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此本書,是一本講述幾個外國友人迷失在中國最偏遠神秘的大西南的遊記,他們也是為了那永遠的香格里拉,匹馬奔波在大山大江,荒山野嶺之間。這本書很好的詮釋了西方所特有的海洋文明的冒險與探索精神,當然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視角去理解,他們眼中的中國人。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說此書而已,這是我看過的所有遊記書籍中,最具有人文情懷的書籍,當然,也是相對比較客觀的評價中國及中國人的(相對於那個時代的西方人)。特別在對中國人的佛理闡釋,與天然地理的結合,還有傳統的中國儒家思想的體現——中庸。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通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和認識,逐漸的消除隔閡,反本為原始的真實。那種純粹,不帶有物質的,工業文明的糟粕,就是近現代的桃花源(以外國人的視角)。那就是香格里拉,在喜馬拉雅山脈的擁抱下,漸漸揭開她神秘的面紗。然而,在眾多的評價歌頌裡,這裡就有一個不怎麼恰當的比喻說道:這不就是東方的伊甸園嗎?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本人深以為,那個被西方人傳頌了千萬次的聖地,是帶有宗教色彩的強制,有一種深刻的束縛,並且那裡的富饒僅僅是物質的,精神的空虛,只是一個傀儡罷了,只是上帝的複製品,而不是一個鮮活的人。但是,在書中的香格里拉卻得到了深刻的體現。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人會強迫誰必須有什麼確切的宗教的意識,人們只是自然的孩子,歌頌自然的一切。祈禱豐收,祈禱祈禱美滿。順應四季,追求天人合一而達到自我的中和,亦稱之為中庸。那裡的無論是藏族,還是漢族,亦或是其他民族的;無論是罪犯囚徒,還是聖人賢者。都在這裡匯聚。洗濯心裡的汙垢,換一片淨土給自己。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珠穆朗瑪峰下的佛寺,靜靜地屹立在這裡,在這裡守候,在這裡等待,迷途的旅人,帶去關愛。佛家度化蒼生,這是佛家悲天憫人的態度。這是香格里拉的特色宗教形式,也是中國佛教和儒家道家結合後的體現。那已經不能稱之為宗教,更多的可以成為一種社會機構形式(對於這種比較原始的社會結構)。人們都是這麼的謙愛友善,他們把仁愛友善已經不是當做一種標杆和美德,而是作為自己的生活常態。更像是流進了他們的心裡,成為了他們身體的一部分。一切本在現代社會應該歌頌的美德,在這裡就是如此自然和理所當然。這不是靠政府什麼大力宣傳教育,就是僅僅的靠著一輩一輩的傳承,用蒼老的語言,用古老的文字,用抽象的圖像去教發他們的後代子孫,靠著連綿悠長的血脈去連接穿越時空的對話。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更喜歡在這裡加上陶淵明的詩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當然,在香格里拉見到的是喜馬拉雅,是世界的最高處,這個與工業文明隔絕的桃花源。在這裡,拋棄所謂的文明世界的驕傲,附身到這被稱作荒蕪的世界邊緣。悠悠遠處有綿綿常常的梵音,雙手合十,面壁佛祖的喇嘛。蒼天之下,雄鷹高翔,嘯擊長空。而或是回到山下的小屋裡,看看那剛剛泡下的清茶,舒展開第一片葉片。

消失的地平線:我們人類的生存底線和價值底線,何處是香格里拉?

有時,人總是帶有急功近利的目的活著。為瑣事,為煩惱,捶胸頓足,難以自已。又可一句比之:何必如此。看那香格里拉山下的老農,看那前向拉薩,十步一跪的佛徒。一片一片的真誠,與恬靜方可中和。倒也心遠地自偏了,何處都是香格里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