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按】


《念楼学短》共有53组530篇国学经典原文及锺叔河先生的【读】&【曰】,委实值得珍藏细品,遂决定每读完一组便记录一下阅读心得,与大家分享经典之美。


今天要分享的是《念楼学短》第十一组——书序十四篇。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锺叔河《念楼学短》


《念楼学短》第十一组选编的经典是书序十四篇。顾名思义,书序就是一本书的序言、前言、引言,几乎所有正规出版的书都少不了书序,书序大概是仅次于封面的第二块招牌,一本书能不能吸引读者读下去,书序很关键。


记得我在读村上春树先生最爱的小说——《漫长的告别》时,曾几次发誓一定要读下去,结果次次都是还没读到正文,就被村上春树先生写的那篇洋洋洒洒的书序给吓退了,实在是太长了。当然,村上春树先生作为雷蒙德·钱德勒的“死忠粉”,写那么长的书序“表白”也算是情有可原,不过出版社最好是把它放在小说的最后,要不然太考验读者的耐性了。反正我后来是干脆跳过书序直奔正文,这才把这部小说读完。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锺叔河先生所著的《念楼学短》本身就极力提倡“学其短”,学的就是古文经典中不超过百字的短篇。杨绛先生为本书所作的序言也是非常精炼简短的,而锺叔河先生在本书多次再版的过程中所写的七篇自序,也是篇篇不过一千字左右,非常好读。


毋庸置疑,《念楼学短》第十一组选编的十四篇书序都是不超过百字的,比起今人的书序动辄几千上万字,实在是大相径庭。不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十四篇书序虽然短小精悍,却并非空洞无物,而是各有各的精彩。在这些书序作品中,有自序,也有代序。有我们非常熟悉的作者,如司马迁、曹丕、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也有我们并不熟悉的作者,如陈皋谟、郑晓、叶适、景焕等。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那么,当我们读这十四篇书序的时候,究竟能读到什么呢?我读完之后总结出了9个关键词:读思想、读情感、读为人。


一、读思想


书序的写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就是直接提炼出一本书的核心思想,当我们读序言的时候,就能读到正文所要表达的思想。在《念楼学短》选编的书序中,有一些书序的思想挺有意义和价值的。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比如,司马迁的《循吏列传序》,就是司马迁为《循吏列传》作的序。在这篇序言中,司马迁提出了“奉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的观点,意思是说,统治之道在于宽严相济,不一定非得严刑峻法。循吏就是那些自身能够奉公守法、不刻意追求政声政绩的官员。由古及今,我们会发现“宽严相济”的治理之道是一脉相承的,刑罚讲究宽严相济,党纪政务处分同样讲究宽严相济,究其根源,皆因“宽严相济”正是辩证法的体现。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再如,锺叔河先生选了很多篇跟作诗有关的书序,其中有一篇是南宋思想家、政论家叶适的《观潮阁诗序》。“赵君重建观潮阁,遍索阁上旧诗刻之,恨其遗落不尽存也”。不过,在叶适看来,这些旧诗遗落是否值得可惜,取决于你看重的是诗的哪种价值。如果从文学价值的角度考虑,那些因一题一咏而闻名的地物,都是数量稀有、质量上乘的诗作,至于那些滥竽充数的作品,不要也罢。但是从历史价值的角度考虑,当年的每一篇诗作都是一个地方政治沿革、经济发展、社会变迁、风土人情的缩影,如果要从诗作中考据历史,当然是多多益善了。


二、读情感


书序是一本书的窗口,不仅能展现一本书的核心思想,还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意图。要想用序言吸引读者,情感到位很重要。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比如,在刘禹锡的《吴蜀集引》中,作者刘禹锡就将他和李德裕(牛李党争的“李”党代表人物)的酬唱之交描绘得十分动人。刘禹锡和李德裕的诗歌唱和算得上是文坛佳话,二人从就职于江南开始,以诗代信酬唱往来,一直到川西(剑外)才结束,所以这本诗集被命名为《吴蜀集》。刘禹锡在序言中写道:

“每赋诗,飞函相示,且命同作。尔后出处乖远,亦如邻封。”这种“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惺惺相惜,还挺吸引人去读一读他们的“友谊诗篇”呢!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陈皋谟的作品收录其中,图片来源网络)


而陈皋谟的《笑倒小引》则是另一种情感表达。陈皋谟是晚明时期人,中过进士,当过工部郎中。可惜生不逢时,明朝晚期的社会已经是大厦将倾的混乱形状了,陈皋谟耳闻目睹这一切,发出了

“大地一笑场也(世界本是个笑闹场)”的感叹,深感悲愤又无力。鲁迅先生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陈皋谟则是怒而编写笑话书,“然则笑倒乎,哭倒也”,以笑代哭,情何以堪。


三、读为人


书序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直接反映作者的品性和为人吧。如果一本书的序言能够将作者的道德品性都体现出来,对于读者来说,就很容易判断这本书是否对胃口了。所谓爱屋及乌,我如果喜欢你这个人,自然会对你的书感兴趣;我如果不喜欢你的为人,那么你的书也很难吸引我。


在锺叔河先生选编的十四篇书序中,就有正、反两个例子。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先说反例。锺叔河先生选编的是柳宗元的《非国语序》。柳宗元的作品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中时常读到的,诸如《小石潭记》《捕蛇者说》《黔之驴》等等,都挺不错。但是他还写了一部《非国语》,是专门批判《国语》的。在柳宗元看来,《国语》虽然文采很好,但是缺乏是非观,同圣人观点不一致,容易误导人,所以需要矫正。锺叔河先生则认为柳宗元的态度“就像从前检查官和后来审读员的口气”,还有点强词夺理,所以不喜欢。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再说正例。锺叔河先生非常欣赏的一篇书序是顾炎武的《日知录前言》,这篇书序就非常完美地体现了顾炎武严谨求实、不慕虚名的学术品格。全文如下:


“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馀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证后之君子。”


顾炎武从小读书并记录所得,累积了三十多年终于写成了一部三十多卷八十余万言的大著,但是前言仅有五十六个字,简练的背后是作者低调的为人风格。“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比起现如今抄袭成风、学术造假的怪象,顾炎武自觉删去与前人已有成果重复的内容,其学术道德实在是高尚至极,值得每一位著书立说者学习。

书序十四篇:当你读书序的时候,你能读到什么?


总而言之,书序除了用来介绍作品的内容、主旨,或者作者的创作过程以及对作品的评论,还能体现一本书的思想、一个人的情感以及为人,细细品之,别有趣味。如果有朝一日你也要“著书立说”,不妨从这十四篇书序中总结经验,想必不会太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