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學堂:現代與傳統的碰撞——激發更好的管理方法

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

【評述】

周太王有三子,長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歷。季歷有子姬昌。

姬昌是誰?

是周文王。周文王的能力,眾所周知。泰伯有見以此,為了讓姬昌合理繼承王位,就帶著二弟,逃到了現在的浙江,隱藏了起來(後來武王繼位分封泰伯為吳國國主)。就這樣,周太王死後,泰伯三弟季歷理所當然的繼承了王位(泰伯一讓王位),而其子姬昌(文王)也理所當然的在季歷死後,繼承王位(二讓王位)。文王之後,武王繼承了王位(三讓王位)。這就是泰伯三讓天下(讓賢)的來由。

傳習錄學堂:現代與傳統的碰撞——激發更好的管理方法


孔子說:泰伯不戀權位,讓賢的美名(至德),民間很少人知道(民無得而稱焉)。孔子為什麼要說這句話?想表達什麼?

我認為孔子要表達的是這兩個方面:一、做好事不要想著留名;、被幫助的人要感恩。

這兩方面用現在流行的話說就是:發揚雷鋒精神,但不要讓“雷鋒”吃虧。這就是賞罰分明的內涵。

“氫彈之父”于敏的事蹟為什麼感人?就是于敏為共和國默默奉獻而不留名。對於于敏可以不要名,但我們作為受益人,我們要永遠銘記這些為了我們國家奮鬥的人!因為只有如此,好人才不會受委屈,人人才願意做好事。

所以,想樹立人人樂於奉獻的企業文化,必須做到“賞罰分明”,不要讓奉獻者吃虧!

傳習錄學堂:現代與傳統的碰撞——激發更好的管理方法


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

【評述】

禮,節文,規矩、法律的意思。勞,煩勞。葸(xǐ),膽怯。亂,悖亂。直,徑直,有什麼說什麼就是直。絞,急切。

孔子認為,做好制度,要做到四個方面:一、執行制度不濫用(恭而無禮則勞);二、是非面前不容情(慎而無禮則葸);三、目的必須通過制度來實現(勇而無禮則亂);四、直而無禮則絞。

一、恭而無禮則勞

恭敬是美德,但如果恭敬不按人物對象的不同,亂用禮節,就會徒勞。就好比對領導要恭敬,但恭敬不意味著事事聽從。一個好的下屬,最重要的還是提供正確的意見為貴。所以,不管做什麼,都不要忘記原則!

二、慎而無禮則葸

慎重做事是美德,但是非已明時,就不容許慎重。因為一旦對是非已經很清楚的事情,說慎重,只能說明膽怯。就比如員工遲到已經很明確了,如果還要考慮半天,對公司來說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對是非已經很清楚的事情,要毫不猶豫的先執行制度,至於其他再考慮。

三、勇而無禮則亂

為了好的目的勇敢去做,這是好品德,但勇敢去做,絕不能通過不擇手段的方式和破壞制度的代價來實現。因為任何通過破壞制度來實現目的的結果,短時間是好的,但卻是亂的開始。這就像企業晉升制度,企業不能為了提拔某個人才,而破壞晉升制度。因為有些人可人提拔沒有私心,但有些人見樣學樣,亂用這個樣,這就是腐敗的開始。

四、直而無禮則絞

追求快速、直接、高效,是好品德。但不能為了追求快速、高效,而破壞制度。因為通過破壞制度,而得來的高效,是過急。這就好比為了提高效率,隨意制定懲罰制度,短時間內有好處,但一旦大家見樣學樣,就會變成大問題。

所以,對於禮(規則、規矩、制度、法律)的執行,必須深切領悟以上四點,這樣才能建立好的風氣。

傳習錄學堂:現代與傳統的碰撞——激發更好的管理方法


以上說的是執行制度,下面說說制度的內涵。為什麼要了解制度的內涵?因為,只有搞清楚制度內涵,才能建立好的制度,才能更有利於制度的執行。 制度的內涵是什麼?

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孔子這句話用大白話來說就是:要建立好的制度,必須規範、要求精英分子(君子)養成推己及人的行為習慣,然後由精英分子帶頭示範,形成全民效仿的榜樣。

這種思路其實很對,就像華為為什麼好?就是因為華為對於精英分子建立很多好的規範。比如,敬業、創新、學習、勤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