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痛失3位抗疫院士,英雄側面知多少?《訣別書》感人肺腑

學有方法,考有技巧,優學優考策略致力於學與考的最優結合,助力學子考入理想大學!


截止2020年2月16日,新冠病毒已經大面積爆發一月有餘,這一個月對全國人來說,都是非常難熬的,普通民眾“被禁足”,醫護人員與時間賽跑,還有在寒風中“鎮守”交通樞紐的人員,以及默默付出的的普通人。

都說“困難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它就弱,你弱它就強。”正是懷揣著這樣的決心,我們也始終相信,只要有付出,就能找到治療特效藥,因此科研人員在我們背後不知流了多少汗水。

但是,天公不作美,又有院士因疫情去世,華中科大第3人,竟不知他們還有這樣一面。此前,還有紅凌教授、林正斌大夫也因感染病毒逝世,三人都曾任教華中科技大學。

1、依依惜別紅凌妻

“紅小胖,2020春節,我們不幸都感染了武漢肺炎。”一句話竟戳中多少讀者的淚點,54歲的紅凌教授患有糖尿病,而紅教授的妻子也同樣患有糖尿病。

“2月5日終於你在等了幾天的核酸確診後可以住院了。 當天一早6點多,我就幫你颳了鬍子,因為要上呼吸機,給你換了衣服,因為要住院隔離治療很多天。”

住進協和醫院,不僅僅是因為肺炎疫情,還有自己的糖尿病,從來都懂得為國家做貢獻,為社會培養傑出人才,而妻子這一聲叮嚀,你是否會感覺病魔的折磨會減輕幾分?

華中科大痛失3位抗疫院士,英雄側面知多少?《訣別書》感人肺腑

紅教授的妻子還說,從二月五日住院,到下午,紅教授已經通過吸氧,感覺好了不少,於是給家裡的妻子通電話……“2月6日,我又不放心,打電話問你情況,你說有點反覆,正在吸氧,3個小時後你告訴我,感覺好些啦。”“2月7日上午,還不到8點你就發微信問我早上好,告訴我好多了,不發燒,血氧97,我特別特別高興,你終於緩過來啦。”

這封《訣別書》是紅教授妻子所寫,期間點點滴滴都是與紅教授在病房裡通信談話,直到“他們通知殯儀館”,直到等候的人“世界轟然倒塌”。紅凌教授永遠離開……

2、用心呵護林正斌

作為一名醫生,他有著高尚的醫德,曾在一篇關於他的報道中這樣寫道《20年一路相伴,20年用心呵護》,一位76歲的老人,20多年前由於腎衰竭,在武漢同濟醫院器官移植研究所接受移植手術。

此次手術過程非常順利,但是由於老人年事已高,術後卻發生了移植腎功能恢復延遲,在漫長的維持透析和等待腎臟恢復過程中,老人情緒不穩,甚至提出了切腎的要求。

華中科大痛失3位抗疫院士,英雄側面知多少?《訣別書》感人肺腑

尊重病人,但也不放棄任何一次希望,正是懷著這樣的信念,林教授耐心勸導,不斷鼓勵這位老人,在手術進行前的一個晚上。

患者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手術成功,夢見自己腎臟功能順利恢復,他把自己的夢告訴林教授,藉此林教授也對他進一步鼓勵勸說,於是老人放棄了切除手術。

繼續等待,終於在移植手術後一個月,病人的腎臟功能順利恢復,正是這樣一位用心呵護的林正斌醫生,卻在2020年2月10日,因感染新型冠狀病毒逝世。

然而人們不知道的是,就在2018年,那位手術移植成功的老人重返醫院,正是因為林教授不斷的鼓勵,才能使他不放棄,致使20年後的他依舊擁有一顆健康的腎臟。

3、治學嚴謹段正澄

段正澄教授有著我們一般理解層面,老教授的威嚴,也有端正的治學態度,面對知識與學問一絲不苟,是一位非常能沉下心做研究的教授。

段正澄的口頭禪是,“做研究要耐得住寂寞,不能外面來一個脈衝,自己就要震盪。”幾十年坐穩學術“冷板凳”,也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多次也為此付出幾十年研究。

華中科大痛失3位抗疫院士,英雄側面知多少?《訣別書》感人肺腑

就從其最有名的全身伽瑪刀研究來說,全心投入10年,方成今日之事,以及研究激光加工技術與裝備20年、完善汽車發動機曲軸磨床30年。從來都是如此,他曾對人說“有些項目有些技術需要經過歷史的考驗,二三十年不算久。”

在華中科技大學機械學院,一直都有這樣一個說法:“沒熬個四五年,很難博士畢業。”段正澄教授更是指出自己對於學問的態度:“我比較挑剔,每個博士研究生的論文至少要看3遍。不過關就重來!”

又有一位院士離我們而去,縱有再多緬懷,也是故人難見,華中科大痛失3位抗疫英雄,英雄的側面你還知多少?第二位可能與你想象的有些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