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稱帝后,“四爺黨”成員結局如何?

王事情


“四爺黨”的主要成員,無非就是十三爺胤祥、田文鏡、年羹堯、李衛、隆科多這幾人。他們當中,大部分人都有好結局,唯獨兩位武將以悲劇收場。

歷史上,雍正素有“冷麵王”的稱號,是著名的鐵腕皇帝。雍正對待自己的政敵向來是毫不手軟的,哪怕是自己的親兄弟也絕不留情。因此,雍正的兄弟們,除了鐵桿哥們十三爺胤祥之外,其他人基本上都沒啥好下場,不是削爵、就是圈禁!

但雍正也並非完全冷血無情,實際上他即位後,對擁護自己的“四爺黨”主要成員,也都加以重用和厚待。可以說,如果他們不作死,基本上也都不會死,都能有好的結局。

比如十三爺胤祥,作為雍正最鐵桿、也是最具分量的追隨者,胤祥被封為和碩怡親王,是清朝歷史上第九位鐵帽子王。在雍正年間,胤祥出任議政大臣等要職,輔助雍正處理重要政務。胤祥於雍正八年病逝,時年45歲。

胤祥死後,雍正給予他最高級別的哀榮,讓其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特賜匾額“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冠於諡前。此外,雍正還特許其將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無需避諱,使胤祥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特例!可以說,胤祥是“四爺黨”主要成員中,結局最好的一個。

接著來看看雍正的兩個親信文官田文鏡和李衛,這兩人都是雍正的忠實追隨者,在雍正即位後,都獲得重用,並在任官期間大力貫徹和推進雍正的各項改革。因此,雍正對兩人都是加以厚待的,哪怕犯錯也都獲得雍正的包容。所以,兩人的結局也都很好,死後都享受哀榮。田文鏡病逝於雍正十年,享年七十二歲,死後諡端肅;李衛病逝於乾隆三年,享年五十一歲,死後諡敏達。

最後說說雍正的兩個親信武將年羹堯和隆科多,這兩人都沒有什麼好下場,不過倒不是因為雍正過橋拆板,而是因為這兩位武將恃寵而驕,自己作死罷了。先說隆科多,他最後因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而被逮捕,譴返回京,最後被抄家,死於禁所。

再說年羹堯,他可是雍正朝的名將,同時也是“四爺黨”中的作死代表。由於年羹堯一向備受雍正寵信,而後又在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的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因此,後期的年羹堯就可是越發驕橫,變得恃寵而驕。他不僅生活極度奢華腐化,而且還結黨營私、大肆貪斂財富。

於是,雍正就從對他的寵信迅速轉變為憎恨,對年羹堯一貶在貶。最終,朝臣們也看清了皇帝對年羹堯的態度,開始不斷網羅他的罪狀,開列出九十二款大罪,被賜在獄中自裁,悽慘的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本文作者:小賤賤

這些歷史要讀


帶兵的大臣全弄死,不帶兵的兄弟都善終。

雍正繼位後,根據他對兄弟大臣的封賞,可以確定他有五個盟友。這五個人根據重要性排序依次是:隆科多、年羹堯、十三阿哥胤祥、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

一、隆科多→囚禁致死。(死因存疑)

不談小說和影視劇,只說歷史。歷史上的隆科多是雍正繼位的頭號功臣。因為康熙駕崩的前夕,是他第一個向康熙進言,勸康熙應立即確定皇位繼承人,爾後康熙准奏,才把繼承人的名字寫進去了密匣中。(具體是不是寫的老四的名字,現在還在爭論,但是如果康熙不寫這份傳位詔書,雍正也不可能名正言順的繼位)

雍正繼位後,隆科多下令全北京城戒嚴,讓步軍統領衙門的兵,封鎖了皇城,把京城與外省的書信來往全部阻斷,導致八爺黨與領兵在外的十四阿哥無法內外呼應。其後十四阿哥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雍正騙回了京城軟禁。雍正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搞定了朝廷內部的不安定因素。

所以不恭維的說,雍正能順利繼位,隆科多居功至偉。後來雍正授隆科多一等公,以總理事務大臣的身份掌管吏部,並賜其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加封太保榮譽銜,即是對他的功勞的一種回饋。

不過也正是因為隆科多功勞太大的原因,雍正對他很忌憚,怕他對自己不利。並且隆科多愛吹牛,雍正繼位後,他曾多次與人吹噓自己當年派兵戒嚴,扶持雍正登基的那點爛事。在官場上的影響很不好。

古人云:國之神器不可示人,皇位繼承權具有不可置疑的正統性,不能被旁人議論。隆科多動輒就對別人吹噓他的擁立之功,這在雍正看來就是找死!(並且他總是提派兵戒嚴那點破事,這在別人聽來,會有一種雍正是靠篡位才上位的印象。而雍正最恨別人說他是篡位)

所以雍正後來就藉機找茬,以“大不敬”、“紊亂朝政”、“欺罔”、“黨奸”、“貪婪”等四十一條罪名將其罷官,並軟禁在了暢春園。而隆科多的妻子也被入辛者庫,終生為奴。

雍正六年六月,隆科多死在暢春園,具體死因不詳。可能是被害死的,也有可能是正常病死的。

二、年羹堯→賜死。

雍正繼位,年羹堯的作用僅次於隆科多。十四阿哥被騙回京城後,年羹堯在第一時間清洗了十四阿哥在西北的黨羽,控制了西北大營,保障了西北軍對雍正的忠誠。比如十四阿哥最信任的副將延信(愛新覺羅氏,皇太極曾孫,豪格的孫子),就是被年羹堯暗中搞倒的。

說到這裡,先替年羹堯證個明。年羹堯這個人在文學作品和影視劇裡面的形象,跟他的歷史形象反差很大。比如在影視劇中,年羹堯是雍正的包衣奴才,一手提拔的心腹,他能崛起是因為他沾了雍正的光。然而在歷史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年羹堯不是雍正的包衣奴才。雍正繼位前,他跟年羹堯不存在所謂的主奴關係。

其次,年羹堯是個能力非常強的人,並且他是康熙一手提拔的封疆大吏,他的上位跟雍正沒什麼關係。

第三,雍正娶年羹堯的妹妹,是康熙親自為雍正指婚,意在拉攏年羹堯。也就是說,雍正和年羹堯是經康熙撮合,才變成聯姻關係的。並不是什麼年羹堯為了接近雍正,毫無廉恥的把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雍正。

所以說,歷史上的年羹堯和雍正,是典型的強強聯手。年羹堯並不欠雍正什麼人情,而雍正繼位前在年羹堯面前,也沒什麼主子威嚴,就是一般的皇子而已。

好了,說到這裡大致就能明白雍正為什麼要弄死年羹堯了。因為,年羹堯一直都不受雍正控制,不虧欠雍正人情。這樣的牛人,而且還是手握兵權,平滅了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的大牛人,雍正豈能容他?

雍正三年十二月十一日,雍正以“大逆”、“欺罔”、“僭越”、“狂悖”、“專擅”等九十二條大罪,將年羹堯賜死。



三、胤祥→善終,子孫世襲罔替。

十三阿哥胤祥跟年羹堯一樣,也是影視形象與歷史形象反差最大的一個人。

電視劇中,胤祥是雍正登基的頭號功臣,是他帶著豐臺大營的兵馬趕到暢春園,確保了雍正能順利登基。同時也是他及時識破了八爺黨的逼宮計劃,帶著京郊大營的兵馬勤王護駕,保障了雍正的新政改革。

但是,以上都是文學虛構的內容。歷史上真實的十三阿哥,並沒有帶過兵,只是一個偏文官的形象。他能得到雍正的重用,完全是因為他總是在關鍵時刻支持雍正。

比如,胤詳爭儲失利後,暗中培植勢力,並在雍正登基後,第一時間投靠了雍正。由於他擁立有功,所以雍正也投桃報李,在康熙帝去世的第二天,便任命胤祥為總理事務大臣,同日晉封為和碩怡親王。(胤祥在此之前沒有任何爵位,他是連跳數級,直接從沒爵位的光頭阿哥提升為親王)

還比如,雍正決心實行新政後,滿朝文武都暗中反對,只有胤詳等少數幾人是雍正改革最堅定的支持者。胤祥的存在,對鞏固雍正統治有很大的幫助。就拿雍正元年清算國庫虧空一案來說,這個案子就是胤祥辦的。他在辦案期間鐵面無私,十二阿哥胤裪還不上欠款,他就逼胤裪賣家產還錢。事後胤詳自己把不近人情的汙名擔了,沒影響到雍正的主君聖名。

試問,有這樣的好兄弟,而且還一直沒有摸過兵權,對雍正不夠成威脅,雍正怎麼可能不給他高額回報呢?

雍正八年五月初四,胤祥病故。他死後,雍正對滿朝文武說,要保證十三弟子子孫孫都享受榮華富貴。這個許諾,實際上就等於賜給胤詳一族一頂鐵帽子了。



四、胤祿→善終,子孫世襲罔替。

十六阿哥支持雍正奪嫡的史料記載不多,不過根據兩項證據可以證明,他肯定也是雍正的心腹黨羽。

證據一:康熙駕崩的當晚,雍正擔心有大臣或者皇子會造反,就讓胤祿負責皇宮內的警衛工作。這個任命是很詭異的。因為雍正憑什麼信任胤祿?他擔心別人造反,難道就不擔心胤祿會造反嗎?

證據二、雍正封了老十三總理大臣和親王爵位後,第二個就是封胤祿。並且由於當時莊親王博果鐸(皇太極孫)去世,雍正將莊親王的爵位封給了胤祿。而由於莊親王是鐵帽子王,所以胤祿跟胤詳一樣,也是鐵帽子親王。(另外胤祿跟胤祥一樣,也是爵位連跳數級,由光頭阿哥直接提拔為親王的)

所以,胤祿應該是雍正的潛在支持者。雖然史料記載不多,但他肯定是雍正的心腹。否則雍正不會把皇宮的安保工作和大內管家的事務交託給他,更不會讓他白撿一個鐵帽子王的大便宜。

雍正在位時期,胤祿歷任正藍旗都統、鑲白旗都統、正黃旗都統。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事務,食親王雙俸。

乾隆三十二年二月二十一日,胤俸病死,死時七十有三。

他是雍正兄弟當中,最好命的一個人。功勞沒多大,就是會站隊。一輩子榮華富貴,還給子孫撈了一個鐵帽子王。


五、胤禮→善終,由於其無子而終,乾隆將其弟弘曕過繼給他承嗣爵位。(果親王爵位不是世襲罔替,但三代都未降爵)

十七阿哥胤禮在小說中是雍正的死黨,雍正繼位的當晚,他跟胤詳分別帶了西山大營和豐臺大營的兵勤王,保證了雍正繼位。另外在《甄嬛傳》中,胤禮泡了四嫂,最終被雍正賜死。

不過這些都是虛構的。歷史上的胤禮,功勞貌似不怎麼大,雍正對他有一點戒心,曾經想要他的命。所幸是十三阿哥幫胤禮幫他做保,雍正才沒有殺胤禮。

由於有胤詳的擔保,後來雍正對胤禮就非常倚重了。比如雍正元年四月,胤禮由光頭阿哥冊封為郡王(低胤詳、胤祿一等),雍正二年八月,雍正發上諭給宗人府,准許胤禮以郡王的身份,享受親王的待遇。

雖然他的待遇不如胤詳、胤祿,但雍正對他的提拔也是火箭速度了,這在當時是比較少見的情況。因此,可以肯定的是,胤禮八成也是雍正心腹成員之一。否則就解釋不了雍正對他為何如此的恩寵。只不過他的功勞可能沒有胤祥和胤祿大,所以雍正對他的恩寵也不如給胤祥和胤祿那麼多。

不過,雍正臨死前,胤禮是雍正委任的兩個託孤大臣之一(另一個是胤祿)。

乾隆親政後,為了收回權力,乾隆就故意打壓了胤祿和胤禮。受打壓期間,胤禮一病不起,病死了。乾隆以為是自己的打壓造成了十七叔的死,心裡還破感內疚,不僅哭的稀里嘩啦,而且還把弟弟弘曕過繼了胤禮當兒子,承嗣果親王爵位。

總的來說,雍正的支持者就是兩個下場,帶兵的外臣,尤其是在雍正繼位前就已經享有極高地位的隆科多和年羹堯,雍正在大權在握後都處理掉了。而不代兵的兄弟,如老十三、十六阿哥、十七阿哥,雍正都給與了他們極高的政治地位,並且都是善終。


Mer86


很多人受《雍正王朝》的影響,可能認為雍正的“四爺黨”成員只有年羹堯、李衛、隆科多、皇十三子胤祥這四人,但是其實雍正的黨羽絕不止這四人。



康熙晚期,最讓史學界津津樂道的宮廷事件,就是“九子奪嫡”。1708年,隨著太子胤礽被康熙以“不法祖德,不遵朕訓,惟肆惡虐眾,暴戾淫亂”的理由被廢黜,康熙諸皇子開始長達數十年的奪嫡之戰。

此時皇長子胤禔、皇次子胤礽、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八子胤禩、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䄉、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等九子相繼加入到奪嫡的行列中,他們各自組成大爺黨、太子黨、三爺黨、四爺黨、八爺黨這五個政治集團,其中初期太子黨實力最強,不久太子被廢后,八爺黨躍居其上,成為實力最強的存在,而後就是四爺黨。



四爺黨的主要成員包括皇十三子胤祥、皇十六子胤祿、皇十七子胤禮、肅親王衍璜、張廷玉、年羹堯、戴鐸、鄂爾泰、隆科多、李衛、田文鏡等11人。

那這11人最後的結局都是如何的呢?且聽我詳細到來。

皇十三子胤祥

胤祥,這人大家肯定熟悉,人稱“義王”的十三爺。他可以說是雍正的“死黨”,是諸皇子中與雍正最親近,對雍正的忠臣的康熙之子,當然雍正對他也是非尋常。



憑藉著這等“至死不渝”的擁立之功,胤祥在雍正登基後,就被重用,待遇更是天下的獨一份。雍正一繼位,胤祥就被晉升為和碩怡親王,並被任命為總理事務大臣,及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

因胤祥的從旁協助,雍正得以在極短的時間內穩定了自己對於天下的統治。因此,胤祥因病去世後,雍正不但賜予他王爵“世襲罔替”的權利,成為清朝第九個鐵帽子王,並允許他將“允”改“胤”,而這也成為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事例。



從胤祥死後的待遇上,可以看出雍正對其的“真心實意”,他對胤祥真的是恩寵無比,厚待有加。當然,胤祥能得到這等待遇,這與他自己的才能是分不開的,雍正每次吩咐他辦的事情,他都能很好的完成,且每次都很得雍正的心,為此雍正曾盛讚“朕實賴王翼贊昇平,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

皇十六子胤祿

胤祿,是康熙諸皇子中除胤祥外,第二個支持雍正的皇子。胤祿的出生並不好,他的母妃雖是旗人,但卻是漢軍旗人,而且他的外祖父也只是一個小小的知縣,可以說無權無勢。



不過胤祿在康熙晚年還是較得寵的,他曾執掌內務府,負責掌管宮廷事務。雍正元年,因莊親王博果鐸無子,胤祿被過繼,然後繼承鐵帽子王莊親王的爵位。

此後,胤祿在雍正年間歷任正藍旗漢軍都統、鑲白旗滿洲都統、正藍旗滿洲都統。雍正去世後將他選為四輔政大臣之一,與胤禮、鄂爾泰、張廷玉一起輔佐少年皇帝乾隆。



乾隆元年,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工部,並賜食親王雙俸。乾隆二年,因政績突出,被乾隆加封鎮國公爵位。乾隆三年,兼理藩院尚書。乾隆四年,因與胤礽之子理親王弘皙往來“詭秘”,被乾隆停雙俸,罷都統。乾隆七年,被命總理樂部事,乾隆十八年授議政大臣。

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73歲,賜諡號“恪”。

皇十七子胤禮

胤禮,這個皇子聽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認識,其實他就是前幾年非常火的電視劇《甄嬛傳》中的果郡王。



胤禮的出生比胤祿還低,他的母妃連旗人都不是,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漢人,而且還是宮女出生,因此這等身份註定是受不到康熙的重視的,所以康熙時期他始終都只是個皇子。

不過因他眼光獨道,“九子奪嫡”時,他牢牢跟著雍正,所以雍正繼位後,他開始被重用。雍正元年,胤禮先是被冊封為果郡王,同時又兼管理藩院。雍正七年,進封和碩果親王,同時一人身兼正黃旗蒙古都統、鑲紅旗滿洲都統、鑲藍旗漢軍都統和鑲藍旗蒙古都統四職。次年兼管工部,八年總理戶部三庫,十一年又兼管戶部。雍正去世後,他被雍正任命為輔佐大臣,輔佐乾隆處理朝政。



乾隆元年,胤禮任總理事務大臣,兼管刑部及宗人府事務,並賜親王雙俸。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42歲,而後乾隆命皇長子永璜前往守孝,並加祭一次,賜諡號“毅”。

肅親王衍璜

衍璜可以說是支持雍正中身份最高的皇族中人。他是肅武親王豪格的曾孫,也是皇太極的嫡系子孫,可以說他是雍正在皇族中最大的依仗,其作用毋庸置疑。



雍正繼位後,在第八年,衍璜被任命負責管理雍正潛邸所居之處雍和宮事務。乾隆二年,總管鑲白旗覺羅學。乾隆三十六年因病去世,享年81歲,賜諡號“謹”。

張廷玉

如果說衍璜是雍正在皇族中的最大倚仗,那張廷玉就是雍正在朝堂上最大的倚仗之一。

張廷玉,康熙三十九年的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院檢討。康熙四十三年,入值南書房。康熙五十五年授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康熙五十九年授刑部左侍郎,康熙六十年調吏部左侍郎。



1722年十二月,雍正一即位,張廷玉就被雍正特授為禮部尚書,自此躋身於中樞之列。

雍正元年,雍正先是讓他擔任順天府鄉試主考官,而後加封他為太子太保。同年8月,署理都察院事,兼管翰林院掌院學士,九月又從禮部調任戶部,任尚書。雍正六年,晉保和殿大學士,又兼管吏部事務。雍正七年,雍正初設軍機處,張廷玉同胤祥、蔣廷錫入軍機處,總理軍機處事務。



雍正十三年,雍正駕崩,張廷玉以漢官身份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同胤祿、胤禮、鄂爾泰一起輔佐少年乾隆。乾隆元年,兼管翰林院事務,次年升任總理事務大臣,特命進三等伯爵,同年掌以大學士掌機要。

可以說在乾隆初期,張廷玉作為漢臣一時恩寵無兩,每次乾隆巡幸江南時,張廷玉總是留京總理事務,且還能夜宿紫禁城,並典試科舉。



不過到了乾隆中期,張廷玉逐漸失寵,當時晚年的張廷玉一直要求乾隆答應雍正曾給予張廷玉的承諾,那就是死後配享太廟,因此讓乾隆越發的厭惡於他,所以逐漸失寵。最終在乾隆十五年,乾隆罷張廷玉配享,後又因四川學政編修朱筌坐罪,張廷玉又被收回所有御賜之物。



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因病去世,享年84歲。當然在他死後,乾隆憐憫他生前的功績,遂重新讓他陪享太廟。

隆科多

隆科多,雍正得以繼位的最關鍵的人物。當年就是隆科多代替康熙宣讀立他為帝的遺詔,而後也是因他藉著自己執掌九門提督的權力,替雍正穩定了初登基時的不安定的因素。



因此憑藉著這等功勞,雍正登基初期對他可是厚待,不僅給予他高官厚祿,讓他總理朝政,執掌吏部,還允許他可以不經奏請,任意任免官吏,同時還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公開稱他為“舅舅”。

可是隆科多並不知道珍惜,他開始恃寵而驕,開始仗著恩寵胡作非為。1727年,隆科多因於結黨營私,並私藏玉牒,被雍正定四十一條大罪,幽禁於暢春園。次年,六月隆科多死於禁所。

年羹堯

年羹堯,是雍正麾下少有的文武全才。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及第,之後用了不到九年的時間就從庶吉士做到四川巡撫一職,成為了地方上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這個時候年羹堯30歲。



康熙六十年,升川陝總督,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方權臣。雍正登基後,年羹堯被雍正所倚重,1723年5月,雍正賦予年羹堯總攬四川、陝西、貴州、雲南等數省一切事務,雲、貴、川等官員,不論是總督,還是知縣都要聽命於年羹堯。10月,青海發生羅卜藏丹津叛亂,年羹堯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負責平叛事宜。

1724年,青海叛亂平定,年羹堯因功升為一等公,位列異姓爵位之首。



當然年羹堯也犯了跟隆科多一樣的毛病,驕橫跋扈,恃寵而驕,因此在1725年,被雍正開列九十二款大罪,然後在獄中自裁而死。

戴鐸

戴鐸,他就是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鄔思道的原型,劇中鄔思道出的很多的點子其實都是戴鐸所出。

他教會了雍正很多帝王之道,在奪嫡的過程中,也是他教會了雍正很多明哲保身之道。不過也正是如此,他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也知道雍正太多的黑暗面,所以雍正登基不久,戴鐸就被雍正以貪汙罪處死。

鄂爾泰

鄂爾泰,雍正心腹中的心腹,他曾藉助著在內務府當差的機會,為雍正秘密提供了許多宮廷的秘事,雍正因此在屢次在奪嫡過程中先行一步。因此,雍正登基後,鄂爾泰就開始了飛黃騰達的一生。



雍正元年,他被越級提拔為江蘇布政使,成為地方大員。雍正三年,晉升為廣西巡撫,但還沒赴任,雍正覺得他還可大用,遂調為雲南巡撫,兼管雲南、貴州、廣西三省。次年,鄂爾泰升任雲貴總督,並加兵部尚書銜。

雍正六年,鄂爾泰調雲南廣西三省總督,次年加銜少保。雍正十年,晉升保和殿大學士,成為了百官之首。雍正十三年,雍正去世,遺詔鄂爾泰為輔政大臣。乾隆元年,鄂爾泰兼軍機大臣,領侍衛內大臣,議政大臣職,並加太傅銜,自此成為了清廷地位最高的大臣。



乾隆十年,因病去世,享年66歲,賜諡號“文端”。

田文鏡

田文鏡在康熙朝並不受寵,在康熙朝用了二十餘年的時間也才做了內閣侍讀學士。

直至雍正登基後,作為雍正的親信田文鏡才開始被重用。雍正元年,先是被破格提拔為山西布政使,次年先調任河南布政使,後任河南巡撫。而在河南巡撫任上,田文鏡幫助雍正很好的完成了在山東所實施的攤丁入地、士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新政策,因此備受恩寵。



雍正五年,被雍正譽為“模範疆吏”的田文鏡升任河南總督,並加兵部尚書銜。雍正六年,調任河南山東總督,次年加太子太保。雍正八年,兼北河總督。

雍正十年,因病去世,享年72歲,賜諡號“端肅”。

李衛

李衛,這人恐怕是雍正的嫡系中除十三爺,最讓人熟知的人物。當然正史中的李衛不同於《李衛當官》和《雍正王朝》所演的那樣,是個地痞流氓出身,反而在歷史中李衛的家境頗為富裕,因此在之後因科舉無望,他就用錢買了一個員外郎的官職。



之後在任戶部郎中的時候,被當時在查戶部賬目的雍正所看中,遂被雍正收為親信。雍正登基後,雍正先是任命他為雲南鹽驛道,雍正二年又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財政賦稅,次年,因政績突出,李衛又被提拔為浙江巡撫。



雍正四年,李衛又兼任兩浙鹽政使,次年又升任浙江總督,併兼巡撫事,自此成為地方上顯赫一時的封疆大吏。雍正七年,因在任上實施的雍正新政有功,被加封兵部尚書銜,不久又加太子太傅銜。

雍正十年,出任直隸總督,成為了天下第一督,徹底的走向了人生的鼎峰。乾隆三年,因病去世,享年51歲,賜諡號“敏達”。



可以說雍正的親信結局都不差,除了隆科多、年羹堯這兩個自己作死的,其餘的都是善終,且生前也都是做到了一品的高官,可謂是高官厚祿,享之不盡,用之不竭。只能說,當官站隊很重要啊!賭對了,高官厚祿那是接踵而來,賭輸了,仕途也就差不多了。


澳古說歷史


簡答:愛新覺羅 胤禛(1678-1735),康熙第四子,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在北京北郊暢春園病逝後,繼位皇帝,是為雍正皇帝。雍正是清有名的冷麵王和鐵腕皇帝。為人陰狠,手段毒辣。

小編問四爺黨結局如何?我不知道四爺黨有哪些?我的理解就是與雍正走的近,關係密切的幾個吧,限於篇幅,只列舉幾個好了:

1.十三阿哥胤祥(1686-1730),雍正繼位後,被封為和碩親王,議政大臣。後封為鐵帽子王,世襲罔替,雍正八年(1430年)五月病逝,享年44歲,配享太廟,諡號為“賢”。

2.張廷玉(1672-1755),康熙三十九年進士,雍正繼位後,先後任禮部、戶部、吏部尚書。保和殿大學士、內閣首輔、首席軍機大臣等職。乾隆繼位後,君臣不協,致仕還家,乾隆二十年(1755年)壽終,諡號“文和”,是清代唯一的一位配享太廟的漢臣。

3.隆科多,清聖祖孝懿皇后佟佳氏的弟弟,因胤禛生母烏雅氏生雍正時地位較低(徳貴人),故由佟佳氏(時為貴妃)領養。從這個角度說,隆科多是雍正的舅舅。隆科多是康熙和雍正交替時的關鍵核心人物。所以,雍正時被授一等公爵位,吏部尚書,步兵統領等要害職位。因其囂張跋扈,任意提拔、罷黜官員,受到雍正猜忌。雍正五年(1727年),因結黨營私,私藏玉蝶獲罪,被抄家。囚禁暢春園,次年(1728年)病死。

其他什麼年羹堯、李衛等,因是雍正的包衣和跟班,不能算四爺黨(只能說是雍正的嘍囉)。故沒有必要細說。我在前面回答《雍正是怎樣登上皇位的》一文中(分三次登載)有過類似的答覆,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這裡就不贅述了。謝謝!


聊以自娛2


康熙朝晚年,康熙的眾位皇子之間爆發了一場激烈的皇位爭奪戰,史稱“九子奪嫡”。最終,康熙皇帝的皇四子胤禛成為最終的勝利者,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後,順利登上皇位,這便是後來的雍正皇帝。

這場關於皇位的爭奪,不是僅僅是皇子之間能力與權謀的角逐,同時以眾位皇子為核心的政治集團和政治勢力之間的爭鬥,更是增加了這場奪位大戰的激烈的程度,上至中央朝廷,下至地方官吏,紛紛捲入其中。

在這其中,也就此形成了兩個勢力最為龐大且矛盾最為尖銳的政治勢力集團,即“太子黨”集團以及“八爺黨”集團。

“太子黨”集團的目的自然是扶保太子胤礽登基,支持胤礽的皇子是自小同胤礽相伴長大的三阿哥胤祉(胤礽的生母赫舍裡皇后去世後,康熙安排三阿哥胤祉的生母榮妃馬佳氏撫養胤礽)。太子黨的主要成員包括了,康熙朝前中期的權臣索額圖及其黨羽,以及凌普、託合齊、齊世武、耿額等人。當然,這些人也因為胤礽的原因開罪了康熙,幾乎都是以被康熙殘忍處死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可見康熙對他們的憤恨。

“八爺黨”集團的形成應該分為兩個階段。首先,是在索額圖和明珠兩黨相爭期間,扶保大阿哥胤褆,這一階段的成員基本都是明珠系的黨羽,例如餘國柱、佛倫等人。而第二階段,也是最關鍵的階段就是在大阿哥倒臺後,確立了八阿哥胤禩的核心地位,並且權力扶保胤禩。

而這一時期的“八爺黨”,可謂是勢力空前強大;皇子中包括了九阿哥胤禟、十阿哥胤䄉、十四阿哥胤禵;皇室宗親中安親王嶽樂家族作為胤禩的福晉的孃家,支持的力度相當大;朝臣之中,包括康熙的親舅舅兼老丈人的佟國維、滿洲首席大學士馬齊、領侍衛內大臣阿靈阿、內大臣鄂倫岱、翰林院掌院學士納蘭揆敘以及戶部尚書王鴻旭等一眾朝中的權臣,都是八爺黨的成員。而後來八阿哥胤禩因為“兩廢皇太子”期間的表現為康熙所厭惡,又因為遭人構陷發生了“斃鷹事件”,使得最終失去了爭奪皇位的機會,“八爺黨”的成員也改為擁立被康熙委以“大將軍王”之位的十四阿哥胤禵。

“八爺黨”的成員由於是雍正皇帝奪位過程中的政敵,能得善終者可謂是寥寥無幾,包括八阿哥本人在內的眾多皇子和朝臣,在雍正登基後都遭受到了殘酷的打擊和折磨,即便如阿靈阿、納蘭揆敘這種已經去世的官員,也遭到了雍正羞辱。

而在整個“九子奪嫡”的過程中,雍正一直奉行的是“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策略,博得了康熙的好感,在這期間,並沒有形成所謂的“四爺黨”,亦或者說支持、扶保雍正的人太少了,除了十三阿哥胤祥、年羹堯和隆科多,其他人更多的時候是在雍正登基前後才開始成為雍正集團的人,而這些人最終的結局也是各不相同。


十三爺胤祥,雍正最為“鐵桿”的支持者。

這麼說是毫不為過的,甚至可以說,雍正與胤祥的關係,不僅是在康熙的皇子中,就是放眼整個清朝歷史乃至整個封建王朝的歷史上,都可以堪稱“千古君臣兄弟”的典範。

早在“一廢皇太子”時期,胤祥為了掩護雍正,主動承擔了所有的政治後果,進而被康熙圈禁一年,不僅搭上了自己的政治前途,自己的身體也是每況愈下,徹底退出了康熙朝晚年的政治舞臺。

而在雍正登基後,馬上重用胤祥,封為和碩怡親王,委以總理大臣的重臣,特別是在將其他幾位總理大臣八阿哥胤禩、隆科多、馬齊等相繼排除在核心權力層之外以後,胤祥更是成為了國家當之無愧的“二把手”。

然而,胤祥卻非常有自知之明。他盡心盡力的輔佐雍正,在革除痺症、充盈國庫、軍需後勤等方面,給予了雍正巨大的支持,卻依然謙虛謹慎,始終能夠擺正自己的位置,一再拒絕雍正的特殊封賞,從而贏得雍正的信任與器重。

雍正八年(1730年),年僅四十四歲的胤祥去世,也可以說他是積勞成疾,疲累而終。雍正遵照胤祥的遺願將其安葬在了淶水,同時為其修建了一座佔地面積數倍於親王陵寢規格的龐大陵園,雍正更是在此親自主持了胤祥的安葬儀式,大放悲聲。

雍正還為胤祥上諡號為“賢”,配享太廟,並將在雍正四年(1726年)由他親書贈予胤祥的“忠敬誠直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諡前,將其名字由“允祥”改回了“胤祥”。縱觀清朝歷史,這些都是特例中的特例。

與此同時,雍正還安排胤祥年僅8歲的第五子弘曉襲承了和碩怡親王的爵位,並特別留下聖旨: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此先雍正計劃另賞胤祥家族的郡王爵位,也予以了兌現,他將胤祥的第四子弘晈封為寧郡王。

可以說胤祥家族在雍正、乾隆兩朝是享受到了極高的禮遇。


年羹堯、隆科多則是因為他們的居功自傲、目無君主,只能落得一個慘淡的結局。

年羹堯和隆科多能夠成為雍正的“四爺黨”成員,實際上,都是康熙無意之間給“安排”的。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皇帝將雍正冊封為雍親王的同時,還將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下以及鑲白旗滿洲第三參領下全部劃給了雍正。而此時的年羹堯全家正是在鑲白旗漢軍第五參領第一佐領下,所以從此時起,包括年羹堯的父親年遐齡、兄弟年希堯,都成為雍正的藩邸舊人。與此同時,康熙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讓雍正迎娶了年羹堯的妹妹年氏為側福晉,更加讓雍正和年家的關係緊密了起來。

至於隆科多,康熙皇帝先是安排隆科多的親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了雍正,後來又安排他的另一位姐姐愨惠皇貴妃佟佳氏撫養了雍正的兒子弘曆,並且是常年與雍正配合工作,就此將二人聯繫在了一起。

就這樣,在康熙的安排下,雍正可以說在無意間,有了自己的隊伍,而也正是這二人對於雍正的登基和皇位的穩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隆科多是當時的九門提督,並且是康熙去世時守在他身邊的眾人中,唯一不是康熙皇子的人,並且在康熙去世後,隆科多隨即封閉九門,京城戒嚴長達七天,直至雍正順利登基。所以不管是雍正的登基是“無詔奪位”、“矯詔篡位”還是“遵照即位”,隆科多無疑都是最關鍵的角色。

年羹堯則是在雍正登基的時候,在陝甘總督的位置上很好的牽制限制了雍正的奪位勁敵十四阿哥胤祥,隨後又在平定羅卜藏丹津的叛亂中,以很小的代價,以極快的速度迅速全殲了叛軍,幫助雍正穩定了皇位。

而隆科多和年羹堯,一位被雍正尊稱為“隆科多舅舅”,一位被雍正成為“恩人”,兩個人卻以相同的方式踏上了“作死”道路。

首先是首先是居功自高,目無君主,長期炫耀自己的功勞以及雍正對於他們的敬重。

其次是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隆科奪和年羹堯利用雍正皇帝對於他們的信任與器重,控制官員的任免和升遷,進而有了朝中六部官員的“佟選”,以及地方官員的“年選”,二人以此廣結黨羽,弄得朝堂之上以及地方官場上是烏煙瘴氣。

再次就是貪汙腐敗,網羅財富。此時的隆科多和年羹堯已經是非常貪婪,不僅貪汙腐敗,收受賄賂,並且生活奢靡,鋪張浪費,引得雍正對於二人的極大不滿。

最終,忍無可忍的雍正在雍正三年(1725年)的時候,先拿年羹堯開刀,在給年羹堯定下九十二條大罪的同時,將年羹堯賜死。隨後在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正在與沙俄進行邊境問題的談判,宗人府上疏彈劾隆科多私藏玉牒,於是雍正馬上對隆科多采取了行動,直接在談判地將隆科多鎖拿回京,並給其定下四十一條大罪,圈禁在暢春園內,雍正六年(1728年),經過一年的圈禁,隆科多死於暢春園。


至於十六阿哥胤祿和十七阿哥胤禮,他們更多的表現集中在雍正登基之後,可以稱得上是“新四爺黨”。

十六阿哥胤祿和十七阿哥胤禮,在“九子奪嫡”期間並沒有太多的表現,一方面他們年齡尚小,不具備這樣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們的出身並不高貴,所以實力也非常的有限。

然而,在雍正登基後,其他參與“九子奪嫡”的康熙皇子對雍正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態度,進而遭到雍正打擊和迫害的同時,也為兩位皇子的上位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特別是在雍正清算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處理隆科多,以及後來檢舉揭發三阿哥胤祉的過程中,這兩位皇子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也因此得到了雍正的信任與器重。

十六阿哥胤祿,遵照康熙的安排,順利過繼給了老莊親王博果鐸,並襲承了和碩莊親王的爵位世襲,在雍正去世的時候,被任命為輔政大臣,委以託孤重任。乾隆登基後,對他也是禮遇有加,後來因為“弘晳逆案”,才被罷免。不過最終還是以善終收場。

十七阿哥胤禮,可以說是雍正除了胤祥外,最器重的兄弟,不僅封為了果親王,同樣委以了輔政託孤的重任。只不過胤禮在乾隆登基後僅三年就去世了,而乾隆皇帝也將自己的弟弟,雍正皇帝的最小的兒子弘曕過繼給了胤禮,襲承了果親王的爵位,也算是對果親王貢獻的肯定以及對他的尊重。

除了十六阿哥胤祿、十七阿哥胤禮,包括張廷玉、李衛、田文鏡、鄂爾泰等雍正朝時期的著名官吏,實際上也都是在雍正登基之後成為雍正的肱骨大臣和重要心腹委以培養和重用,在“九子奪嫡”期間並不能算作是雍正的黨派和成員。


雍親王府


其實歷史上並無“四爺黨”之說,康熙晚年及其排斥黨政,所以朋黨之說一般都在地下進行,放到檯面上的,也就只有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因為大阿哥胤禔知道自己奪嫡無望以後,就開始向康熙舉薦,由自己母親撫養長大的八阿哥胤禩,並且曝光了張明德相面說“八阿哥必大貴”的事情,康熙意識到了大阿哥和八阿哥結黨,尤其在二廢太子以後,朝廷百官,紛紛舉薦八阿哥胤禩,“八爺黨”的勢力讓康熙震驚。因為有“八爺黨”的存在,所以後來就把對雍正奪嫡幫助比較大的幾位都歸到了“四爺黨”裡邊。



首先要說的就是十三阿哥胤祥,在歷史記載中胤祥在康熙後幾年身染疾病,不被康熙喜愛,但是一直與四阿哥胤禛關係密切。雍正八年胤祥去世的時候,雍正在給他的追悼中曾寫道:

少時曾親自教胤祥算法,晨曦相處。

可見兩人關係之密切。雍正登基以後,直接任命印象為四大總理王大臣之一,同日並加封為和碩怡親王,並且老十三成為大清朝第9位鐵帽子王,世襲罔替。雍正三年,胤祥達到了頂峰他除了總管戶部外還要作為議政大臣,管理八旗禁軍,協管軍需,參與西北政務運籌,代雍正祭祀,辦理雍正家務,所以很多人說老十三是被累死的。雍正也無不感慨的說:



王實能佐朕治平天下。鹹謂聖王賢臣之相遇數千百載而一見。

雍正登基的時候為了避諱,把自己兄弟們的名字中的“胤”改成了“允”,只有老十三在死後又恢復成“胤”,不用避諱。

再來就說說雍正的左膀右臂隆科多,年羹堯

隆科多作為九門提督,步軍統領是幫助雍正登基的關鍵人物。所以雍正在登基以後,仍以“舅舅”來稱呼隆科多。雍正的養母孝懿仁皇后是隆科多姐姐,所以兩人是舅舅外甥的關係。隆科多在康熙末年,深得康熙寵幸,不僅總理京師防務,還要替康熙監視廢太子的日常。了,可以說如日中天。雍正在此時為雍親王表面上自詡“天下第一閒人”,私下卻與隆科多交情深厚。



雍正登基就是隆科多宣讀的,所以在民間就有隆科多將“傳位十四阿哥”改成“傳位於四阿哥”的說法,雍正登基以後,隆科多對京師穩固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隆科多並沒有好的下場,居功自傲,不知收斂的他被大清開國功臣范文程之孫範時捷所參,被雍正囚禁,不久鬱鬱而終。


年羹堯在康熙朝受到康熙重視,勝任到了川陝總督的位置,緊緊把握住送往西北的糧道咽喉。據說十四阿哥胤禵擔任大將軍王,在雍正登基以後能高枕無憂就是年羹堯限制了十四阿哥西北大軍的糧食供給。雍正剛剛登基,年羹堯便接手西北大將軍的位置,並且多次平叛有功。自恃功高的年羹堯,在西北囂張跋扈,有他推薦的官員甚至都不用過審就可以直接上任,當時稱“年選”。年羹堯的跋扈惹怒了雍正,雍正三年的時候開始削減年羹堯職務,失寵的年羹堯遭到百官彈劾,據說列出了九十二條罪狀,其中三十多條夠賜死。為了避免留下“兔死狗烹”的名聲,雍正賜年羹堯自盡。


紅雨說歷史


康熙帝兩立兩廢太子之事,導致皇子們都對太子之位虎視眈眈,最後便有了“九子奪嫡”的事件發生。


當時有以皇長子胤禔為首“大千歲黨”。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權力黨派,稱之為“八爺黨”是所有朋黨之中勢力最強的一支。還有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

但最後是“四爺黨”的核心四阿哥成為了最大的贏家,繼承了康熙的皇位,成為了大清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並改了年號為雍正。

雍正能成功登上皇位,與他身邊的“四爺黨”有不可或缺的關係,沒有“四爺黨”這些得力助手的幫助,雍正不可能這麼順利的登上皇位。

所謂的“四爺黨”就是皇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雍正府邸幕僚戴鐸、十六阿哥允祿、十七阿哥允禮、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吏部左侍郎張廷玉。


雍正稱帝,他們後來怎樣了?

愛新覺羅·胤祥和胤禛的關係一直都非常好,胤禛待他也與其他人不同。胤禛繼位後,就封為胤祥為和碩怡親王,又讓他擔任議政大臣,處理朝中重要政務。雍正元年(1723年),命總理戶部。之後胤祥盡心盡力的輔佐胤禛治理國家,胤禛對他也是非常的信任。因胤祥對治理雍正王朝的助力非常大,遂得世襲罔替的許可,為鐵帽子王,是清朝有史以來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為避名諱除了他自己,將其他皇兄的“胤”改為“允”,唯獨將允祥的“允”改回“胤”。

步軍統領隆科多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

雍正繼位後就授於他吏部尚書的職位,對隆科多極其寵信和重用,雍正帝直接呼他為舅舅而不稱他的名字。雍正元年(1723年),隆科多與川陝總督年羹堯一起被加封為太保。但是好景不長,雍正對他慢慢的就有了疑心。

雍正三年(1725年),隆科多被撤掉了步軍統領的職務。雍正四年,隆科多隆科多家僕牛倫挾勢索賄,隆科多因此被罷免了尚書一職,後來隆科多與阿靈阿、揆敘結黨營私,與年羹堯交結之事被雍正知道了,雍正掌握他的罪證後就對他進行抄家,逮捕。



雍正六年(1728年),六月,隆科多就死在了監獄之中。

雍正繼位後年羹堯深受重視,與隆科多一起稱為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賜給年羹堯荔枝,為了保鮮,讓驛站派人狂奔,從京師到西安只用了6天。

正因如此,年羹堯感覺自己受到皇帝的恩寵,所以之後便才恃上眷遇,驕傲放縱。在雍正面前也不收斂,態度也十分蠻橫驕縱,年羹堯還擅作威福、結黨營私、貪斂財富。

看到年羹堯如此狂妄自大,雍正帝便產生要收拾他的想法,之後以九十二條罪證,賜年羹堯獄中自盡。

戴鐸是雍正府邸的一個重要的策士,為雍正奪取皇位給出了很多策略和方針。雍正繼位後給雍正提出了很多關於做為一個謙恭皇帝的建議,但他後來並沒有得到什麼好處。

剛開始被髮給年羹堯當差,後來被雍正指認為貪官,之後就被雍正給處死了。

十六阿哥允祿是康熙帝的第十六子,生母是順懿密妃王氏。康熙帝兩次廢太子之後,皇子們都在爭奪太子之位,而此時的允祿只有十三歲,所以在那些已成年的哥哥們眼中根本不值一提,並且毫無利用的價值。

但是到康熙末年時,康熙命已經成年的允祿管理內務府,而此時奪位之爭也到達了高潮,但是聰明的他在關鍵時期選擇了依附四阿哥。

所以雍正繼位就讓允祿繼嗣莊親王博果鐸,突然間成了鐵帽子親王的他成了雍正朝的重臣。後來雍正還收了他的女兒為養女,所以他是屬於眾多皇子中運氣不錯的一個。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去世,享年73歲。

十七阿哥允禮是雍正的異母弟,因允禮九歲就和康熙帝一起去了塞外。雍正元年被封為果郡王,管理藩院事。雍正認為他才是那個真心報國的人,而且還清正廉潔,對他非常重視,即使在臨死前也讓他輔佐朝政。最後也得以善終,享年42歲。

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馬齊在雍正登基後被命為總理事務大臣,雍正也很欣賞他,認為他是最勤勞的人,而且沒有人可以超越他,他的勤勞勝過一切的豐功偉績。

馬齊於乾隆四年(1739年)去世,享年87歲。

吏部左侍郎張廷玉也是“四爺黨”之一,雍正繼位他很受重用,歷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職務,還讓軍機處的制度更加完善。

乾隆帝即位之後,君臣漸漸產生嫌疑,晚年很淒涼,致士歸家。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死在了家中,享年八十四歲。諡號“文和”,配享太廟(古代皇帝的宗廟),是整個清朝唯一一個配享太廟的漢臣。


歷來現實


眾所周知,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對滿清王朝的歷史發展走向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隨著太子胤礽被廢,大阿哥胤褆被圈禁,最終朝中形成了以八阿哥胤禩為首的“八爺黨”和以四阿哥胤禛為首的“四爺黨”爭奪大位的局面。

經過一番血雨腥風的明爭暗鬥後,最終四爺黨大獲全勝,胤禛繼承大統成為雍正皇帝。縱觀歷史,能在如此複雜險惡的鬥爭環境下順利得到皇位的從來都不會是一個人孤軍奮戰的結果,雍正亦是如此,在他的身邊就有這麼一群人在死心塌地的幫助他,毫無疑問,這些人才是雍正得以即位的最大功臣,其中最主要的四爺黨核心成員是—皇十三子胤祥,步軍統領隆科多,川陝總督年羹堯,雍親王府幕僚戴鐸。

皇十三子胤祥

他是眾皇子中與雍正最親密的,早年深受康熙喜愛,但晚年因“廢儲風波”遭禁,再加上他的腿部生了毒瘡,行動大不如從前,所以此後再也得不到康熙的重用與封賞。

但雍正即位後立即封他為和碩怡親王,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總理戶部,協助雍正處理國事,而胤祥也沒有辜負雍正的厚望,協助雍正革除康熙晚年遺留下的各種弊端,使得朝政煥然一新。

由於胤祥政績斐然,頗得雍正信任,最終雍正下旨准許胤祥的王位可世襲罔替,由此“怡親王”成為大清第九位鐵帽子王。雍正八年,胤祥因病去世,雍正下令配享太廟,諡號為“賢”,並將其名“允祥”改回“胤祥”,不必避皇帝諱,這也是整個清朝歷史中的唯一一例。

步軍統領隆科多

康熙晚年被授予步軍統領一職,由此掌握了京師的警衛部隊,在“九子奪嫡”事件中是完全站在雍正這一邊的。雍正即位後任命他為總理事務大臣,承襲一等公,出任吏部尚書,參與朝政,可以說當時隆科多任免一些官員是不需要皇帝批准的。不久後與年羹堯一起加封太保,賞賜雙眼花翎,四團龍補服,黃帶,紫轡,作為人臣真是人生達到了巔峰。


除此之外,從血緣上講,隆科多還是雍正的舅舅,而雍正也從不避諱的叫他“舅舅”,甚至登基之後也未曾改變,這在我國曆史上也是非常罕見的。

然而好景不長,隨著雍正帝位的鞏固以及隆科多的日益驕橫,結黨營私,最終隆科多被雍正一步步的罷免所有官職,收回所有賞賜,抄家,下獄,圈禁,直至抑鬱而終。

川陝總督年羹堯

年羹堯自康熙晚年就領兵西北,為大清朝西北邊疆的穩定立下汗馬功勞,也因此康熙皇帝駕崩前任命他為川陝總督,領撫遠大將軍印,代替皇十四子,成為西北軍首領。

雍正即位後,與隆科多一起受封,成為雍正的左膀右臂,雍正即位之初帝位不穩,再加上青海發生叛亂,雍正正面臨著巨大的執政危機,在此情況下,年羹堯總督西北軍,坐鎮西寧指揮平叛,最終平定青海叛亂,解了雍正的內外交困的局面,無疑是雍正的“救命恩人”。

雍正也對此感恩戴德,不僅將整個西北的軍政交予年羹堯,還特許他參與朝政,在很多重要官員的任免上,雍正也時常聽取年羹堯的意見,雍正對年羹堯的寵信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但與隆科多一樣,功高震主且不懂的謙遜低調的大臣註定下場會很慘,年羹堯也不例外,隨著雍正權利地位的鞏固,年羹堯恃寵而驕很快便受到了雍正的責罰,最終年羹堯被一貶再貶,最後自盡於獄中。

幕僚戴鐸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的鄔思道在歷史上是沒有的,但有原型,他就是戴鐸,戴鐸是雍正的智囊,曾是他的家奴,但何時開始被重用已不可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雍正在決定爭奪大位的過程中,戴鐸從中起到的作用不可忽視。

戴鐸做的最出名的一件事就是曾經給雍正連續寫過十封勸其爭奪皇位的建議信,在這十封信裡,戴鐸從各方面分析了雍正奪位的可行性與必要性,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詳細闡述自己的觀點並獻上了一整套自己的方法策略,這就是著名的“戴鐸十啟”。

然而戴鐸的這十封信對他自己來說也是十封送命信,雍正即位三年後斥責戴鐸行止妄亂,鑽營不堪,暗入黨羽等等,隨即將他處死。


鹹魚閒聊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洋洋。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說起雍正皇帝,就不得不提起“九子奪嫡”,在許多影視作品裡都有不同程度的表達。

那麼歷史上真的有麼?

是的,歷史確有其事。

康熙皇帝在位61年,生育能力極強,歷史上記載35個兒子,20位女兒(寫進宗譜的有24個兒子,11位女兒),其中9個皇子參與了皇位角逐,先後形成了五大“朋黨”:太子黨、大千歲黨、三爺黨、四爺黨和八爺黨。最終四阿哥雍親王胤禛勝出,入承大統。



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雍正能夠即位,除了自身以外,離不開“四爺黨”的鼎力支持。

四爺黨的核心成員,包括胤祥、胤祿、胤禮、隆科多、年羹堯、戴鐸、馬齊、張廷玉。

下面簡述四爺黨的結局。


胤祥,皇十三子,和碩怡親王。與雍正關係最親密,雍正即位後,出任議政大臣,總理戶部,輔佐雍正。雍正對其十分信任。因功勞比較大,被封“鐵帽子王”,世襲罔替。雍正八年去世,享年四十四,令享太廟,諡號“賢”。

胤祿,皇十六子,和碩莊親王。康熙末年執掌內務府,依附於胤禛。雍正即位後,過繼給博果鐸,承襲“鐵帽子王”爵位,出任正黃旗旗主。雍正死後,為顧命大臣之一,乾隆三十二年去世,享年七十三,諡號“恪”。

胤禮,皇十七子,和碩果親王。自幼隨在康熙身邊,後來成為雍正的心腹之一,雍正臨終,為顧命大臣,乾隆三年去世,享年四十二歲,諡號“毅”。


隆科多,佟佳氏,皇親國戚,佟國維次子,雍正的舅舅,是康熙、雍正皇權交替之際最關鍵的核心人物。理藩院尚書、步軍統領衙門都統、康熙臨終時唯一的顧命大臣。雍正即位後,因擁戴之功,備受寵信,命與馬齊總理事務,授吏部尚書、襲一等公。但是,隆科多逐漸驕傲狂妄、專橫跋扈,後因結黨營私被抄家,雍正六年,死於監牢。


年羹堯,進士出身,精通軍武,四爺黨非常重要成員。康熙末年,任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雍正即位後,備受倚重,與隆科多並稱雍正的左膀右臂。他不負重望,平定青海叛亂。後來,他侍寵而嬌、野心膨脹、結黨營私、貪汙腐敗被削官奪爵,雍正四年賜自盡,時年四十八歲。

戴鐸,雍正府邸時期的重要謀士,奪嫡路上的軍師,《雍正王朝》裡“鄔思道”的原型。雍正即位後,指派到年羹堯處當差,後來,受年羹堯影響,被指為貪官,最後被處死。生卒年不詳。

馬齊,富察氏,最尊貴的鑲黃旗貴族,康熙時期保和殿大學士、太子太保銜兼戶部尚書,雍正即位後,任總理事務王大臣。雍正駕崩後,稱病隱退,乾隆四年去世,享年八十七,諡號“文穆”。

張廷玉,雍正老師張英之子,雍正即位前為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雍正即位後,大加重用。官至保和殿大學士、軍機大臣。雍正死後,為顧命大臣之一。乾隆二十年去世,享年八十四,諡號“文和”,配享太廟。


彩民洋洋


雍正通過蟄伏和不漏鋒芒的手段來了個彎道超車,使得實力最為弱小的雍正笑到了最後,成為了康熙的繼承人。自古以來就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雍正當了皇帝,雍正陣營裡的那幫人是不是就全部獲利呢?其實真的很難說,不是還有一句話,“兔死狗烹”嗎?

雍正以孤臣自居,陣營裡自然沒有老八那麼多的人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老十三胤祥、年羹堯、李衛、田文鏡、鄔思道,還有在最後時刻投奔到雍正懷裡的隆科多。其實還有一個人,他就是老十七胤禮,在雍正繼位當晚回府後,我們可以通過《雍正王朝》可以看到老十七來求見雍正,可是被鄔思道擋住了。

老十三胤祥居功至偉,被雍正封了個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可謂是實至名歸。雍正即便在刻薄寡恩,也沒有猜忌胤祥,而且將豐臺大營的兵權交給胤祥,可見雍正是十分信任胤祥的,可惜胤祥身體一直不好,沒幾年就去世了。

年羹堯、李衛、田文鏡都算是雍正的潛邸奴才,雍正當上皇帝后,他們三人作為雍正最忠心的擁躉分別主政一方,成為封疆大吏,迎來了事業上升期。其中年羹堯在雍正早期更是位極人臣,超過了其他兩位,當到了西北撫遠大將軍王,手握重兵,權傾朝野。然而物極必反,不知道收斂的年羹堯時間長了自然受到了雍正的猜忌,不免落得個身敗名裂,必死無疑的下場。

在幕後替雍正出謀劃策的鄔思道,深知雍正的心機,也知道雍正繼位之時,也是自己的死期到了。於是通過向雍正示弱,提出“半隱”離開了京城這個是非之地,先後去李衛和田文鏡處當差,最終成功實現了“全隱”,也算是功成身退吧。

九門提督隆科多,則因為在雍正繼位當晚投靠了雍正這一邊,為雍正繼位投了最重要的一票,這一功被雍正記住,從而成為了雍正初年權勢熏天的人物。可隆科多始終是一個投機家,不是真心投靠雍正的,使得隆科多沒幾年也和年羹堯一樣,被一擼到底,囚禁在暢春園,雍正六年離奇死亡。

老十七胤禮在《雍正大帝》原著裡有過詳細的說明,此人也是雍正的人,只是隱藏的比較深。雍正繼位後老十七被封為果郡王,管理前鋒營軍務與正黃旗和鑲黃旗的旗務。雍正去世後,老十七還身居高位,直到乾隆三年,老十七才去世。

看到這裡,你覺得四爺黨成員還有誰呢?歡迎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