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大米晒過就不好吃了?據說在農村剛收下來水稻必須要晒的?

春暖花開安靜靜地


大米是人們日常食用的主食,目前我國有一半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和,所以現在人們對於大米的口感質量以及儲存方式越來越重視,有時候優質的大米可能是不正確的儲存也會影響到食品的口感和質量。

為什麼有人說大米曬過就不好吃了?

大米是指經過稻穀經過脫殼以後加工出的產品,這樣的大米產品的儲存環境應該是在乾燥、通風的條件下,同時應該儘量避免陽光的直射,因為這個加工後的大米水分已經降到13個水以下,這個時候大米內澱粉和蛋白質與大米里的水分可以結合在一起,所以性質比較穩定,不容易散失。

如果此時將大米在陽光下暴曬,就會因為陽光的照射作用導致大米的水分減少,這樣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大米表面出現爆腰的現象,出現碎米的幾率比較大,並且大米的表面會出現糠粉性物質,這些物質是大米表面澱粉脫離水分的現象。所以一般大米的儲存不建議在陽光下直接曬,這樣會導致大米口感降低。

農村剛收下來水稻必須要曬?

農村剛收下來的水稻,水分都比較大,一般最少在18-22個左右的水,這樣高水分的稻穀是不能直接進行儲存和加工的,如果此時直接進入糧倉儲存就會發生長芽和黴爛,此時的潮溼的稻穀非常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蝕,會發生稻穀漚黃的現象,造成出現大量的黃粒米,影響食用和外觀。

同樣的道理,由於水分比較大,這個時候直接進入機器加工,會造成機器的堵塞,同時因為水分較大造成脫殼困難,所以此時加工會出現更多的碎米,影響稻穀的出米率。

所以農村剛收下來水稻必須經過充分晾曬,當乾燥過的稻穀水分達到13個左右的安全水,是最符合加工的水分。同時農民在晾曬的時候也應該儘量控制稻穀晾曬的時間和烘乾溫度,儘量清早攤開,傍晚收攏,避免中午攤開或晚上過夜,導致溫度忽高忽低也使稻穀容易產生裂紋,也會形成“爆腰米”,影響加工出米率。

為什麼說大米曬過就不好吃了?而農村剛收下來水稻必須要曬的?歡迎大家交流,更多農村精彩,歡迎關注。

響水大米


大米曬過的真的不好吃,我們家過年的時候堂弟剛結婚,在村裡辦的酒席,村裡辦酒別人來喝喜酒的話,都會帶上幾斤米里面夾著一個紅包,大哥會在禮儀簿上登記名字,哪家送了幾斤米,封了多少紅包,送了什麼禮物,都記得清清楚楚,方便以後還人情,收上來的米都放在一個米袋裡,也不知道是誰家的米不好,百家米夾在一起很容易發黴。

可能是我們這裡回南天比較嚴重,2月辦的酒,米袋直接垛在一樓的雜物間裡,一樓還沒貼瓷磚還是水泥板,旁邊也沒有看到有溼的地方,反正一大袋米到了4月的時候就感覺有點味道了,放進膠桶裡的米一點問題都沒有還可以吃,放到地上的米發黃有味道。

嬸嬸擔心這些米吃不了,看到陽光挺好的,就拿出來曬在屋坪裡,暴曬了一天,還以為能收好久,隔了兩天再看,本來還有點白的大米都黃得不行了,吃都吃不了了,勉強取出一些挑挑揀揀用水淘了4-5遍煮了一餐,米飯不成粒,像泥巴一樣黏在一起,味道很淡,入口難以下嚥,堂弟的媳婦因為剛有寶寶不久吃了一口就想嘔了。

大米真的不能曬,曬了就變味了,而且不能留了,因為曬過的大米水分雖然蒸發得差不多了,似乎變得乾燥了,但同時也因為水分的缺失,大米變得易碎再經過4-5遍的淘洗,大米變成了餵雞的米碎,營養流失不說,成坨的米飯真的吃不下。

稻穀從田裡收回來是要曬的,因為穀粒的水分含量多,不曬就進倉的話容易發芽發黴,而且有的穀粒還有很多米漿,不曬乾的話碾不成米,進了碾米機就被碾成汁液,出不了米粒,所以收回來的穀粒要連續在太陽底下暴曬至少3天,太陽光不夠烈的話,之後有時間了還要拿出來反覆曬。

曬不幹還容易招蟲,只有曬透了儲存,穀粒的水分蒸發,各種蟲卵被曬死,我們的穀倉內才不容易出現蟲子。


農人春香


為什麼有人說大米曬過就不好吃了?這我倒是深有體會,有一年因過春節軋米軋的多了,過年後到外地去了幾個月,軋的米就有好長時間沒有吃,到了端午後,天氣溫度增高了,米結了許多蟲球,又長黑蟲,煮飯一洗米,水面上不斷的浮出許多蟲來,換了十多次水,才免強把蟲洗淨。

許多的大米倒掉可惜,給雞作飼料又捨不得,心想把它曬一下吧,既曬除蟲,又曬乾潮氣。就把米在烈日下曬了兩天,蟲經過篩子等工具處理到是沒有了,但米做出的飯,口味真的不及沒曬的時候了。

經過分析琢磨,認為:大米從溫度低的地方帶著潮氣暴曬,米粒會澎漲,收起後溫度降低米粒收縮,再曬又澎漲,再收起又收縮,本來長長的米粒就容易斷碎成小米粒,米粒中天原水份失去平衡,有乾燥感,不象穀粒,米失去了殼的保護,米中的維生素、米中的營養成分就會大量或部份流失,米的原有質味就會受到破壞,所以說大米曬過就不好吃了。

在農村剛收下來水稻必須要曬的,這是千真萬確,是一定要做的工作。因為不曬乾谷就不會休眠,就會發芽,堆放就會黴爛,無法長時間保留。


一生好人大司馬


曬大米和曬水稻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水稻晾曬沒問題,大米就儘量不要被陽光直曬了。

水稻剛剛收穫時籽粒中的水分比較大,不利於安全儲存。常規狀態下水稻長期儲存的安全水分是14.5%左右,剛剛收穫的水稻一般都能達到20%左右。為了把籽粒中的水分降到安全水的標準,要麼晾曬、要麼進烘乾塔烘乾。因為農民自身的條件有限,陽光下晾曬就是最省錢的方式了。而且,這時的水稻籽粒外層有種皮也就是米糠皮的包裹,並不會影響水稻籽粒的口感。而且,晾曬屬於低溫脫水,速度比較慢,對水稻的口感和品質影響不大。


對於已經脫殼的大米來說,儘量不要在陽光暴曬了。大米脫殼是機械碾磨的過程,將籽粒表層的種皮、外包裹物碾掉的過程,籽粒已經受到了機械傷害。而對於脫殼的大米來說,從外觀上看挺完整,但是在陽光下暴曬之後,就會發現大米顆粒多了很多的裂縫,原本完整的米粒很容易就碎了,影響蒸煮米飯的外觀感受。也就是說,大米曬過之後,有可能影響米粒的完整性。主要的原因就在於脫殼的大米主要成分是澱粉,晾曬後快速脫水導致的澱粉連接中斷而出現的裂縫。


所以,未脫殼的水稻可以暴曬,脫殼後的大米儘量不要曬,以免影響籽粒的完整程度。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關於題主提到這個問題,曬過的米不好吃和剛收下來稻穀必須要曬是兩碼事,各有各的處置方法。

在農村,如果遇到高溫潮溼季節,家裡大米因存放時間太長,會發生髮黴粘連在一起,甚至有小蟲子出現,這是讓人們傷透腦筋的問題。

因為在高溫潮溼的時候,給隱藏的蟲子和黴菌提供極為有利生存繁衍環境,很容易滋生蟲子發黴。如果處理不當,會繼續蔓延擴展,造成嚴重損失。

有些農戶發現後,天氣晴朗時放在太陽下曝曬,讓蟲子自己跑掉在收回儲存。其實這方法不可取,治標不治本,下次更容易生蟲。

在說大米在太陽底下曝曬,會受熱脹冷縮的影響,原本完整飽滿的大米變成小顆粒,變成易碎成米粉,養分被陽光蒸發掉,失去原有的營養價值,也沒有原先的油質滑性和濃濃米香。


我們最好處理方法,小心翼翼把生長蟲子的米撿出來,把剩餘乾淨的米裝在塑料袋裡,紮緊密封好放在冰箱冷藏儲存比較可以。如果大米蟲子太多,整袋破壞嚴重,最好棄之扔掉,以防食用之後對身體造成不利。

也可以經常把米拿出來晾晾,閒時勤快點翻動和攪拌,在裝有大米的缸裡或者袋中放些大蒜,也可放生薑,蟲子受不了刺鼻味道會自己爬起來逃跑。

剛收回來的稻穀肯定是要曬的,由於稻穀剛從地裡收割,水份很多,不宜儲存。我們必須放在太陽下曬乾,而且要經常翻動,不能打堆,讓所有稻穀均衡照射,如果陽光受光不勻,不宜儲存。

如何判斷稻穀曬乾,很簡單,經過曬好的稻穀,在嘴裡嚼一下,發覺有抗勁又硬度,嚼著發出“嘣嘣”清脆的脆裂聲,就可以放進糧倉庫裡存放了。如果沒有曬乾而儲存,中間部分會發熱發燒,導致發黴腐爛。


糧食是我們生命之源,沒有糧食,人類無法生存。那一粒粒白花花的糧食,是我們用汗水一滴滴鑄造出來的。珍惜糧食,珍惜生命。


突破烏江


不會吧,對於大米難道吃之前還要再曬一次嗎?其實針對於這個問題來看,我個人覺得這個是不符合邏輯的。

在我們南方基本上不會再次把大米拿來曬過之後再煮的。


一般在脫殼之前就已經曬乾了。

這個夏季的收割的季節又來了。那麼對於這個稻穀的收割呢,基本上準備就開始收割了。

但是天氣好的時候基本上會有曬乾,有很多工序的。比如說我們要將他曬乾。除去多餘的灰塵和那些不飽滿的那些殼子空殼子,一般都要出去掉。

然後曬乾之後,可以進行儲存之前,還要做一次清除雜物和清楚這個灰塵的工作。

所以這種情況之下,你們要做很多的工序才能夠將它做好。


好脫殼之前基本上會儲存一定的時間。

不過對於成年的穀子不多的時候。才會需要將收割的穀子用於脫殼,然後打成大米才能夠吃的。

一般而言曬的會曬很乾我們自家農田裡面的股指基本上收購回來的時候,趁著天氣好的情況之下就會把它曬乾。

再幹之後就是儲藏起來備用。等到沒有大米的時候,或者即將吃完自己現有的大米之後就用於打米,打成大米之後,就會放在乾燥的地方,等待使用。

不過大家吃了多半都是去買了,那麼買了大米跟自己收割的大米有什麼不同嗎?

這個肯定是有不同的,我們做飯都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得出來,同樣顆粒大小的大米,我們自己種的自己曬的,和買回來的這些大米煮飯的最直接表現就是煮出來的飯飯粒自家曬的大米顆粒比較飽滿。

如果是買回來的米,基本上顆粒不會很飽滿,他本身沒有煮熟之前有多大煮熟之後膨脹的幅度沒有自家曬的,膨脹的那麼大。



原因在於什麼問題呢?

其實兩者的原因就在於我們種植的自己收割的穀子,基本上是用太陽去曬的,那麼這樣呢,它的水分烘乾和物理變化的過程可能會有所改變。

那麼對於購買的大米,基本上那些大米都是屬於直接用機器烘乾的。所以兩者組出來的飯粒是完全不同的。

當然大米吃之前是不會曬的,一般我們都會將穀子曬乾,穀子曬乾之後只要存放的位置不受潮,所以這種情況之下是不會出現其他的問題的。

所以打成大米之後,就不會經過第2次拿去用太陽曬了。除非是受潮或者其他的狀況。


農人莫小道


經過剝殼的大米在存放前千萬不能曬,這樣不光會失去水分使煮出的飯不香,而且還會變得粗糙、易碎,也影響口感。我們在保存大米時儘量放在乾燥通風的地方存放。

大米在沒剝殼前是可以暴曬的,這對大米沒損壞,因為他有外面一層殼保護他,不會讓營養流失,也保存了大米的水份。

相反,如果新鮮的稻穀不給他外表的水份曬乾,反而會讓大米發黴。





皖南胖姐新生活


水稻收割了,要脫粒,分出稻草,和水稻顆粒。也叫稻穀。水稻顆粒要曬的,降低點水分。大米,沒有水分,太乾,就不好吃了。交公糧的年代,糧管所收糧時,有個稻穀水分標準,高於這一標準的,就要求再曬曬,達到標準要求,才收入歸倉。稻穀曬後,再經碾米機,分出大米,和米糠。米糠是作飼料用。有的家中,大米儲存過程中,有米蟲出現,也會拿出來曬一曬,防止米蟲增多,這也許是曬大米說法的來源。


清碧閒人


小朋友:“大米”和“水稻”可以等同嗎?

“水稻”去殼後就成了“大米”,“大米”直接曬後一定不好吃是真的!

“水稻”是有“大米”外的“細胞壁——糠殼”,起作對“細胞核——米”的保護作用。“曬”就是脫水,如果不脫水在“溫”、“溼”條件下就會再生,重複他的下一個生命循環;而“米”的味道是他的蛋白、能量、維生素一併構成,經過一“曬”,又沒“保護傘——糠殼”的保護,蛋白會在“酶”的作用下轉化,維生素會分解,味道一定會變差!

有點深奧,這涉及到生(生物)、化(化學反應)。反正你知道“米”和“水稻”是兩種同質而不同形態的物質就對了!


一號農民王永堯


水稻是什麼?水稻是中國賴以生存的食物,在中國的南方普遍種植。水稻生長週期,主要有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幼苗期,也就是進行插秧的時候;第二個階段:幼苗開始進行發育生長;第三個階段:植株進行開花結果。這四個階段大約需要100天左右的時間。到六,七月份水稻就會成熟農民伯伯就會把水稻收割下來,剛剛收割的水稻水分還是很足的,所以我們就要把多餘的水分去除,如果不去除多餘的水分那麼水稻就會發黴,請記住是發黴,發黴的水稻就是壞掉的!所以必須要通過爆嗮讓水稻去除多餘的水分。

有的人說:水稻嗮過後會影響口感不好吃。其實那都是瞎扯淡的!水稻不好吃有可能是放久了,或者是水稻的品種不一樣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