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聊齋志異|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40根本不懂

“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這是馬雲講的一句金言,許多生意人,都拿此話給自己打氣,勉勵自己事業不順時,一定要堅持下去。

事實上,這句話不止適用於做生意,在各行各業,對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極具指導意義的。我們做一件事,必須要堅持下去,未見曙光之時,如果你自己心理上出了問題,垂頭喪氣意志消沉,感覺到這事不可為,那麼就只會倒在殘酷的前進之路上。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在《聊齋志異》中,有一篇我們最為熟悉的故事《嶗山道士》,這篇文章就講述相同的道理。此文入選了多個版本的小學課本,也是我們最早接觸到的聊齋故事,當初學習時,可以說無不捧腹大笑。

但笑過之後,少年的你真能明白其中的深意嗎?法國著名學者克羅德說:“《聊齋志異》是世界上最美的寓言。”但凡寓言,都是包含著深刻道理的。

今天靜月山人再為大家解析這篇文章中的哲理,以明蒲公之志。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原文靜月齋精要縮寫:

清朝有個姓王的書生,出身官宦世家。但他不喜讀書而鍾情於道術,婚後不久他就離開家,到嶗山去學道。他拜了一個道士為師,道士本不欲收他,怕他不能吃苦,但他說自己能吃苦。

道士給了他一把斧頭,讓他和其他師兄弟一塊去山裡砍柴。王生知道這是道士的考驗,便認真去執行,他堅持了一個月,手腳都磨起了厚繭。但道士一個法術也不傳授,他實在受不了這苦,就打算回家去了。

因為他不知道師父何時才肯傳他法術,道士也絲毫不提傳法之事。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就在他打算離開的前夜,來了兩個客人和師父喝酒,他見到了師父法術的神奇,師父用紙剪個圓形,貼在牆上就變成了明月。客人拿出酒壺,讓所有弟子們共飲,壺中之酒倒之不盡。

後來還從月中喚來嫦娥跳舞,師父和二位得道的客人,還進入月宮中暢飲。王生見識到了法術的神妙之後,按捺下回家的心思,打算堅持熬下去。他心中也明白,道不可輕傳,不吃夠苦頭,師父是不會傳道的。

但是又過了一個月,王生本來就是富家子弟,實在受不了山裡的條件,怎麼也堅持不下去了。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王生找到道士,向師父辭行。但他心有不甘,於是對師父說,他自知吃不了苦,看來他此生與大道無緣,準備不學了。但是他希望,師父看在他已經吃了兩個月苦的份上,傳他一個小法術,這樣他也知足了。

道士笑著答應了,問王生想學什麼法術,王生提出想學穿牆之術。

師父傳了他法門,並告訴他要點:念著咒語到了牆前,不要害怕,要低頭猛進。王生學會後試驗,果然能穿牆,心中非常高興。師父囑咐他要潔身自愛,否則法術就會不靈。

王生回到家後,向妻子炫耀他學來的法術,妻子根本不信。王生當場表演,結果一頭撞在牆上,頭上起了個雞蛋大的包,一下倒在地上。妻子譏笑他,王生只能暗罵道士無良,被坑害了。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拿斧頭砍柴,與學道真的沒關係嗎?

此文不長,讀完後會有什麼感覺?第一個恐怕就是覺得很搞笑,王生明明學會了穿牆之術,當時未下山之時,也已經試過了,確實能穿牆。但最後在他妻子面前,突然失靈了,這簡直是神轉折。

學藝吃苦,那是師父對弟子的基本考驗。就算現在,不能吃苦的人,師父也不會把絕招輕易傳授給你。比如現在人盡皆知的德雲社,郭德綱帶的幾個徒弟,現在雖然有些出師後大紅大紫,但學藝之時,還是吃了不少苦頭的。

在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這樣無法無天的傢伙,在菩提祖師門下學藝時,之前整整七年都是在做雜役,也就是砍樹挑水之類的活兒,但他有沒有抱怨?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我們現在學校裡讀書,真的是很幸福了。老師們懂的知識,恨不得都傳授給學生,生怕學生們學不到。但是很多人還不知道珍惜,不敬師者從本質上來說,人品就是大有問題的。

學校裡所學知識,也是人生的基礎。年齡大一些進入社會之後,每個人都還需要學一定的技藝。特別是一些特殊的行業,技術性強的,很多人都還是需要師父或導師來引導的。但是作為導師,他們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很多人都想學他的本事,他為什麼人選擇你,要用心教導你?

師父要考察弟子的,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看你的人品,二是看你是否能吃苦。任何技能的學習,都需要吃苦精神作為前提,才能真正學有所成。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堅持比天賦更重要,行動比決心更重要

王生為什麼落得了這樣一個下場?白吃了兩個月苦,啥都沒學到,反還受妻子譏笑,問題出在哪裡呢?

對於小學的學生來說,學課文時老師當時可能也會講一點,大致是說做事情要堅持,否則就會一事無成。可事實上,小學生沒有經歷,根本是無法領悟到這其中的深刻哲理。只有三十四以後的人,經歷過許多人和事,走過失敗之路,再回看此文,才能更深的理解這篇《嶗山道士》的真意。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本文提煉出兩句話:堅持比天賦更重要,行動比決心更重要

是的,其實師父讓王生去砍柴,看似與修道無關,但實際上也是大有關聯。這一是考驗弟子們吃苦的心性,二是在測試他們的堅持能力。

這個堅持能力,就和馬雲說的那句話相對應: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但後天很美好!是的,許多人堅持過了今天,熬過了明天,但他們,倒在了明天晚上,最後就要見到陽光的時刻,他們放棄了希望。

小學這篇聊齋故事,讀後令人捧腹,人不到三四十歲很難懂

​王生最初學道之時,是有決心的。作為一個富家子弟,在山上砍了一個月的柴,他堅持下來了。打算放棄的時候,看見了師父的厲害,又恢復了信心,於是再堅持了一個月。但是,他沒有堅持到最後,或許,他再堅持一個月,師父就不讓他砍柴,而對他潛心傳授道術了。

事實上,人到了三四十歲以後,再回望我們走過的路,肯定都會有不少遺憾,因為我們,事實上做了很多錯誤的決定,我們許多人就是那故事裡的王生,又有什麼資格去笑話他呢?

申明:本文由靜月齋原創(作者|靜月山人),書評文章有部分情節引述自原著,解析文章精要,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圖片源自網絡,喜歡請關注小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