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你讀過最孤獨的詩詞是什麼?

電影基本法


如是觀: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講的,是孤單,而不是孤獨。

孤單,是外在。一種在外表現。

孤獨,是內心。一種心裡狀態。

一個人獨處,你可以說他孤單,可他並不一定孤獨;

反過來說,一個人孤獨,可她身邊,可能有許多人熱情的圍繞著。

那麼,如是觀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最孤獨的人生。

寫出的最最孤獨的詩句的人

就是

屈原。

不妨同如是觀一道,再重讀他的幾篇經典。除了才華,清高,憤懣更是滿紙要命的孤獨。

不信?

隨便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

楚國廟堂人才濟濟,屈子卻沒有感受到溫暖。


如是觀


我認為最孤獨的詩是《枯樹賦》,而今天是毛澤東主席逝世43週年,今天就以這個問答,寫一下庾信的《枯樹賦》這首詩如何體現毛澤東主席的孤獨和悲傷的。

第一次毛澤東主席讀《枯樹賦》是在1951年,彭老總從朝鮮回北京向主席彙報朝鮮戰場情況時讀的。



當彭老總彙報完工作後,帶著內疚的心情準備說說岸英犧牲的事,“主席,我要向你負荊請罪,我沒有照顧好岸英,他……”“岸英怎麼了?!”毛澤東主席隨口就說,隨後一愣,繼而擺擺手說:“莫講羅!”起身走到窗前,望向窗外。

彭老總接著說,“主席,我沒有照顧好岸英,對不起主席。”毛澤東主席說:“你莫講羅,打仗哪有不死人的,不能因為是我毛澤東的兒子,就當做了不起的大事……”

在彭老總走後,主席一直在窗前站著,過了許久望著窗外的柏樹,吟誦起《枯樹賦》,“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譚;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隨後,主席有點內疚的說著:“開慧,岸英和你一樣,是為革命,為人民犧牲的,人民將永遠懷念你們……”

第二次讀《枯樹賦》發生在周恩來總理和朱德委員長去世後,以及主席健康狀況惡化的情況下。



有很多人誤解主席不參加周總理追悼會,據主席身邊工作人員說,主席審閱總理悼詞時,兩眼不停流淚。而此時的主席兩隻腳腫的像饅頭,鞋子無法穿,兩條腿已腫的無法站立,身邊工作人員都能感覺到主席很想送老友最後一程。

看到老戰友一個個離去,主席心裡是孤獨和悲涼的,就在這種情況下,躺著病床上的主席讓張玉鳳給他讀《枯樹賦》,張玉鳳慢慢讀了兩遍,主席讓張玉鳳聽他背誦《枯樹賦》,病床上的毛澤東主席用虛弱的聲音一字一句吟誦著,“此樹婆娑,生意盡矣!……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樹猶如此,人何以堪!”

毛澤東主席兩次都是在悲傷情況下吟誦《枯樹賦》的,一次是白髮送黑髮人,第二次是與並肩戰鬥一生的戰友離別。

在最後病危階段一遍遍吟誦《枯樹賦》,我們不知道主席是否在回顧一生走過的路,是否在擔心中國的未來,但從中體會到了一代偉人最後一刻的悲涼和孤獨。


火炎炏焱燚水淼


毛主席作於1975年底的《訴衷情》:

當年忠貞為國愁, 何曾怕斷頭? 如今天下紅遍, 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 身軀倦, 鬢已秋; 你我之輩, 忍將夙願, 付與東流?

有一種孤獨叫做精神上的孤獨。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這一句的靈感,大約來自於陸游的《訴衷情》: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誰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作此詞時,距毛主席逝世還有不到一年的時間,雖然暮年的主席仍然雄心萬丈,但他心中明白得很,人總要服從自然規律的,當年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的風流人物,而今也垂垂老矣。

毛主席不忌諱談死亡,1975年,他在閒聊時對護士說:“我在世時吃魚比較多,我死後把我火化,骨灰撒到長江裡餵魚。你就對魚說:魚兒呀,毛澤東給你們賠不是來了。他生前吃了你們,現在你們吃他吧,吃肥了,你們好去為人民服務。這就叫物質不滅定律。”

雖然毛主席對生老病死看得很淡,但他意識中中國革命的前途讓他始終難以割捨,隨著人到晚年,真正能夠對話的當年的戰友已經寥寥無幾,真正能夠體會他的理想的人又有幾個?然而他所向往的國家民族的前景,卻尚未實現,毛主席內心的孤獨,又有誰能讀懂?


每日一段歷史


目前為止,看到的兩首最孤獨的詩詞,一個來自毛主席,一個來自民族英雄岳飛。

毛主席的那首,即是1975年底寫的《訴衷情》小令,不到50個字,字字戳心:

當年忠貞為國愁,何曾怕斷頭?如今天下紅遍,江山靠誰守?

業未就,身軀倦,鬢已秋;你我之輩,忍將夙願,付與東流?

此時的毛澤東已經82歲高齡,建國也已經26年,革命的初心,未來的命運,始終是詩人縈繞心頭的問題。波瀾壯闊的一生,到了這個時候,什麼都是風輕雲淡了,所執著的,無非國家與人民。山河的顏色。而放不下的擔憂,又能找誰說呢?據說這是一首寫給周恩來的詞。然而總理此時,已是重病纏身了。

聯想到主席晚年極愛誦讀庾信的《枯樹賦》:“昔年種柳,依依漢南。今看搖落,悽愴江潭.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心境何等的相似。歲月無情,催人衰老,自然規律讓人無奈、感傷。那種勁健蒼涼,憂深憤激,如出一轍。

民族英雄岳飛,屢次抗金,戰績輝煌,卻屢遭投降派掣肘,一次次功敗垂成,一曲《小重山》,同樣的英雄寂寞。

小重山(宋)岳飛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絃斷有誰聽?

全詞低迴頓挫,心情之憂鬱苦悶,何人可說呢?

<strong>


詩詞桃花源


獨釣清風,為你分享——最孤獨的詩詞:

一、相識滿天下,知交無一人。

二、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三、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四、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

五、落葉他鄉樹,寒燈獨夜人。

六、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七、亂山殘雪夜,孤獨異鄉人。

八、君似孤雲何處歸,我似離群雁。

九、舉酒獨醉,飲罷飛雪,茫然又一歲。

十、渺萬里層雲,千山暮雪,隻影向誰去?

十一、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十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

十三、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

十四、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

十五、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十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十七、青燈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溫。

十八、今夜燈前形共影,枕函虛置翠衾單。更無人與共春寒。

十九、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二十、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獨釣清風


毛主席佑我中華。您老人家放心。現如今江山紅遍。民族國泰民安。華夏繁榮昌盛。





用戶3810486192986


最孤獨莫過於巜訴衷情》是毛主席這個偉大的革命者孤獨的內心表現。是對未完成的事業的擔憂、衛星上天,怕紅旗落地。人民重受二薦罪再吃二遍苦的內心讀白。

為什麼中國會有前後兩個二十八年的偉大時代?正因為他個人的孤獨,換來的是人民幸福國家強大。他比常人早看五十年。這是任何孤獨者所無比擬的最高尚的革命情懷。


手機用戶64454348633


我讀過的最孤獨的詩詞是毛主席的“橈橈者易折,皎皎者易汙,陽春白雪,和者蓋寡,盛名之下 其實難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明鑑則無徒。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世無英雄逐使豎子成名。………………。時至今日,毛主席離開我們已經43年了,問世間,還有誰能懂毛主席那卓爾不群的蒼涼心情?…………………………………………。


手機用戶7086305188


一生只有為民心

難與家人享天倫

上下兩代無顏對

天地之間不凡人

《領袖》


追賦


“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是孤獨,夠孤獨的,但我認為真正稱不上“最”,因為背後還有很多親朋,只是此時此刻不在身邊而已,有時只要打個電話,他們彷彿就在身邊,這種孤獨,也就只是一種心境!

真正的孤獨是一種無奈,是一種被迫,是一種無助,是一種連思念也沒資格擁有!

請看李白的《月下獨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不愧是詩仙,“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真乃千古名句,但要說孤獨,李白真談不上孤獨,更多的是政治上失意。據李白傳記載: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是為"酒中八仙人",李白當時還是很有些朋友。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 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的作者是宋代李清照,詞牌是《聲聲慢》,這首詞描寫的是李清照經歷南渡和丈夫去世,這種孤獨真是痛徹骨髓,“尋尋覓覓”又“尋尋覓覓”,只有在記憶中去尋覓朝夕相處丈夫的影子!多麼的孤獨!多麼的無助,但尚有可思可想者也!

紗窗日落漸黃昏,金屋無人見淚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滿地不開門。

這首詩的主人,是一位幽居深宮的宮娥:她獨自透過紗窗看著日落;獨自流著眼淚;獨自看著梨花的彯零滿地!

這才是一種無助和無奈,是誰剝奪她們的自由?是誰剝奪她們的青春?從早上到黃昏,從春初到春暮,默默流淚,就是眼淚流乾了,不要說有人憐惜,連看見的人都沒有!

而且就連思念的這種記憶都被人為地剝奪了。她們是真孤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