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總丟三落四?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提高孩子的條理性

相信不少家長都會遇到孩子忘帶作業的場景,明明睡覺之前千叮嚀萬囑咐,但第二天還是忘記了。孩子嘴巴上答應得挺好的,可是轉頭又給忘了,做事情也沒有一點條理性,讓許多家長也是頗感無奈。

我有一個朋友的孩子就是丟三落四的典範。每天上學之前,朋友就得再三檢查有沒有忘帶家庭作業什麼的。上學前還有媽媽檢查,可好幾次放學回來,還是發現孩子忘記把作業本從學校裡帶回來了。提醒一次兩次還好,可老是這麼下去,也不是個辦法。

有些父母會覺得是孩子故意不帶的,其實這真的是誤會孩子了。心理學家格林·艾薇在研究中發現,孩子行為的混亂屬於心理上的“條理性障礙”,是有辦法解決的。


孩子做事總丟三落四?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提高孩子的條理性


那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孩子會產生“條理性障礙”呢?

第一、同時應對多項任務時選擇性困難

有的家長過於追求完美與效率,會習慣性地要求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老師佈置的各項任務。這個要求本身沒有什麼問題,但對於孩子來講,他就會陷入苦惱,不知道自己應該先做哪個。看看這個也想寫,看看那個也想做,結果到頭來,哪個都沒有完成,還白白浪費了時間。曾經有一項研究表明,孩子直到十六歲之前,控制行為和條理性思考的前額葉皮層的發育程度都還不是很完全。通俗一點來說,你的孩子有可能數學邏輯思維縝密,但整理圖書的能力相對來說會比較薄弱。如果爸爸媽媽一味地將過多的關注力放在他不擅長的地方,很有可能會讓孩子產生一種無力感,時間久了,也就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對立情緒。


孩子做事總丟三落四?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提高孩子的條理性


第二、家長的過度干涉

有的家長並不能理解自己的孩子為何做事會如此無序,一著急就想把自己的經驗灌輸給孩子,比如說孩子睡覺前收拾東西比較慢,有些家長會一邊催促孩子快一些,一邊還會動手幫孩子收拾。雖然這樣的行為看似是解決了當下的問題,但其實對於孩子的長遠發展來說,並沒有好處。如果孩子做不好的事情,統統由家長代勞,那麼對於孩子來說,成長也就失去了意義。時間久了,還會導致孩子漸漸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變得過於依賴父母。過於依賴父母的孩子在面對突發狀況時也通常會覺得束手無策。

第三、普遍睡眠不足

很多孩子除了需要完成老師佈置的任務之外,還會被父母帶去學習其他額外的課程。孩子為了應付各種課程,睡眠就會嚴重不足。睡眠的不足就會讓孩子出現反應遲鈍,做事丟三落四的問題。

既然我們已經知道了孩子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作為家長的我們又該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克服呢?


孩子做事總丟三落四?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提高孩子的條理性


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呢?

第一、創建積極基調

家長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調整看待問題的角度,在語言和行為上轉換為積極的方向,這樣才能減輕孩子的心理壓力,讓孩子能以更平和的口吻接受父母的建議。

第二、保持平常心

此外,家長儘量不要把攀比的心態帶到教育孩子這件事情當中。尤其是在參加完家長會之後,有些父母會將自家孩子的成績跟其他家庭的孩子進行比較,往往會在言語中透露出對孩子成績的不滿。這種做法會很打擊孩子的積極性,因此還是需要父母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才能慢慢引導孩子走向更為陽光的康莊大道。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說過:“在充滿信任和讚賞的環境中,人們容易受到啟發和鼓勵,自我認知良好,行動的積極性也越來越高,最終做出好的成績。”

除了創建積極基調之外,為了讓孩子能夠更快地克服“條理性障礙”,今天還要跟各位家長分享一個法則:四象法則。

四象法則是由著名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一個重要理論,這個法則將需要處理的事務分為四類:緊急而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不緊急不重要這四種。緊急而重要的事情需要孩子優先處理,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可以讓孩子一步步來完成。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有時候需要家長的幫忙,來幫孩子辨別是否就需要現在完成。不緊急不重要的事情可做可不做,全憑孩子的興趣而定。


孩子做事總丟三落四?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提高孩子的條理性


在日常生活中,還有哪些操作方法值得我們借鑑呢?

第一、充分掌握好四象法則

對於患有“條理性障礙”的孩子來說,在一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家長先告訴孩子需要先做什麼然後再做什麼。但是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要讓孩子同時去完成兩個以上的任務,這會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要等孩子把一件事情完成之後,再完成下一個小任務,這樣能讓孩子慢慢體會到因為有序處理事務而產生的愉悅感。俗話說得好,熟能生巧,等到孩子熟悉四象法則之後,家長只要在旁邊告訴他需要做的所有事務就可以,其他的就讓孩子自己去安排。

第二、建立規律的作息制度

家長應該根據實際情況,比如家庭條件,孩子的年齡特點等等,把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幾項任務的時間點都給固定下來。規律的作息才是孩子能夠有條理地去做事情的重要前提之一。

第三、以身作則,做好榜樣

在家庭教育當中,父母才是影響孩子最深的那一群人。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其實孩子都看在眼裡。比如說不少父母要求孩子必須9點前睡覺,但自己卻經常熬夜。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覺得“為什麼我就必須要9點前睡覺,爸爸媽媽卻老是很晚才休息,這不公平。”這種前後不一的行為也不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孩子做事總丟三落四?巧用積極基調和四象法則,提高孩子的條理性


教會孩子有條理地去處理事情,歸根結底還是要從父母做起,只有孩子體會到了父母的用心與愛意,才能讓他們不懼艱難,勇敢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