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俗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雖是先秦時商鞅與景監的戲謔,但專業的脊柱外科醫生卻說這句話“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是為什麼呢?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出租車司機、白領和程序員們對這句話最有感觸了,在長達一天的久坐、伏案工作之後,整個脊柱已經承擔了“不能承受之重”,相比於久坐,站著工作反而不易出現腰痛。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就有這麼一位患者,將“站著說話/工作不腰疼”這句話解釋地淋漓盡致…..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這位可愛可敬的患者與劉海鷹主任

這位患者就是劉海鷹主任口中“固執地有些可愛”的中科院院士鄭儒永,也就是前不久,捐獻了自己的畢生積蓄的那位老人。

而在這一切的背後,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是,鄭院士在手術後站著工作了15年......

劉主任得知後震驚地說:“當時只是一個建議,沒想到鄭院士這麼認真,這麼聽醫生的話。”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鄭院士將辦公桌墊高,站著辦公。

2004年,不堪腰椎滑脫等病困擾的鄭儒永院士來到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脊柱外科進行了腰椎後路減壓融合內固定手術,這就意味著她的腰椎上多了一大堆釘釘棒棒。

手術後,劉主任囑咐鄭院士“多站多躺,避免久坐”。可愛可敬的鄭先生回到中科院後為了繼續工作,也為了嚴遵醫囑,將自己的辦公桌和實驗臺墊高,開始了每天8小時,長達15年的“站著工作”的日常。


站著工作?是個人體質差異還是手術的原因?腰椎術後必須多站少坐嗎?

1. 術後為何要減少久坐,多站多躺?

一是因為脊柱整體的活動度已大大降低

,手術對椎體進行了融合(將兩個椎體間的椎間盤去除後放入融合器,使兩個相鄰椎體連接在一起),再加上釘釘棒棒對腰椎的固定,再進行彎腰、久坐等動作時,脊柱的活動度已大不如前。

不僅如此,手術後(特別是老年人、骨質疏鬆患者)還易發生脊柱融合術後相鄰節段病變,其中以腰椎間盤退行性病變最為常見。高齡患者由於椎間盤中水和蛋白聚糖含量下降,韌性減弱,久坐會加重小關節和間盤負荷,使腰椎穩定性更差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例:腰4-骶1椎體固定融合術後ASD示意圖(固定區域上端椎體不穩定性增高)

就鄭院士為例,她還患有骨質疏鬆症,內固定的螺釘較常人易鬆動,彎腰、久坐等動作都會加重小關節骨質增生和滑脫。這些破壞脊柱生理曲度的動作都不益於鄭院士的康復,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建議鄭先生出院後減少久坐,多站多躺

當然,術後及時、適度的腰背肌肉鍛鍊也是康復的重要保障。


2.健康人就可以久坐嗎?

當然不能!

在平時的生活中,大家也應該注意保護腰椎,減少久坐。久坐可導致腰骶椎負荷過大

,有人認為只要坐著就不會傷到腰椎,其實這是種誤解,一直坐在那裡不動,也會導致肌肉勞損、退化,這樣會產生腰部力量不足,腰椎間盤負重大的問題。

尤其是坐著時,很多人會不自覺地將身體前傾,以便於更專注地看書、用電腦,但這恰恰是最傷腰的姿勢!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平躺時,脊柱承載的壓力最小,僅為25%;站立時,脊柱的負荷約為100%;端正坐姿時,脊柱負荷一下就增加到了150%,然而,我們平時最常用的前傾坐姿通常受重為180-270%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試著觀察一下,你平時的坐姿是哪種?

總體來講,標準站立位是人們日常工作中最容易保持脊柱正常生理曲線的姿勢,站姿比坐姿脊柱所要承受的壓力要小很多,在日常生活工作中,“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哦。

“能站著絕不坐著”才是對脊柱最好的保護

2018年,鄭儒永院士、黃河研究員捐獻第3個10萬元。術後15年過去了,鄭院士的硬朗和精氣神還是一如從前。

一位古稀之年的老人,術後本該在家享清福,她卻堅持繼續工作;一位中科院院士,本該功成名就退居二線,她卻仍然奮鬥在科研一線。我們稱讚她不僅達到了學術的高峰、道德的高峰,作為一個患者,她也是尊醫重衛值得我們學習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