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再融資新政被解讀為重大利好?大錯特錯

這週週五晚間,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再融資制度調整,首先就是取消創業板原有的前置審批條件;

將參與者的進場成本從以前最低的9折降到8折了。同時鎖定期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且不適用減持規則的相關限制。並且也將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非公開發行股票發行對象數量統一調整為不超過35名(明顯增加機構參與數量)。


股市再融資新政被解讀為重大利好?大錯特錯


根據全球股票市場的發展規律來說,2級市場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市場化。所以我們可以從正面來看這個政策。
原有的一級市場融資難,會導致市場沒活力,套現條件高也減少了大型資金參與市場的意願。A股自上次股災以來一堆政策都是在降低交易自由度,比如期指新規、減持新規、定增新規......這些種種措施也改不了A股的頹廢,成熟市場沒那麼多束縛表現反而不差,企業能融資、投資者又能享受公司發展紅利,這樣才能真正反哺實體經濟,才是二級市場存在的意義。


股市再融資新政被解讀為重大利好?大錯特錯


但是中短期對於散戶投資者肯定是一個較大的利空,其實道理非常簡單。
本來你手裡的股票,市場價格是100,現在有個機構,直接80塊錢拿到股票了,半年以後,100跌到90,你虧10塊,人家還賺10塊,對於增發的的機構而言,有賺就走,更加靈活,你呢?怎麼辦。
理解成利好肯定是不對的。如果真看好企業的“價值”,機構為什麼不90塊錢參加增加,而要80塊錢才參與增發,說白了,還是不看好“價值”.
而資金是否能夠迴避炒作的公司,從此迴歸價值股,就不得而知啦。

一家公司引進35個戰略投資者,聽著都讓人覺得荒唐。這樣的名額增加,會不會也是增加利益輸送的可能性,讓更多的人可以相互的推薦當給戰略投資者?

股市再融資新政被解讀為重大利好?大錯特錯


這些年A股什麼詞最火?大概是價值投資吧。一邊在號召股民長期價值投資,一邊在縮短本應是真正價值投資的戰略投資者鎖定期。這樣的市場,價值投資如何賺錢?股票的價格長期來說確實會迴歸價值,但是小股民真的能等到它迴歸價值嗎?恐怕早在噪聲交易中淹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