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在秦末農民起義的在浪潮中,大秦帝國搖搖欲墜,此前名不見經傳的章邯橫空出世,一舉擊退周文數十萬大軍,並一路追殺,斬周文於澠池,隨後,滅張楚、破魏、大勝齊楚聯軍,雖初遇項梁之時遭遇波折,但最後還是突襲楚軍定陶大營得手,導致楚軍統帥項梁戰死。在鉅鹿之戰,秦軍慘敗於項羽之手的情況下,章邯尚能與項羽對峙數月之久。

然而,投降項羽之後的章邯卻似乎突然變成了沒牙的老虎,完全無法擋住漢王劉邦出關的腳步,以致項羽失去作戰先機。這其中到底有哪些緣由呢?

一、劉邦實力變強了?

關於劉邦出漢中時,具體有多少兵力,史書中並沒有明確說明,不過我們倒可以按圖索驥,來一探究竟。

是時項羽兵四十萬,號百萬。沛公兵十萬,號二十萬,力不敵。


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


——《史記.高祖本紀》

在參加鴻門宴以前,劉邦的手裡一共有十萬兵;但是,在他入漢中的時候,項羽卻只允許他帶走了三萬兵。表面上來看,兵力從十萬降為三萬,很明顯是大幅度削弱了,但是,幸運的是,由於劉邦在關中的一系列表現,為他迎來了大批擁躉,竟有多達數萬的仰慕者願追隨他而去,而在這些人當中,還暗藏著後來叱吒風雲的淮陰侯韓信。

從關中到漢中,一路上,韓信的角色不斷地發生變化,從最初的小小管理員到險些被斬殺的罪人;從大難不死升為治粟都尉,到得蒙蕭何力挺而成為漢軍大將,統帥三軍。這是一則古往今來,都非常罕見的職場神話,然而卻真實的記錄在了史書之中。

憑藉著漢軍陣營核心集團的相互信任以及劉邦驚人的魄力和膽量,明顯的一筆虧本買賣,卻因為韓信的高升,而成為一次一本萬利的交易。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二、制度的轉變

除了統帥變為了韓信以外,劉邦的漢國還有一個非常重大的變化,即是制度的轉變。

在項羽分封之前,劉邦的軍隊一直隸屬於楚國,他的一整套管理模式也來源於楚,既包括政治制度、官僚制度,也包括軍事體制。

但是,問題在於:

1、劉邦陣營雖然也曾是楚國居民,但畢竟不像項梁等人在楚國時那樣崇高的地位,對楚國的管理模式並沒有那麼熟悉,長期的作戰也不容許他們補上這一課。相比之下,由豐沛下層官吏為主體組成的漢軍陣營,對秦國的管理模式反而更加熟悉。

2、漢中、巴、蜀等地也都屬於秦郡,長期遵秦法、守秦律,冒然採用楚制也是不合時宜的。

3、從實踐來看,戰國末期,軍事實力最強大的莫過於秦國,以二十級軍功爵製為基礎的秦軍體制明顯是更加有利於打造戰鬥力更加強大的軍隊的好辦法。

4、更重要的一點,漢宮陣營此時手裡掌握著完整的秦國管理理論。當初進咸陽時,其他人都在四處搶掠的時候,唯有蕭何衝進了丞相、御史府,將大秦的戶籍、地形、法令等等圖書檔案一一收藏了起來。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書.蕭何傳》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最後,權衡利弊之下,劉邦最後決定採用”秦制“來代替”楚制“,並由蕭何來負責政治體制改革,而韓信則負責軍事整頓及訓練。

所以,雖然漢軍在漢中停留的時間非常短暫,但卻發生了根本性的制度轉變。這一轉變不僅迅速提升了漢軍的戰鬥力,也為後來漢軍遠強於楚軍的後勤保障和持續作戰補給能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漢雍戰爭進程

關於劉邦與章邯的這場戰爭,太史公在《史記》中頗為惜墨,只有下面這段簡短的描述。

八月,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東至咸陽,引兵圍雍王廢丘,而遣諸將略定隴西、北地、上郡。——《史記.高祖本紀》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客觀來講,章邯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被漢軍矇蔽了,在他的心目中,劉邦大概率是走子午道的,所以當他發現劉邦走陳倉道的時候,還是頗有些意外的。但是,這並不妨礙他及時趕到陳倉與劉邦打上一仗。

可是,結果似乎讓人非常意外,當初連戰連捷的章邯似乎毫無還手之力,先敗於陳倉,再敗於好畤,最後只能駐守雍都廢丘了。而劉邦卻並未在廢丘跟他太過糾纏,只留下部分軍隊圍城,其他人則去三秦各處攻城略地去了。隨著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的投降,三秦之地也僅剩下廢丘一處未歸劉邦之手了。頑強抵抗一年之後,章邯才因為城破而自殺。

整個戰爭過程來看,章邯似乎並沒有犯下什麼不該有的錯誤,那麼他到底敗在哪呢?僅僅是因為劉邦變強了麼?似乎並非如此,覆盤之後,我們會發現,這場戰爭的進程,除了最終結果不同,其進程與當初章邯初遇項梁倒是有些相似之處。

四、章邯的第一場敗仗

當初,章邯破齊楚聯軍、滅魏後,又圍住了齊東阿城。此時,遭遇了前來救東阿的項梁軍,也是一敗再敗,最終逃入濮陽城。

居數月,引兵攻亢父,與齊田榮、司馬龍且軍救東阿,大破秦軍於東阿......西破秦軍濮陽東,秦兵收入濮陽。——《史記.項羽本紀》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整個進程是不是同漢雍之戰頗為相似?章邯並不是沒有敗過,而是從來沒有敗過那麼慘。即便是在東阿、濮陽東,兩次敗於楚軍之手,章邯依然能夠在不久後偷襲項梁於定陶,一舉滅之。

章邯一生打仗以謹慎著稱,作戰計劃詳細,擅長打有準備之仗。所以,儘管他治下的兵從來都不是大秦帝國最為精銳的,取得的成績卻遠遠超越了王離所率領的精銳力量。但是,也恰恰因為謹慎,讓章邯在面對強硬對手的時候,往往採用了避其鋒芒的辦法。戰項梁時如此,鉅鹿之戰時面對項羽的部隊,亦是如此。雖然幾次受挫,他卻都保住了有生力量。

所以,這一次,對戰漢軍,當章邯面對劉邦討不到便宜的時候,他的第一選擇還是且戰且退,尋找戰機。只不過,對戰項梁,他有機會偷襲得勝;對戰項羽,他可以拒守刺原數月;而對陣劉邦,他卻遭遇了他打仗以來從未面臨過的新局面。

五、章邯的軍隊組成

曾經,章邯手下擁有二十萬秦軍,然而,在他投降項羽後,這部分軍隊都被坑殺了。那麼,他最後用來對抗劉邦的軍隊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注意到了,水一白在前文曾經提到過的,劉邦軍隊的變化。

在鴻門宴之前,劉邦手裡有十萬軍隊,然而去漢中之時,項羽卻只讓他帶走了三萬,而剩下的這七萬軍隊則自然而然被分給了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章邯用來對抗劉邦的軍隊便是由這部分軍隊和一些臨時徵兵所組成的。

那麼,劉邦為什麼會心甘情願獻出這部分隊伍呢?

這裡面有兩層原因:

一是因為當時項羽實力雄厚,劉邦需要滿足他的一部分條件來換取自己的團隊全身而退;

二是因為這部分軍隊並不是劉邦的核心力量。

劉邦入關以後,當然不會錯過壯大自己力量的機會。他也在不斷地吸納力量,既包括主動入伍者,也包括大量的秦朝降兵,這七萬兵正是由這部分兵力所組成的。所以,迫於無奈之下,劉邦雖然不捨,但還是忍痛割愛,讓出了這部分軍隊。

六、民心所向

如果章邯還是當初那個秦朝的名將,在他的治下,管理這部分降兵自然問題不大。然而,問題就在於章邯投降項羽之後的“新安殺降”事件。項羽一聲令下,追隨章邯投降項羽的二十餘萬降卒一夜之間全都成了新安城南的亡魂,倖存者僅剩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而已。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此三人,後來卻搖身一變成為了三秦之地的主人,秦人對他們的仇恨雖大,但也只是敢怒不敢言。然而,當”約法三章“的漢王劉邦,從漢中殺回來的時候,三秦的根基便已經動搖了。

在此消彼漲之間,章邯想要率領這樣一支軍心不穩的軍隊,戰勝劉邦,其難度還是非常巨大的。所以,他選擇避其鋒芒也是無可厚非的。只不過,在他依然抱有一線希望,固守廢丘,靜待時機之時,三秦之地已盡皆望風而降了。

這是民心所向,並非是章邯靠戰略戰術可以扭轉的。

水言水語

章邯是秦朝末年一個略顯悲劇的人物,他能力出眾,也曾經扼殺了無數人成功的夢想,秦末的第一批”創業者們“大多因他而死,從周文到陳勝,從田儋、魏咎到項梁。然而,由於一直站在最終失敗者一方,他的一生才略顯悲劇。

在對陣項梁、項羽的時候,章邯可以憑藉戰略戰術與他們周旋,然而,在面對劉邦的時候,他的戰略戰術卻已經很難發揮作用了。表面看來,他是從秦朝的僱傭兵變成了秦地的主人,然而實際上,這片土地上的民眾已經不再拿他當自己人了。秦地也已經不再是章邯的”家“了,它從此有了一位新主人——劉邦。

滅掉項梁、硬扛項羽的章邯,卻為何完全無法阻擋漢王劉邦出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