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曾經作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鐘南山院士,僅僅只是工程院的院士?

最近武漢的疫情有了好轉,在全國人民共同的關注與幫助下,全國的疫情得到了有效好轉,而我們迎來這場戰役的時間也應該快要到來了。雖然說這場疫情見識到了人間百態,但是仍然有許多敬業的人員第一時間奔赴需要他們的地方,發光發熱,感受到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暖,尤其是那些衝在一線的醫護人員,他們更是放棄了許多,他們可能是最容易感染的人,但身上的責任讓他們選擇了堅守。如果他們退卻了,那後果會很嚴重。


為何曾經作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鐘南山院士,僅僅只是工程院的院士?


可能也有不少人已經漸漸忘記了17年前的中國經歷的那場嚴重的非典,也是因為一些人吃野生動物而導致嚴重的傳染病,給當時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而當時指揮這場疫情防控的正是鍾南山院士,當時的他也已經是60多歲的年紀,因為有多年的呼吸傳染病的經驗,他擔當重責,最後成功打贏了這場艱難的戰役,挽救了許多人的生命。而這次已經84歲的他,再次親赴疫區,指揮這場戰役,值得所有尊敬。

但很少有人知道,鍾南山院士是獲得過2003年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的,這種殊榮想必也是十分難得的,這是社會對有卓越貢獻的一種高度認可。當時感動中國組委會給鍾南山院士的評價是:面對突如其來的SARS疫情,他冷靜、無畏,他以醫者的妙手仁心挽救生命,以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應對災難。他說:“在我們這個崗位上,做好防治疾病的工作,就是最大的政治。”這擲地有聲的話語,表現出他的人生準則和職業操守。他以令人景仰的學術勇氣、高尚的醫德和深入的科學探索給予了人們戰勝疫情的力量。


為何曾經作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鐘南山院士,僅僅只是工程院的院士?


如此敬業的人我們又怎能不愛。但很少有人知道鍾南山院士的院士頭銜是掛在中國工程院的。就像前段時間為袁隆平院士爭不平的新聞那樣,已經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他為何還只是工程院的院士,要知道也不是沒有“雙料院士”的存在,也可能是一些本人的原因,使他們才放棄了這所謂的虛名。因為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已經做得十分出色。

中科院簡介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科學技術最高諮詢機構、自然科學與高技術綜合研究發展中心,成立於1949年11月。中國科學院建成了完整的自然科學學科體系,物理、化學、材料科學、數學、環境與生態學、地球科學等學科整體水平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一些領域方向也具備了進入世界第一方陣的良好態勢。中科院的知名度要比工程院要大,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成立時間早,這也是它的歷史地位較重要的原因。


為何曾經作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鐘南山院士,僅僅只是工程院的院士?


中國工程院簡介

中國工程院院士,是中國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為終身榮譽,於1994年6月設立。這個時期也是我們國家建設的快速發展時期,可以說是應時代而設,而工程院的院士們身上可是擔有重責的。

至於兩者的區別,簡單的來說,科學院是注重研究的,工程院是注重工程實踐的,極端點的認識可以是,一個重理論,一個重實踐。也就是說這兩個機構可以有各種人才存在。給了人才更多的培養空間。可能很多人也會問道,既然評院士的話,袁隆平很早就研究出雜交水稻,即使那時工程院沒有成立,為何沒有給到科學院的院士呢?這與當時的政策有很重要的關係,因為袁隆平並非出身什麼名校,也沒有研究生的學歷,因為所謂的教育背景而沒有獲得院士名號。但是今天的所有成就已經是對他價值的認可。


為何曾經作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鐘南山院士,僅僅只是工程院的院士?


而再說說我們的鐘南山院士,雖然醫學也有理論與實踐之分,因為有些是推進醫學發展的,有些卻是要治病救人的。鍾南山院士經常奔走在一線,他尤其看重實際,所以他更是適合工程院的氛圍,至於科學院的理論派,他自然也不會參與了。所以他就進入到了工程院之中。其實兩者並沒有什麼高低之分,因為他們都在自己的領域內發揮重要作用,都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為何曾經作為感動中國人物的鐘南山院士,僅僅只是工程院的院士?


院士也僅僅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如果看重這些東西的話,反而會影響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這些身外之物,反而會給自己造成不好的影響,比如前段時間很火的高福院士。所以科學家們還是要踏踏實實做事,最起碼做點對得起自己良心的事情,當然我們也需要給他們足夠多的尊重,讓他們有更好的環境去從事可研,建設強大美麗的祖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