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疫情能否讓人們意識實體的重要,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

敦化小魏


恰恰相反人們看到實體店的不堪,疫情一來死一大片。而互聯網公司,照常運行。你說誰堅挺。


茂151822415


這次疫情與是否讓人們意識實體的重要並沒有什麼關聯。

提出這個觀點,大概是因為這些年實體經濟低迷,一直對實體經濟感到憂慮,在此次疫情中,有更多時間來思索這個問題,從而引發這樣的思考。但本身這和疫情並沒有什麼關係,疫情是一次無法預測的、不可抗力的事件,是誰都不願意發生的,但又必須面對的事情。

要說反思,那麼我認為會有三個反思:

第一,反思我們的生活方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2003年的時候,非典是因為SARS病毒寄宿在野生動物身上,人類吃野味,從而傳染到人體,再發生人傳人。非典過去之後,人們為什麼還不反思,還要吃野味,從這次病毒特徵來看,大概也是由野生動物傳給人類的,上一次可能有僥倖心理,覺得非典結束了就沒事,那這一次真的應該痛定思痛了。

第二,反思我們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該做什麼?比如此次疫情,有些人故意隱自己的接觸史,無形成使得防控的難度加大。還有些人,有一種逆反心理,明明大家都在萬眾一心抗疫情,但他們的行為卻無助於抗疫成功,比如說有些人故意不戴口罩出門,還與防疫人員發生衝突等等行為,實際上最終害人又害己。

第三,反思我們的抗風險能力有多?在此次疫情發生後,為了更好抗擊疫情,春節假期延長了,很多企業也推遲了復工時間,但是有些企業,僅僅半個月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資金鍊斷裂風險,需要反思企業的戰略決策。還有些家庭及個人,暫停工作後沒有了收入,自己滿身的債務卻沒有一點積蓄,不到一個月時間快連飯都吃不起了,如果未來再遇上不可抗力的事件,如何才能讓自己可以有效的對抗風險。

那麼說疫情讓人們意識到實體的重要,這本身並沒有什麼邏輯性,因為疫情,所以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沒有疫情之前實體經濟不重要?在疫情發生之前,實體經濟就已經非常重要,我國是全世界製造業大國,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來說,我們的經濟結構主要就是重製造業,而西方國家則是重服務業。

至於說電商、網絡經濟,這些同樣重要,電商也是依賴於實體經濟,如果沒有實體經濟,沒有製造業生產出商品來,電商賣什麼?電商只是一個流通渠道,是依附於實體經濟的,這完全沒有衝突,而且在線下因疫情影響而受衝擊時,電商反而可以有效的為我們提供商品,更需要大力發展網絡經濟。

至於房地產行業,本身就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房地產的產業鏈涉及很廣泛,帶動鋼鐵、水泥等行業發展,帶來房產銷售、租賃等服務業的就業機會,還帶來家電、裝修等相關行業的發展,並不是虛擬經濟,只是說房價太高會擠壓消費和流向製造業的金融資本,但這本身是由資本的逐利性決定的,疫情結束後,經濟結構仍將會由自身的供需關係來決定,並不會在疫情結束之後出現大的變化,未來消費升級與科技創新將成為中國經濟新的增長動力。


財經宋建文


貨幣,其實一直都在實體經濟。很多讀者可能將實體經濟與房地產經濟區分的很開,認為房地產經濟是錯誤的,實體經濟所指的製造業、科技才是正確的。可是,沒有房地產市場,又哪裡來的製造業、科技行業,不是嗎?

可能,有讀者會反駁,認為房地產行業就是鋼筋與混凝土,蓋完房子就開始漲價。可是,大家有沒有思考過,房子除了鋼筋與混凝土以外,還有其他的呢?比如,蓋房子時的工程車輛、工程設備、機械工具,又比如,蓋完房子之後的安防、消防、電梯等等,還比如,裝修時的門窗、把手、安全鎖、電器、沙發、床鋪、空調、音箱、電視機等等商品呢?還有,裝修完入住以後的出行呢?是開車還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呢?又或是共享單車、自己的單車呢?

一套房產,可以說將所有的實體企業的產品都要囊括其中。房地產,不是實體經濟嗎?或者說貨幣,沒有在實體經濟嗎?

所以,對於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的言論,我認為並不正確,因為貨幣一直在實體經濟中。

這次疫情,能更好的讓人們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更讓人意識到資產分佈、多元化的重要性。還有,高負債背景下的危機感。

相信一部分讀者在這次疫情中能明顯感覺到,人不挪動沒有收入的情況。這就是資產分佈的不平均以及沒有多元化。如果家庭資產中有著一定比例的流動資產、非固定收益、理財收益等,在這次疫情期間影響的是,工作的損失,而其他部分的收益能較好的彌補。如果,在這段時間內有著較高的負債,會明顯的感覺到危機感,因為單一的方向,失去了收益性。

所以,這次疫情能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實體,也會加深危機感。而貨幣,其實一直都在實體經濟中。


厚金說


實體經濟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對於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實力經濟才能解決這麼多人的就業才能讓這麼多人吃上飯。

美國一直在喊製造業迴流,但是收效甚微。因為他們的產業鏈沒有中國這麼全。人工成本也比中國要貴,從業人員相對對中國要少的多。

所以製造業在美國不是那麼重要,或者說在其他發達國家也不是這麼重要。但是在中國一定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中國不能接受產業空心化,因為中國有14億人有大量的勞動力,需要實體經濟的流水線來解決工作問題。

如果沒有實體經濟,都是虛擬經濟,是難以接收這麼多的勞動力的。


但是,疫情跟貨幣迴流到實體經濟關係不是那麼緊密。

大家該炒股還是炒股,這次疫情雖然股票市場受到影響。但是從交易量上來說和疫情之前區別不大。另外,後期是什麼樣的熱度,突發事件的影響成分就比較有限了。

炒房的人因為疫情可能要偃旗息鼓一段時間了,但是後面會不會再出現還不好說,而且也不是疫情能夠影響的。

實體經濟對中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脫虛向實這是國家一直在努力推進的,幾十年內都不會有變化,這是由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所決定的。

祝福湖北,天佑中華!


莫水宏觀經濟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從來都是靠實體經濟支撐的,如果沒有實體經濟為依託,那些虛擬經濟只不過是水中鏡月、曇花一現,不可持續!

所以唯有大力發展實體和科研,才能振興民族和國家!


遠航小衛士


短期來看,大家積累了在家憋屈和無聊,一定是會對疫情結束後的實體有一個刺激。

可以說,疫情結束後,你會看到飯店,消費、娛樂等大部分的實體行業迎來一波大級別的報復性反彈。

但是這個時間不會持續很久的!
為什麼呢?

因為疫情期間讓我們更加重視的是,原來我們不能沒有工作,不能沒有存款,不能沒有被動收入。

所以,在短期的放縱之後,大家會迫於生活的壓力,迫於車貸、房貸,繼續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之中。

也就是說,疫情結束之後,會讓大部分的人更愛工作了!

大家會發現,不是工作不能沒有你,而是你不能沒有工作。

因此,結束以後,該吃的吃,該喝的喝,該玩的玩,但是不可能幾個星期,一個月,兩個月地這樣蕭條,持續下去。

最重要的是,調整好心態,積極為自己的謀生,出路,賺錢,奮鬥!!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感謝你的點贊和支持。


琅琊榜首張大仙


我國從2008年人均GDP達到了3000美元以來,經濟發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口紅利的消失、中低端製造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次貸危機對經濟的影響,經濟轉型升級成為當務之急。我們的經濟發展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轉變,普通的實體經濟向現代製造業和科技產業發展!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了逆全球化,美國更是想要退出TPP、迴歸製造業等來打擊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我國一方面面臨著中低端產業向印度、越南、孟加拉、印尼等發展中國家轉移,而另一方面卻是一部分中高端產業卻是出現了向發達國家迴流。

這是一百多年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推進過程中從未遇到的困境,而這次我國經濟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這也使得我們迫不得已地通過基礎建設、房地產開發、建築產業的發展來提供經濟發展的緩衝期,以便可以儘快形成科技產業、現代製造業的競爭力。

在全球經濟競爭中主要體現的是:金融產業、科技競爭力和製造業等三個方面的是最核心的競爭力。

金融產業以美元霸權為核心,即便是歐元、英鎊、馬克、日元、人民幣等其他貨幣加起來也不到美元實力的一半。更加上我國的獨立貨幣政策下的限制性流通政策,要使我國金融產業在全球上具有更大的競爭力,那麼第一步還是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

在科技產業、高資金密集型產業上,我國還是具有一定的競爭力。可是相比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還是勝算不大,還需要繼續努力。如今也還是處於被捱打的角色。

唯一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就是製造業,可是相比於十多年前的全球製造業競爭力還是有所減弱。一方面中低端產業向欠發達國家轉移,而高端產業卻是流向發達國家的速度加快。整體的製造業競爭力有所下降。

這次疫情對於我國製造業不僅是一次考驗,也是對全球製造業產業鏈、供應鏈的一次供求關係的測試。美國打噴嚏,全球感冒。這是我國製造業供應鏈出現變化,全球製造業也會影響頗大。

我國形成一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工業體系是十分重要的,不僅可以增加就業機會、提供產業鏈服務,也是制衡全球經濟的一個砝碼。


鞅論財經


這個題目的邏輯我有點無法理解,為什麼疫情能夠讓人意識到實體的重要性呢?

如果簡單的理解的話,這裡的意思是大家會意識到實體經濟對於大家的衣食住行如此重要,因此會鼓勵更多的投資進入製造業和農業生產當中,從而製造出來更多的產能,這樣在疫情期間可能不會面臨物價上漲的情況了。

但是這裡要明確一個問題,那就是疫情畢竟不是時常都會出現的,如果製造業或者農業的產能在平時能夠達到疫情期間這樣的供應的話,那麼就是非常大的浪費,對於生產者來說顯然是不合理的。我以口罩為例,比如說在之前n95的全國生產量,大概是每天60萬個,這樣的產能基本能夠滿足全國人民的需求了,因為除了醫院和醫療體系的防護剛性需求以外,其他人最多隻是在傷風感冒或者是霧霾天帶出來一下,很難像疫情期間這樣全民戴口罩,每天的消耗量達到以億計算的規模。

那麼如果現在更多的投資口罩生產線就會造成口罩的產能,短時間增加也許能夠滿足現在疫情期間的需求,但是在平常的時候這樣的產能就是過度了的,浪費的是全民的生產值,完全沒有必要。

所以疫情期間所謂的供需不能夠按照通常的方式來看待,還是需要一個謹慎的審視。中國現在發展的過程中,實際上實體經濟基本上還是得到了扶植的,雖然我們看到製造業在這一兩年經濟下行的壓力下顯得比較增長緩慢,但是總的來說服務業等產業依然有增長的空間,這部分實際上也是實體經濟,在今年貨幣與財政雙重刺激的影響下,疫情度過之後這些產業都會有長足的發展,可以說仍然上漲潛力非常充分。

所以在疫情結束之後,貨幣會有一段時間流向實體經濟,這是在疫情期間沒有滿足的需求補償式的爆發。但是在那之後仍然是正常的經濟模式,不需要更多的調節,我們當然要對實體經濟進行更多的扶植,但是這有一個適度的過程。


諮詢師天生


樓主你好,其實我們的這個經濟結構並不是說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實現這樣的一個經濟結構,雖然說互聯網經濟也好,還是虛擬經濟也好,還是各種第三經濟也好,最終都會導致對實體經濟的衝擊,而且實體經濟整體上都是比較難做的,這個是有目共睹的,因為它是屬於重資產運行,所以說它的經濟成本是很大的,那麼它的利潤相對應的就會是有所減少。

讓貨幣流回實體經濟其實也不是沒有可能,因為這次疫情的影響對於經濟總量的提升,包括對於經濟的增長都是會產生一定的波動,但是我認為它只是一個波動,不會長期的影響到我們經濟向好的一種表現,因為畢竟一季度整體下來,全國各個地區可能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尤其是一些比較重點的行業,比方說餐飲業,旅遊業等等之類的都會造成自己的影響,那麼對於我們經濟的增長還是會受到一定的衝擊。

但是未來這個經濟結構的改變,我認為是不大可能的,依然還是以正常的互聯網經濟蓬勃發展,那麼實體經濟相對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並不是能說因為這次疫情的到來,而提高實體經濟或者說實體經濟會越來越好,我相信這個可能性不是很大,因為畢竟實體經濟是屬於重資產運營,所以勢必它的這個經營成本是比較高的,除非降低自身的經營成本才會提高實體經濟的經濟效率。


社保小達人


這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非常長遠。從實體經濟的角度來說,在疫情結束後,人們會更加意識到實體經濟的重要性。而貨幣流回實體經濟,一直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努力的方向。

實體經濟是經濟的基礎,所有能摸得著、看得見,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相關的都是實體經濟。無疑在疫情之中,人們其他的需求都受到影響,衣食住行凸顯了出來。


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影視娛樂、遊戲行業發展的基礎。也只有實體經濟繁榮,才會有金融業、影視娛樂、遊戲等行業的繁榮。當前企業復工,最重要的也是實體經濟的儘快復工。社會基本的生產、生活一定要得到保障。

經常拿來和實體經濟比較的,其實主要是金融行業。人們很反感資金在金融市場中空轉,不斷推高房價和物價,而對經濟發展本身毫無貢獻。對於國民經濟來說,只有資金最終流入實體經濟,才是有效的。不然央行不斷地增發貨幣,只能帶來通貨膨脹與金融資產的泡沫。

但實體經濟的內涵也是不斷變化的,從最早的農業,到工業,服務業,現在很多人爭論的電子商務、快遞,也都說屬於實體經濟的。金融業中為實體經濟直接、間接融資的業務也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

但如果資金只是在金融市場中空轉,無法到達實體經濟,無法轉化為機器設備、人財物,投入到社會生產中去,則這種資金和金融業務對經濟發展就是無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