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

《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

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小米朗讀音頻

◆ ◆

大家好呀,我是梅也~

我始終認為,人一定要讀一點心理學。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就一定避免不了跟人打交道。

而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生活的幸福程度。

學點心理學,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明白如何與別人更好地相處。

更重要的是,可以幫助你看透你自己。

所以,今天,梅也為大家推薦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維·邁爾斯的《社會心理學》。

根據人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幫助我們從不同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從而解決生活的難題。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有人說,決定人生上限的不是智商,而是看問題的角度。

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他的思想、行為或多或少會被他人或社會所影響。而且人不是完全客觀的,會傾向於積極地描述和評價自己,做出帶有自利色彩的判斷。

戴維·邁爾斯在《社會心理學》中這樣說到。

所以,真正聰明的人,不應被思維所侷限。

遇到問題時,試著換個角度,就能看到不同的光景,遇到不同的可能,人生也越來越成熟、完整。

就像戴維·邁爾斯所說,

“一旦思維得到擴展,思想就再也不會回到原本那個狹小的領域了。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換個角度看自己,

避免過高評價自己

根據戴維·邁爾斯的觀點,人往往是通過與他人的比較,產生的差異來認識自己,但在比較過程中,人會潛在的認為自己比別人好。

比如,公司效益提升,領導會認為是自己的決策正確,領導有方;效益下滑,則會抱怨經濟不景氣或是員工不努力,沒有全身心地投入。

工作不順利,不會歸因於自己能力欠缺,而是傾向於倒黴、運氣不佳,或工作本身難度很大等客觀因素。

最常見的是在婚姻生活中,夫妻吵架大多指責對方的不是;婚姻破裂,責任肯定在對方,即使是因自己過錯離婚,也是歸罪於對方才導致了過錯發生。

這種自我美化的感覺,心理學稱之為自我服務偏差,把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努力而否定自己對失敗負有責任,以有利於自身的方式進行自我知覺。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恰如人們常說的:“責任都是別人的,功勞全是自己的。”

在與他人比較時,自我服務偏差還會把自己放在更高位置上,不管是能力、顏值、還是性格、技能等,都會認為自己要高於平均水平。

網上曾有一個全國性調查:“在一個百分制的量表上,你會給自己的道德和價值打多少分?”

結果顯示:50%的人給自己打分在90分或90分以上,只有11%的人給自己打分在74或74分以下。

你會給自己打多少分呢?相信這個分數一定不會太低。

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戴夫·巴里所說:“無論年齡、性別、信仰、經濟地位或種族有多麼不同,有一件東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相信,我們比普通人要強。”

這種高於平均分的心理讓人盲目自信樂觀,明知有潛在的危險也視而不見,相信自己能倖免於難,而不採取明智的預防措施。

比如過度吸菸、熬夜、酒後駕駛,紅燈搶行,忽視高利率,超前消費、把安全帶滿不在乎地丟到一旁等等,待危機真正到來,只能坐以待斃。

《社會心理學》認為,換個角度看自己,正確地評價自己,能把人從自我服務偏差中拯救出來,學會居安思危,進行有效應對。

比如成熟的股票經營者,不高估自己的盈利能力,一味追求最高點,而是明智地設置止盈點,實現利潤穩定增長。

獲得世界盃女排大賽十一連勝的中國姑娘,不盲目樂觀。成功了,她們不沾沾自喜,失利了,則躬身自問,最終捧起排壇三大賽事10個冠軍獎盃。

所以,換個角度,方能識得廬山真面目,看到不一樣的自己。

既不高估,也不盲目樂觀,而是懷抱最好的希望,做好最壞的打算,即使陽光明媚,也會預備颶風的到來。

有一種成熟,叫換個角度看自己。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換個角度看別人,

避免帶著偏見評價他人

偏見在生活中是最常見的,甚至可以說無處不在,地域、種族、性別、年齡、學歷、外貌、體重等都是偏見的寄生之地。

心理學家羅斯巴特和比勒爾做過一個實驗,讓兩組學生同看一張人物肖像:一個坐著的中年男子,沒有特殊表情,只是側臉平靜地看著前方。

A組學生被告知這是一個狂熱的納粹分子,B組學生則被告知這是反納粹運動的地下領導者,並勇敢地拯救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

結果A組很自然地將他評價為“冷酷無情”,B組則認為他充滿了熱情和慈善。

同樣的圖片卻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論,只因他們形成了先入為主的觀念。

《社會心理學》認為,先入為主的信念一旦形成,它會影響你對其他相關信息的知覺,而且很難改變,即使有相反的證據與信息出現,也往往視而不見。

最直接的表現是“貼標籤”行為,也就是常說的刻板印象,把一種概括固定的看法當作他人應有的特徵,而忽略了個體差異。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美國心理學家戈登·奧爾波特在《偏見的本質》一書中說:

“標籤的作用猶如一個拉響的汽笛,它讓我們對所有平時能感知到的細微差異充耳不聞。”

曾經有這樣一個測試,一個公安局長正跟一老人聊天,突然一個小孩急衝衝跑過來,對公安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

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是我兒子。”

那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呢?

在100位測試人中,只有2人答對。答案很簡單:公安局長是個女性,吵架的兩個人分別是她的丈夫和父親。

很多人答錯的原因在於存在性別刻板印象,把女性與撫育特質相關聯,而把男性與領袖特質相關聯,本能地把女性排除在某些工作崗位之外。

雖然人人都不喜歡偏見,可人人都會有偏見。

也正因為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把女性和男性的人生限定了。幼兒園老師、保姆、月嫂等工作,被認為首選女性,而說到警察、探員,首先映入腦海的是男性。

要減少偏見,最好的辦法是跳出思維定式,多角度甚至從相反的角度看人看事。

換個角度看別人,不輕易給人貼標籤,才能看到不一樣的世界,而且千人千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獨一無二。

所以,懂得放下自己的偏見,才能看到全部的人生真相。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換個角度,最重要的是行動改變

知乎上曾有一個很熱的問答:

年薪5萬和50萬的人差別在哪?

有一個高贊回答,最大的差別是行動力和執行力。

《社会心理学》:人生有一种智慧,叫换个角度

同事李姐生完孩子後,為了催奶,使勁吃高蛋白食品,足足胖了20斤。可孩子斷奶不到3個月,她恢復了苗條玲瓏,從裡到外都煥發出青春活力。

同事以為她吃了特效減肥藥,可李姐笑著說,多運動健身就可以了。有人詫異地問,“你每天上班,回家要帶孩子,怎麼堅持呀?”

李姐調皮地甩了甩馬尾:“只要想動,辦法總會有的。”

原來,李姐每天早起半小時練瑜伽、肚皮舞、柔力球等,中間午休在辦公室跳半小時健身操,晚飯後和老公一起散步半小時,天天堅持身材自然恢復得快。

她沒有像平常一樣集中進行大量運動,而是分成三小段,每一段佔時都不長,所以比較容易做到,目標自然容易達成。

李姐的成功正是巧妙地運用了心理學中的“登門坎效應”:

把一件費時費力又比較高難的要求,分解成較小的、較易完成的目標。猶如登門坎一樣,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換個角度,行動改變才是關鍵。

正如希臘哲學家埃皮克提圖說:“要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去付諸行動。要不想養成某種習慣,那就避而遠之。要想改變一個習慣,那就做點別的事來取代它。”

生活中有很多人,嘴巴里說著嚮往,腦子裡定著計劃,身體卻很誠實地偷懶,捨不得改變自己絲毫,然後日子就這麼一天天地在嚮往中虛度。

河有兩岸,人有多面,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人生。

所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換個角度,領略的是不同的風景,感受的是不同的心境。

你的角度決定了人生的高度。

就像一片落葉,有人看到的是“零落成泥碾作塵”的淒涼,換一個角度卻是“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成全。

人生就是這樣,換個角度,就是給自己換一個高度,越成功的人,越懂得變換角度,人生之路越走越寬。

願親愛的你,用更廣闊的視野去實現自己,人生將會更開闊;用更博大的胸懷去了解他人,生命將會更豁達。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作者-

心然,沙場客,文藝範,感悟人生,感悟親情,在字裡行間去尋找詩與遠方。本文首發十點讀書(ID:duhaoshu),超2900萬人訂閱的國民讀書大號,轉載請在後臺回覆“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