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曾经低矮的教室、残破的桌椅以及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的眼神,是76岁老教师费连江毕生难忘的画面。他亲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新民的教育变迁,也体会到了新民教育发展历程结出的丰硕成果。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1974年,费连江来到当时的张家屯镇南窑小学任教。当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校舍简陋、教具单一,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种挑战。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费连江说:“那时的教室可以说是破旧,板凳桌子都不像样子。那时候我到新民县教育局来开会,教育局是白砖瓦房,冬天也是生炉子烧煤,环境也不好。”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对于很多“70”后的人来说,儿时的求学不仅要面对生活的艰苦,而且交通也十分不便。和新中国同龄的薛国徽也曾经历过这样一段难忘的求学时光。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薛国徽说:“我今年70岁,1958年上的学,我是陶家屯镇人,当时在小孤家子学校念的小学,1964年下半年到新民市第十二初级中学念书,当时我是13岁,离学校15里地左右,当时家庭条件也不好,没有钟我母亲都是冬夏看北斗七星起来做饭。吃完饭以后,大约有3里地到黄花山村,天才放亮。又经过黄金楼子,然后到东蛇山子中学,大约得1个小时。”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披星戴月、举步维艰,漫长的求学之路并没有磨灭孩子们求知的渴望。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薛国徽说:“这3年读下来是很艰苦,但是也很快乐,每天晚上都有自习,当时教室里没有电灯,也没有保险灯,自制的小煤油灯。每天晚上都得学习。”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破旧的矮砖房教室变成了现代化教学楼,体育馆、图书馆应有尽有。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费连江说:“现在我回以前学校看看,可以说是办公室宽敞明亮,教学设备齐备,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薛国徽说:“现在的教育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那时候都是自己走路上学,现在有校车接送,条件非常好,而且管理也非常好。”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改革开放40年来,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优化升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而这些曾为新民人才培育作出突出贡献的老教师,也成为了市老干部服务中心志愿者团队中的一部分。

城市记忆:铭记新民教育发展变迁

记者:马晓菲 国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