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今天我們談起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可以分為三個部分,儒家,道家和佛學。唐朝的時候,這三種思想在當時的影響力都很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儒釋道三教合流。所以我們不難發現,在當時很多著名的詩人心中,他們的思緒都是複雜的:既想要儒家的學而優則仕,又渴望仙人的修行,還希望歸隱山林,打坐修禪。

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唐代有很多詩人都向往佛學。且不說王維被譽為詩佛,寫出了很多帶有禪理的詩歌,實際上當時和他有共同選擇的人不在少數。今天我們所談到的其中一個詩人,來到江蘇常熟的破山寺,寫下了一首唐詩。雖然並沒有王維的詩歌有那麼高的傳唱度,但是其中所表達的意蘊和王維的詩作異曲同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

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這首唐詩就是常建的《題破山寺後禪院》,常建和王維是同一個時代的人,而且年齡相差不大。從名氣上來說,常建和王維可謂是天壤之別。但是這一首唐詩,卻硬生生寫出了詩佛的風采,奠定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就如同一個導遊一般,在這首唐詩的一開始就引導我們走進這一所古老的寺院,此時,初升的太陽照在山林之中。

接下來是寫到了什麼呢?他會把我們帶到一個什麼樣的佛寺之中呢?這不由得引起了我們的好奇。但是接下來景色的描繪,是這首古詩當中流傳最廣的詩句。“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往幽深之處,而誦經修行的禪房掩映在繁茂的花木叢中。

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這兩句古詩交代了佛寺當中禪房的所在之處,和山林、花木交相輝映,融為一體,更加突出了其和世俗生活隔絕的意味。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此地不光有美麗的花木,還有飛來飛去的小鳥,山光明媚,讓飛鳥怡然自得更加歡躍,飛來飛去。“潭影空人心”,寺院當中的一潭清水,也是清澈無比,讓你看到之後,更有一種靜心的感覺。

前六句詩人就像是一個導遊引導我們參觀了這個破山寺。尤其是第二聯和第三聯只有20個字,帶給了我們美的感受,但是又把我們帶進了一個幽靜絕世的佛門世界之中。

空人心,悅鳥性,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可以讓人淨化心靈,也才能達到真正的靜的境界。

唐詩寫“靜”到極致的詩歌,和王維同時代,但比詩佛的詩還要入心

​後面兩句更是以聲音來襯托這種“靜”,營造出來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萬籟此都寂,但餘鐘磬音”,此地的鐘聲早就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報時工具,而是引領人們開啟打開一個新世界大門的鑰匙。

常見的這首唐詩流傳非常廣泛,雖然他的名字或許並不太為人所知,但是這首詩卻讓他在文學史上留下自己的名號。這首古詩雖然和王維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其中的詩詞用字,其中唐詩的境界,頗有詩佛的風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