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臺大營到底駐紮了多少野戰軍隊,雍正皇帝為什麼能贏?

我愛你871123


公元1722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熙皇帝去世,當年69歲。在康熙皇帝去世之後,雍正皇帝在暢春園繼位,雍正皇帝就是著名的老四胤禛。其實雍正皇帝繼位的過程也並非一帆風順的,其最大的對手就是陰險的老八胤祀。在兩個人的爭鬥中,軍權是重頭戲,而豐臺大營的軍隊更是重點。那麼,豐臺大營到了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老八胤祀會輸得一敗塗地呢?

清朝京城的防務分為三層,最核心的是皇宮和暢春園裡的侍衛部隊,京師內有八旗步軍營和豐臺大營,郊區駐紮了豐臺大營。皇宮裡的侍衛部隊兵力不多,只有2000多人,但是隻服從領侍衛內大臣的命令。真是巧的很,老四胤禛當時兼任領侍衛內大臣,所以皇宮的侍衛部隊始終在自己的手裡。但侍衛部隊的兵力太少,起不到太大的作用,這也是最急迫的。因此,老四胤禛還需要強有力的幫手,那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

按照清朝的規定,九門提督負責京城內的防務,九門提督能夠調動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八旗步軍營的兵力有2萬餘人,類似於現在的武警部隊。而巡捕五營有1萬多人,類似於現在的治安部隊。也就是說,九門提督能夠調動超過3萬軍隊。當時,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都在拉攏隆科多。隆科多經過認真考慮之後,加入了老四胤禛集團。在雍正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對隆科多和年羹堯加官進爵,這都是有原因的。

但是還有一個最重要的部門,那就是駐紮在郊區的豐臺大營。現在的豐臺區已經屬於市區,但在清朝,那會的豐臺還屬於郊區。豐臺大營駐紮了清朝精銳的野戰部隊,屬於清朝的機動作戰力量,各個兵種十分齊全。起初,豐臺大營接受老八胤祀的遙控指揮。對於雍正皇帝來說,如果無法控制豐臺大營,老八仍有翻盤的機會。在這個時候,關鍵人物老十三胤祥出馬了,胤祥在軍營中摸爬滾打了很久,很多將領都是他的屬下。

胤祥利用自己在軍隊中巨大的影響力,成功的接管了豐臺大營的軍隊。這回就麻煩了,雍正皇帝掌握了京城內外的三層軍隊,總兵力有6萬多人。而老八胤祀輸得乾乾淨淨,當時能夠調動的只有200多人的王府侍衛,根本什麼都幹不了。對於雍正皇帝登基的問題,一直有很多傳說,有的說法認為雍正皇帝是篡位登基的。我們做一個假設,哪怕康熙皇帝真的傳位給雍正皇帝,如果沒有軍隊的支持,雍正根本不是老八的對手。

老十三胤祥在此次事件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雍正皇帝加封胤祥為鐵帽子王,在清朝的爵位中,只有鐵帽子王能夠世襲罔替。至於年羹堯,當時坐鎮西北地區,由於老十四胤禵虎視眈眈,手下擁有20多萬軍隊,對雍正皇帝的威脅太大。為了保住自己的皇帝,雍正皇帝命令年羹堯採取措施。年羹堯首先命令西北地區全面戒嚴,同時切斷了西征大軍的糧道。關於老十四和雍正之間的博弈,小編以後和大家慢慢講


向陽願景


雍正能贏,最重要的並不是掌握了豐臺大營,而是掌握了九門提督。掌握豐臺大營,只是最後一步。

康熙末年,京師的軍事力量主要有三股:大內侍衛、九門提督屬下的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豐臺大營。

至於電視劇《雍正王朝》中提到的所謂西山銳健營,那是乾隆登基後才有的,不可能出現在康熙末年。

這三股力量,各有偏重,但互相牽制,共同保衛紫禁城的安全。

其中,大內侍衛1000多人,直接負責警衛皇宮。人數雖少,但個個都是高手。

大內侍衛一般都非常忠誠,很少出現反戈一擊的情況,誰當皇帝,他們就聽誰的。所以,雍正登基後,大內侍衛自然被他掌握。

九門提督隆科多,手中握有30000多兵馬,而且駐紮在京城內外,守衛著進出京城的九道城門。隆科多一聲令下,就可以切斷京城內外的聯繫。所以,在雍正奪嫡的過程中,隆科多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

雍正收服了隆科多,就基本控制了局面。即便豐臺大營與雍正為敵,短時間內也難以攻入京城。外地勤王的軍隊一到,豐臺大營受到內外夾擊,只有束手就擒。

當然,最好的局面就是把豐臺大營也控制在自己手裡,因為豐臺大營畢竟也有28000左右的人馬,而且戰鬥力非常彪悍。

等到掌控了豐臺大營,雍正就把京城內外的三股軍事力量全部握在自己手中了。可以說,此時,他的皇位基本已經穩了。


趣談國史


豐臺大營其實子虛烏有,歷史上根本不存在

看過《雍正王朝》的人,一定對豐臺大營印象很深。

話說在康熙彌留之際,康熙的幾個兒子各懷鬼胎,跑到暢春園康熙寢宮外面跪著。

當時,雍正已經與隆科多等人結成了同盟,為了防止出現變故,於是命人急忙去放出被軟禁了十年的十三爺胤祥,然後前去豐臺大營(北京南邊),靠個人的魅力和聲望將豐臺大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為後來雍正爭取到皇位,增加了至關重要的籌碼。

受這部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都認為清朝時期北京的豐臺大營,是非常重要的軍事機構。

但是,在歷史上,其實根本沒有豐臺大營這個軍事機構,這完全是二月河的原著小說《雍正皇帝》裡面杜撰的。

豐臺大營雖不存在,但是清朝把北京的防禦重心放到了南邊

那麼,二月河為何會杜撰豐臺大營呢?

雖然豐臺大營子虛烏有,但是,二月河杜撰這個機構確實有依據的。

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不妨一一道來。

先來講解一下清朝住宅在北京周圍的軍事機構,也就是八旗軍隊。

說起八旗,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這是清朝最基本的軍事單位,清朝打敗李自成的軍隊,明朝的軍隊,主要靠的就是八旗,當然,八旗又分為滿八旗、漢八旗和蒙八旗。

等到清朝定鼎北京之後,清朝統治者面臨著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當時清朝八旗軍只有三十萬,如何用三十萬人去控制整個中國的土地呢?於是,在什麼地方駐紮多少八旗軍,就成為了至關重要的問題。

其中,拱衛京師的八旗,擔當的任務又是重中之重。

當時,清朝統治者是如何拱衛京師呢?

早在順治朝,就有人提出防守北京的重點不在北方,而是南方:

畿南諸君北拱神京、難控運河,西當晉雲之衝,山寇不時跳梁,東連齊魯之界,盜賊出沒無常。至津門尤屬水陸交衝之區,是在在皆為要害,處處須用將兵。

後來,到了順治四年(1647年),京畿地區老百姓由於受不了清朝頒佈的逃人法,發生了一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起義規模遍及河北省的靜海、滄州等地,甚至直逼北京。

起義被鎮壓之後,兵部尚書洪承疇提出了“國門之外,大盜公行,備防不可不周,應於良鄉、通州、海子、昌平四面俱選拔滿洲官兵巡緝,分汛責成”。由此,清朝確定了要重點防守北京南部的戰略。

當時,對於北京的防衛,主要分為兩層,順義、昌平、三河、良鄉、寶坻、固安、採育、東安等地為第一層,也就是內層,這些地方,每一旗駐紮一處。

第二層,則延展到了霸州、玉田、灤州、雄縣、滄州、保定、太原、德州等地,彼此互為表裡,有的地方是由一旗助駐守,有個地方則是兩旗。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當時的清朝根本就沒有在豐臺地區駐紮軍隊。

豐臺只短暫出現過一支軍隊,只有141人

當時,清朝認為最重要的軍隊駐紮地是良鄉,由於這裡是繁華之地,又連接東南十三省,進入北京的人都必須由此經過。此外,這裡又有很多八旗的土地,因此是必須要全力鎮守的。

唯一與豐臺有關的駐紮軍隊,是在康熙時期。那個時候,在豐臺地區設立了非常少的駐軍,設把總一名,馬兵141人。不過,這些軍隊歸屬於綠營,與八旗毫無關係。而且,這些人馬也不可能對雍正繼位有半點作用。

雍正繼位,主要仰仗的軍事力量是步軍統領衙門

那麼,我們最後再來說一下,歷史上雍正多嫡,真正依靠了什麼軍隊?

其實是他的舅舅隆科多。隆科多並非雍正的親舅舅,而是康熙孝懿仁皇后的弟弟。康熙五十年(1711年)被擢為步軍統領,取代了臺資胤礽的手下託合齊的職位。等到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又出任理藩院尚書,但是仍舊監管步軍統領事務。

步軍統領又稱作九門提督,負責首都北京的治安防務。

康熙之所以把這個職務給到隆科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對雍正的信任。

等到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康熙處在彌留之際的時候,雍正還在南郊代康熙祭祀。於是,康熙命三阿哥、八阿哥、九阿哥、是阿哥、十三阿哥以及隆科多來到御塌之前交代後事。

根據雍正自己後來的說法,康熙欽定了雍正為繼位者。隨後,由隆科多親自護送雍正回到大內,次日繼位。

由此可見,雍正順利繼位,並非是依靠豐臺大營,而是隆科多的步軍統領衙門。


兮兮說事兒


豐臺大營有多少兵馬,並不是雍正勝利的必要因素。據說當時豐臺大營的人馬在兩萬多人,這些兵馬是正規的八旗軍,擁有比較強大的戰鬥力。所以誰擁有了這裡的兵權,對當時的紫禁城來說,誰就能說得上話。那麼雍正多次勝利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第一,老十三臨危受命,出獄接管豐臺大營。

這是雍正登基前一天的事情,這個時候的康熙危在旦夕,準備自己的後世。可是紫禁城的未來真的可以靠康熙嘴巴動一動就可以安排好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豐臺大營在這個時候就成為了關鍵所在。因為豐臺大營的兩萬多人馬,完全可以控制整個紫禁城。這個時候八爺黨和雍正都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八爺黨提前買通了當時豐臺大營的主將。而雍正手裡的王牌是十三爺,十三爺帶兵的時候,有不少豐臺大營的偏將都是他的舊部,所以他前往豐臺大營接管這裡的兵權,就方便的多。當然了,兵權並不是那麼好接管的,為此不得不做出一些犧牲流血的事情。那些終於八爺黨的人,基本上在那個晚上都被十三爺給清除掉了。十三爺的成功,讓剛剛接到繼位任命的雍正多了一份保障,從而使得他獲得了成功。

第二,隆科多宣佈九門兵馬效忠雍正。

很多人忽略了雍正的舅舅,也就是九門提督隆科多。在奪嫡之路上,隆科多可謂是最重要的那一個人,因為他掌管著九門,也就掌管著北京城內幾乎所有的官兵。這個時候大局完全就掌控在他手裡,然而他不敢去賭,他跟八爺關係是不錯的,但是他怕忤逆了康熙以後,康熙還留下了後招。所以在佟國維的建議下,康熙選定了誰,那隆科多就把寶全都押在這個人身上。當天晚上,康熙選中了雍正,所以隆科多也就順理成章地宣佈誓死效忠雍正。當隆科多拿出了傳位詔書,宣佈雍正為繼承人的時候,八爺黨們終於知道,自己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所以說隆科多才是雍正登基最重要的那個人。

第三,豐臺大營的人馬是掣肘老十四的最後一道防線。

老十四在西北打仗,手裡握有十萬雄兵。當時的雍正為了掣肘老十四,所以將年羹堯推舉為陝甘總督,以此來控制西北大軍的糧草問題。這是比較明智的選擇,不過如果老十四發起瘋來,非要帶著人馬殺回北京城的話,那麼豐臺大營的兩萬多人,可就是雍正的最後一道防線了。這是非常驚險的一幕,不過雍正也是在賭,他認為老十四還不至於什麼都不顧及,結果他賭贏了。

第四,八王議政陰謀揭露之前,雍正早就控制了豐臺大營。

八爺黨的勢力在雍正登基以後,依舊十分猖狂。他們到最後使出了八王議政的招數,幾乎打的雍正措手不及。他們利用四位關外的旗主王爺,讓他們帶著人馬接管豐臺大營的軍務,並且利用了雍正的兩個兒子弘時和弘晝。在當天晚上看似已經接管了大營的軍務,其實雍正早就發現了他們的陰謀。北京的安危,完全都系在豐臺大營身上,所以接管軍務這種事情,雍正沒理由不知道。

所以雍正明面上不說,到了第二天關鍵時刻,他便使出了自己的殺手鐧。不僅重新拿到了豐臺大營的軍權,而且將八王議政的鬼把戲徹底擊碎,從而將八爺黨的力量,全部清除。這個時候的豐臺大營再次成為了雍正致勝的法寶。所以說,豐臺大營有多少人馬,跟雍正獲勝是沒有必然關係的,一切都需要人謀才行。

<strong>


江湖小曉生


豐臺大營是清朝重要的野戰機動力量,包括步兵、騎兵、火器營等多個兵種,主要職責就是拱衛京師,負責京師的防禦問題,康熙時期總人數約為兩萬人。

康熙去世之後,他的兒子們圍繞皇位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其實主要就是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祀,勝利的關鍵在於誰能得到軍隊的支持,而雍正完全掌握了京師周圍的部隊,依靠自己手中軍隊的支持,強行壓下了八爺黨反對的聲音,強勢登上了帝位。



那麼當時雍正手裡有哪些軍隊力量使得八爺黨失去抵抗的心思呢?

第一個就是豐臺大營,當時的豐臺大營原本被八爺黨的人控制,但是等到老十三胤祥出現後,情況就發生了改變,豐臺大營一般的將領都出自老十三的身邊,所以老十三對豐臺大營的控制力非常強,這就導致老八胤祀失去了重要的外援。




第二個就是京師的內衛部隊,包括八旗步軍營和巡捕五營,由九門提督隆科多節制,總兵力有三萬之多。當時雙方都在爭取隆科多的支持,隆科多多方權衡之後,加上又是雍正的舅舅,最終倒向了雍正,老八又失去了一層支持。



第三就是皇宮的警衛部隊,也就是俗稱的大內侍衛,這個人數比較少,大約只有1000人,但是卻是皇宮裡唯一的武裝力量,也是最快可以處理衝突的力量,很不幸,這支力量也是雍正掌握的,因為雍正兼任領侍衛大臣。

這樣看下來,雍正掌握了京師周圍的野戰部隊、內衛部隊和警衛部隊,這裡面沒有一個是八爺黨的,八爺黨雖然在朝中的力量很強,但是沒有軍隊的支持,也沒有能力跟雍正對抗,只能看著雍正登基。


歷史伶俜者


康熙末年在“九子奪嫡”的戰爭中,四皇子胤禛集團和八皇子集團都想爭奪豐臺大營的指揮權,可見豐臺大營的兵力可不容小覷,那麼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軍隊呢?

康熙年間的豐臺大營主要是供衛國都安全的野戰隊,大多是八旗子弟,是當時北京衛戍非常重要的部隊之一。最高的長官為提督,提督是各省綠營最高的長官,官職是從一品,而且還掌管一到兩個省的軍事大權,權利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省軍區司令。豐臺大營駐紮了12營軍隊,一共六千多人,多的時候可以達到4萬多人,雖然豐臺大營的駐軍不是特別多,但是戰鬥力非常強大。

每個朝代,在首都的周圍都會部署一些戰鬥力強大的部隊,不僅可以保護國都的安全,防止出現叛亂,而且還可以增援前線。由於部隊駐紮在國都的周圍,一般人沒有權利調動豐臺大營的軍隊。

雍正即位前取得豐臺大營與京師軍區的控制權

康熙五十年隆科多被授為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就是駐紮在國都北京的武官,負責國都的治安和防備工作,後來又升任吏部尚書,其實九門提督的官銜就是國都北京的軍區司令。但是九門提督是沒有權利調動豐臺大營的野戰隊,換而言之,隆科多的部隊相當於內衛軍,而豐臺大營的部隊屬於野戰隊,一個在內一個在外。

在封建社會里誰的手裡有兵,誰就掌握了權利。但是封建社會的兵權是分裂的,守西北的掌管西北的兵權,守西南的掌握西南的兵權。當時隆科多管轄的範圍其實是最敏感的,京城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心臟,如果發生什麼變化,會直接影響國家的安危,而京城兵權的掌握者,有毀掉一個國家的能力,所以康熙把這個心臟的保護者交給自己的小舅子隆科多來擔任。

九門提督一職一般都是用非常信任的人來擔任,慈禧太后也是把九門提督的職位讓親信瓜爾佳·榮祿擔任,讓她吃了顆定心丸,不然以慈禧當時的狀況,換了別人早起兵造反了。瓜爾佳·榮祿是慈禧身邊的一條走狗,破壞戊戌變法的幕後真正黑手。

四皇子胤禛極力想拉攏隆科多,目的是為了掌握京城的控制權。但是豐臺大營卻很難掌控,四皇子胤禛想盡一切辦法,最後通過十三爺穩住了豐臺大營的提督,因為十三爺曾經在豐臺大營擔任過武官,因此四皇子胤禛便得到了豐臺大營的控制權。後來豐臺大營成了雍正奪嫡強大的後盾。

康熙末年在“九子奪嫡”的爭鬥中,四皇子在內掌握了隆科多的內衛隊,在外還有豐臺大營的野戰隊,他的勝算可想而知了。雍正登基後給隆科多很多賞賜,給了他太子太保之官銜,得到了雍正的信任。

雍正剛登記的前幾年,內有九門提督隆科多為他穩固地位,成功打壓八爺黨,八爺黨若要起兵造反,必須得先搞定九門提督隆科多,但是還是非常困難的,當時整個京城數隆科多兵最多。

雍正在外還有豐臺的野戰隊,即便是十四皇子從西北領了十萬大軍過來,也難以取勝。後來到了乾隆年間,由於豐臺大營吃空餉嚴重,乾隆為了改變這種現象,單獨組建了“西山銳健營”。


小龍談歷史


豐臺大營是清朝時期衛戍京城的重要精銳力量,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豐臺大營提督統轄,直接效忠於皇帝。

豐臺大營,因駐紮在北京城外西南部豐臺而得名,由精銳的八旗軍隊組成,是拱衛清朝時期京畿重地的重要軍事力量。

由於豐臺大營的重要性,對於豐臺大營的管理和統帥也是為皇帝所非常看重的,豐臺大營的最高統帥為豐臺大營提督,由皇帝親自任命,並且直接效忠聽命於皇帝,沒有皇帝親自統領或者皇帝的聖旨及手諭,任何人都無權調動豐臺大營的士兵。而豐臺大營也是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在士兵的統御和管理上也較其他的兵營嚴格很多。

至於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兵馬,歷史上有三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說豐臺大營共駐紮著12個營的軍隊,每營約500人,共6000多人;第二種說法是說豐臺駐紮著4萬人左右的兵力;還有一種說法是豐臺大營駐紮著軍隊數量是在2—3萬人之間。這其中,第三種說法最為可信。而豐臺大營的兵力構成上也包括了步兵、騎兵,還有火器部隊,戰鬥力強悍。

至於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說描述的與豐臺大營平行的西山健銳營,在雍正時期並不存在,真實的西山健銳營是在乾隆朝中期才建立的,並且存續的時間非常短,其準確的稱法應該是香山健銳營。


雍正能夠勝出登基皇位,靠的並不是豐臺大營,而是隆科多和他的步軍統領衙門。

電視劇《雍正王朝》中,在雍正的奪嫡之夜,正是依靠著十三爺胤祥拿著康熙的金牌令箭趕到了豐臺大營,除掉了依附於八爺黨的豐臺大營統帥成文運,奪下了豐臺大營兵權,這才有了率兵進宮勤王,確保雍正登基的一幕。

而這段劇情和歷史上的真實情況出入有很多:


首先,康熙去世前三天,就已經安排雍正去天壇祭天了,所以康熙去世的時候,雍正並不在身邊;

其次,十三爺胤祥那個時候並不在宗人府被關著,而是與其他阿哥們一起,守在康熙身前聽候康熙的安排,而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只有隆科多了;

再次,康熙去世後,隆科多隨即關閉九門和封鎖紫禁城,並實行了全面戒嚴,換句話說,十三爺就是想去豐臺大營也是去不了的,因為他連紫禁城都出不去。


十三爺對於雍正登上皇位的貢獻在於,在雍正繼位後,十三爺胤祥下跪磕頭,擁立新君,起到了支持的作用。

對於雍正登基真正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實際上是隆科多。

當時的隆科多是步軍統領衙門都統兼九門提督,這個職務相當於北京衛戍區司令和北京公安局局長,既要負責整個北京城和皇宮的防衛,也要負責整個北京城的治安,還要管理著全北京的九座城門,即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安定門、德勝門、東直門、西直門、朝陽門、阜成門。

步軍統領衙門下轄軍隊數量保持在3萬人左右,當時全在隆科多手裡,與豐臺大營的兵力不相上下,不同與豐臺大營是純粹的野戰部隊,步軍統領衙門下的兵力更適用於城防和治安,並且更靠近皇宮。

所以不管雍正是“遵詔繼位”、“矯詔篡位”還是“無詔奪位”,都與隆科多有著密切的關係。

其一,前文中提到,隆科多是除了康熙的皇子外,在康熙去世前唯一守在康熙身邊的外臣,因而他非常清楚康熙臨終的安排;

其二,隆科多在康熙去世後,馬上下令關閉九門,並且在北京實施戒嚴長達七天的時間,在此期間唯一能出入紫禁城內順利出入的人只有隆科多了;

其三,康熙去世前曾急召雍正趕回暢春園,但是從康熙去世前後,到雍正到場,前前後後經歷了十個多小時,在這期間雍正能夠接觸的人也只有隆科多。

所以,在康熙死後,隆科多是宣讀的遺詔還是宣讀的遺命,雍正與隆科多在這段時間內經歷了什麼,做了什麼事情,現在也已經不得而知,因而也留下了最大的謎團。

而此時的豐臺大營,很有可能因為隆科多對於北京城的突然戒嚴,而完全不知道康熙去世的消息。並且,雍正繼位後已是名分確定,豐臺大營上下必然也是根據制度,集體忠誠並且效命於新皇帝雍正,也不需要安排誰去奪取兵權,因為皇帝的身份就是統御豐臺大營的直接憑證。


豐臺大營的精銳力量和北京城中步軍統領衙門的軍隊,成為了十四阿哥胤禵不敢起兵造反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康熙晚年,雍正登基最大的競爭對手實際上就是自己同父同母的親弟弟,十四阿哥胤禵,那個時候還是叫做胤禎,後面為了避諱改稱為允禵。

此時的十四阿哥帶著十萬大軍正在西北平叛,即便十四阿哥對於雍正登基極為不滿,想要帶著著大軍回京奪位。但是胤禵想要以這樣的方式奪取皇位,就必須要面對三個最大的問題:

第一,雍正已然登基,皇帝的名分已經確定,他手下的這些將士中,是否願意同他一起殺回北京;

第二,此時西北大軍的軍需糧草供應全部有賴於陝甘總督年羹堯,而年羹堯是雍正的人,還是雍正的大舅子,成為十四爺大軍行動最大的掣肘;

第三,即便西北大軍這十萬人能夠連滾帶爬殺到北京城下,也需要至少大半年的時間,此時的軍隊早已是疲憊不堪,而且要面對豐臺大營和步軍統領衙門,以及各地勤王軍隊的反撲,是全無勝算。

也正是基於這些原因,儘管手中握有十萬大軍,但是十四阿哥依舊不敢輕舉妄動,並且被雍正非常順利的調回了北京,奪下了兵權。


雍親王府


雍正皇帝為什麼可以成功繼位。這個和他手中有著軍事力量是有著很必然的關係的。畢竟,無論世那一個和他爭奪皇位的阿哥,都不是一個十分簡單的角色,尤其是十四阿哥。


十四阿哥在康熙去世之前,恰好在西北打了一場大仗,此時名聲正望。而且這還不算,也正是因為他在西北打仗,所以他的手中有著一個十分重要的東西,也就是軍隊。這個即使是八王爺也沒有如此的威脅。所以,此時,對於雍正來說,恰好是這個十四阿哥最危險。

只是,他雍正手中無兵馬嗎?很顯然,這是不可能的。既然他參與了奪嫡的戰爭,自然也就不可能毫無準備。即使他看起來似乎真的有些與世無爭的意思。

所以,雍正手上有什麼?當然,豐臺大營其實不算是他的勢力。但是他手中卻有著另外一個更加具有壓迫力的東西。也就是九門提督的軍隊。九門提督是控制京城內部的最有力的職位。其實他雍正的命確實是握在了這一群人的手中的。

但是豐臺大營不重要嗎?很顯然不是,因為豐臺大營的軍隊實力十分的強勁。他們如果被其他的任何一位皇子給指揮了,那麼雍正皇帝就十分的危險了。而雍正皇帝之所以可以坐穩皇位其實也是和他們豐臺大營沒有做出什麼行動有著不小的關係。



不過雍正皇帝還是提前去拜訪了豐臺大營,最後成功的將他們納入了自己的後備力量。所以其實這個也是他在京城的一道很有力的保障。


一寸三分



雍正帝可以成功繼位,能在九子奪嫡的殘酷鬥爭中笑到最後,豐臺大營是其中重要的一環,但不代表是雍正帝可以成功繼位的唯一關鍵原因。

雍正帝的成功因素無外乎掌控兵權,而對內他獲得了負責京城守衛的隆科多支持,對外獲得了川陝總督年羹堯的支持,用以切斷在西北手握重兵大將軍王老十四的大軍補給線,使老十四屈服,並以年羹堯來代替老十四。

而京城外的豐臺大營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下面宋安之就來說說。

在康雍交替之際,除了各地的八旗駐防軍隊和綠營,全國大致有三股重要的力量。一個是大將軍王老十四的大軍,他當時擁兵十多萬,可以說是清庭可以拿的出手的所有機動部隊了。一個是九門提督隆科多,主要負責北京的守衛工作,雖然隆科多負責的軍隊的並不是機動部隊,但意義非凡,是非常關鍵的部門。一個是京城外的豐臺大營,屬於是保衛北京的機動部隊。因為雍正王朝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還以為有個西山銳健營,其實西山銳健營是乾隆中期才組建增加的軍隊,真實歷史上雍正時代西山銳健營是沒有的。

真實歷史上,雍正篡位是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並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的清楚的,也並不是一些網友用所謂康熙遺詔可以解釋的,因為康熙遺詔並非康熙帝親筆所寫,而是康熙駕崩三天以後才寫出來的,滿漢蒙一式四份遺詔的確不能改,但三天時間可以寫出來無數份了。

背後諸如為什麼遺詔三天以後才寫出來等深層次的原因才是值得讓人思考疑惑的,當然老十四至康熙駕崩都是貝子爵位,連一個貝勒都不是,所謂的大將軍王只不過是一種稱呼罷了,頗有一些不倫不類的感覺,也證明不了康熙一定就是選擇的老十四等等。


所以不論雍正是不是篡位當上皇帝的,毫無疑問當時那種局面,抓住兵權才是成功繼位的前提。

遠在西北的老十四有川陝總督年羹堯牽制,切斷大軍的補給線等於是切斷大軍的生命線,所以老十四隻能乖乖聽話。(來自宋安之獨家原創)京城裡負責守衛,掌控兵權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心腹,自然可以讓賢王老八他們不得不認命。京城之外的野戰正規部隊豐臺大營雍正也早已掌控,所以當時再無人可以挑戰雍正,雍正就此成功繼位。

可以說豐臺大營對於雍正帝很重要,是成功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雖然不能說是雍正帝唯一成功的因素,但也是必不可少的了。

那麼豐臺大營有多少人數呢。

關於豐臺大營的人數有三種說法,一說駐紮有十二營軍隊,每營大概500人,一共6000多人。一說駐軍最多時達4萬多人之多。一說是28000餘人。

豐臺大營中駐紮的都是八旗精銳。

按照入關時期的八旗精銳之師最多十萬來算的話,到了康熙末年,經過快八十年的發展,豐臺大營的八旗精銳,不可能只有6000人那麼少,也不可能是4萬人那麼多,因為清朝入關以後,順治和康熙年間都有不少大戰,八旗精銳也是有損失的,所以豐臺大營的人數當時應該介於20000到30000之間。

豐臺大營身為正規的八旗精銳,可是擁有步兵、騎兵、火炮部隊等齊全的兵種。

這兩三萬軍隊可以說是雍正帝對於老十四大軍的第二道保險,如果年羹堯牽制老十四失敗,老十四造反回京的話,豐臺大營加上隆科多的軍隊,還有雍正繼位後的皇帝正統性,老十四也是翻不了什麼天的。

至於說雍正帝為什麼會贏呢。

只能說雍正帝的手段高明,一步步掌控的京城內外的兵權,才可以彎道超車笑到最後。


宋安之


豐臺大營可能駐紮了幾萬人。對此歷史說法不一,第一種說法是駐紮了六千餘人;第二種說法是駐紮了四萬人;第三種說法是駐紮了六萬人。總之是眾說紛紜。

雍正皇帝能贏,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個方面,豐臺大營是一國之君的最後自衛底牌。

清兵入關以後,豐臺大營作為京師的防衛力量之一,如果遇到突發的緊急情況,也是可以臨時增加兵力的,因此我們無法一口咬定豐臺大營到底有多少人。豐臺大營是由一國之君直接任命,直接調配的。

第二個方面,豐臺大營人數不一定特別多,但一定是一支功能全面的軍隊。豐臺大營兵力構成上也應該是豐富的,包含了騎兵、步兵、火器營等,這樣才能夠滿足臨時的各種需求,才能達到隨機應變保護京師的作用。如果兵力單一,是很容易被外敵找到弱點逐個攻破的。

第三個方面,豐臺大營的兵權是奪嫡的關鍵。雍正奪嫡的時候,正是因為他們拿到了金牌令箭,趕到了豐臺大營,除去了八爺黨,奪下了豐臺大營的兵權,這才可以保證雍正的順利登基,不然如今的歷史,可能是八爺黨獲勝了。所以,豐臺大營也是雍正奪嫡當中非常關鍵的一環。

綜上所述,雍正帝能贏,並不僅僅是歷史偶然,雍正帝其人也是非常驍勇善戰的,因此才能獲得大家的支持。豐臺大營相當於雍正的一張王牌,幫助他順利地完成了權力的更迭,避免了引發一些動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