑。而且因為米麵這種東西,過年很多人家裡存貨不少,再加上封鎖之前有提示過儲存,所以沒人來賣。要去市場是需要有證明的,而且回來後還需要全家隔離啥的,非常麻煩!

屋漏偏逢連夜雨!最近家裡人都出不去,全部宅家。人口是平時的兩倍多,而且糧食估算有誤——快見底了!這回是真真的體會了一把啥叫“無米之炊”!

太慘了,一天三頓飯都改兩頓了,實在餓了再加點餐。挨吧!能多拖一天是一天。

以前不理解為啥我爸總是害怕吃不飽,平時總愛屯糧,覺著現在這年代要啥沒有啊?買什麼都方便快速,饑荒什麼的實在太遙遠。現在秒懂!古人誠不欺我!


秋月紅楓2020


從小學的時候就學過,要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那時候只知道是一首兒歌,也就是十二三歲,我就已經懂事啦!那時候我是工薪階級家庭出生,只有父親一個人工作、母親在家槽操持家務。家裡七口人,父親從早到晚上班,用瘦弱的身體,肩負著全家的重任,因為那時他是煤礦工人,是重體力勞動者。

煤礦的勞動環境,特別惡劣。危險和粉塵,時刻威脅著人的生命安全,煤礦工人有句老話。四塊石頭中間夾塊兒肉,一天到晚不見日頭。六七十年代的時候,煤礦工人的工資也是很低。一個月百十來塊錢,家裡邊有好幾個小孩兒上學,一年三塊錢的學費都交不起,還要向學校寫申請,因為家裡生活困難,讓學校給免費。那個年代是供給制的年代,穿衣要布票,在外邊的飯店吃飯要糧票,18歲以上給27斤糧供應量,27斤糧裡邊有10%的白麵。剩下的都是粗糧,玉米麵兒,高粱面,小米紅薯面。那是北方人,主要是以這幾種糧食為主,一個月定量二兩油,因為是窮人家的孩子,十來歲就早已懂事啦!就知道父母的艱辛生活不易,更知道糧食的珍貴,我們生活在礦區,大山溝裡邊,有句俗話說的好,苦難是財富。經歷過苦難 的人才能感悟到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的真諦。


金金生大路


感悟這個事兒沒什麼時間節點,好像小時候有種感覺,就總是吃不飽似的,什麼能吃的東西都想啃幾口,也不管生熟,好不好吃,根本顧不得挑食。爺爺奶奶對於每一粒糧食從種到收那種精細的態度,顆粒歸倉不只是個成語,那是真事兒。玉米麵餅子餿了,一掰開拉出很長的絲,那都上鍋熱熱吃掉,不捨的餵了雞。後來慢慢長大,生活也好了起來,更多的理解了老輩人,他們曾經經歷過連那種食物都沒的吃的時候啊。可以設想一下,家裡老人在炕上,一群嗷嗷叫的孩子追著你喊餓死了,缸裡卻沒有一粒米,你會是什麼心情?但願現在的孩子聽到這些別說出“何不食肉糜”這樣的話來吧。謝謝你能想到這樣的問題。


春有花秋見果


玩《全面戰爭·三國》的時候,帶兵打仗,管理國家。在很高的模擬度的遊戲下,糧食短缺就會有民怨,兵力恢復也慢,生產等各方面都會降低,在滿意度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產生叛軍。所以一定要保證糧食供給,有了糧食才能有民心,有了民心就能有天下。

這個道理自古以來都是成立的,包括現在國家儲備的各種戰略糧,現疫情緊張階段積極保證生產確保春耕有序進行,都是對糧食的重視,對民心的重視,民以食為天。


LaIslaBonita987


民以食為天出自《漢書·酈食其傳》,指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繫,說明了民食的重要。【釋義】天:比喻賴以生存的最重要的東西。人民以糧食為自己生活所繫。指民食的重要。

現在人們說“民以食為天”,“食”,多 數指直接能吃的飯菜等各類飲食。而這 話的原義是,人民把糧食看作生命的根 本。

西漢的司馬遷在《史記·酈生陸賈 列傳》中寫道:“王者以民人為天,而民人 以食為天。”唐代的司馬貞作《史記》的 “索隱”時,註明是出自管子的話。管仲曾 說:“王者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能知天 之天者,斯可矣。”

民以食為天的觀念如 此源遠流長,反映了中國幾千年文明史 和農業關係至為密切,糧食至關重要。人 們對於吃的重要性的認識始終貫穿於中 國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

民以食為天的 觀念,可以說是中國飲食文化觀念中最 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核心。 我的理解如此,歡迎批評指正!


小輔料大生意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是錯誤的!

一切自然萬物都以食為本性,草吃土,羊吃草,虎吃羊,唯獨人什麼都吃。偏偏不吃天,更不管天在不在看,民工以天為食,無精神之愉悅,豈不是呼弄百姓。

最後,告訴你這句話的真諦,是在讀懂了一點《金剛經》智慧後感覺到的。


天空靈淨


民以食為天!這句話有道理,如果沒有糧食吃,還談什麼理想前途!一切都是空談誤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