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鑑別哪些自媒體大咖是販賣焦慮?

阿凡買賣提


在經濟學有個理論叫“套套理論”,大義就是講,不管你說什麼都是對的,但是對我們沒有絲毫的作用,販賣焦慮的人也是這樣,理論空洞,沒有辦法落到實處,就是不落地,看似很高大上,其實沒有任何幫助,我們學習知識是為了讓它變成一種“工具”,可操作性工具,如果理論沒有實操性,是沒有價值的,只是一種假“精神”食量,這種知識學的越多,你越迷茫。希望可以幫助你。




陌路隨行66


首先,焦慮是現在普遍的男性為主的心裡現狀,特別年紀30到35歲以後開始逐漸嚴重。可怕的是我們普遍不知道焦慮的源頭是什麼。

而媒體想販賣焦慮給我們,那他也需要提前瞭解我們的焦慮點是什麼。

既然我們自己都不知道,媒體就可以自己先設定一個焦慮點,然後我們解藥。我們就這樣稀裡糊塗的購買了對方賣給我們的焦慮。

所以判定哪些媒體是在販賣焦慮,那就看清他的模式

第一,焦慮點是提前設定好的,而且可以套用在多數人身上。

第二,解藥很單一,特別是有些自媒體是用雞湯當解藥。

第三,只要我們焦慮,我們就很難在現實中辨別真偽。我們需要不停完善自己的認知,當他每一個例子拋出來的時候,我們有去偽存真的分辨能力。




華維說


實際上,作為在社交媒體興盛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像Gavin一樣將生活細節呈現在網絡空間的兒童還有很多,且多數普通兒童的信息往往不是主動傳出的。

弗羅裡達大學萊文法學院的一份報告這樣寫道,“父母既是孩子個人信息的守門人,也是孩子個人故事最早的敘述者。”父母“曬娃”的片段實際上一點一滴地在社交網絡上拼湊起了兒童的數字形象,根據互聯網安全公司AVG的一項研究,92%的兩歲以下幼兒已經擁有了自己的數字身份。

但是,溫馨的背後其實是不可忽視的兒童數字隱私問題。

互聯網的絕佳記憶可能讓孩子在長大後經歷一場自我身份認同的危機,互聯網的隱秘性則孕育了看不見的危險,每一次觀看的背後可能暗含著一場潛在的網絡霸凌,也有可能屏幕的那頭隱藏著一個心理扭曲的戀童癖,普通的生活細節可能成為“邪典”視頻的絕佳素材。

為了保護兒童的數字隱私,國外一些學校開展數字掃盲運動。在法國,個人隱私保護法捍衛著孩子的權利,若父母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發布子女的私密信息,孩子們可以起訴自己的父母。然而在世界上更多的地方,兒童數字隱私的保護尚處於空白,建立兒童數字隱私的保護牆,才剛剛起步。






田也田


給你說個基本的甄別方法:一.開篇就告訴你,自己做自媒體是怎樣年入百萬的,基本就可以判定是販賣焦慮。二.只講故事不講創作方法和邏輯的。三.只講理論,沒有具體應用場景的。這三條由淺入深,基本可以排除自媒體裡的渾水摸魚我假大師。


大飛Alvis


焦慮,大體可以理解為一種情緒,一種對未來的擔憂,一種對現狀不滿但又不知道怎麼辦的狀態,可是你知道嗎,焦慮是一種心理病症,嚴重的情況下可以引起心跳過速,顫抖等生理反應,恐懼症、現實解體和人格解體等精神的反應。

像《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北上廣深的年輕人已經和你不一樣了》、《工作多年真的沒有友情了麼》、《家庭壓力的重擔之下,年輕人該何去何從》等可以看做是焦慮型文章。它挖掘當下年輕人害怕的東西,並強化情緒的焦慮感。

因此,當你遇到自己害怕或恐懼的問題的時候,不妨客觀的想想,其實每個人身處不同的年齡、空間,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煩惱,而這些東西原本就是生命的正常,重要的是面對並且解決它,而不是恐懼它。焦慮感可以成為自己引以為鑑的東西,但是切不可讓這種情緒內化為負能量,從而處於患得患失的境地,反而自縛於此,無法前進。


小咖說吧


首先,我們要明白為何會產生焦慮?個人認為焦慮源於對不確定未來的恐懼,對當前的生活態度不夠滿意。

當然,也有可能是不小心進入了意識陷阱,進入了大咖的圈套。這或許與自我知識與能力的存量不夠有關。

現在不少大咖以販賣焦慮為手段進行營銷。提問者既然知道了有這樣的大咖,信息社會在要找出販賣焦慮的大咖,搜索一下還是可以知道不少的,那就可以做到隔離。當然這屬於他者鑑別或者說社會鑑別。

提問者可能更關心自我鑑別。前文所說,那就找到公認的販賣焦慮的大咖,分析他們的言行,進行系統解剖,可以很好的提升鑑別能力。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有慧眼或者說“火眼金睛”,可自動識別各類妖魔鬼怪。關鍵還是在於自我能力的提升。要實現自我鑑別,幾方面的能力才是應該具備的:一是持續學習能力。具有良好學習能力的人,知識儲備豐富,誤導的可能性就能減少。二是批判性能力。人云亦云就容易被帶節奏。盡信書不如無書。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就是提醒我們要有懷疑精神和批判精神。這方面的思維訓練要加強。三系統解構能力。大咖的言與行,一定是有系統的,有內在的邏輯結構。能分析提煉與歸納總結出來,就可以透視其是否具有合理性。

此外,個人覺得看互動性的點評也很有幫助。因為當前水軍大量存在,那些一些沒營養的好評可以自動過濾。一些高質量的點評或者唱反調者,也可以多看看。


自然風


每一個新時代來臨的時候,都會帶來改變,有人在高速運轉,有人無知無覺。

無知無覺的人是幸福的。

互聯網給人類帶來的深刻變革已經不可阻擋,這點應該沒有人否認。

對於新時代,有人熱烈迎接,有人摩拳擦掌,有人投機取巧,有人無所謂,有人在販賣焦慮。

當販賣焦慮成為一個生意的時候,就會形成分工明確,緊密合作的利益鏈。

看看微博、微信、自媒體、各種互聯網平臺上潮湧而來的信息喧囂吧。

無數聲音在你耳邊高喊:快來看我,快把你的時間奉獻給我,只有跟著我的腳步,你才能夠跟上時代,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除了恐嚇綁架,還有的就是把自己包裝運作成人生導師、精英大咖,通過潛移默化的洗腦,讓你不自覺的入其彀中。

然後,這些人就形成了天然的同盟,併為其背書,然後如同病毒一樣擴散,吸引更多人加入。

不是在指責誰,這些“大咖”不少也是真的對自己說的深信不疑,老方認為,這些販賣焦慮的人有一點是對的,就是對“人”這一資源的重視和利用。

互聯網時代,也是個體崛起的時代,只要你願意,每一個人都可以在互聯網上發光發熱,每一個人的價值都可以淋漓盡致的體現,比如現在的網紅直播。

相比互聯網早期的BBS論壇,聊天室,後來的博客,微博,再其後的微信,都不如全民直播這一落地到社會各個階層的形式,對社會自媒體化,全民娛樂化的推動,門檻低、影響大。

是的,社會從來都是分階層的,不管你喜不喜歡,對於客觀存在的現實,任何情緒化都沒有意義。同在一個地球上,有人紙醉金迷,就有人食不果腹;有人文治武功,就有人渾噩一生;有人敲了一夜代碼,就有人在魚水之歡;有人身處斗室,就有人華屋美舍;有人在長袖善舞,就有人在詩酒花茶;有人在為生存擠地鐵,就有人在田園無聊度日;有人在計劃去火星,就有人在勾心鬥角;有人為夢想而奮鬥,就有人在白日做夢。

知識可以讓你知道火箭是如何造出來的,但智慧才會告訴你造出來的火箭如何用。

信息氾濫之後,只有提升自己的智慧,明確自己想要什麼,拒絕不必要的干擾,懂得篩選,才不會被信息淹沒,才不會陷入焦慮的沼澤。

先了解自己,才能瞭解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