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全國各個地區都開始了網上授課。這種講課方式也讓曾經的理想變成了現實。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可是在家上課這種方式效果真的是理想的嗎?這不禁讓我們反思什麼是理想的教育?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最近讀了一本書顛覆了我的觀念,這本書是《翻轉式學習》。

本書的作者是拉塞爾•L•阿剋夫和丹尼爾•格林伯格,前者是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榮譽教授,組織動力學中心傑出成員,多家大學的客座教授;後者曾幫助成立並發展了著名的瑟谷學校,撰寫了大量相關著述,探討這一獨特教育環境的哲學和實踐。

作者在書中為我們深入剖析了當今全世界教育廣泛面臨的巨大問題:後工業化時代已然來臨,而我們的教育模式卻仍停留在工業化時代的樣子——把學生培養成為工業社會服務的、馴良的標準化的產品。作者憑著深邃的洞察力向我們展示了當今 “工廠式”學校的顛倒、錯誤與可笑之處,告訴我們對個人教育有幫助的內在工具和外在環境是什麼,並勾勒出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的理想教育藍圖。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傳統教育存在的問題。

我們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在中學大學學過的東西,不出三五年我們就忘記了。只有老師自己記得最清楚,所以受益者最大的其實是老師,而不是學生,學生大多都是考完試就忘記了。

所以傳統教育方式最重要的永遠是老師教的部分,而不是學的部分。我們並不是研究學生是怎麼學會的,而是研究老師怎麼把這個課程講出來,把課時填滿。

所以真正能夠使我們學的會的東西,並不是課堂上老師教給我們的東西,而是我們自己有一個責任感想要去教的東西。

前提問題:我們現在的教育是隨著工業化而發展的,而工業化的前提是把人類變的更加的統一,變成更具有機械化的方式。

因此我們就劃分專業和學科,要求學生學這個、學那個,打破了一個人完整的人的天性,把他變成了聽話的機器,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前提錯誤。

課堂上的錯誤:這本書中講了一個案例是說人們在印度貧民窟裡放上了電腦,把它固定在牆上,然後就走了,並裝上了監控,然後他們從監控裡發現孩子們會來玩這些電腦,半個月之後人們去調查,那裡的孩子們基本上都會了電腦。

這個案例說明摸索是很重要的。而且人們自己學習一個東西的能力是非常強的,但是我們的教育侷限了孩子們學習這個東西的能力。

為什麼要考試?

有一個案例,比如有一個人給你一個氣壓計,讓你測出這個樓房有多高,受過高等教育的他會知道要先測上面的氣壓,再測下面的氣壓,然後拿公式來轉換算出這個樓的高度。


結果一個同學說我我給這個氣壓計栓一根繩,把這個繩從樓上掉到樓下,捱到地面以後我量一下繩子的長度就知道多高了,然後教授說這個不對,不可以給分。


然後學生又想了一個辦法,他說把這個氣壓計送給樓管員,讓這個樓管員給查一下,這個樓有多高,這個教授氣的不行,說非常不像話。

而作者說為什麼這種方法不行,為什麼我們要用考試這個方法來解決問題,因為現代教育要模塊化,要機械化,要讓人聽話。所以他們考試的方法也是機械化、簡單化的。

書中的作者說,我們現在考試的方法基本上都是來自我們生活中不會用到的方法。

比如我們考歷史問秦朝建立於哪一年,一般人寫公元前221年的,如果一個孩子不會,如果去百度搜索一下可不可以,但是這樣的方法就叫做作弊。

如果我們去問旁邊的人也叫做作弊,但是我們在生活中任何事情只要我們不會,我們第一時間選的就是找別人幫助或者上網搜索。

我們的教育環境所模擬的東西是一個典型的讓人不會去解決複雜問題的方法, 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有一大部分學霸普遍不怎麼成功。

因為我們的學霸太聽話,學霸被塑造成歸歸整整的機器,因為被馴化了,所以一點反抗的精神都沒有,所以這位教授說考試只能催生考試產業。

考試否認人的差異

科目劃分是從亞里士多德那個時候開始的,但是孔子兩千多年前就講“君子不器”。就是講不要給人分,這個人是幹什麼的,那個人是幹什麼的。每個人都是完整的,這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孔子之前講課都是因為他的學生提出了問題,孔子才給他告訴他。

當學生有一個主動性想要解決問題的時候,老師只需要點撥一下就好了,讓學生在去回應,感受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老師逼著按照教材前進。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現代教育為什麼出現這麼多問題?

學校破壞了孩子的自由精神。

學校破壞了孩子的自由精神,所以孩子只能按部就班地跟著老師前進。

工業化的影響

工業化對我們的要求是傳授我們具體的技能,因為傳給下一代具體的技能最有利於我們一代一代的把這個產業傳遞下去,所以這些具體的技能就會變成一張張內容考核標準發給大家。

孩子們反抗這種強迫式教育的方法就是遺忘,因為我們不喜歡他,討厭他。

比如我們一想到高中做數學,就想起慘痛的高中經驗,我們的人生當中不想記得這段慘痛的經歷,所以就選擇忘記。


但是很美好的事情是忘不了的,比如你的初戀,你在追求一個人,這種就是在翻轉式學習,因為你在主動做這些事情。

如果有人質疑用這種方式,孩子們學的東西會不會太少,或者孩子總想著玩不想學習怎麼辦?可是玩兒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所以在孩子六歲之前學東西非常快,因為六歲之前就是玩。

蒙臺梭利曾說一個孩子在三歲之前學到的知識量相當於今後人生所學到的總和。三歲之前就是翻轉式學習,他願意學習,有學習的主動性,他的學習能力和學習內容的廣度、深度都會超過我們的想象。

例如在現實生活中或多或少的孩子都存在著偏科的現象。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他擅長的科目,就像三毛一樣,她數學不好,但是也給我們留下了非常偉大的作品。

而現代教育最大的敗筆就在於他們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來抵制教育,抵制教育改革。

抵制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方式是實行小班制

像我的高中就是實行小班制,他把學生按照水平分成了三等。例如我弟弟當時在火箭班也就有30個學生,而我在普通班,我們班有七八十個學生,可是你能說跟70多個人在一起就不好嗎?我們能接觸到很多有意思的東西,能認識到各種各樣的人。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教育改革?

因為沒有人願意承擔錯誤。書中有一段話說,世界上錯誤分兩類,一類是做而出錯,一類是避而不做。做而出錯就是做了不應該做的事,避而不做是沒有做應做的事。兩者相比,避而不做的代價更為昂貴,因為補救一個錯過的機會要比改正已經做過的事情要難得多。

而我們教育的結果是大部分孩子都避而不做,因為他做錯了會受到懲罰。所以學生就不再喜歡主動做事情,有什麼要求你提出來就好。

可是我們寧願一個人做而出錯,也不願意一個人不做事,不做事才是教育最大的敗筆。

如何做出改變?

我們首先要明白,我們現在可以不從老師那裡獲得知識,尤其是在互聯網時代。

而且我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找到最佳的案例,都能夠跟地球上任何一個地方的人形成興趣小組,互聯網時代給了我們一個很大的機會,就是我們可以跟隨我們的心去做事情。就像我現在就加著挺多的社群,一起跟小夥伴們讀書寫作之類的,而我的小夥伴們都是來自中國各個省市。

教育中什麼最重要?

激情:首先你要對一件事情有激情。比如我上小學的時候我特別喜歡蒐集名言,我可以翻很多的報紙很多的語文類的書籍去搜索各種名言把它整理到本子上。因為我感到快樂!

決心:我們要相信自己有能夠把這件事情學會的決心。

自信:書中講了一個案例,一個小女孩兒在老師佈置作業的時候走神沒有聽清,最後老師批評了這個孩子,然後這個孩子就非常的傷心。

我記得我上大一的時候,因為我鋼琴會課時指法不對,被老師批評。然後我回到座位上開始練習,等到下了課我去給鋼琴老師演示我的指法是否正確,因為我害怕如果不對下節課會課還要挨批評,結果老師說我上課不認真聽卻要在課下單獨開小灶,當時我眼淚唰的就流下來了!一節課捱了兩遍訓!

所以一個老師對一個孩子沒有耐心,怎麼能讓孩子對別人有耐心呢?所以我們的教育在很多時候就是在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很多孩子表現很棒的時候,老師還跟他說不要翹尾巴。

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的能力與他人互動的能力都是學習中最重要的部分。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什麼是理想的教育?

學齡前,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節奏:比如父母給孩子喂東西的時候要根據孩子的需求給他,很多時候孩子都吃不下了,父母還要求他必須吃完,這就是對孩子進行機械化改造,因為他們沒有讓孩子感受到自身的節奏。

不要總是拒絕孩子:書中有一個案例說一個孩子特別喜歡拉衛生紙玩,很多家長就說你不要動,別浪費,事實上你讓一個人不動的時候,他逮著機會就去拽著個衛生紙,因為它沒有過癮,他再轉衛生紙的這個過程中,實際上是他在探索這個世界,他在看這是什麼?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應該給他解釋,你看他能轉起來很好玩,你要讓他知道這個東西叫做衛生紙,這個動作叫做轉,當你向孩子解釋世界解釋的越多,孩子的大腦發育的就越快,你跟孩子的親密關係就會更好。

我們給孩子規避掉危險的環境,除此之外讓孩子去探索要允許孩子犯錯誤,如果孩子一犯錯,父母就批評他,這個孩子他就學會避而不做,不會做就不會犯錯。

6-18歲,知道學習是一種自我激勵和調節的結果:就是孩子要有一個目標自己去實現,他自己來調解這個目標,要給孩子的興趣一樣的地位,比如孩子喜歡手工、喜歡畫畫,和她喜歡舞蹈喜歡研究打仗是一樣的。

所以6到18歲的孩子組成興趣小組,他們會在一起解決問題。就像我們現在的社群,裡面不同年齡段的人都有,但是我們會在一起學習,一起探討。

大學之後:大學的教育是為了學習的快樂,而不是想著就業。所以學習應該是為了學習的快樂!

《翻轉式學習》:教育界的“理想國”

瑟谷學校

這個學校始創於1965年,一直到現在他們一直採用的翻轉式教學。

這個學校看上去挺混亂,他是六到18歲的孩子在一起,其實他有各種各樣的興趣小組。有人在玩樂高,有人在研究歷史等等。等他們到了大學的時候,他們就會再組成另外的興趣小組,比如我們怎樣才能考到這個大學,怎樣才能考上哈佛,你就會為了考上大學一起努力一起學習。

然後我們發現這個學校一半的人都去了常青藤名校。而且這個瑟谷學校畢業的孩子,他們大多數都有一個幸福的家庭。

可是如果我們讓孩子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的話,很多孩子可能會去打遊戲,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為什麼孩子那麼喜歡打遊戲呢?

因為他小的時候我們不讓他做一些事情導致孩子對生活喪失了信心只要你給他一點點時間他就去打遊戲,我們可以看一下六歲前的孩子。他們都是喜歡探索的,只不過我們做老師和做家長的不斷的打擊他,告訴他要老實一點,這兒不能動那兒不能碰,就扼殺了孩子探索的慾望和挑戰更難的事情的責任感。

所以這本書的內容值得我們去反思,我們在今後的教育孩子上我們應該採用什麼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