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曾經用核武器爆炸來製造水庫,並且證實是安全可靠的,為什麼沒有受到輻射影響呢?

L生813


其實大家有一個嚴重誤區。認為核彈爆炸與核電站洩露,造成的核汙染物是相當的,甚至核爆更高一些。但恰恰相反!


一枚2萬噸級當量的原子彈(廣島),所含純鈾為60千克。然而,福島核電站洩露的核物質,卻是以百噸為單位來計算!



有資料稱,每一百萬千瓦核電,建堆時首次填充需要339噸鈾,每年還需補充157噸鈾。需要注意的是,發電用鈾燃料的鈾235濃度較低,上百噸鈾中的大部分是沒用處的鈾238。儘管如此,核電站內的鈾235總量卻遠遠高於任何一枚核彈,一旦洩露,造成的汙染是核彈不可比的。


但是,並不是說核彈一定會更乾淨。如果原子彈是以鈈為燃料的,那麼汙染毒性就高得多,而且鈈衰變還會產生新的放射性同位素。所以,鈈彈的核汙染比鈾彈要麻煩得多。


蘇聯造水庫如果用的是鈾彈,而且能控制當量規模,那麼爆炸後擴散的汙染物也就是上百公斤。經過一段時間在廣大範圍內分散後,濃度也許還是能接受的。如果用的是氫彈(不是那種增強型氫彈),那麼汙染可能還會更輕微一些。但也只是相對輕微。


陶式防務評論


1965年,核能部在進行一次地下引爆核彈的試驗時,隨著計劃的實行,一枚14萬噸TNT當量的核彈在地下178米處被引爆。 在爆炸瞬間煙塵高達4800米,含有以Co-60為主的放射性沉降物約20%。


這樣的核汙染,又怎麼使用呢?難道用水的時候,還必須要忍受核輻射嗎?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在爆炸後一晝夜,核輻射驟然降到了1豪倫每小時,不久盡然變得更小,這也是十分奇特的。

據說當時仍然有人對於這件事十分懷疑,但是當時的蘇聯核能部部長義無反顧的跳入水中進行遊泳,所以很快打消了別人的疑慮,也使得風言風語的美國成功的閉上了嘴。


至於核輻射為什麼會這麼快就減小了呢?很有可能是他們通過嚴密的計算,控制了核爆炸所需要的當量,然後在爆炸之後,就慢慢的散發掉了。

蘇聯對於核的使用,那真是一種美學,像是其他一些國家,基本上都把核作為祖宗一樣對待,而蘇聯用他炸水庫,炸燃氣井,開礦。不愧是戰鬥民族。


是阿維啊


蘇聯不光用核武器爆炸製造水庫,還利用核爆炸制止過油氣井井噴事故,進行過大規模的地震勘探尋找到了大量的油氣田。

小油瓶只想說,這很蘇聯,這很戰鬥民族!

▲核爆情景

令人談核色變的核武器,卻被戰鬥民族“馴服”用來搞“基建”

談起核武器,人們就回想起二戰結束前夕,美國向日本投擲兩個原子彈的場景,原子彈爆炸使廣島方圓14平原公里的6萬幢房屋被摧毀,爆炸產生的輻射使得那些倖存的人在以後20年慢慢走向死亡,原子彈爆炸恐怖的殺傷力和後果至今令人心有餘悸。

▲原子彈爆炸後將房屋建築夷為一片平地

因此人們一般把核武器視作可以毀滅人類文明的滅世武器。

繼美國人研製出核武器後,蘇聯也不甘示弱於1949年8月成功研製出原子彈,自此蘇聯人開始拼命擴充核武庫,截止到1960年,蘇聯已經擁有1605枚核武器了,但是核武器有保質期啊,過期的必須銷燬,這麼多的核彈如果白白銷燬了,那不是暴殄天物嗎?

▲手握巨量核武器的戰鬥民族,就腦洞大開,原子彈爆炸產生的能力這麼大,我為什麼不用他來給自然環境改天換地呢?

於是蘇聯人便制定了著名的旨在和平利用核爆的“第七號國家經濟核爆炸計劃”。

1965年蘇聯的“核平計劃”便第一次開展。

當時位於蘇聯境內的哈薩克斯坦塞米巴拉金斯克洲恰剛河周圍居住的人口因為處於內陸、氣候乾旱等原因,用水一直以來是個大問題,蘇聯決定用核武器炸出一個深水坑,然後引入水源,製造出一個巨大的人工湖,徹底解決當地用水問題。

▲核爆情景

於是在當年1月,一枚14萬噸TNT當量的氫彈被埋在塞米巴拉金斯克洲恰剛河灘下178米深處,伴隨著一聲怒吼,煙塵直衝5000米的雲霄,等到塵埃落定,一個百米深的大坑浮現到眼前。

經過簡單加工,一個直徑430米,總容量1700萬立方米的漏斗形水庫便形成了。

塞米巴拉金斯克洲恰剛河人工湖

▲蘇聯能源部長現身說法,在這湖裡遊一遊活到99

最關鍵的是,工程完成後,當地人對這個人工河保持懷疑的態度,認為輻射並沒有消除,當時的蘇聯能源部長聽聞這些質疑,直接前往了該人工湖,親自跳入湖中游泳,表明湖水中水沒有收到輻射,後來這位部長的身體也沒有收到輻射的影響,活到90多歲才離世?

那麼為什麼沒有收到輻射的影響呢?

(1)和平核爆是根據應用目的和安全需要,專門設計的核爆炸裝置,同時為了減少爆炸後進入人和各種生物的放射性核素,都是採用高聚變份額、低汙染的核聚變裝置。

(2)為了確保降低輻射,在選擇爆炸時要正確選擇爆心和核彈埋深,採取有效封堵等措施,儘量減少放射量的產生。這次核爆也是選擇地下爆炸的方式,有效減小了核輻射的發散程度,將核彈威力控制在了最小。

(3)核爆炸造成的核汙染不同於核電站洩露,他的核燃料燃燒充分,沾染危害更小,輻射的時間也很短。所以在本次核爆後,第二天,放射性沉降物的強度就降到了1毫倫/小時以下,不久後,就處於天然本底水平(15~20微倫/小時)以下了。

(4)最後水是最好的核輻射屏蔽體,的確放射性會有,但是水會有一定的淡化作用。


小油瓶侃歷史


儘管前蘇聯只存在了不到一個世紀的時間。但是蘇聯卻給世界留下了許多不可磨滅的記憶和難以忘卻的歷史。其中就包括蘇聯曾經用核武器來搞工程建設。這樣的創舉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今天,都是絕無僅有的突破和嘗試。



我們知道20世紀初,一個叫愛因斯坦的猶太科學怪才發現了上帝的秘密。愛因斯坦發現了質能轉換的方程。E=MC^2;促進了原子彈的理論成型,隨後愛因斯坦由於納粹德國的迫害輾轉多地最終加入到了反法西斯的美國。這使得美國在原子能領域的科研力量得到了加強。最終先於德國之前研製成功了原子彈。


1945年初,當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到尾聲之時,一種新型的超級武器在美國被秘密研製成功。隨後納粹德國的戰爭頭目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德國的首都柏林被美蘇英法聯軍攻破。世界範圍內的法西斯國家便只剩下了日本法西斯依然在做著最後的困獸之鬥。

當美國在太平洋戰場,取得節節勝利之時,當中華民族抗日統一戰線的軍民及各方武裝力量取得節節勝利之時,當蘇聯派出大軍出兵中國東北剿滅日本關東軍之時。美國將兩顆研製成功的原子彈投放在日本的本土之上,轟炸了日本當時重要的軍工業城市——廣島和長崎。


1949年,蘇聯也研製成功了原子彈,成為了全世界第二個能夠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國家。並且蘇聯在研製成功原子彈之後,為了能夠儘快的縮小與美國之間的差距而大肆的製造原子彈。短短几年的時間裡便擁有了2000枚原子彈。

但是原子彈這種核武器卻極不耐儲存,大約15年到20年的時間就要進行更換或者拆除。因此蘇聯為了能夠將這些原子彈的功效充分發揮。於是制定了“計劃7”即國家經濟發展中和平利用核武器計劃。也就是想要將那些即將到期的原子彈應用於蘇聯的基礎工程建設中去。這其中包括水利工程、地質勘探等等。


1965年,蘇聯為了解決恰剛河灘地區百姓飲用水問題而決定利用核武器爆炸修建一個人工水庫(人工湖)。當時蘇聯科學家選用的核武器爆炸當量相當於14萬噸TNT,爆炸點選擇在了地下178米處。當核武器被引爆之後,產生的蘑菇雲衝上了4800米的高空。隨後塵埃落下一個巨大的爆炸坑形成。經過工人們對這個爆炸坑進行了簡單修理之後,湖水被引入到人工湖之中,一個人工水庫就此落成。

由於蘇聯的科學家對爆炸所產生的輻射和汙染進行了嚴格的計算和精妙的控制,人工湖之中的核輻射和汙染物殘留處於正常值範圍內,並不會對人體造成核輻射影響。但是當時周邊的百姓依然不能夠放心飲用壺中的水,擔心原子彈爆炸之後的核輻射超標。



為了打消周邊民眾的顧慮,同時也為下一步利用核武器進行基礎建設鋪平道路。時任蘇聯主管部門的官員在眾目睽睽之下跳入水中,暢遊一番。這才打消了社會民眾對於核武器投入到國家經濟建設中的擔心。


珞珈山的貓


你好,軍武雜談為您解答:——因為核武器爆炸屬於快速反應,因此輻射消失得快。

太過專業的術語估計大家聽了也會覺得很無聊,我就用盡量通俗的話來進行解釋吧。

舉個白話點的例子,核武器就像一團麵粉一下子燃燒爆炸,在爆炸完之後,雖然還有殘餘的麵粉,但是剩餘的量已經微乎其微了。

而核洩露就像在一團麵粉中放了一個炮仗,麵粉雖然被炮仗炸開了,但是麵粉並沒有消失,反而擴散範圍更大了。

第一個例子對應的就是蘇聯用核彈造水庫和日本廣島核爆炸,因為反應快速且劇烈,在一段時間時候核輻射的水平就消失得差不多了。所以蘇聯的水庫能用,日本的廣島目前也還可以住人。

而切爾諾貝利事故和日本福島事故對應的則是第二個例子,因為相應的輻射物質並沒有反應完,反而藉助各種渠道擴大了覆蓋範圍,因此危害更大。對於這種輻射擴散情況,要麼等相應的輻射物質自然衰變完,要麼就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慢慢進行消除。

兩種方式都是得不償失的。


軍武雜談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這裡不得不感嘆,戰鬥民族就是戰鬥民族,在其他國家談核色變的時候,蘇聯人居然用核武器來造水庫。

1965年的時候,蘇聯在地下埋了一顆14萬噸當量的核彈。

引爆之後,地表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坑,由於使用的是鈾彈,所以相對而言輻射汙染就小很多。

而且很奇怪的是,到了第二天,核輻射汙染就降到了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

於是,蘇聯人灌水成湖,在上面造了一個水庫。

當時蘇聯民眾對此事議論紛紛,表示不敢相信這個事啊,無月也不敢相信。

老百姓不敢相信,政府就要出來給證明啊。

於是,噗通一聲,蘇聯的原子能部長跳進了水庫,在裡面向人們展示了自己的游泳技術,以此來向蘇聯民眾證明這個水庫沒有汙染。

這就是整個事件的始末了,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反正無月是不信的。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館


自從核武器被製作出來後,一直是人們、以及各個國家,大家都是談核色變,因為它太厲害也太恐怖了;因為核武器在開發的程度上難度較高,所以很多國家更是卯足了勁去研發,擁有了核武器也就擁有了一張保命牌,這是一個極其強大的武力威懾

核武器的威脅

核武器的威脅不僅體現在它的物理威力,體現在它給客觀物體所造成的傷害,而且還體現在它對於該地的遺留性傷害,這種遺留性的傷害便是輻射傷害,會對一些生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除此之外,如果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採取核武器的打擊,當核武器在那個國家爆炸時,會使得這個國家的部分地區產生較重的影響,較重的傷害。而且,核武器所釋放能量的速度可以在微妙的時間內,是正宗的快準狠。核武器在到達了目的地準備爆炸時,會在爆炸的周圍形成高溫,對周圍的空氣施壓然後便會產生較大的衝擊波,從而能夠損壞和破壞地面上的一切可攻擊目標。

正是因為擁有這樣的殺傷力,所以才會使得人們對於這樣的武器很是害怕,對於這樣的武器很是忌憚。

既然如此可怕,為什麼蘇聯可以利用核武器製造水庫?

雖然核武器是這樣的可怕,是這樣的讓人們害怕,所以各國締結了一個“條約”來限制核武器的使用,但是就關於這個條約來說,各國雖然利用核武器進行戰爭的行為被該條約限制了,但是如果正常的以實驗為目的、以不損害其他國家為目的的話,是可以正常的使用核武器去進行實驗的。正是如此,才使得在那個兩極對抗的時候,美國和蘇聯會頻頻的利用核武器做實驗。我們可以看一下各國使用的次數,就那個時期來說,美國一共利用核武器進行了二十七次的實驗,而蘇聯則進行了一百二十四次的實驗。

所以,就根據這些數據來說,雖然這些核武器是很可怕的,對人類具有毀滅性的打擊,但因為是條約所允許的,所以才會使得當時的美國和蘇聯,會利用核武器進行各種各樣的實驗。

蘇聯利用核武器炸成的不是水庫,而是人工湖

蘇聯利用核武器修建水庫,是其在一定程度上的實驗,正是這次的實驗成功了,使得蘇聯在利用核武器來製造人工湖泊、製造人工水庫的路上越走越遠。

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時候,蘇聯曾經利用核武器炸出了一個人工蓄水湖,而這個湖製造出來的初衷,便是為了能夠解決附近的需水問題,解決附近的用水問題。但是當時很多人對於核武器還是有一種恐慌的心理,人們都不相信這個利用核武器製造出來的人工蓄水湖,是可以正常使用,當中的水是可以正常飲用的。為了解決大家這樣的疑惑,“據說當時蘇聯負責該方面的高官,直接脫掉了衣服,跳入到了這樣的一條湖泊中進行遊泳。”可就另一種說法來說,當時是沒有什麼蘇聯高官跳入湖中游泳的歷史記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報道,其實是為了使當時的居民們能夠放心的去使用,放心的去飲用當中的水,畢竟每一顆核武器的爆炸,都是該國政府的經費在燃燒,政府可不能讓這次的行動達不到本來所期望的效果。

之所以蘇聯政府敢於讓人民群眾們去飲用和使用該人工湖泊中的水,那是因為他們很有自信的利用人工科技,合理的控制了該核彈所釋放的核輻射,說的白點,就是當時核彈的爆炸,是在人工可控範圍之內的,也正是因為如此,才使得當時湖泊的核輻射影響被降低到了最小。

但是大家要知道,將核輻射降低到了最小,並不是說沒有任何的影響,即使在人工的可控範圍之內,對於該人工湖來說,當中還是有輻射的。


木劍溫不勝


我們通過廣島,長崎的兩場核爆知道了核武器的恐怖,作為人類目前為止最大殺傷力武器的存在,除了衝擊波的傷害之外其核輻射的威脅是持久的,切爾諾貝利的核洩漏影響了整個地區。超過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離。前蘇聯官方的報告表示,約60%受到輻射塵汙染的地區皆位於白俄羅斯境內。經濟上,這場災難總共損失大概兩千億美元(已計算通貨膨脹),是近代歷史中代價最大的災難。二戰之後的冷戰對峙中,美蘇兩國的軍備競賽使得雙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美國1940年以後的核軍備競賽共花費5.8萬億美元。

這是一個天文數字,前蘇聯在核軍備上的花費沒有具體的數字,但作為冷戰時期主要競爭國之一,競賽的費用是不能少的。美蘇在冷戰中慢慢的認識到,這太費錢了,在這麼競賽下去恐怕經濟都會被白白消耗掉,於是雙方便不得不坐下來和平談判核裁軍的事宜。這些最後需要被消除的核彈,被用來爆炸做核試驗的數據也是做,也可以順便用來做一些個和平建設,前蘇聯利用核爆來建設水庫、運河、勘探石油、建造水壩、油井防火等方面可以說是高度發揚了戰鬥民族的精神,這真的很蘇聯。

也不白白引爆,做一些生產工程的建設還真的好用,一點也不麻煩。什麼難搞耗時的大工程,沒有是一顆核彈搞不定的!美國蘇聯方面有許多和平利用核彈的試驗與工程,但一直未見有關於和平利用核彈方面的報道,這是因為受到了《核不擴散條約》與《核禁試條約》談判的影響,在96年簽訂的《全面核禁試條約》中,從未提及和平利用核爆炸,這樣在美蘇很多人眼中核爆的方式也轉變成為了和平利用方面,軍用與和平利用的界限也變得十分的模糊。

但有一個特別大的疑問就是,核輻射的問題該怎麼處理,1965年,為了解決塞米巴拉金斯克州恰剛河灘地區的供水問題,蘇聯軍隊使用核彈實施地下爆破,威力大約為14萬噸TNT。在爆炸瞬間煙塵高達4800米,含有以Co-60為主的放射性沉降物約20%。 煙塵散去,一個百米深的大坑逐漸出現,只需要簡單趕趕工,一個直徑430米的漏斗形水庫便成型了。由於是地下核爆,輻射問題也被水這樣的天然屏障所阻隔,不否認有核輻射的存在,人們仍然擔憂核輻射問題,蘇聯核能部部長斯拉夫斯基給出一個滿分答卷:他毫不猶豫地跳入新修建的水庫游泳。

但輻射物質是隨核爆產生的,在怎麼控制核輻射也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當下和平利用核彈的強大阻力。其實之後的好多個和平利用核彈的項目都因為輻射問題被叫停,所以,在和平利用核能的路上,我們依然保持著一顆敬畏之心!


歷史君觀


為啥爆炸核武器的問題也寫在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裡面了呢?大家都知道《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是一個防止核擴散、推動核裁軍的國際條約,但真心建議大家閱讀下《條約》全文。

在《條約》第五條是這樣寫的:

每個締約國承諾採取適當措施以保證按照本條約,在適當國際觀察下並通過適當國際程序,使無核武器的締約國能在不受歧視的基礎上獲得對核爆炸的任何和平應用的潛在利益,對這些締約國在使用爆炸裝置方面的收費應儘可能低廉,並免收研究和發展方面的任何費用。無核武器的締約國得根據一項或幾項特別國際協定,通過各無核武器國傢俱有充分代表權的適當國際機構,獲得這種利益。就此問題的談判應在條約生效後儘速開始進行。具有這種願望的無核武器的締約國也可以根據雙邊協定獲得這種利益。


簡單的說就是核爆炸(原子彈和氫彈)可以以和平目的使用。

有了這個條約的許可,美蘇兩個國家共計進行了151次和平目的的核爆炸。大家所一天到晚談的“用核武器炸出水庫”的段子其實只是這151次核爆炸中的一個而已。


咱們先擼一下這些和平目的的核爆炸,其中:美國進行了27次,蘇聯進行了124次。主要爆炸目的為:建造水庫、建造運河、建造攔河壩、增加石油產量、建造巖洞空腔、增加天然氣產量、深沉地質勘查、滅火……


其中美國和蘇聯一共利用核爆炸炸出了大大小小的“11個湖泊”和“3條運河”。所以說核爆開湖並不是多稀奇的事情。


但要說的一點是——被核彈爆炸產生的湖泊最大的是查干湖,直徑400米深度100米,是利用一枚14萬噸的氫彈進行淺表爆炸所形成的人工湖泊。

這個湖的大小其實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大。


同時,也沒有什麼蘇聯原子能部長下湖游泳的歷史證據。

所謂的“原子能部長斯拉夫斯基”,其實是沒有的事,“斯拉夫斯基”這個人的名字是不存在的。這個信息其實是假的!


由於當年的核試驗過程中,放射性物質並沒有得到完全處理,至今這個湖內的鈈含量還超標10000多倍呢!


軍武數據庫


額,用核彈炸水庫是上世紀蘇聯“國家經濟發展計劃”中包含的核武器用於民用工業發展建設中的其中一個典型事例,這種類似的“核武器轉民用”的例子蘇聯在上世紀可做了不少,在“計劃7”(國家經濟發展中和平利用核武器計劃)中總共進行了115次核爆炸,其中幾個次數較大的包括:39次核爆用於地質勘探、25次核爆炸用於石油和天然氣的開採以及22次核爆炸用於在地下建造天然氣存儲倉,除此之外,滅火、開礦等民用建設方面都用到了核彈,其實除了蘇聯之外,美國的“犁頭計劃”(Project Plowshare)也是和平利用核武器的典範。

▲核彈滅火

言歸正傳,為什麼用核武器炸水庫、開礦等民用作業時不用考慮輻射影響呢?這個應該是跟輻射的劑量有關,首先我們要清楚核爆後的主要輻射來源是什麼?核爆之後的輻射主要來自於核材料裂變後的放射性產物,不管是氫彈還是原子彈,主要輻射殘留就是裂變產物,為什麼?因為氘、氚熱核反應後的產物是氦原子核,這玩意不是放射性元素,不會釋放輻射,現階段的氫彈在爆炸後之所以也會有輻射,是因為用到了原子彈來當起爆的“扳機”,以及次級反應外殼裡有鈾-238,在高能中子的作用下,鈾-238同樣也會發生裂變(但不發生鏈式反應)。因此,不管是原子彈還是氫彈,爆炸之後的輻射殘留都是來源於裂變產物。


▲氘氚熱核聚變反應簡圖

那麼,核裂變之後的產物有哪些呢?總數有20多種,原子質量數在86~107和131-148這兩個範圍,但是主要對人的主要危害產物則是有這5种放射性元素:銫-137、銫-134、鍶-90、鍶-89和碘-131,如下圖所示,至於其他的元素,要麼是含量太少、要麼是壽命太短,亦或者是放射性強度低(比如α輻射)。
▲主要裂變產物

為什麼說圖中的這幾種放射性元素是核爆後主要的放射性危害?原因如下:

1、碘-131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容易富集在人體內部(裂變產額以及衰變能相對較低);

2、銫-137和鍶-90的的裂變產額佔比大,核爆後產量更多,半衰期相對較長,以及放射性粒子的能量更高(看錶中的“衰變能”那一欄);

3、銫-134和鍶-89半衰期相對較短,屬於短壽強放射性元素,輻射危害的時間更加擊中。

因此,在核爆之後,主要的輻射危害就來源於這幾種元素。

▲所有裂變產物

但是在這幾種放射性元素中,碘-131、和鍶-89的半衰期很短,是以天來計的,銫-134的半衰期也只有2年。前面提到,半衰期短的放射性元素,壽命就越短,放射性危害就越集中,而關於元素的半衰期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每經歷一次半衰期,宏觀上該元素的基數就變為原來的1/2。所以,對於碘-131來說,8天時間一過,就有一半基數的碘-131衰變成了其他元素,時間越長,碘-131的含量就越少,等十天半個月一過,放射性沉降裡的碘-131可能都已經衰變的差不多了,鍶-89的半衰期有50天,所以,可能需要好幾個月的時間來讓他衰變,至於半衰期2年的銫-134,其輻射危害的時間則是長達好幾年。

▲核彈炸出來的水庫

其實在這些放射性元素中,最麻煩的還是銫-137和鍶-90,半衰期有幾十年、放射性粒子能量強、裂變佔比高,並且跟碘-131一樣,也容易進入人體潛伏,因此,核爆過後,在放射性汙染的核心區域,起碼在幾十年內是不安全的,想要等銫-137和鍶-90這兩種元素的輻射強度降低到安全的程度,起碼需要半個世紀以上的時間。至於蘇聯核爆水庫之後,核工業部長親自下去游泳並沒有遭到嚴重輻射這個問題,應該是輻射的劑量太小,首先,當時用來炸水庫的核彈只有14萬噸TNT,水庫炸出來後,也要等到蓄滿水才能去游泳吧,在這段時間裡,像碘-131、鍶-89這兩種放射性元素可能已經衰變的差不多了,至於其他三种放射性物質,對於數百萬立方的水庫來說,濃度太低了,單純遊個泳應該不會造成嚴重的輻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