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精準扶貧扶不起的人該怎麼辦?

悟空視點


國家政策對貧困山區的扶貧力度是不斷加強的,筆者的侄女就是掛鉤幫扶隊員,還有一位水利部門的朋友可是長年住村幫扶人員,據說,相關部門對扶貧工作十分的重視,有扶貧政策的支持,有幫扶隊員的傾力幫助,再加上貧困戶自己的艱苦努力,脫貧的步伐是快的,扶不起來的貧困戶應該是極少數極個別的現象。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什麼地方都有個別人不但不配合扶貧政策和幫扶隊員,而且整天遊手好閒的,這樣有勞動力的人,應該耐心做工作,靠自己的主動努力和實幹而脫貧;因為政策是不會永遠扶持懶惰之人的。

搞扶貧的熟人講了一個懶人脫貧的真實故事。故事說的是有一個村有一位出了名的懶惰之人,年輕力壯的整天在村子裡遊蕩,時常假裝幫人乾點活卻拈輕避重的混吃混喝,整得村民們老遠的見到他就繞著走。工作隊員進村入戶後,拿出十二分的耐心做其說服動員工作,終於使這位出了名的懶人動了心思開了竅,在扶貧政策的幫助下養起了本地黑山羊,不到兩年的功夫終於脫了貧。

懶人不是天生的,也沒有哪一戶貧困戶喜歡貧困的生活,大家都行動起來,扶不起來的貧困戶就會越來越少直至消失。


關注三農一閒人


現在,我們國家精準扶貧工作可以說真的是下了大力氣,對貧困戶的幫扶方式多種多樣。沒有技術給送技術,沒有生產物資給送化肥送豬羊,沒有脫貧信心就給鼓勵“扶志”……各個幫扶幹部為了貧困戶脫貧也是各顯神通,對貧困戶盡心盡力。

但是,在幫扶貧困戶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很多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太嚴重,不願脫貧,怎麼扶都扶不起來。因為他們覺得不幹活國家會來人幫助他們,自己也就是這個樣子了,咋樣都行。

其實,在農村,貧困戶扶不起來的情況有三種:

第一種是懶漢二流子。他們等靠要思想非常嚴重,根本就沒有致富的想法,安於現狀固步自封,動不動跟幫扶幹部要這要那,完全沒有脫貧致富的意願;

第二種是沒有脫貧信心的這類貧困戶。這些貧困戶沒有可行的致富項目,對市場也不瞭解,害怕一旦搞起了項目就會血本無歸(有的也是因為某些原因喪失了生活的信心);

第三種是沒有勞動能力的這類貧困戶。這種農村裡有很多,什麼五保戶,六七十歲的老人等等,他們根本就沒有脫貧致富的能力。

對於這些扶不起來的貧困戶,也是有相關的幫扶政策,幫助他們努力奮鬥,脫貧致富。

對於第一類和第二類扶不起來的貧困戶,一般會採用思想引導的方式幫助他們打開心中的鬱結,然後再結合“八個一批”相關政策幫助他們慢慢地樹立脫貧致富的信心,讓他們嚐到通過自己的勞動脫貧致富的甜頭;

對於第三類貧困戶,因為他們沒有勞動能力,一般都是列為兜底保障戶,通過政策補助補貼等方式對他們進行兜底,確保他們的政策性收入能超過貧困線標準。

國家對於貧困戶的幫扶政策真的非常多,雖然說不一定是真金白銀,但是技術服務、醫療報銷、教育扶貧等等都是非常有用的,貧困戶不能說沒有拿到現金就說人家對你沒有幫扶,學會了技術也一樣能脫貧致富!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這裡,歡迎關注【村官小焦】!!!


村官小焦


有個親身經歷的事。之前單位對口扶貧西藏山南地區的一個縣,年底為了扶貧統一採購該縣的各種農產品,包括雞蛋、松茸之類,後來員工發現松茸是假的,紛紛吐槽。我找機會去那個縣問了一下,人家也很委屈:你們都來扶貧,都要採購,我們縣哪有這麼多東西賣,只能去外地採購,不小心買到了假貨,人家才真是受害者[呲牙]

出發點是好的,很感謝!多走點心,實事求是幹實事,從根源解決,扶不起的阿斗就不必太費心了!


卿城笑


對於精準扶貧扶不起的人該怎麼辦?

當下,脫貧攻堅是一件大事,也是一件好事,只有人人生活過好了,人人小康了,這個社會才充滿幸福。

在扶貧當中,我們需要把握幾個方面的理念問題。

第一,貧困是動態的,沒有永恆不變的。今天你可能一貧如洗,明天就可能腰纏萬貫。

今天你是大公司的老闆,明天有可能債務纏身,甚至不得不跳樓自殺。

所以,對於貧困戶,我們提的是精準識別,還得加上兩個字,精準“動態”識別,那些已經脫貧的,就要摘下貧困戶的帽子。

第二,扶貧除了一個個具體的措施,關鍵在於制度公平、機會公平。如果只是一味地給他提供資金、物質,幫助他搞這搞那,雖然能夠一時解決貧困,但恐怕也並不長久。

關鍵的問題還是在於制度與機會公平,比如有人貧困扶不起,或者只是等靠要,就是因為知識水平低、觀念落後,這就說明教育存在問題。這個教育不僅是學校教育,還有社會上的法治、道德教育。

另外,有人貧困扶不起是因為智障、精神、殘疾等問題,怎麼辦,公平的制度就在於兜底保障,這個是社會安全閥的一個必須。

這樣的一些人,或許靠他們自己永遠都難以脫貧,沒有關係,起碼的一條,保住底線就行。

第三,既然要扶貧,就要有脫貧。

不能一直戴著貧困戶的帽子,這種風氣和導向要不得,不能為了利益,就什麼都不顧了,必須糾正這種不良傾向。


碧翰烽


在多數地區,尤其像我們這裡(白銀市會寧縣),平窮那是歷史原因,乾旱少雨、土地貧瘠、工業資源匱乏、交通落後這都是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儘管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包括對經濟、教育、扶貧等各方面的力度,但是,要農民一下子搞經濟翻身,還是很有難度的。隨著時代的變遷,經濟的發展,當地農民對於社會的認識也發生了質的改變,窮則思變,變中求發展,在各種自然條件的制約下,讀書成了本地主要的變通之路。隨著不斷的苦教苦學苦供,一批又一批的當地學子走向了成功,贏得了人生,併為自己的家鄉爭得了教育之鄉、狀元縣等美譽。然後落後的經濟基礎和苦供的高額需求之間產生了及大的矛盾,很多家庭為了苦供,男人長年在外做苦力,有的家庭甚至夫妻雙方都需要外出打工,才能供給孩子的求學中日常開銷,而農村人外出打工掙錢總是那麼的難,撇開生活條件差,勞動時間長,工作量大,體力支出強之外,總是每年都有或多或少一部分人遇到領工資難的困境,有的甚至拖欠幾年都沒辦法把自己的工資領到手,而家裡除了苦供孩子之外,還有老人的贍養,各種社會性收費,那一樣不需要錢?就這樣,自己還不敢生病,要是自己病了那就是一個家庭的垮塌。所有這一切,都是要錢的,好多家庭,尤其孩子多的家庭,都是銀行貸款度日,多則數十萬,少則也有好幾萬。現在當地的精準扶貧政策是無息貸款幫扶,兩萬、三萬、五萬不等,你說這樣的精準扶貧能否那麼容易地幫助當地農民脫貧不?還能怎麼辦?真要脫貧,就只有繼續加大扶貧力度。


張可篤


我聽說過這樣一家精準撫貧戶的故事。

本來農戶家也不算貧困,四個女兒出嫁,兒子也娶了媳婦,日子過得平平淡淡。天有不測風雲,婆媳寧是不和,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最後媳婦跑了,兒子也成了遊民,兩天在家十天在外。兩歲多點的孫子也的確難壞了老倆囗。

老爺子很有點意思,抓了幾百只小雞喂上,二十五六畝地半分也沒送人,全種著。

那時候澆水等一系列事情都有各組小隊長管著,老爺子喂大小雞一個也捨不得賣錢,三天兩天宰雞吃,剛開始是叫隊長去家喝小酒,慢慢殺雞請吃飯,逢節啥的還送隊長几只雞改善伙食。當然了,老爺子二十多畝地水費不用交,隊長喑地裡分灘到農戶頭上去了,天不知地不知。

每年老爺子都能領到上面補助下來不掏錢的化肥種地。

天上掉餡餅的事也輪到了他一

村上精準扶貧羊給了他五十隻(村上調來沒分派完),說是讓他代養,老爺子種那麼多地,哪有精力放羊,十天賣幾隻半月賣幾隻,三個月全賣完,村上領導接到舉報去收羊錢,跑三五回熟悉了這事也就不了了之。從此老爺子一家成了精準扶貧戶。他們家孫子從小學到中學啥啥全免費,一家人從不打工,日子也過得湊和。

如今沒有隊長職務了,老爺子也老了,地種成樹壓上草了,村上每年扶持他養羊,孫子出學去外面打工,兒子也找回了媳婦說是在市區租房過日子。今年精準扶貧戶修房子,老爺子新房還不住,在後院住著,三天兩頭找村幹部跑民政局,哭窮沒錢無力住新房,聽說上面領導很重視,專程來他家考察過幾次,說是解決暖氣裝修房子的事,大概也得三四萬元。

修房子國家已給他投資了四萬元。

這樣的精準扶貧戶我是可憐又可嘆。人活臉樹活皮,沒有能力也就算了,能耐倒不少用,村幹部應該組織他們去外面學習學習,聽聽六七十歲還在打工的老農民的生存法則,叫他們知道啥叫自利更生!


開心151933790


手指有長短,人有聰明和愚笨,這些都是天生的,並不是隨便就能改變的。

農村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有的人天生就有缺陷,有的人沒有文化知識,由於各方面條件的限制,也沒有多少見識,所以在生活經濟條件上就比較差,這些情況下,對於扶貧就是一個難題。很多情況下一些扶貧人員通過資金來扶持,但是隻能解一時之困,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大部分貧困人口,可以通過一些扶貧項目傳授給他們一些致富的方法,這就是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但是對於天生的一些特殊情況,就比較難了,那麼對於這種情況該如何辦呢?



1、思想工作,思想是行動的指南,有些扶貧幹部一年下來啥也不幹,就是和對象談心,並不是他們傻,而是他們找到了貧困人員的問題所在,比如思想頑固,眼界短,只有通過不斷的進行思想教育,讓他了解如何才能真正的實現自己的脫貧,如何才能長期的發展,如何能夠因地制宜等等問題,只有思想上通了,行動上才真正有動力。



2、如何切入,思想上通了,該從哪裡入手呢,我打個比方,比如養豬,養什麼樣的豬?養多少?在哪裡養?豬吃啥等等都是問題,這裡便是考驗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問題的時候了。只有考慮當事人的實際環境條件,個人的自覺程度等等,來確定這些問題,因為養豬還是你的扶貧對象在養,所以養出來是第一步,在這裡便要考慮怎麼成功,這裡就要牽扯到一些細節了,所以要讓扶貧對象參加一些輔導班、實地參觀考察、瞭解整個過程等等。



3、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我們有時候由於上級考核的需要,草草了事,做一些表面文章,這對於下到基層扶貧的人員來講,有時候感覺有點自欺欺人的味道,但是真正實現一些貧困人員脫貧,對於我們從事扶貧的人來講,也許做一些實際有效的事,遠比做表面文章重要的多。這需要一定的毅力和獻身精神,如果真的能在一兩年內就改變他們多年來的貧困狀態,那就有點太浮躁了。必須慢慢來,讓他們在改變思想的情況下由少到多,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急不得,快不得,要把這件事作為一件事業來完成,我想我們的扶貧工作,一定會有所收穫,我們也一定會在農民心中有一席之地!


瓜農之友馬博士


很多光棍半老頭,無房,無錢,無妻無子,無父無母,生活無望,心生悲涼,悽苦,抱著活一天是一天的心情,咋扶也扶不起也是很正常的。當然,我也是其中一員,無妻無子女,無固定住房,又是山區,生活無盼頭,後繼又無人,心裡絕望,只能混一天是一天了。


算計不由算計來


檢查組說:有種養殖收入的必須有種養殖相應的支出,我的貧困戶8月20號賣了4只狗仔,收入200元,可是生氣經營性收支欄內沒有養狗的支出,要把我作為存在問題記錄通報,冤啊!貧困戶說,母狗從懷孕到生仔到賣出去一直都是吃剩下的飯菜,沒有支出 ,三五年了,都是這樣 。同事建議說,本屯誰家有公狗的給他幾元錢作為配種支出算了, 可本屯沒有公狗呀 !這手冊我已經抄了五次了,各種記錄核了又核,檢查組說我扶貧不精準,我暈!


九舟儂


遇到任何情況首先要在心理上提醒自己:不要針鋒相對!

行業原因經常在農村跑,接觸了不少扶貧人,也幫忙處理了一些衝突。能夠理解一線的扶貧人的無奈,單純執行而不參與措施制定與調整,面對村民的不理解,只能向上反饋,實際上也很少有回應,被貧困戶認為不積極不作為。這種情況,說實話扶貧人肯定委屈,但請試著強迫自己接受:貧困戶只是希望得到的是幫扶實效。

不說“男人的胸懷是委屈撐大的”那種雞湯,其實也是現實的需要。扶貧是一項系統性的惠農政策,問題總要解決,對抗只能增加拗勁,讓事情更難辦。越是拗勁的農民,往往在工作做通後是非常配合的。這就相當於騎自行車爬坡,堅持上去了,後半程就很輕鬆了。還是要相信:99%的農民是非常講理的,只是性格和利益那樣。

讓養豬而要養牛這種很好理解,牛比豬貴多了,養好一頭牛確實能夠達到當年脫貧的標準。但是措施已經制定了,我們暫且不談它是不是最優。單單考慮換牛的這種情況:牛犢成本比豬崽貴多了,預算上可能也有問題。在農村,我們都知道一個道理:“不患於貧,而患於不均”。如果一家發放,肯定會造成更多家要求換成養牛,考慮是否有足夠資金換成養牛。如果沒有,就做好解釋,實在不行,該堅持的還要堅持,該做的工作也還要做!

這還不算什麼,我們村有一個貧困戶(準確的說就是老家的鄰居),發展養雞,讓幫扶人給他買了雞苗;然後雞養到半大,就對幫扶人說:“再給我買雞飼料來,不然我就把雞給你送到辦公室來!”深有威脅的味道……後來,還是找了我們村老村長把他工作做通,轉而加入園區務工,有了較穩定的收入,幫扶人每次上門也很熱情。

遇到這樣的情況,也不要畏難,可以從兩方面入手:

一、做好解釋,多次上門,反覆解釋,相信貧困戶也能看出工作人員是誠心幫扶的;

二、尋找中間人,村民絕大多數還是通情達理的,尋找一個德高望重,那個貧困戶又比較信任的村民幫忙解釋。

最後,各位辛苦了!我想:眼前的困難終將過去,只要功夫下到了,就無愧於民,無愧於心!

在扶貧領域諸如此類的情況還很多,一方面村民沒有收入確實可憐,另一方面是幫扶人的有心無力。最讓扶貧人頭疼的是那種四肢健全無災無病,不願配合扶貧措施本身又達不到兜底保障的標準的貧困戶。對此,大家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