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分櫱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說不去除可以增產,有沒有科學?

農機農藝幫


對於一些親本接近先玉335類型的玉米品種,種植密度在4000-4500棵這個密度的紅軸玉米品種,容易發生出現大分櫱的現象。

一、出現玉米分櫱,主要有以下三種原因:

1、品種自身原因:一些親本接近先玉335親本的品種,玉米根部出現大分櫱的現象非常常見;

2、氮肥施用過多,導致的營養過剩:

氮肥施用過多,導致玉米營養生長過剩。從根部長出大分櫱來分流氮肥過多造成的營養過剩,也是玉米自身進行營養分流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

3、播種密度不合理,原本最佳密度為4400株/畝的品種,種植密度變小,也就是種的稀了。特別是一些春播玉米地塊,更容易發生玉米大分櫱。

二、有人說,不去除可以增產。但不是絕對的,主要是看播種密度和喇叭口期的管理來分開看。

1、看密度:如果該品種最佳密度為4400棵左右,僅僅因為氮肥施肥過多引起的玉米根部大分櫱的話,這種分櫱會隨著玉米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變的過程中而逐漸萎縮,不用掰掉;

2、看播期:如果是春玉米,播種時間在4月20號以後,生長時間長,地塊也是肥力充足的蔬菜換茬地,一般來講,這種分櫱會越長越大,會與玉米植株產生營養競爭。建議在不傷害玉米根系的前提下,儘早“割除”。





種業在線


在玉米種植後一個月左右,主莖形成後,部分玉米莖稈基部節上的腋芽,生命力強的就有可能成長為分櫱。實際上這種情況不是近幾年才發生,只是近幾年個別玉米種發生的這種情況較多。那麼,玉米植株基部出現的分櫱有什麼用?是否應該去除?

【一】玉米分櫱的好處:玉米分櫱從主莖基部長出後,由於生長需要養分,可以促使根系發育、生長,使根系增粗、加長,為後期主莖生長、抗倒伏起著一定作用;分櫱上的葉片逐漸增大、加厚,吸收充足的陽光後,把光合營養傳播給根系,使根系增加更多養分。從單棵植株上來說,增加了葉片數量,因而植株增加了光合作用能力。所以,玉米分櫱可以促使根系生長,增加植株的整體養分,相對來說植株更加健壯。

【二】玉米分櫱的壞處:凡事有利則有弊,既然有好處,肯定有壞處:①消耗養分。雖然分櫱增加了光合營養,但顯而易見的是消耗了土壤中的養分,如肥料、水分等,從而和主莖爭奪營養,使主莖生長相對緩慢;②分櫱的生長,無疑使基部通透性降低,在土壤潮溼、溫度較高的情況下,增加了病蟲害的發病機率。

【三】分櫱的整體生長趨勢:玉米植株在從小喇叭口期至大喇叭口期,由於葉片增多,增大等原因,使基部幾乎得不到陽光的照射,因此分櫱基本停止生長:有的萎縮乾枯,偶有生存者纖細、柔弱,形不成對植株的威協。這時吸收的養分微乎其微。

總之,玉米分櫱既有利於根系生長,增加光合作用;同時也會消耗部分養分並影響田間的通透性。但從總體上說,利和弊在玉米的整個生長週期來說,都是微乎其微。所以在分櫱長出後,可任其生長,也可直接掰去。


泰山農家人


由於玉米品種不同、肥水管理等,玉米植株正在過程中會出現一些無效分櫱,俗稱“丫子”、“叉子”等。大部分分櫱並不能形成果穗,頂多形成一兩個弱小的頂生果穗,且還易感染病蟲害。

因此,只要玉米分櫱繼續生長髮育,它就會不停地消耗植株的有機營養,會削弱主莖的生長勢,這既影響主莖的玉米產量,還會增加種植成本。
下面,我們討論一下,玉米叉子何時出現?到底要不要掰掉?怎樣防止其形成?

一、玉米叉子出現時間

玉米植株長出影響產量的無效分櫱,主要集中在兩個階段:苗期、大喇叭口時期。

一般來說,玉米在苗期、拔節到大喇叭口時期,因為它們正是植株對肥水需求的旺盛時期,尤其是大喇叭口時期,在追施肥水一定的情況下,分櫱會削弱主莖的營養,這直接影響抽穗情況。

二、玉米叉子要不要掰掉

無論從通風透光、肥水供給、病害防治、種植成本等哪個方面看,玉米出現叉子都對增產沒有什麼幫助,這些叉子是需要掰掉的。考慮到儘量減少勞動量,可以選擇性地掰掉那些影響主莖生長髮育的分櫱。

那麼,如何才算影響主莖生長的分櫱?

比如,苗期出現分櫱、主莖生長出幾個分櫱、分櫱生長勢(粗細程度、高矮程度等)與主莖差不多等。但像是抽穗揚花期以後出現了小分櫱,就可掰可不掰了,因為這些時期的分櫱對產量影響不大,要是不嫌麻煩掰了就最好。

玉米叉子掰掉的方法:在去除分櫱時,一手穩住主莖基部,另外一隻手抓住分櫱的基部,向一側斜拉將櫱掰掉。注意,切不可損傷主莖,而這是很多種植戶寧願讓玉米叉子生長影響產量也不掰掉的主要原因。


三、玉米叉子如何預防

1、合理控制種植密度。綜合考慮玉米品種特點(植株高度、葉片寬厚和夾角等),確定合理的種植密度,避免過密或過低而出現分櫱。一般來說,緊湊型品種的莖葉夾角小,透光性和通風性都比較好,可適當密植,每畝可定植5500到6000株;平展型品種的莖葉夾角小,不宜密植,需每畝控制在4000株左右。

2、合理肥水管理。要看苗施肥,有條件的可以測土配方施肥。重視施肥對土壤肥力的改良和提高,避免造成肥害,以增加玉米植株的抗逆能力,從而減輕因肥水不均衡造成的分櫱現象出現。

綜上所述,玉米出現叉子建議將其掰掉,尤其是苗期和大喇叭時期出現的叉子,從而避免任由其生長髮育而影響玉米產量。


鄉鑑


大家好,“關於玉米分櫱的枝,要不要去除,有些人說不去除可以增產,有沒有科學"的問題?,和大家一起探討。

玉米在苗期五六葉時,從根部長出的杈子,有些地方叫丫子,實際是玉米的分櫱。玉米根部的每個葉腋間,都有一個休眠的分櫱,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都有可能長出杈子。

玉米分櫱的多少與品種特性,土壤水分,土壤營養狀況密度大小有很大關係。

有些品種容易形成分櫱,有些品種不容易形成分櫱。玉米苗期乾旱易產生分櫱,陰雨天不易形成分櫱,土壤肥沃易產生分櫱,土壤貧脊不易產生分櫱,密度大分櫱少,反之分櫱多。

玉米分櫱不去除增產還是減產,多年來在學術界一直爭論不休。有的說,玉米有了分櫱增大了葉面積,增強了光合作用,對玉米有增產作用。有的說分櫱與主莖爭水爭肥,長出的枝葉不結棒子純屬浪費,影響玉米產量。

我是個農民沒喝過多少墨水,種過四十年玉米,不知道啥是科學,只是常年在莊稼地裡轉悠,我掰過玉米杈,也留過玉米杈,發現掰於不掰是一樣的,不見得增產和減產,一般小杈長著長著自動消亡,個別大杈能長到一兩米,但是不結棒,有分櫱的玉米棒與不產生分櫱的玉米棒大小沒有什麼差別。

根據實踐我認為:

玉米分櫱的枝,去除也沒明顯增產作用,不去除也減產不大,至於不去除能增產根本不可能。但是,分蘗吸收養分與主莖爭水增肥那是絕對的。作為一個種植戶,應根據你種植面積大小,勞力多少。去也行不去也行,或者去大的留小的。如果僱人得不嘗失。一

謝謝大家!


鄉鄰老趙


玉米在拔節前後,通常情況下是會長出側枝的。也就是說,這些側枝是在主莖上分生出來的第二個莖杆,那麼我們要不要像小麥那樣留著,並分櫱越多側枝越好呢?

看了很多朋友的文章,答案都比較模糊,有點模稜兩可,好像對玉米側枝比較隨意,認為除不除都可以。這是不正確的。

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玉米為什麼要分櫱發出側枝。

玉米分櫱的能力是玉米的一種特性,不同品種間,分櫱的能力強弱不同。但分櫱的發生,與我們的種植管理也有很大關係的。如種植密度,田間肥力等。玉米的分櫱,和小麥分櫱不一樣,一般果穗下部生出的側枝都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它根部不會結出玉米的,側枝不僅不能增加產量,還會與主莖爭奪養分和水分,大大影響主莖結果產量。

一般的是:在玉米拔節前後主莖上生出的側枝,是必須要拔除的。“題主問的是玉米苗生了側枝”,可見,題主所問的是處在苗期拔節前後的玉米。

我們在播種玉米時,除了要選擇分櫱弱不易分櫱的品種之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管理:

一般播種時間過早,播種稀疏,田間肥力又高的地塊,是比較容易出現分櫱的。

防治措施

這種種植現象,比起病害防治就簡單多了,應針對發生分櫱的條件加以改善即可。播種密度要科學適當,但也不可過稀,又要保證田間有個好的通透性;苗期在預防雜草的同時,要及時為玉米根基部高培土,也可有效防止分生側枝;合理澆水和施肥,保證田間不幹旱缺墒,又不積水成澇;發現分櫱出現側枝時,要及時拔除,保證主莖的健康成長。

拔除側枝時,要選擇在晴朗天氣進行,防止雨天傷口感染病害。

好,以上簡單總結,希望可以幫到您。謝謝


黃土漢子流浪記


在玉米的高產栽培過程中,部分田塊玉米分櫱現象嚴重,有的多達4個分櫱。雖然玉米分櫱是它的生理現象,但是,在栽培過程中,玉米分櫱不僅不能增加產量,反而要消耗水分和養分,影響主莖生長,嚴重影響玉米的產量。所以,玉米分櫱在玉米高產栽培上毫無意義,需要根據發生的情況進行預防和清除。


文竹888


你好!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就是個農民,也種植玉米,根據自己的經驗來說,一般情況下是不用掰的。要科學依據的話,那就得聽聽科研人員的分享了。

產生玉米丫子的原因分析

1、品種。品種之間存在著差異,有的品種分櫱多,有的品種分櫱少。

2、密度。同樣的品種,種植密度低的時候,分櫱多一些,密度高的時候少一些。

2019年註冊管理會計師

廣告

3、播種時間。播種早的分櫱多一些,播種晚的分櫱少一些。

4、土壤肥水力。土壤肥水力越高,分櫱越多。

5、施肥深度。底肥越深分櫱越少,底肥越淺分櫱越多。

6、播種深淺。播種淺的分櫱多一些,播種深的分櫱少一些。

7、由於玉米植株的頂端生長點受到不同藥劑的抑制,植株矮化而產生分櫱。

丫子對玉米生長的影響

1、不去丫子,能增加玉米整體的葉面積。玉米的葉片是其光合作用最重要的器官,在玉米的一生中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去分櫱比去分櫱的葉面積多,為玉米產生更多的幹物質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丫子的營養會轉移到主莖果穗上。在玉米開花後和灌漿期間,果穗是需要營養最多的器官,此時,分櫱開始萎蔫,養分逐步輸送到果穗。

3、丫子對玉米的其他影響。增加了根系數;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分櫱後形成較大的葉冠層減少了土壤水分的蒸發,故分櫱可保持土壤水份和抵抗乾旱;掰除丫子造成傷口,增加土壤中病菌的侵入幾率。

通過實際的測產來看,留分櫱的產量較去分櫱高,平均增加22.49kg,增產2.4%,二者的產量差異不顯著,也證實了玉米丫子是不用掰的。

玉米丫子到底用不用掰?

一般情況下,分櫱不用去除;地頭與缺苗斷條的地方,長勢與主莖齊頭的需去除;整體播種密度較低的地塊,分櫱需去除;雨水較大年份,分櫱長勢旺盛的需去除;肥力過高地塊,分櫱需去除。


A海哥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從一名農民的種地來看,是要去掉它會分養分的。

1. 在玉米拔節前後主莖上生出的側枝,是必須要拔除的。

2. 玉米的分櫱,和小麥分櫱不一樣,一般果穗下部生出的側枝都是沒有用的,也就是說它根部不會結出玉米的,側枝不僅不能增加產量,還會與主莖爭奪養分和水分,大大影響主莖結果產量。

3. 群體密度過小,容易發生分櫱現象,這在分櫱性強的品種栽培上,表現為明顯。分櫱性不強的品種在密度太小時,也會出現分櫱。所以合理的群體密度有利於控制分櫱的發生。

總結一下,分枝一定掰掉會影響產量,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


家鄉農村


本人就是一個農民。

根據本人多年的種殖玉米經驗,出現玉米分櫱(分叉)的情況多出現在春玉米上。這是因為春季氣溫低,玉米生長慢。而土壤中的肥力高,地上部分生長慢而地下根部吸收養分多,地上部消耗不了所以從兩邊生長出了叉子。這種情況多出在用地膜覆蓋的春玉米。而如果玉米苗期發生紅杆(紅了)病,苗小苗弱是不會出現分叉的現象的。這樣的苗拔出後幾乎無側生根。而分叉的拔出後苗壯根糸發達。

根系發達的玉米苗由於吸收養分和水分多所以才會分櫱多。而分櫱多就會消耗肥力多。分櫱多就會出現無用的叉子和主杆爭陽光等。而這些叉子又不會長玉米棒。只有極少的會在頂端長一個極小的小棒。往往也會早枯而死。

所以說要想奪取玉米高產就應對於分櫱出的小叉子最好是除掉。雖然廢工又累但也值。


青島西海岸新區為強


玉米分櫱的枝,以我多年的觀察,在正常種植蜜度下,應去除,是不會影響產量的。不去除肯定影響產量。大家知道,在玉米根部的葉腋間都有一個休眠的芽,在適當的條件下(比如干旱,土壤肥沃)這個芽分裂就會分櫱成枝。如果你的玉米地裡玉米苗密度正常,就不能留它,因為,正常密度的玉米苗其光合作用的總量巳經到達極限,如果再有分櫱的枝,其光合作用的總量還是哪麼大,那分櫱的枝只能白白的消耗土地的營份。因為,這塊地裡的產量是由光合作用的總量決定的。如果某顆玉米苗周邊缺少一顆苗,就可以把它留下來。因為,這顆苗正好把這個空地方的太陽光利用起來,使得這塊地的光合作用總量不減少。不過,這樣的情況在玉米地裡是極少。所以,正常密度的玉米分櫱的枝一定要除去,因為,它要把土襄中養份更多的用在了營養生長上,而減少了養殖生長,所以,它不僅不能帶來增產,還會帶來減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