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地看《易經》?

黎小潔


如何科學地看《易經》?

一是要從歷史的高度,科學地看待《易經》。

二是要從人類對客觀事物認識的規律,正確看待《易經》。

三是要從現代人類認知的頂部,科學地看待《易經》。

四是要從當代科技前沿的高度,正確地看待《易經》。

五是要從哲學的境界,科學地對待《易經》。

六是要從系統論的視野,科學地看待《易經》。

七是要從信息論的方法,正確地看待《易經》。

八是要從數學的方法,科學地看待《易經》

九是要從計算機科學的層次,正確地看待《易經》。

十是要從文化思想的層面,準確地認識《易經》。

十一是要邏輯學的維度,科學地對待《易經》

十二是要從當代預測學的角度,客觀地對待《易經》。


沃克特爾


易經,現在多指周易,確實是一本很玄奧的哲學著作。這本書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第一世界上有萬事萬物,何以周易僅用八卦就能整理天下萬事萬物?而八卦卻是八個抽象的符號。八卦是陰爻和陽爻的某種排列組合。為什麼不用陰陽道盡變化,而用陰爻和陽爻排列組合成六十四卦來講天下運動變化?八八六十四卦究竟是如何命名,依據的是什麼觀念?周易沒有五行相生相剋,又如何斷出卦之吉凶?僅僅憑陰爻和陽爻的位置,感覺很難理解。到底是卦象準還是判卦的人對事情的判斷準?有沒有卦象跟事實對不到的情況或者判卦之人根本就看不出什麼情況?判卦之人對卦象的研究究竟依據什麼來判?是按邏輯思維還是僅憑感覺?為什麼很多起卦判卦的人多半在事後才明白,而不是一下子就能判定事情的結果?


八卦小一


如何科學地看《易經》?

一開始,在西方文明還沒有科學產生的時候,中國就有易經了。所以易經早於現代科學之前,也就是說古人當時創易經,就沒考慮到什麼“科學”不“科學”,也沒有按科學的標準來創易經,只要自成道理、能用、靈驗就好。

現在呢,人們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條條框框過去的東西。其實用科學來審核一切事物是沒有意義的。中國過去的文化,和科學本來就不太兼容,結果由於西學東進,就排掉了很多有用的東西,這一點很可惜。

科學是強調絕對的理智邏輯,而樸素的易經以及中醫是比較講究感覺,雖然用科學可以解釋,但有些確實不好證明。

但不管科學承認不承認,易經還是在民間有很好的土壤,且傳承了幾千年而不衰。


網絡傳媒高管


首先要知道《易經》是一門很深的哲學,不是大眾人說的算命占卦之類的學科。傳說易經有三本《連山易》《歸藏易》和《周易》。目前流傳的是《周易》版,《連山易》《歸藏易》已失傳。目前流行的風水、星像學就是源自於連山與歸藏的易經文化!傳承幾千年的風水文化核心價值觀就是源於易經的哲學思想。《易經》講究陰陽平衡,萬物生長都需要陰陽平衡冷暖適中的和諧環境,這是符合科學道理的。太極的兩儀就是代表陰陽,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圖是古代哲學智慧的代表,《易經》是文明古國哲學的結晶!是研究宇宙科學的根源!


茶僧強仔


《易經》是對後世影響最深,最廣,最長的古籍之一,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有深遠影響。它的這種影響是深層次和潛在的,可以說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就是在它的薰陶下鍛鍊成長和提高的。它對後世的許多學科都有深遠的影響,像哲學,科學,政治,倫理道德,文學,軍事等都從它那裡獲益匪淺。它塑造著中國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書中倡導的謙虛謹慎,勤懇誠實,積極作為,剛健柔順,自強不息的精神等早已內化為民族性格,積澱為民族文化心理結構,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象徵和集中體現,奠定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中國文化傳統中強烈的主體意識,自覺意識,憂患意識,革新意識,危機意識等,是歷來為仁人志士所奉行讚賞的,併成為激勵他們去發憤圖強和積極探索的一股強大推動力。

它模塑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中華民族思維上直覺性,整體性,具象性特點,均能從中找到《易經》思維的影子。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同於西方的分析思維,或者叫還原論思維的,而強調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本身的相互聯繫,相互影響和渾然一體。



李爾勳1


要問如何科學地看《易經》,我的回答是:用科學的眼睛看《易經》,《易經》就是科學;用占卜的眼睛看《易經》,《易經》就是占卜。為什麼要這樣說呢?

以我本人為例,我前半生五十年看《周易》,認為《周易》是占卜;後三十年看《周易》,認為《周易》是科學。同是一個人,對《周易》的看法卻有天淵之別,這又是為什麼呢?

因為我自小讀的是四書五經,讀到《周易》的時候,老師講的是占卜,我聽的是占卜,頭腦裡記的是占卜,所以總認為《周易》就是占卜,占卜就是《周易》。自我五十歲之後,又讀了不少雜七雜八的書,尤其是讀了《毛澤東選集》和《資本論》及《自然辯證法》以後,再回頭來讀《周易》,就截然不同了。我驚奇的發現:《周易》和《資本論》居然像從一個智者口中說出來的真理真言。總認為《周易》就是辯證法,辯證法就是《周易》。從我個人的親身經歷中可以看出前後兩重天:所以說用科學的眼睛看,《周易》就是科學,用占卜的眼睛看,《周易》就是占卜。有一句俗話說:理有一反一正,話有三說三解。意思是說同樣一個理是有反有正的;同樣一句話是有多種解釋的。由於立場觀點方法的不同會產生諸多的歧義,這是很難避免的。

我所以能夠發現《周易》中的辯證法,完全是個偶然機遇,使我大喜過望。於是不揣固陋,便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進行破解《周易》。自2001年始至2012年,歷時十年撰寫了一部《周易辯證法》(約30萬字)之所以名為《周易辯證法》,是因為全部《周易》原經文都是用馬克思的辯證法解釋的。書稿完成後已過去八九年時間,至今無法出版無人問津,等同一堆廢紙!

老朽今年已八十四歲,恐怕看不到出版的那一天了!如有關心《周易》的朋友,懇切希望與我本人聯繫。如能想辦法幫我出版,鄙人到九泉之下也會感恩戴德的!


朱友振


易是群經之母,是一部偉大的哲學經典。是中華文明之發源。從混沌初開到禮樂畢現,講解了萬物與自然,天地的關係,生克循環之理。

演繹出了釋(中國)儒道三家理論:釋者成住壞空,儒者中庸之道,生生不息,道者道法自然。

從一而始,生滅循環。從乾一始,至未濟還,週而復始,始而復周。

後世演繹出哲學,預測學,兵譏學,文學,天文學,源遠流長,孔子五十讀易,葦編三絕,不知春之將過。

現代人生活節奏加快,不能深入研究,要粗通大意,乾一,天行健,人學之,自強不息;坤二,君子厚德載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吃虧是福。未濟,做人水注窪地,處處留有餘地,自然發發(捌捌64)。

要懂得運用易的哲理,少去關注易的命理,多行易(按易的哲理,自然事事容易)事,自然吉亨利貞,神鬼避之。是謂善易者不卜。切勿將研究易經的方向弄偏,一定要重視她哲學的存在,然後才是其它的應用。

貽笑大方。



夕子宛然


不能用科學方法看易經、易經是前人用圖行與神鬼鉤通的前文字的文化表示、只能用心感知


小小孑2


善易者不卜。

卜筮僅僅是易經的小術而已。

易經是樸素的哲理書。

充滿著智慧,辯證,矛盾,統一。

再深一層次,可以在易經中找到從哪裡來,我是誰,到哪裡去的答案。

明白因果,

解釋關於宇宙人生的根本。

明白人生的目的、價值、意義、態度等。

相比理論化、系統化的哲學而言,它的表現形式通常更具智慧。

使我們順其自然,理性的看待發生的一切物事。

天人合一,更高層次的俯視問題。

大局觀,整體觀,世界觀的看待人生。

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

履霜堅冰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處處充滿著樸素的哲理。


玉長風


看懂易經才會真正悟通陰陽,就會發現許多古今中外名人甚至偉人受限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自身成長環境,有其明顯侷限和缺陷,被世人或過譽或過貶。一個人有優點就必有缺點,有得就必有失,有功必有過。要平衡的、多角度的去看待人和事物。這同樣也符合陰陽之道。

無論河圖洛書、易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六祖壇經等等一切的中國傳統文化本質就是陰陽,如果把河圖洛書也看成易經的話,此五經是五位一體,缺一不可。包括後來的五行八卦、九宮、六爻六壬、天干地支等等理論也都是從陰陽衍生。陰陽是萬物萬心之體,悟通則融會貫通、一通百通。網絡上的一些所謂易學大師,把重點放在術數層面,這是不對的。學習傳統文化,需要有足夠的悟性和覺性,而非單純的數字計算和邏輯推理。術數如果脫離義理,那成了數字遊戲了,也就失去了華夏文明博大精深的玄奧精髓。義理和術數,又是一對陰陽。

現代國人應該有能力也有義務和責任把陰陽思想推廣到現代文明更廣闊領域,促進科學、經濟學、金融學領域的發展,更好的貢獻於人類文明。近年來隨著中國西化過程中諸多問題逐漸顯現,越來越多國人重新發現傳統文化之美,傳統文化又有復興的苗頭,這恰恰又證明了陰陽必須平衡。現中國應該處在相當於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前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