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殺呂布時,為何要先勒死再砍頭示眾呢?

用戶64589163


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可謂是家喻戶曉,曾被多次拍成影視作品,也有很多評書大家進行過播講,裡面的很多橋段也多次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出現過,即使你沒看過《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完整版,但你一定知道《桃園三結義》是怎麼回事,《劉備三顧茅戶》的目的是什麼,以及《草船借箭》有個什麼背景,這就是經典名著的影響力,你不用刻意的去吸收,但是他們去消無聲息的已經融入到你的生活裡。

說到《三國演義》很多人特別是除此看這部小說的人,都對把劉關張和諸葛孔明的團隊作為重點和正派的代表,相反把曹操團隊視為反派的配角。當看過一遍以上的時候,就會發現之所以三國鼎立,是因為三國中的那一個都是不可缺少的,他們沒有誰對誰錯,沒有好壞之分,只能說是平分秋色。比如我們今天要說的曹操,後世人把他稱為奸雄也有人叫他梟雄,無論是奸還是梟,他是英雄是不可否認的。而他的一生志願就是國土的統一,在東漢末年,漢獻帝昏庸無道,只知道吃喝玩樂。雖然後來呂布殺掉了董卓,除了朝廷的大患,但此時國家已經是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諸侯們割據一方,曹操選擇留下朝廷,雖然後來有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嫌,但是明眼人都能看到出,漢獻帝實在是一個無用之輩。所以,再後來的三國鼎立,大家都是大勢所趨而已,沒有好壞之分。

說完曹操,我們不得不說到另一位英雄,雖然很多人評價他有勇無謀,貪財好色,張飛甚至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三姓家奴”,但是這些都掩蓋不了他的英雄和威猛,他就是“馬中赤兔,人中呂布”的呂布。呂布在戰場上堪稱英雄屬於實至名歸,雖然在人品上並不受好評,但是在十八路諸侯都沒能討住的董卓,最後卻被呂布殺死了,不管他處於什麼樣的目的和意圖,但是結果是好的,他消滅了三國中唯一的一個徹底歸為反面人物的董仲穎。我們知道呂布最後的結局並不太好,因為部下的叛變,曹操活捉了呂布,最後被處死,但是小說中有個細節,那就是曹操在處死呂布時,是先將他勒死,然後再砍頭示眾的,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要這麼操作的,其實原因很簡單。

我們都知道曹操是個狠毒的人,當年刺殺董卓不成,逃亡他鄉的時候,遇到故人呂伯奢,但因懷疑呂伯奢到官府告發他就將呂伯奢一家全部殺光,當被和他一同逃亡的陳宮為何這樣殘忍時,曹操回答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人。可見曹操是個心狠的人。對於呂布,曹操也是懷恨已經,在呂布打敗夏侯惇之後,這種仇恨達到頂點,因此曹操決定親自帥軍去佔呂布。在呂布被曹操抓住後,身為長期行走在戰場上的人,曹操深知呂布並不怕死,而一刀砍掉腦袋對於呂布來說就是一眨眼睛的事,未免太輕鬆了些。所以,曹操想到了另一個方法,可以讓呂布痛苦的方法,即使幾分鐘幾秒鐘對曹操來說也更解他的心頭只恨,於是他就命人先勒死呂布,然後再砍掉他的腦袋以示眾人。

一個英雄人物就這樣消失在了三國的舞臺上,呂布的人物塑造曾經一度讓人很矛盾,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他才最為客觀。《三國演義》這部作品,之所以能成為經典,並且列入四大名著,就是因為很多人物不是一言兩語就可以用語言闡述清楚的,你無法去猜測作者設置這個人物的真實意圖,只有一遍一遍的去品讀,去感受,在每一次閱讀的過程中,都會對裡面的人物有新的瞭解,而我們需要做的不是去總結而是去慢慢品味然後去回味。





歷史名人物


其實勒死是比較體面的死法,這是曹操尊重人才的一種表現。

白門樓上,呂布被五花大綁推上來之時,瞧見了一臉憔悴的曹操,開玩笑道:“阿瞞哥,你瘦了!”

曹操哈哈一笑道:“你活著,我睡不著覺啊!現在,我終於能睡個好覺了!”


呂布繼續說:“瞞哥,現在弟心服口服了,只要你放過我,願效犬馬之勞,你為主帥,我為大將,何愁天下不能平定啊?”

曹操猶豫了半晌,覺得似乎有些道理,轉過頭問了問劉備的意見,劉備來了句:“你難道想成為下一個董卓、丁允嗎?”

曹操頓時醒悟,一擺手,讓手下把呂布縊死了,勒死之後還梟首示眾。

先勒死又斬首,曹操為何多此一舉呢?一刀砍了不就完事了?

其實,這恰恰是曹操尊重人才的表現。

在曹操殺呂布之前,有兩個人早先一步被殺了,一個是大將高順,一個是昔日好朋友陳宮,曹操是如何處決他們的呢?


高順是砍頭,陳宮也是砍頭,只有呂布是先勒死,再砍頭。

這其實是對呂布的一種禮遇,在古代人死了,要留個全屍,因為只有全屍,才能進入六道輪迴。曹操勒死了呂布,給了呂布一個全屍,不影響他下輩子託生。

然而,畢竟呂布殺了這麼多弟兄,給曹操惹了這麼大的麻煩,倘若不砍了他的頭,難以消解眾將士心頭之恨,所以又將呂布的頭顱示了眾。

之後,曹操又拿著呂布的頭顱,到了許昌找漢獻帝邀功請賞。

可謂是一舉三得啊!


一半秋色


呂布的本事在英雄多如繁星的東漢末期,依然是一個頂級武將存在,當時的武將與呂布單挑,無一人可敵呂布。

正是這樣一名難得的武將,卻在下邳被曹操給抓住了,正是英雄末路,令人嘆息。曹操乃世之奸雄,呂布乃世之虎將,二者若能合二為一,恐怕天下已經是曹操的囊中之物了。

曹操沒有接受呂布的投降,原因有二:

第一、呂布弒主。呂布先是跟丁原,認丁原為義父,後來董卓派人去勸降,許了他高官厚祿以及赤兔寶馬,呂布見財忘義,手持方天畫戟,弒殺丁原,帶丁原之頭前去投奔董卓,以義父丁原之頭,換來董卓信任,得到高官厚祿。

隨後,呂布又再一次弒主,殺了第二任義父董卓,口號是匡扶漢室,最終落得了一個“三姓家奴”的不光彩稱號,直到今天,針對呂布仍有戲謔之詞——“人中呂布,專殺義父”,可見呂布的人品,實在是不怎麼樣。

第二、曹操的父親曹嵩死在了徐州境內,曹操舉大兵攻打徐州,發誓要殺了陶謙報仇,入城之後還放任士兵屠城,盡失徐州人心。

這時候,呂布趁虛而入,進攻曹操的根據地袞州,讓曹操收尾不能相顧,搶奪了曹操許多地盤,曹操與呂布戰,被呂布大敗,差點將曹操殺死。

當時的曹操心灰意冷,比赤壁之戰時還要頹廢,甚至一度想要放棄爭霸天下,準備投奔袁紹,可見當時的曹操已經失去壯志,若不是程昱勸阻,恐怕曹操就此退出爭霸天下的舞臺了。

由此可見,呂布對曹操的傷害有多深,曹操對呂布的恨,就有多深。有著深仇大恨,同時又有被反噬的危險,曹操自然不能容他。

先縊後砍

曹操世之奸雄,若是威脅到了自己的安全,呂伯奢他可以毫不猶豫的殺之;若是對自己有幫助,殺了自己大兒子和典韋的張繡他也能容下。從這樣的案例來看,曹操不能容呂布,深仇大恨為次,主要是因為呂布對他的威脅過於大了。

既然確定了不受降呂布,那麼曹操對待仇人自然不會手軟,當時陳宮被抓,求仁得仁,處死了之,畢竟陳宮對曹操有救命之恩。對呂布卻沒有那麼痛快,曹操下令,對呂布採取了“梟首”的刑罰。

所謂的“梟首”,就是砍頭懸於城門示眾,對被砍頭人進行羞辱,對其他人進行警示。呂布在被梟首之前,先被縊殺。

為什麼不直接砍頭呢?因為曹操對呂布懷恨在心,覺得直接砍頭太便宜了呂布,給他這麼痛快的死法,難解心頭之恨。所以在砍頭之前,先採取縊殺的形式將呂布勒死,勒死與砍頭有一個很大不同,砍頭是一瞬間的事情,但是勒死是一個慢慢折磨的過程,勒死的人在死前非常痛苦,這才是曹操想要的效果。

那麼勒死了為什麼還要砍頭呢?還是因為曹操恨呂布,在古代,都講究在死後留一個全屍,得以入土為安。如果只是勒死了事,那麼呂布就留下了全屍,這樣的結果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曹操勒死呂布只是想讓他痛苦,但是卻不想給呂布留下全屍。

所以,勒死呂布之後還是要砍頭,砍頭雖然不能讓呂布痛苦,但是可以讓呂布身首異處,同時可以將呂布的頭懸掛城頭,進行示眾,對呂布進行羞辱。只有這樣做,才能讓曹操覺得自己解氣,報了當年的一箭之仇。


綜上,曹操將呂布勒死再砍頭示眾,是為了增加呂布的痛苦,最大限度的讓自己解氣報仇,一雪前恥。


野史日記


在古代中國,死刑多種多樣。同樣是殺人,但不同殺法是分別很大的,勒死或稱為縊殺,屬於比較仁慈的刑法;而像腰斬、車裂、凌遲就屬於極其殘酷的行刑。判斷死刑人道與否,主要有兩個標準:其一,是否痛苦較輕;其二,是否保留全屍。如果符合以上兩條標準,那麼就屬於比較人道的殺法。

我們來看看曹操殺呂布,是先勒死再砍頭。在行刑時採取的是痛苦較輕且保留全屍,儘管死後也砍了頭,但那是另一回事了。應該說,曹操儘管殺了呂布,但還是給予敵人某種程度的尊嚴。

為什麼說絞殺算是給人尊嚴呢?

古人講究一個身之髮膚受之父母,絞殺可以說是不見血的,不毀髮膚。因此,君主在賜死臣子時,經常送出三尺白綾,意思就懸樑自盡,留下個全屍。與絞殺相比,斬首顯然要血腥得多,一個大活人,腦袋被活生生的砍掉,這是很殘忍的。在十九世紀,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有一回看到行刑的血腥場面,震憾了內心的良知,此後餘生,他都不遺餘力地反對死刑。

因此,曹操用絞刑處死呂布,在古代算是仁慈的。他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曹操頗愛呂布之才,一心想招攬他。

作為三國時代最勇猛的戰將,呂布也知道自己的價值,被曹軍俘虜後,呂布還比較泰然自若。被押到曹操面前時,呂布還笑著對曹操說:“從今以後,天下可以平定了。”

應該說,呂布的表現還是讓曹操頗有驚訝與意外,確實是有一些大將風範。呂布又說:“明公所顧忌的,不過是我呂布而已,現在您已經收服我了。倘若由我率領騎兵,您親自率領步兵,安定天下,易如反掌罷了。”

直到這時,呂布仍然相信曹操不會殺他,他還是瞭解曹操的,曹操愛才如命。所以呂布也不跟曹操對著幹,沒有寧死不屈的表現,而是講現實。曹操還是有收降呂布的打算,因為呂布之驍勇,舉世無雙,曹操還有許多敵人,若是能得到這樣的勇將,顯然會如虎添翼。

但是這時候,劉備卻插了一句話,最終要了呂布的命。劉備對曹操說:“明公難道沒看到呂布是怎麼對待丁原與董卓麼?”這句話,一下戳中呂布的死穴。呂布再驍勇,也離不開反覆小人的本質,以前他幹掉自己的領導丁原、董卓,難保以後不會把曹操也幹掉。

這句話,還真提醒了曹操。最終曹操還是選擇殺掉呂布。由於呂布是名滿天下的壯士,曹操出於惜才之心,不想讓他死得太難看,於是採用絞死的手段,算是仁至義盡了。


君山話史


三國時期,武藝高強的將領不在少數,呂布卻是眾望所歸的第一猛將。也正因為如此,他數次背主,卻能安然無恙。呂布後期背叛朝廷,與曹操為敵。曹操率兵親征呂布,圍攻三月,最終擒獲呂布。曹操殺呂布時,並未將他痛快殺死,反而先將他勒死,然後砍頭。這是為何呢?<strong>

曹操對呂布恨之入骨。先勒死後砍頭,既讓呂布身受痛苦,又讓他死無全屍。呂布與曹操作對已久,兩人積怨很深。昔日,曹操向東攻打陶謙時,他麾下謀士陳宮叛變,迎呂布攻打曹操地盤。呂布本就勇武絕人,又有陳宮作為內應,果然一舉攻下兗州。曹操知曉後,率兵攻打呂布。呂布派騎兵破壞了曹軍陣營,曹操不得不冒險突圍。在此途中,曹操還燒傷了左掌。後來,呂布又攻打劉備所守的沛城。劉備敗退,曹操派去救援劉備的夏侯惇也被呂布手下擊敗。曹操這才親自率兵攻打呂布。呂布三番五次與曹操作對,曹操早已對他懷恨在心,自然不會讓他好過。

對呂布行如此酷刑,曹操是在警示臣下不要背叛自己,同時震懾敵人不要輕舉妄動。曹操此人雖然重利輕義,卻對仁義之輩青眼相加。關羽曾投入曹操賬下,但他始終心繫劉備,曹操卻對他禮遇有加。相較之下,呂布算是劣跡斑斑。呂布本是丁原部將,卻因他人挑唆而害死主上。後來,呂布又拜董卓為義父,可司徒王允僅用一招美人計便讓他與董卓反目。其後,呂布又依附過袁紹與張楊。呂布數易其主,也屢次對主人反戈一擊。曹操借呂布之死來敲打下屬,不要有不臣之心。同時也是對敵人進行警告。

習武之人身強體健,呂布極有可能在被勒時假死,砍頭是為了以絕後患。呂布被擒獲後,他曾要求鬆綁,曹操卻並未應允。曹操認為捆綁呂布如同捆綁老虎,必須要緊。呂布也曾向曹操進言,表明願為曹操所用,助他一統天下。曹操頗有心動之意,劉備以丁原董卓之死來勸諫曹操,曹操才打消此念頭。呂布雖然是不可多得的武將,但若不能全心為自己所用,無異於引狼入室。曹操斷不會如此行事,他既然有殺呂布之心,就不會給自己留有禍患。

曹操讓呂布慘死,也是為讓昔日的屬下陳宮明白,誰才是真正值得追隨的霸主。陳宮原為曹操謀士,但卻因曹操害死名士一事而對他心懷不滿。陳宮趁曹操出兵在外地時,引呂布入兗州為主。曹操將陳宮引以為心腹,卻被他如此出賣,心中定然不甘。後來呂布戰敗,陳宮隨他一同被擒獲。曹操曾心有不捨,勸他再度出仕,卻遭到拒絕。曹操如此自負之人,原屬下卻寧肯跟隨呂布也要捨棄他。曹操心有怨懟,他如此殺死呂布,也是為了證明自己才是真正的英雄。

呂布之死,雖然讓人感嘆,卻實在是應得。他有陳宮為謀士,卻不能很好利用。自己武藝高強,但為人優柔寡斷,又聽信無知婦人之言,最終只能落得如此下場。


鄧海春


公元199年,曹操圍攻下邳已三個月有餘,最後通過決水圍城,才取得了勝利。呂布部下侯成、宋憲、魏續等人看到曹操軍隊太強大了,反觀自己的主公呂布卻迷戀於酒色之中,於是反叛,縛了陳宮,向曹操投降,呂布在白門樓看見大勢已去,於是想讓他的親信將他的首級交給曹操,可是這些親兵不忍。

無奈之下,呂布於199年2月7日,下城主動投降。令人奇怪的是,呂布氏主動歸順曹操,不但沒有得到禮遇,反而被曹操絞殺,並梟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曹操本來想將呂布收為己用,由於旁邊劉備的一句話,使其掉了腦袋。

呂布被捆到曹操面前,還是不服不忿,認為自己對得起手下將領們,可是他們卻背叛了自己。他還要求曹操為其鬆綁,表示自己想效忠曹操。曹操笑著對呂布說道:“捆綁老虎,不敢不緊啊,繩子被掙脫了後果很嚴重。”呂布又對曹操循循善誘道:“明公得到我,何愁統一不了天下。”

曹操聽了之後,頗為心動,於是回頭詢問旁邊的劉備有什麼意見,劉備輕描淡寫地說了一句話:“看看呂布是如何對待丁建陽和董太師的。”呂布聽了也之後,頓時蒙了,大罵道:“大耳兒劉備是最不能信任的人!”曹操醒悟過來,於是將呂布絞殺,然後梟首。曹操的手下大將陳宮、高順亦因拒絕歸順曹操而被處死,聰明的張遼領兵歸順了曹操。

說實話,曹操想不想殺呂布,就不應該詢問劉備建議的,他也沒必要詢問劉備的意見。劉備為了以後少一個競爭對手,少一個能與自己爭鋒的猛將,這才在曹操耳邊提起丁原和董卓的下場。

其次,曹操為何先將呂布縊殺

呂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縣人,雖然出生不怎麼樣,可是通過自己的艱苦奮鬥,先後在丁原、董卓手下打工,逐漸成長為一方諸侯。呂布和曹操都是一方諸侯,是平起平坐的大人物。說實話,像呂布級別的大人物,曹操是沒有權力擅自處置的。最正確的做法是,曹操將呂布押解送回許都,交給漢獻帝處置。

可是此時的漢獻帝是一個傀儡,說話不頂事啊,此時當家做主的是丞相曹操。這才有了曹操處置呂布的一幕。對於呂布,曹操從內心是非常佩服的,認為他是一個敢殺敢拼,在戰場上勇猛無敵的猛將。他也因此萌生了將其收為己用的想法。

因此,曹操對於貴族的處決,自然不能用處決普通犯人的辦法處決,因此採用絞刑。我國古代信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即使被殺,首級和軀體也不能分為兩半。因此,曹操對於呂布、陳宮、高順三人,都採用了絞刑。曹操這是對呂布、陳宮、高順三人的尊重。

如古代皇帝對於犯錯的寵妃、大臣,表示皇恩浩蕩,賜予三尺白綾,使其自盡。就是為了給予犯人一個完整的軀體。如和珅就是被賜上吊自盡的,純粹是嘉慶皇帝看在和珅多年侍奉自己父親乾隆和自己妹妹十公主的面子上,才給其留了一個全屍。

最後,那為什麼在殺死呂布三人後,又將他們梟首呢?

古代朝廷對於戰場之上的將士們立功,實行封賞,如殺敵多少是要證據的,最好的證據就是敵人的屍首。然而,敵人屍首,難以運輸,也容易發生腐爛,滋生傳染病。因此,古代人斬下被殺的敵人首級,打包送回京城,向皇帝請賞。

曹操也不例外,多此一舉將呂布三人的首級送往許都,向漢獻帝“請賞”,也是為了炫耀自己的戰功,恐嚇漢獻帝。曹操將呂布三人的首級送往許都,表功之後,將他們下葬,使其入土為安。曹操既辦了事情,又安撫了歸順自己的宋憲、魏續、侯成等原呂布降將的心,使其效忠於自己。

《三國志》太祖有疑色。劉備進曰:“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太祖頷之。布因指備曰:“是兒最叵信者。”於是縊殺布。布與宮、順等皆梟首送許,然後葬之。

結語

呂布主動投降曹操,並對曹操說了一番投降的話之後,曹操對於是否殺呂布,猶豫不決。旁邊的劉備卻說了一席話,曹操下定決心,以處決貴族的方式(縊殺),後為了向漢獻帝請功,這才梟首。如果曹操不是考慮到對貴族呂布的尊重,不是為了向漢獻帝請功,他是不會殺呂布兩次的。


魁哥說歷史


呂布的英勇是天下聞名的,就是在他戰敗的時候,他的武將想叛變,也是趁著呂布靠在柱子上睡著的時候用繩子將他捆起來,根本不敢與他正面對抗。

曹操當然知道呂布的英勇,因為他去刺殺董卓的時候就害怕呂布當場衝進來把他給殺掉。所以對於曹操而言,呂布一直是他非常畏懼的對象。

殺呂布的時候也是非常的害怕呂布沒完全死掉。所以他就得保證殺呂布的時候不能出現一絲的閃失,害怕再鬆開繩子斬首的時候,呂布會因為假裝死而衝過來殺掉自己。

還有另外一個原因,曹操這個人非常的愛才。曹操對於呂布的武藝也是非常的欣賞。在古代,如果被斬首的話,那就被叫做死無全屍,是非常悽慘的事情。所以曹操決定用繩子勒死,在呂布死的時候給他留一個全屍,死後再去對呂布進行斬首,這樣也能保存下呂布英雄的名節,表示對他的敬畏,同時也能報了自己對呂布的仇恨。


DD解讀


呂布主動投降曹操,為何還被先勒死再砍頭示眾呢?原因是呂布曾經攪的曹操坐臥不安,恨不得寢其皮、食其肉!先來說說呂布是個什麼樣的人。

呂布這輩子跟過不少主公,他跟著丁原的時候被董卓用金銀財寶誘惑而殺死丁原投向了董卓懷抱裡。漢朝大臣王司徒王允一心想除掉董卓,但他又沒這個實力只得讓貂蟬去迷惑董卓和呂布,最後致使二人不和呂布與王允設計殺了董卓,這只是《三國演義》裡的橋段,真實歷史上董卓確實被呂布所殺!但不是因為貂蟬而是因為呂布被董卓訓斥覺得面子上掛不住心裡不服,又經過王允等人的唆使這才動手除掉了董卓。之後呂布又跟隨過袁術和袁紹,但都沒能長久下去。最後被曹操所擒!由此可見呂布這個人反覆無常不具備忠心侍奉一主的條件!曹操擒得呂布和陳宮但唯獨對陳宮青睞有加,拋開對呂布的恨意不說,單單憑呂布的為人他也不敢留呂在身邊,畢竟自己還想多活幾年呢!

呂布和陳宮這對搭檔可是讓曹操吃盡了苦頭了,曹操與公孫瓚打架鬥毆打的正起勁時,呂布和陳宮在其大後方搞起了偷襲攻佔了他不少地盤,讓曹操一度懷疑人生想去投靠袁紹的心都有了,若不是謀士程昱相加阻攔,那時曹操真的就被逼的投靠袁紹去了。他心裡是非常痛恨呂布的!

通常兩人有深仇大恨時心裡恨不得勒死對方生啖其肉,這也反應了曹操對呂布是有多痛恨了,所以為了出這口怨恨之氣曹操把呂布勒死然後再砍頭示眾!





凌風錄


都拜劉備所賜。

呂布被擒後,不知曹操有意留之,求劉備求個情,劉備答應後對曹操說:

““明公若不忍,待見呂布是如何侍奉丁原和董太師的!”

曹操聽罷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便下令將呂布推出帳外立斬。

這哪叫求情?呂布氣得大罵:“大耳賊最不可信,大耳賊不得好死,大耳賊害我,悔我當初婦人之仁沒有活剮了你”!

劉備被罵得狗血噴頭卻不動怒,只對曹操又說了一番話:

“此人一世英雄,且對我有恩,又被朝廷封為左將軍,所以,不得與俗夫一樣受死,還請丞相按朝廷律法規矩施以仁德,也好保奉先一個全屍,不必判斬首之刑”

呂布聽罷徹底崩潰了,嗓子更大聲罵啞後被綁在柱子上,勒個半死後再鬆開繩子,然後再勒。

劉備看了一會兒,轉身拂袖而去。

日落三竿,呂布才被絞死,頭被關羽砍下來掛在了帳前轅杆上。

當天晚上,曹操頭疾就犯了。當痛的最厲害時,他口中也大罵:

“大耳賊害我,你不得好死”。

再後來,徐庶進曹營雖一言不發,但曾給曹操寫了一個摺子……

“丞相,那種死法的人怨氣重,會一直纏著殺他之人,劉備之言怎肯信之。那日他砍樹送我就是在暗示,不給我找個能人,你能跑出我的視線?我這才回去推薦了諸葛亮”!

曹操不信:

“那大耳賊才是禍首,怎無事”?

“唉!諸葛乃神鬼之士,不過,關公日後必有難”!


驍勇34


曹操愛才與生俱來的,有才華的文臣彪悍的武將愛的要命,像呂布這樣的英雄人物自然是喜歡的,但是又不得不殺!

第一,呂布不忠,跟隨過的主公多個且都沒有好下場。

第二,呂布英雄有萬夫不當之勇,萬一哪一天造反身邊沒有人能收拾的了他。

第三,曹操身邊人因嫉妒呂布,挑唆曹操。

第四,曹操喜歡人妻,把仇人的妻子當成自己的戰利品,呂布不死怎麼能得到貂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