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这里有必要根据英文把《升华之夜》翻译一下。

升华之夜


两人在突兀而寒冷的树林散步

月光注视着他们,他们注视着月光

月亮爬过高耸的橡树

只有黑色的树枝划破苍穹

没有彩云遮蔽天空的月亮

传来女人一声话响

我怀着的孩子不属于你

在你身边徘徊,我感到自己的罪戾

我再也不能相信幸福

因为我已玷污了自己

我曾那么渴望生命

渴望做母亲的责任和欣喜

于是我颤抖着把自己投进一个陌生男人的怀里

还以为主会庇护我的渴望

可现在,生活开始了它的复仇

因为,我现在遇见了你

她踉踉跄跄继续向前

她仰头眺望,月亮正紧随着不放

她的目光暗了下去,淹没于月色的光

此时传来男人的声响

别让你怀着的孩子成为灵魂的负担

看吧!宇宙间一片微光在闪耀

这里的一切都光辉灿烂

你与我在冰冷的海洋上飘荡

可一股共同的暖流在我们之间荡漾

从你到我,从我到你

于是那陌生的孩子也不再陌生

你将为我怀着那孩子,因为那也与我血肉相连

你为我带来荣耀

你把我也变成孩子一般

他环起她渐隆的腰身

他们在微风中相吻

他们在暮色中散步

夜空明净而高朗


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此刻推荐三个版本的《升华之夜》

其一,六重奏原版,由茱莉亚四重奏、中提琴家Walter Trampler 、大提琴家马友友演绎。

其二,勋伯格后来把这首六重奏改编成了弦乐曲,推荐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的演绎,DG(476 2201)。

其三,勋伯格曾授权Eduard Steuermann(1892-1964)改编成钢琴三重奏版,由Altenberg Trio Wien钢琴三重奏演绎,Challenge Classics CC 72092版。这里着重推荐六重奏原版,改编成乐队后,音乐变得浑浊、嘈杂,失去了原先的清朗雅致;而三重奏却显得太过单薄,少了层感染力。

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如果说通过《升华之夜》就开始接受并喜欢上了现代音乐,那过于武断了!因为毕竟那是勋伯格早期的作品,那时候他还没有发明无调性和十二音列,还深受瓦格纳和勃拉姆斯的影响呢;但那毕竟还是勋伯格,跟莫扎特、贝多芬的音乐早就大相径庭了。

如何面对现代音乐呢?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贾达群先生的一席话或许能帮你打开心结:西方古典音乐到了瓦格纳时期,已经发展到顶点。作曲家再写不出比前人更新、更好的旋律了。所以需要找到一条新路——那就是勋伯格。他开启了现代音乐大门,作曲家从此不必再被传统音乐规律所束缚,在作曲时得到了极大的自由。所以听现代古典音乐,必须用不同的“耳朵”听,因为现代音乐是用不同于古典音乐的“语言”来写的。现代音乐表达的是声音的复杂变化,需要很高的智慧才能制造出与众不同的音响效果……

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这像极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音乐是否也是一座三重楼呢?

第一重,旋律-歌唱的音乐

第二重,情感-哲学的音乐

第三重,智慧-回归的音乐

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的音乐基本上是用旋律打动人的。比如莫扎特、贝多芬,他们大量的作品都富有歌唱性,即便是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和重奏的主题,都能哼唱出来。大多数人都能听得懂,喜欢听。这是不是音乐的第一重?

到了贝多芬后期,他的《第29钢琴奏鸣曲》实际上已经不怎么讲旋律了,我们需要换一副新耳朵才能听懂,因为你听不到优美、有歌唱性的旋律,你听的是一种情绪,一个哲学思考,一种被音乐所渲染的气氛所共情。贝多芬之所以是“乐圣”,因为即便生活在古典、浪漫的交界时,他最后的那些作品都可以超越时代所限,达到了浪漫主义后期才真正够到的高度,这种第二重“情感-哲学”的音乐,要真正到了勃拉姆斯、瓦格纳的时代才正式登场。勋伯格的《升华之夜》也属于这一类。

音乐“三重楼”,你在何处观?赏析《升华之夜》(下)

最后一重音乐,就是贾教授说的“最高形式的音乐”。这里别说旋律,甚至连情绪都不考虑。创作者关心的是寻找到一条拓荒的路,一个能凿出曙光的方向。或许这就是如今音乐学院作曲系的教授和学生们能如此幸运地爬上第三重的意义——钻进音乐的象牙塔尖里,其乐融融。

在这座音乐大厦里,如今的你身处第几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