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的開創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

小任淺談史


引言:

開皇九年(589)隋平陳,結束了中國自西晉末年以來近三百年的政治分裂局面。隨之而來的就是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舉措)。

頒佈《開皇令》,定官制,頒佈《開皇律》,行律法,更是一掃前朝數代任人為“貴”,繼任為“親”的選官制度,一舉廢除此前以九品中正制選官的“惟親”制度,為此後數千年國家選拔人才的制度科舉制,打下堅實的基礎。

說起科舉制,大多給人們的印象都十分“不好”,大概是因為從科舉制開創之初,側重的政治意義高於實際選拔人才的意義,以及後續歷朝歷代不斷“改革”之後,逐漸使其形式越發僵化,最後至明朝中後期“固定”為臭名昭著的“八股文”,更是把這一令人詬病的選拔模式一直延續至今日的制式“考試”。

要客觀地說科舉制的開創有什麼意義與影響的話,可以從其開創的“源頭”之因,“運行”的意義之果,與延續至今的影響三大方面來論述。


“二世而亡”的隋朝對“全世界”最偉大的貢獻——科舉制

首先,要知道中國古代一直算是封建社會,從表面上看,皆以皇權為“最高”統治,所以從使用的政治制度上來說,就是集權專制制度,而其中最重要的統治“基石”——選官制度,就是強化皇權的“最佳”體現。

“最早”周時的貴族實行的是“分封制”,後到了秦統一之後,出於“需要”短暫使用的“九轉軍功制”,鑑於當時的戰亂,此制度還算是一種平民“公平”的“進入”或晉升為官的方式,可惜秦朝的二世而亡,且“建國”後大多處於非戰時,所以此制度“無用”。

到了漢時,用地是察舉制(也就是所謂的舉孝廉、茂才,以及“太學子”等。)看似“公平”,畢竟為賢人“推舉”,但實則這些所謂選出來的“官”的背景,依舊是各地方的豪強、士族的族人,對皇權的集權統治而言,非但“無用”,且與之抗衡。

曹魏時期開始進一步改革,實行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在“律”的實際層面上,給予了累代“大”士族天然的“貴族”地位,尤其延續到晉時,世家大族們更是大有“權傾朝野”之勢,就是所謂的“上品無寒族,下品無士族”的真實狀況,如較為著名在淝水之戰一舉打敗苻堅的王、謝兩族正是此制度的最佳代表,甚至可以說到了後期成為各個政權的“實際”統治者。

於是,有見於此現狀,後續取而代之的隋朝,文帝一改此風,開創至今延續的選拔人才制度的前身——科舉制(一般認為“開創”時間為大業元年‘605’創立、開考進士科。),可以說此舉正是奠定了後世千餘年曆朝歷代都沿用的選拔人才的制度。

(PS:或許是因為開創科舉制,在2000年文帝楊堅被入選為世界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一百人之一。)

由此制度的確立,才是真正的使得一般“平民”(嚴格來說,此時期能“讀書”的皆為士族、地方豪強階層)有了穩定且“最”公平的“進入”和晉升官場的通道,尤其是看似“死板”的進士科,更是成為後世歷朝歷代選拔人才的“唯一”制度。


王朝永更迭,科舉永不變

雖然隋二世而亡,並沒有在實際上發揮出科舉制的作用與意義,但是在評價一項制度的好與壞,最重要“看”的點就是其存在的“壽命”長短,誠然,並非所有存在時間長的制度皆為好的制度,但是所謂“存在即是意義”,一項制度至少總體上看,是“好”多於“壞”,那麼就有其存在的理由。

可以從此制度後續延續到清後期,光緒下令廢除(1905年)之間,無論朝代如何更迭,朝廷永遠不變使用此為選拔人才的制度,由此就可以看出,此制度“光輝”的一面。

如之後唐代隋,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的“內容”,分為明經和進士兩科,以及“解試”和“省試”兩級,內容也開始分為“帖經”(可類比為填空)、“試策”(相當於考察關於治國之道的論文)、“文才”(也就是詩賦等)。

如此就是進一步把整個官員系統的選拔的“階層”下放至較低的官宦人家,(唐時,少部分中、低官宦人家也慢慢有了“讀書”的機會。)對比隋時,算是真正把此制度“確立”下來了。

隨後的宋時,科舉制一度因為國家重文輕武的國策,而使之達到巔峰,算是真正的“全體”平民考科舉的時代,且因為此時的百姓生活大多較為富足,而如文官、士子們的地位也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見”的地步,如此大大刺激了下層平民的積極性,於是科舉制不看“出生”的公平性和廣泛性才由此體現。

當時如真宗親作的《勸學篇》:

“當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神宗時汪洙作的《神童詩》: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皆顯示了宋時科舉制的“發達”與廣受“歡迎”之像。

到了明時,舉多代之力皆不遺餘力地不斷去“完善”科舉制,到最後以“八股文”固定科舉制的內容為止,就此徹底“完善”了科舉制選拔模式,科舉制的意義與影響就此達到巔峰,直至清時的由盛而衰,後被“消滅”。


“全世界”最公平且有效的選拔人才的方式——科舉制

當然,任何一種制度,尤其是關於整個國家選取“基礎”管理的官員的選拔人才的制度,都不可能是絕對“完美”的,凡是有利就有弊,科舉制也是如此,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但總得來說,還是利大於弊,才會使後世歷朝歷代繼續沿用。

換句話說,科舉制的影響之所以延續千年經久不衰,其意義與影響就有見於科舉制選拔人才的“效果”。

1. “階級”永存,相對“公平”

首先,要承認,即使在現今這個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所謂“階級”,依舊存在,只不過從前是“地位”(如家族背景),現在換成了“身份”(社會“職能”)。

那麼在皇權集權的專制統治社會中,從科舉制的基本“規則”來說,或者話句話,從理論的角度看,科舉的規則一旦確立,其對每一位考生都是公平的且被平等對待的。

雖縱觀歷朝歷代的帝王和“官場”,貪腐大多難以避免,也時有弊案發生,但就大多數歷史史料的記載而言,每每舉行科舉制的“科場”相對其他“地方”而言還算是一塊“淨土”所在,即使每有弊案顯,幾乎都是“血流成河”的,尤其對於懲戒方面是極嚴苛的。

如嘉靖二十三年的甲辰科舉弊案,即使當時涉案當事人位居當朝首輔(翟鑾位居首席大學士。),嘉靖帝聽聞依舊大怒,並下令懲處涉罪案犯十餘人,甚至錄取授職的“學子”們都要追查到底,或削職為民、或杖責、或發配充軍、或降職原充地方官的皆有。(看似這些懲處“不重”,但要知道嘉靖帝是位一心“修仙”連朝政都不理的皇帝,使其大怒的事情很少。)

由此可見,不管怎麼說,科舉制在歷朝歷代的大概率來說,都是極為公平的一種“全民”選拔人才的方式,也為後世“公平”的考試提供基礎的參考藍本。

2. 不選“有才”的,選“有用”的

歷來如“八股文”也好,還是最初設置的進士科的“帖經”考試也好,用此類較為“死板”的固定內容和格式,作為科舉的考試“試題”,都備受“學子們”的詬病。


但從實際上看,不管是“最初”的隋時,還是後續的歷朝歷代,科舉的重點還在於如“試策”(或稱為策義、策論等。)般考察“學子們”經世致用的治國之策地“論文”。

那些為後世“可惜”的,諸如李白、唐伯虎等“大才子”的紛紛落馬,就並非是科舉制的不公,而是因為他們或許詩詞歌賦有“大才”,但就實際“有用”的治國之策卻“不行”。(如唐伯虎那一屆就涉及“弊案”,於是被罷落。)

正如明正統時期的于謙,雖為官宦人家出生,但傳至他時,卻漸漸中落,也算是寒門出生,後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然後憑藉自己的真才實學(治國之策的理解)一步一步晉升為“相”,正是科舉制公平且選拔出來的“官”極為有效的最好體現。

科舉制雖隨著清的滅亡,而煙消雲散,但實際上產生的影響卻是延續至今。

在歷史上,其實古今中外的各個國家都“使用”過,因為此前大多使用的如世襲制和舉薦制等選拔人才的方式天然具有極大的弊端,所以如科舉制這般給予平民相對“公平、公正、公開”的選拔“環境”來說,都是一種不可“缺少”的極好的選“人才”的方式。

古時如韓國和越南皆使用科舉制為選“基礎”小官使用的方式,如越南一國甚至在中國廢除科舉制後,還延續使用此制度多年不衰。

而大約在17世紀時,利瑪竇等歐洲傳教士更是把科舉制“介紹”到歐洲各國,客觀上使其在18世紀的啟蒙運動中得到“吸收”,並備受英、法兩國的思想家推崇。

尤其英國至今在國家公務員選拔上,主要還是靠考試來選,客觀的說,“考試”就是遵循了我國科舉的原則。(英國現世各部次級以下的政府公職人員,皆為公務員“考試”選拔而得。)更不要說我國至今沿用的公務員考試正是科舉制的延伸。


結束語:

其實科舉制開創的意義與影響,不外乎就是開創了一種可以使古今中外“所有”國家和政體,都能以一個相對“公平”且廣泛地選拔人才與相關“職位”的選拔方式。

其影響更是給了後世數千年全世界人民,一個可以憑藉自身的努力與能力,去攀爬“高峰”,使之以相對公平且“可能”的方式去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一切的機會。


長了鹿角的兔子


嚴格意義上來講,“科舉制度”始於唐朝,是古代封建社會在選拔人才過程中一種主要形式,也是封建社會最公平的一種制度,他擺脫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選拔人才的桎梏,解決了門閥貴族對官場的壟斷,為社會中下層出身的人才進入仕途開創了一條光明的道路,與其它用人制度相比更顯進步性,它對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沿著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簡要分析科舉制度的開創對古代封建社會的意義和影響。

是什麼原因推動了“科舉制度”的產生,對比其他的人才選拔制度,它又有著什麼樣的優越性呢?

要說明這個問題,首先要對中國封建社會的人才選拔制度作以簡單的回顧。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制度,首先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然後是秦朝時期的“選士、養士制”,後來又歷經了東西漢時期的“察舉制”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發展到隋唐時開始創立“科舉制度”,宋、元、明、清四朝直接沿習並完善了“科舉制度”,並一直延續了1300多年。

“科舉制度”直接改變了封建社會的入仕途徑、教育目標、考試內容和考試方法,從而顯現出“科舉制度”的進步性、科學性和公平性。

我們在此先梳理一下封建時代的選官用人制度:

首先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度。在春秋以前,官吏主要通過“世卿世祿”制度產生。古代的賢士經過“鄉舉裡選”,由鄉老或者族長選拔本鄉土的賢士,再經過層層上報,最後直達朝廷,由王親自考察任用。此時的賢士基本上是在貴族階層產生,因為只有他們才有條件接受教育,這事實上就是世襲制,中下階層的人是沒有機會接受系統教育的,因此也無法躋身於賢士選舉之中。

到了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崩壞,“世卿世祿”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選官用人的方式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到了戰國後期,秦始皇建立我國曆史上第一個集權制封建國家,這時候想進入仕途,只能經過開拓田地建立軍功才行。

《通典卷·十三·選舉》:秦自孝公納商鞅策,富國強兵為務,仕進之途,唯闢田與勝敵而已,以至始皇,遂平天下。

其次是漢朝的“察舉制”和“徵辟制”。到了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為了適應國家發展的需要,因此亟需建立一種選官任人的制度。在這樣的條件下,漢朝歷代皇帝以秦朝選官制度為基礎,建立和發展了一整套選拔人才的制度,包括了察舉制、皇帝徵召制、公府與州郡闢除制、大臣舉薦制、考試製、納資制等多種形式。但是漢朝選官任人主要還是以“察舉制”“徵辟制”為主。

“察舉制”說白了也就是選舉制,主要是一種由下向上推選人才為官的制度。漢代察舉的標準主是要德行要好,文學水平要高,要精通法令,還要有處事手腕和能力,被稱為“四科取士”。雖然察舉的標準只有四科,但是卻包括了孝廉、賢良方正、茂才、文學以及明經、尤異、明法、兵法、治劇、陰陽災異等眾多科目,只要考過了這些科目,就等於有了實授官職的資格。

“徵辟制”和“察舉制”的選拔官吏的方法完全不同,“察舉制”是從下到上,而“徵辟”是從上到下,分為皇帝徵聘和府、州、郡闢除兩種方式。“

皇帝徵聘”主要是對有名望的才能俱佳的人士採取特徵與聘召的方式,選拔作用。

而“闢除”則是朝廷高級官員為了工作需要任用屬吏的一種制度,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三公府闢除【是指大司徒(丞相)、大司空(御史大夫)、大司馬(太尉)這三公府】 ,可自行闢除僚佐,分曹處理日常政務,或薦舉、察舉出補朝廷官或外長州郡官;另一種是州郡闢除,由州郡佐吏,考察本地官吏或試用人員的資歷、功勞,才可以被薦舉或被察舉,通過後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長吏。

但是“闢除”這樣一種選官制度有著非常大的弊端,可以成為主官施行私恩的手段,一旦被闢除人員通過考核,就可能成為主官的勢力集團中的一員,這極大的消弱了中央集權制度的權威,也推動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發展,造成了東漢末年國家四分五裂的不利局面。

再次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此項制度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魏文帝曹丕採納尚書令陳群的意見而制定,為什麼要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主要原因是在漢末軍閥混戰的衝擊之下,社會動盪,人員銳減,鄉里的組織遭到嚴重破壞,“鄉舉裡選”這種傳統推薦人才的方法已經沒有辦法再施行下去,而國家又急需大量的官吏來治理,因此根據國家需要,制定了這種制度。

其主要方法是在朝官中推選有聲望的人擔任地方各州郡的“中正官”,由他們來負責本地士人的察訪,並按其才德聲望,將其評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中正官”依據士人的品級,向吏部舉薦,然後授官。

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解決了魏晉初期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還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為魏晉實現全國統打下基礎;壞處是大小“中正官”都被天下門閥貴族所壟斷,他們偏袒自己的士族人物,打壓排擠寒門子弟,致使社會出現“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阻礙了中下階層士子晉升提拔的道路。

最後是隋朝的科舉制度。在南北朝後期,由於均田制的改革,中小地主階級勢力增長迅速,迫切需要晉升為國家的管理者,因此就要打破門閥貴族的壟斷。到了隋朝時,國家實現了統一,為了實現中央集權,解決中小地主階級的主觀訴求,隋文帝便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度,在選官上實行了科舉制,並開設了“志行修謹”和“清平幹濟”兩科,開始以考試的方法量才錄用,這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上的重大改革,為以後歷代所沿用。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隋朝的科舉還不算是真正的科舉制度,因為它的選官辦法還是沿襲了兩漢時期分科和察舉的制度,並且它還沒有科舉制三個最重要的特點:一是自由報名,不用官吏推薦,二是固定考試時間,三是嚴明考試紀律。以上三點隋朝科舉皆不具備,因此不算科舉制度。

瞭解了歷代選官任人的制度,我們再看看唐朝繼承和發揚的“科舉制度”到底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影響?

由於隋煬帝楊廣的殘暴統治,隋朝在建立37年之後,便被大唐王朝所替代。李淵建立唐朝以後,為了選拔任用中小地主階層中的人才,而沿用了隋朝科舉制度,並於武德四年,設置秀才和進士兩科,凡各地學士及白丁,只要有品德高尚,學識優良,通過層層考試,最後便可由朝廷錄取任用。

由此可見,無論是貴族門閥,還是士子白丁,都可以通過考試來參與朝廷用人的選拔,唐朝由此開創了新的科舉模式。唐高祖以後,唐朝所有皇帝都十分重視科舉制度的發展。

武德五年十月,諸州共貢明經一百四十三人,秀才六人,俊士三十九人,進士三十人。

唐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以後,他作為一個開明的君主,為了國家的健康發展,開始對各項政策和制度進行大力改革,其中科舉就是最重要的一環,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的科舉制度極快的成熟完善起來。

唐太宗認為科舉制度是選拔地方官員的最佳方法,他也把地方上的吏治視為重要的治國內容之一,他曾說過:“知人之本,莫如刺史最重,縣令甚是親民要職”。因此他十分重視文化教育,極力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使得唐代官學和私學教育不斷的繁榮,為國家取士培養了大量具有較高文化素質的人才,僅貞觀時,國學館學生就有8000餘人,成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的重要力量。

唐朝的科舉考試有“常舉”

“制舉”兩種。“常舉”是每年都舉行,在進士科之外,設立了明經、秀才、明法、明算、明字等多種科目。國學館的學生可以直接報考,不在國學館的可以自已向州、縣報名,通過後由州縣呈送中央統一參加考試,其中參加考試的士子以應試進士、明經兩科的人最多,這兩科也最為清貴。進士考試的內容著重於詩賦和時務策,明經考試的內容側重於儒家經典的記誦。

“制舉”是由皇帝臨時下詔舉行的科舉,其科類極為豐富,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文辭清麗科、武足安邊科、博學通藝科、才高未達沉跡下僚科、軍謀越眾科等百餘種,除了學生士子以外,低級官吏也可以參加考試,官吏考中以後可以立即升遷;士子考中後也立即由吏部任職。

到了武則天執政時期,社會上已經形成了喜愛文章之風,從此開啟了大唐詩歌光輝燦爛的歷程,對我國後世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成為了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武則天十分重視科舉考試,大開科舉取士之門,她不但親自主持考試,用人還不看門第出身,不管你是貴族高官子孫還是普通士子,只要你有才幹能力,就可以錄用,而且還特別注意從科舉出身者中間選拔高級官吏,因此朝廷中科舉出身的高級官吏的越來越多。

武則天但重視文科,還首開武科,由兵部主持,文武士子參加科舉的積極性空前高漲,這就在社會上形成了極好的學文習武的風氣,文化教育的普及得到了全面發展。“狀元”這個詞的來歷就是從武則天時期開始的,因為考試及格者稱為“及第”,考生投送履歷表,叫做“投狀”,所以進士第一名稱“狀頭”或“狀元”。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期間,不但承襲前幾任皇帝對科舉制度的重視,還開創了後世貢舉入監製度和學生補闕制度,唐玄宗還下令天下州縣在鄉里設立學校,使學校教育普及到基層,這是中國文化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極大的推動了教育在唐朝的興盛。

唐朝以後,宋、元、明、清四朝又對科舉考試進行了補充完善和發展,到了1905年,清朝官員袁世凱、張之洞奏請罷停科舉,以便推廣學堂,鹹趨實學,延續了1300餘年的科舉考試自此泯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科舉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重要的正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科舉制度改善了國家的用人制度,體現了科舉考試公平、公正、公開的優點。使得有才識的讀書人有機會進入各級政府任職,也讓他們有了進入社會上層施展才華的機會,從而提升了政治地位,有力的提高了官員的整體素質,極大的緩和了社會的突出矛盾。

二是科舉制度傳承了中國文化的精華。作為考試內容,讀書人最重要的就是學習知識,沒有知識和能力,就無法承擔治理國家和地方的任務,因此在推動文化教育發展的同時,還使得中國文化得到了延綿不絕的傳承,豐富了詩、詞、歌、賦、小說等藝術形式,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三是科舉制度對封建統治階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科舉制度是為了選拔官員而設立的,這樣就體現出了任人唯賢、唯才,減弱了門閥貴族的對官場的影響,同時給中小階層的士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入仕機會,並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識分子進入到封建國家統治機構中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拓寬了人才基礎,提高了管理社會的行政效率。

四是科舉作為士子進入仕途的唯一公平途徑,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社會學習風氣。想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好成績,就必須擁有淵博的知識,一個處於社會中小階層的人想要高榜題名,進入仕途,光耀門楣,主要是依靠科舉考試,除此之外,別無他途,從而社會上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的風氣,養成了人人學習的良好氛圍。

從以上四點可以看出,科舉制度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與此同時,隨著科舉制度發展的不斷深入,其弊端也日益突顯,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科舉制度發展到明清時期,考試形式僵化,內容陳舊落後。如八股文考試形式束縛人們思想和眼界,扼殺士子追求實際學問的本領,束縛了人的創造力。使得許多士子為了求取功名,思想浸淫在考試範疇中不可自拔,只會死讀書,不會創造性的開展學習。

二是科舉考試內容狹窄,只偏重於經史子集,忽視了自然科學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由此而造成了讀書人只知道學習經史子集、人文倫理等考試內容,忽略了研究科學技術,造成了封建社會科技發展逐漸沒落,最後落得喪權辱國的悲慘下場。

三是科舉考試成了統治階級在思想上束縛知識分子的工具。統治階級制定的考試內容,主要目的是為統治階級服務,因此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得他們在學術上和思想上無法進行創新,產生了一批像范進那樣的讀書人,對社會進步毫無益處。

四是科舉制度對人們的文化心理造成了嚴重影響,“三觀”脫離了正常軌道。科舉成為人們畢生追求的事業,科舉考試的成功與否直接決定了士子一生的命運,它嚴重影響了士子們的思想價值觀和責任感,產生了許多人生悲劇。

五是敗壞了政治生態,形成了政治圈子。科舉制度的政治化,推動了師徒關係的盛行,造成了嚴重的師門裙帶關係現象,在社會上形成了官官相護的不良風氣;同時還造成官場塌方式腐敗,這些人形成政治圈子不斷爭鬥,影響了國家的正常運行,踏踐了社會的公正、公平,造成了官場的傾軋和社會的混亂。

綜上,筆者認為,科舉制度本身來講是能推動社會發展的制度,是一項好的選官任人制度,其本身並無重大瑕疵,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精華部分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有著深刻的借鑑意義。同時科舉制度在發展中存在的弊病,也為我們以史為鑑提供了重要參考,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更好的推動現代人才選拔制度。


清悠初見


科舉制,是能穩固帝王的統治,其意義和影響深遠:

1、科舉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舉制度使得社會身份不再世襲,為封建社會各階層間的人員流動提供了條件.科舉制度使得貧苦孩子可以靠勤奮讀書改變自己和家庭的命運,成為統治集團的一員。

2、加強了中央的集權和專制,消滅了士族制度.科舉制度作為一種選拔官員的制度,其最終目的還在於在於鞏固帝王的中央集權.科舉制度消滅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制度,從此貴族階層再也無法與君權抗衡。

3、促進了中華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科舉制度對知識的普及起了一定作用,從而增加了社會中知識分子的比例。

4、科舉制度摧毀了中國文人的獨立人格與自由思想,為專制政權輸送了大量經世愚民的官僚.

5、科舉制度開啟了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員選拔制度。

6、科舉制度同時也影響到中國當時的很多附屬國的官員選拔制度。

如今演變成高考的縮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遠。


曉滕生活


中國的科舉考試製度開始於隋唐,結束於辛亥革命前夕,歷經一千多年。

科舉考試製度的興起,對於封建王朝的統治具有積極意義的一面。通過科舉考試讓廣大讀書人有了一條入仕的途徑,從而控制住了讀書人的思想靈魂。所考內容範圍、科目及所考題目都是由朝廷欽定,體現的是封建王朝的意志,當然捍衛的是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其積極意不外乎對穩定社會局勢、選拔官員和文化傳承有推動作用。

科舉考試始於隋唐,應該說完善於宋代。尤其是北宋對應試人員的出身沒有過多的限制,曾經出現過師生、父子和主僕同場競爭,同科及第的局面,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不拘一格選拔人才的良好開端。

科舉考試製度對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選拔知識分子充實官員隊伍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尤其是對馬上民族入主中原的元代和滿清王朝,不僅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鞏固和發展,並且與前朝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翻開任何一本史書,凡是能夠留下文字的古代先賢,絕大部分的人都是飽讀諸子百家,四書五經,不少人都是進士及第。從某種意義上說,科舉考試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任何事情都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科舉考試之所以歷經一千多年長盛不衰,說明在人才選拔方面還是受到了統治者和部分讀書人的歡迎。消極影響故然不可低估,吳敬梓的一本《儒林外史》概括了多少讀書人的血和淚,被選入中學生語文課本的《范進中舉》一文,更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歷史已經進入到二十一世紀,討論科舉考試製度的優劣,還是要遵循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辯證分析歷史上所發生的對社會影響深刻的事件,以史為鑑才能促進社會文明的向前發展。(2020/02/08)


吉祥如意


我國隋朝時期為了改變南北朝時期豪門權貴把持的“上品皆豪門,下品無白丁”的選拔人才的推舉制度,開創了不問出身貧賤富貴、有無權貴背景的讀書人皆可參加科舉考試,“出仕為官”的人才選拔制度,後人把這種人才選錄辦法叫做科舉制度。

科舉制度是中國古代選拔人才制度的一個創新改革,是選拔人才制度的具有歷史性意義的一大進步,經歷各朝各代的不斷修改完善,形成嚴密完整的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制度,為後世各朝各代採用,以及周邊國家效仿採用。

科舉制度敞開仕途大門,以考績取人,唯才是舉,使社會各階層、特別是中下層讀書人士,進入仕途成為可能,極大地調動了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積極性,大批優秀的知識分子走上治國理政的仕途,發揮聰明才智,提高工作效率,出現如王安石、張居正等改革家,被民眾譽為“青天”的包拯、海瑞等廉吏清官;也緩和了上層統治階級與中下層知識分子的矛盾,有助於經濟社會的發展,推動社會歷史的進步。

當然科舉制度與我們現在的高考還是不一樣的,科舉制度主要是為國家行政選拔人才,通過了國家科舉考試的人有做官進爵的資格,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才向社會各界去發展,比如科學、技術、文藝方面學習的積極性就不高。面我們現在的高考是為社會各行各業培養人才的。這樣更有利人才特長的充分發揮,有利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鵬學天下


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


科舉制,即朝廷用來選拔人才、選官任官的一種制度。其起於隋煬帝,完善於唐、宋時期,後來由於深刻的政治原因和社會原因,科舉制度開始由盛轉衰,並最終於清光緒31年被廢除,科舉制度對我國曆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科舉制的影響

我國的科舉制度存在了近一千餘年,因此具有很高的影響。

01、首先,科舉制作為一種皇權專制的選官方法,其可以籠絡到大量當時社會的有用之才,以滿足中央集權德需要,同時也符合當時統治者統治社會的需要。科舉制最大的進步在於用人完全由中央抉擇,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選拔官員方式。這種制度顛覆了傳統那種自下而上,權力下移的選官制度,體現了中央集權的精神。由此可見,科舉制的最大作用在於,適應中央集權的需要,為最高統治者選拔優秀的人才。

02、其次,科舉制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保持社會的穩定。科舉制實現了政治統治和社會教育的密切結合,從而取得社會獨特的文化心理認同。科舉制的長期實施,使得教育制度與選官制度合為一體。科舉制度“經歷了從觀念文化的萌發到制度文化的建設這一演變進程”,使人們對儒家思想形成了一種從兒童啟蒙時期具有的心理認同,構成了中國社會思想的模式.因此,科舉制度就成為儒家政治理念中最為核心的制度設計,使儒學的傳播得到一種嚴密的制度保證。這種制度下,儒生們只有學習儒家經典,才能獲得功名,地位。形成了儒家意識形態在思想上的高度統一,統一了思想,極大地保證了社會穩定,並且帶來了政權的鞏固效應。

03、同時,科舉制度的確立,使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歷史發展中,漸漸由一種封閉的等級社會轉變為流動的等級社會,保持了封建統治的持久性和穩定性。


科舉制產生的意義

因此,從整體來看,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確實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不僅滿足了封建統治階級對優秀人才選拔的要求,更重要的在於其對封建政治統治需要的滿足。但科舉制同時也存在著諸多的歷史侷限性,由於這種制度的歷史作用和侷限性屬於一個整體,因此其存在和滅亡必然有著自身的深刻原因。

即使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但其仍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會影響,考試這種選才方式仍然沿襲下來,當代的中國,甚至西方進一步發展了這種制度形式,使之更為先進,更切合實際。研究科舉制度,吸取寶貴的歷史經驗,可以促使今天我們的各項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史料五千年


隋唐以後,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以考試成績為選官標準,以儒學經典為考試內容。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

進步性:

a.把選拔人才和官吏任免權從地方豪門士族手裡集中到中央,衝破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知識分子得以參政,起到抑制門閥、擴大官吏來源的作用,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

b.將讀書、考試和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提高官員的文化素質,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

c.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於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促進文化教育(唐詩)的發展;

d.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被後世長期沿用,影響深遠,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製度也有一定的影響。

侷限性:

明代成化年間,科舉考試之法又大大變更,用排偶文體闡發經義,稱為“八股”。以後便承襲下來,格式愈益嚴格,文章越發空虛,直至清末光緒三十一年(1905)才廢除。 八 股文的試題出自四書,應試者必須按四書五經的代聖賢立言,依格式填寫,因而具很大的侷限性,弊病尤大。然而明清取士,卻以科舉為重,而科舉又以八股文為主,於是教育重心當然就完全放在如何教八股文與如何做八股文上了,嚴重束縛了學子的思想與才華。





執笑臨風


  • 科舉制發是中國古代人們改變命的一種人才選拔制度,歷代封建王朝都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是一種社會智商、能力的培養、挑選、使用的社會性管理程序。
  • 隋煬帝大業三年開始,由皇帝親自主持以分科考試形式錄用人才的取士制度,存在了1297年的時間。
  • 隋朝滅亡後,唐朝的帝王看到了科舉選拔人才的優越性,於是就把這種制度保留了下來,並做了與時俱進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朝,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 唐代選拔人才,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是否有著名人士的推薦。因此,唐代時期的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通過各種方式取得公卿們的支持。比如給禮部投的叫公卷,給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
  •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其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摔交等。考中的人都有官可以做。
  • 到了宋代,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分別為及第、進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錄取的名額也成倍增加。
  • 後來的元、明、清各朝科舉考試科目也都在不斷變化。從各個朝代科舉設置的科目和形式的變化可以看出統治階層的用人取向,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人才需求。
  • 總結:科舉制發的開創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和影響?為歷代統治者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也為無數寒門子弟提供了改變階級的機會,也為維護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其積極影響,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權壟斷;提高官員素質與行政效率;保證了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穩定;有利於社會公平公正;有利於重學風氣的形成。
  • 其消極影響使儒學成為統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隊伍壯大,但導致從事科學技術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

悅讀038


科舉制嚴格意義上來講,是從唐高祖五年(公元622年)開始的,中國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世界上的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1919年越南的阮朝。

只計算國內時間,科舉制延續了1300多年,甚至還傳到了國外,就已經很說明問題了!那麼具體的意義影響,我們通過科舉之前的取士制度以及科舉制的發展變化來看。

一 “科舉”前的取士制度

說到“科舉”前的取士制度,比較著名的就是兩漢時期的“察舉制”以及隨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

“察舉制”其實也是需要考試的,但重點就在於參加考試的資格,這個資格是由每個州郡的長官來決定的,當地長官通過轄區內的考察,覺得你這個人不錯,尤其是在“孝廉”方面比較突出,就推薦給地方或者中央,再進行考試,最後量才錄用。

“九品中正制”是由每個州郡首先選取一個大中正和一個小中正,大小中正由在中央任職且德名兼備的人擔任,然後中央會給他們發一張表,在表中他們需要將當地人才分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等九個品類,然後上報。

“九品中正制”實際上也只是“察舉制”的延續和發展。這兩種制度下的學子想考取功名,考試的資格全掌握在當官的少數人手上。

二 “科舉制”的意義

“科舉制”有三大特點,第一是考生可以“投牒自應”,自己覺得自己可以,那就報名參考,不一定非要官員推薦;第二就是國家會定期阻止考試;第三是嚴格考試。

這麼一看,和前代取士制度的區別就顯而易見了,科舉制雖然也不免有賄賂考官等行為,但畢竟是少數,對比於前代的考試製度,平民化了許多,只要你想考,就可以報名,可以說這是封建專制下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

“科舉制”對個人而言,即便是底層老百姓,認真讀書,也是可以考取功名,施展抱負的;對國家而言,就是拓寬了國家的取才之道,讓更多人有才能的人進入統治階級。

三 “科舉制”的影響

01 積極影響

於社會而言,改善了社會風氣,無論貴胄子弟還是平民,想考試,都可以自己報名了,那麼大家自然都一心向學;於國家而言,前面提到過,有真才實學的讀書人都有機會進入統治階級;於文化而言,尤其是唐宋之際,唐詩宋詞的風靡繁盛離不開“科考”的助推。

02 消極影響

再“公平”的制度也是處於封建專制下,最終目的是要服務於封建皇權。

唐宋往後的明清,封建專制逐步發展到巔峰而後衰落,我們都知道明清考試重在八股文,一種固定的考試套路。這就是封建統治階級更改考試內容的典型表現。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維護屬於他們的穩定,就只考有利於他們統治的內容,那士子要考功名,也只能去學這些東西。

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就扼殺了民智,讀書人的開創性發散性思維被大大的遏制,“科舉”反而成了一種思想枷鎖。

另外,我們在許多古裝劇裡都會發現,很多同年的科考生以及主考官,都容易結成一派,這無疑也是加劇了黨爭以及官僚系統的腐敗。

03 國外影響

中國周邊的國家也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在本國設立了“科考”。

日本在8世紀就仿照唐朝設立了科考;越南在公元1075年(北宋神宗熙寧八年)舉行他們的第一場科舉考試,直到1919年結束;朝鮮最早在公元985年(北宋太宗雍熙二年)舉行了他們的科考。

結語

“科舉制”是封建專制下最公平的取才制度,最初以積極影響佔主導,但隨著封建專制頂峰的到來,逐步淪落為統治者束縛民眾的枷鎖,阻礙了民智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



史海浮沉假行僧


可以說,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劃時代的一大發明,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一大貢獻。科舉制度誕生於隋朝,成長於唐代,完善在宋代,這是全世界古代封建社會時期最為公平的選拔制度,不存在之一。

在科舉制度誕生之前,我國的人才拔制度,經歷了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所謂的察舉制,就是以下向上推舉人才的制度。察舉制度嚴格的說應該是從漢文帝時期形成的,皇帝要求地方上舉薦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當然,皇帝可不是拉到籃裡都是菜,對於地方上舉薦上來的人,還是要經過考試考核,對於這些天之驕子,還要進行分檔。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時期,這項察舉制度逐漸成型,選材的標準逐漸統一,考試的方法也逐步確定了下來。

而九品中正制則是在天下設置設置中正官,這些中正由德才兼備的人擔任,這些人需要對當地的人才進行劃分,將它們分為上中下三等,每一等再細分出上中下三級。其實九品中正制就是察舉制的升級版本。這兩種制度都取決於推薦人或者中正官的主觀判斷,最後形成了世家大族對於朝廷官職的壟斷,平頭百姓報國無門。

而科舉制度誕生之後,這種情況得到了根本性的扭轉。大批的升斗小民,門第不高的庶族知識分子參與到了競爭,在一定程度上為普通老百姓打開了上升通道,壓在普通讀書人頭頂的玻璃天花板被捅出了一個窟窿。被士族壟斷的高官要職逐漸被底層的讀書人佔據。

真正有才華的書生有了展現自己才能的機會與舞臺,他們依靠自己的能力,而非門第進入政府中樞,大大提升了他們的社會地位,使得原本尖銳的社會矛盾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緩解,讓普通老百姓看到了出人頭地的希望。

科舉制度不僅僅對普通老百姓有著很大的衝擊力,對於維護封建統治也是有極大的好處的。首先,科舉制度使得原本是大勢族壟斷的公權力被釋放出來,大量的平民以及小地主知識分子從中央到地方上擠壓了士族子弟在官場的活動空間。

原本兩晉時期是大士族凌駕於皇權之上的情況不再發生,權柄逐漸回到了帝王的手中。這對於增強皇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不僅如此,科舉制度任人唯賢,選拔出了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官員,這些人用他們的才智,默默的為國家做出貢獻,使得國家的行政效率大幅提升。

科舉制度的確立使得整個社會興起了學習熱潮,讀書人受到了普遍的尊敬。在當時作為一個普通讀書人,想要逆襲登上人生巔峰,他們只有一條路,可以選擇,那就是通過科舉考試,除此之外,就別無他途了。

所以科舉制度就像一塊巨大的吸鐵石一樣,吸引著廣大讀書人努力學習,天天向上,既往有一天魚躍龍門,改變人生。於是整個社會就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大家都知道一點,只有讀書才能夠改變你的固有階級,才能讓生活變得更美好。

同樣社會上對於那些讀書人也更加尊重,因為誰都不知道眼前這個落魄書生會不會金榜題名搖身一變成為官員。

當然科舉制度對於我國的意義並不都是積極進步的,任何的制度,在用了1000年之後,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說我國的科舉制度過分注重經史子集,對於自然科學十分忽視。

但是這個板子不能打在科舉制度的身上,中華民族向來就不注重科技,許多創造發明都被視為奇技淫巧,科舉制度只是對於這種社會現象的集中體現而已。

科舉制度還有一個副產物,那就是作坐師門生同年關係,這些人形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團體,同氣連枝,嚴重破壞了古代官場的政治生態。

其實任何一項制度都有積極的和消極的兩面,科舉制度就是這麼一個例子,是但是無論如何,科舉制度對於人類文明進步的意義是無比巨大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