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沒於歷史600年的蒙山大佛是怎樣被發現的?

雲緋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被毀。1980年的太原市地名普查中,蒙山大佛被重新發現,發現時佛頭已不知去向,佛身埋在土石之中,風化嚴重。

山西省公路局退休職工李晉祥是當地聞名的“護佛使者”,他告訴記者,他自己也記不清這是第幾次來到蒙山尋找大佛了。李晉祥之所以會下如此大的決心尋找大佛,這還是源於一位名為王劍霓老人的意外發現。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曾任抗戰時期山西佛教會會長,是山西佛協會創始人。王劍霓從小就從祖父那裡聽過很多蒙山大佛的故事。1980年10月,55歲的王劍霓當時在市政部門工作,被抽調參加全國地名普查。在一次太原市地名普查中,“大肚巖”這一地名讓王劍霓感到十分奇怪。他再次上了蒙山。這一次,通過在當地百姓中尋訪,王劍霓瞭解到,附近不少地名中都包含“寺”字。這一發現讓王劍霓更加堅信,自己離大佛已經不遠。

這之後,王劍霓在當地村民陪同下,開始在附近山中尋找高大石崖———他意識到,要鑿200尺高的坐像,必須有至少同樣高度的山岩。當他們來到“大肚”崖前,王劍霓眼前一亮,山崖中央,出現一個巨大的佛胸。於是王劍霓立刻請有關部門進行實地勘測,勘測後發現大佛頭部失去蹤跡,胸以下部分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因為當時的勘測條件落後,這個發現也就不了了之。

王劍霓的意外發現引起了李晉祥的極大興趣。1997年的一天,李晉祥來到蒙山,找到那塊奇怪的巖體後,組織村民將周圍的沙礫進行清理,並在沙礫中發現一個長度約為成年男子身高一般的手指形狀的雕刻。2005年8月,李晉祥寫給中國國家文物局的信件被轉至山西省文物部門和太原市市長辦公室,省文物局隨即責成市文物局督促當地政府,加大對大佛的保護和開發力度,於是,蒙山大佛始被“發掘”出來。


掌中太陽品歷史


蒙山大佛生於北齊551年,至今已有近1500年的歷史,比四川樂山大佛早162年,它高66米比已炸燬的西方公認“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高,時間還要久遠100多年。是我國乃至世界最早的露天摩崖石刻大佛。就這麼一尊大佛卻從人們的視野中神秘消失600年。

關於蒙山大佛,其實還有一段神乎其神的傳說,當年北齊文宣帝高洋出宮巡遊,到了一個名為白龍洞的地方,遇見此地一位仙人,說晉陽有龍脈,得了晉陽的人,便可以穩坐江山,修一佛像能震住乾坤,進而保幾代皇帝。高陽返回晉陽宮以後,召集大臣商議此事,古人迷信鬼神之說,在高陽命令下,由高僧主持的鑿佛事宜開始了,蒙山大佛經過幾任北齊皇帝鑿建,最終在公元551年,也就是北齊後主高瑋執政時,蒙山大佛才正式完工。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並將寺名改回開化寺。公元657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幷州,與皇后武則天同遊童子寺、開化寺,武則天曾專門為大佛製作了碩大的袈裟。因此蒙山大佛在歷史上的影響很大,吸引了很多善男信女。

但是從公元844年起,唐武宗滅佛,開化寺佛閣被廢毀,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風雨中。然而隨著朝代的更替,飽受戰火摧毀和自然侵蝕的大佛在元末時佛頭崩落,腹部以下掩埋於土石間。

1983年,一位叫“王劍霓”的太原人在調查地名時,發現這裡有很多帶寺字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大肚崖,覺得非常奇怪。經過調查,發現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其餘部分都被掩埋在數十米的土堆下面。依照當時的技術條件,無法對其復原,於是這個發現便不了了之。

圖為未修復的大佛

不過王劍霓的發現,引起另一個人的注意,此人名為李晉祥,1997年,李晉祥來到蒙山,並找到了當初王劍霓發現的地方,他組織當地村民進行清理,李晉祥發現埋在沙礫中,有一個長度驚人的手指形狀雕刻。2005年,李晉祥寫信給文物局,將蒙山的情況告知文物局,隨著當地政府的介入,蒙山大門的真面目的暴露出來,只不過佛像頭部已經消失不見了,對此有專家推斷,蒙山大佛的頭部,應該是自己滾落的,以人力的話,很難摧毀那麼重的石頭,只是人們不知道,那個失蹤的佛頭,究竟是去哪兒了?當然了,即便有著千年歷史的佛像,沒有頭還是不完整的,於是在2006年,政府決定重新修佛頭,主要參照北齊佛像的風格,正因為如此,後人才能看見蒙山大佛的昔日風采,如今的大佛,頭部高達十二米,重量達140噸,是世界上少有的壯觀景象之一。

雖然蒙山大佛重被發現,但是佛頭卻徹底遺失了。經過多方尋找和探究,都沒有找到佛頭。不過好在,現在蒙山大佛佛頭早已修復完好,能夠供人禮佛參觀。2006年9月,新修佛頭工程開工,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2008年1月,佛頭安放完畢,10月7日,完成修復的蒙山大佛景區向公眾開放。


街坊貳佰


說起佛教,其實佛教並不是我們中國本土的,而是從印度傳播而來的,關於佛教的歷史距離現在已經有2500年之久了,而佛教又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後來傳入中國後,佛教成為了我們中國的主流教會之一。而佛教之所以可以如此的經久不衰,它所存在的文化也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

蒙山大佛

佛像是人們用來祈福許願,敬拜的地方,可是在現在更多的佛像或者寺廟已經成為了人們旅遊和觀賞的地方,那麼曾經高66米的蒙山大佛為何會消失六百年後才重見天日呢?也許大家對蒙山大佛並不是太過於瞭解,可是我相信大家都是聽過樂山大佛的,蒙山大佛雖然沒有樂山大佛那麼高的名聲,但是在歷史悠久上,蒙山大佛也是先於樂山大佛一百年的。

蒙山大佛為什麼會消失呢?

其實蒙山大佛並沒有消失,只是這尊大佛早年在唐朝的時候,由於唐朝的一些政治的偏見,是的這尊大佛不得不消失於這個世界,於是當時唐朝的統治者便將蒙山大佛的身體部位全部毀壞,只是剩下了大佛的頭部。

蒙山大佛怎麼現世的呢?

突然有一天,有一個叫王劍霓的人,他在山石泥土上發現了這個被破壞了的蒙山大佛,雖然這尊大佛已經是面目全非,可是依然掩蓋不住這尊大佛的霸氣,當國家的技術人員知道這尊大佛之後也是驚歎古人的做工,於是花了很多的時間和財力來將這尊大佛給修補好,這也使蒙山大佛可是現於世。

雖然說佛教並非是我們的本土教會,可是佛教在中國也已經有了兩千年之久,他融入到了中國的本土文化之中,而蒙山大佛也是具體的象徵。


司徒歷史


1980年至1983年間,參加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員王劍霓重新發現了蒙山大佛。王劍霓1980年10月被抽調參加地名普查,其祖父王建屏是山西佛協會創始人,在抗日戰爭時期曾擔任山西佛教會會長。王劍霓幼時曾聽祖父講過太原西山大佛的故事。調查地名時,王劍霓發現太原蒙山一帶有很多帶“寺”字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大肚崖”,覺得非常奇怪。實地調查時,他發現“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達數十米。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的平地還有綿延大約五百米的古建築遺蹟。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的“簡訊”中報道了這一消息。


歷史在記錄


蒙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像,書中記載它高二百尺,換算成今天的尺寸大約是63米,我們現在住的房子一層四米左右,這蒙山大佛就相當於16層高的大樓,多麼宏偉,多麼氣派!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境內,雕刻在開化寺後的摩崖上,作為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我們對它充滿了好奇,它是什麼時候建造的,期間又經歷了什麼,為何輝煌一時後又湮沒了600多年,直到現代才重新出現在我們的面前,要知道發現蒙山大佛時,佛像已經長期風化而變得殘破不堪,連頭都丟了,估計是經歷了一場大磨難,下面我給大家稍微介紹下蒙山大佛前世今生。

北齊天寶初年,文宣帝高洋在宮裡待煩了,想要出去溜達一圈,走到白龍洞時忽然遇一個仙人,文宣帝見他仙風道骨,心中暗想這老頭必定不是普通人,立刻上前搭訕到:“哇,這裡山清水秀,仙長也是過來遊玩的麼?”老仙人彷彿自言自語:“此處有一道靈氣沖天而起,貫穿九霄,所謂氣即脈也,脈即晉陽龍脈也,得晉陽者得天下,如能佛震乾坤,可保幾代千秋基業。”說完就消失了,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文宣帝返回晉陽宮後,召集群臣商議此事,於是決定在蒙山開化寺附近開鑿佛像,並由得道高僧主持、開光。一項龐大的工程浩浩蕩蕩地開始了,先選風水、再畫佛像、然後實地勘察測量、最後選擇工匠和材料,歷經二十餘載,終於在北齊後主高瑋時竣工面世。

隋朝仁壽年初,開化寺中新建佛閣以保護大佛,並改名為淨明寺。到了唐代,唐高祖李淵也曾來此禮佛,並將寺名改回開化,顯然是針對隋朝,後來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巡遊晉陽故地,瞻禮蒙山大佛,武則天還為大佛舉行了披戴袈裟的儀式,因此蒙山大佛名聲大噪,影響力迅速提升,一時間香火旺盛,道俗瞻者數千萬眾,轟動幷州,可謂壯觀。但是到了公元844年,唐武宗反對佛教,發起了一場滅佛運動,開化寺首當其衝,眾多佛塔閣樓被毀,蒙山大佛就此暴露在風雨之中,無人打理。幸好,後來的晉王李克用重新到此拜佛,並修建了開化寺,修繕了佛像,蒙山大佛得以完好無缺。此後幾百年間,蒙山大佛倒也平安無事,直到元朝末年,各地起義四起,社會動盪不安,戰亂不斷,蒙山大佛也在這個時期遭到了破壞,佛頭崩落,腹部以下掩埋於土石之間。顯赫了800年的蒙山大佛就此消失。

1983年,參加太原地名普查的一名工作人員王劍霓來到了蒙山,調查時他發現這裡一帶有很多於佛教有關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做大肚崖,心裡覺得很奇怪,於是就上報給了國家。這引起了國家重視,重新派專家深入探查,發現大肚崖其實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達數十米,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的平地還有綿延大約五百米的古建築遺蹟,這一發現令人興奮,蒙山大佛再次重見天日並轟動了全世界,2008年1月,佛像整修加固完畢,佛頭也參照歷史重新做了一個,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蒙山大佛已經開發成一個景區了,向公眾開放,遊客和香客可以到此參觀禮佛。


文化百說


蒙山大佛坐落於山西太原,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元朝末年,蒙山大佛突然不見了去向,這一失蹤就將近600年,蒙山大火徹底消失在歷史的記憶和視線中。



1983年,有一名叫王劍霓的勘探人員,發現當地很多地名與寺廟有關,其中有一處叫大肚崖,經過一番艱苦卓絕的勘探,王劍霓發現所謂的大肚崖其實是一尊大佛的胸部,而這個大肚崖經過測量,有15.75米之高,胸部以下的位置,全部埋下黃土之下,厚度近十米。因為黃土太深,由於當時的技術有限,根本完不成這項工作,所以只好不了了之。


不過王劍霓的發現引起了另外一個人的注意,這個人叫李晉祥,他置身來到蒙山,並很快找到了王劍霓發現大佛的地方,於是自己出錢僱了一些村民進行清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廢墟瓦礫中,發現了一個長度驚人的手指狀雕刻,2005年,李晉祥寫信給當地文物局,並告知蒙山大佛的情況,隨著當地政府和文物局的介入,很快蒙山大佛便呈現在世人的眼前,只不過佛像的頭部已經不見了蹤跡,據專家推斷,佛像的頭部很可能是自己隕落的,如果是人為的話,恐怕這誰也辦不到的事情,因為這個佛像的頭部太重。


沒有頭部的佛像是不完整的,不管這個佛聖的頭部去了哪裡,反正現在是不見了蹤跡,於是2006年當地政府決定重修佛像頭部,修建主要參照當初北齊的風格,後人才能看見蒙山大佛的昔日風采,如今的大佛,頭部高達十二米,重量達140噸,是世界上少有的壯觀景象之一。


總結:蒙山大佛雖然不如四川樂山大佛有名,但是它卻比樂山大佛早了100多年,由於它的失蹤,才造成它的默默無聞,現在蒙山大佛重建了天日,重現了它600多年以前的風采,我們要感嘆我們的先輩的聰明才智,才能造就出如此大的一尊佛像。


佳寧姐姐說歷史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的石刻佛像是中國的蒙山大佛,蒙山大佛成於北齊551年,比大佛比樂山大佛還要早162年,它高66米 ,比世界公認的“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揚大佛要高。因為它位於山西省太原市區西南二十多公里的蒙山上,所以叫蒙山大佛。

關於蒙山大佛的修建,據《北齊書》“幼主恆紀”中記載著“鑿晉陽西山為大佛像,一夜燃油萬盆,光照宮內。

同時,據史書記載,公元620年唐高祖李淵曾來到此處遊玩,見到這樣宏偉的建築一時興起,便給這裡的寺廟賜名開化寺。

後業,李治和武則天也曾到過這個地方,而推崇於佛教的武則天為了表示自己虔誠的信仰,她還專門下令為這座大佛製作一件獨特的巨大袈裟,引起天下百姓的騷動,也吸引了更多的信仰佛教的人前來蒙山大佛處禮拜祈福。

公元844年,唐武宗滅佛,開化寺佛閣被廢毀,蒙山大佛也遭殃了,差點被毀。遂後業雖然得到修補,但顯然已受到了創傷。

之後,隨著朝代的交替,這尊大佛 逐漸的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再加上受到戰火的摧殘和風雨的侵蝕,大佛在元末的時候竟然神奇地消失了。

這尊巍峨莊嚴的大佛,為何會突然失蹤了呢,裡面又隱藏了什麼秘密和故事呢。

直到1983,太原市一個叫王劍霓的老人驚人發現。

王劍霓的祖父王建屏是山西佛協會創始人,曾擔任山西佛教會會長。王劍霓幼時就曾聽祖父講過太原西山大佛的故事。這也為後來王劍霓發現蒙山大佛埋下了伏筆。

王劍霓在調查地名之時發現這裡有很多的地名都與寺廟相關,更令他稱奇的是,他還在這裡發現一門奇特的地方——“大肚崖”。

隨後他對“大肚崖”進行了認真仔細的調查,結合相關的記載,經過不懈努力,他向天下人公佈了一個石破天驚的秘密:大肚崖就是蒙山大佛的胸部,佛像的頭部已然消失,而胸部以下的部位被埋在了數十米的土石之中,也正是因為這樣,看大佛和尋常的石頭山沒什麼區別,一般人根本沒人會多想,甚至在旁邊山崖的遮掩下,很多人壓根就看不到它。因此,近千年來,蒙山大佛消失在世人眼裡,一直無處妥芳蹤。

消失了近年的蒙山大佛再次被發現引起軒然大波。儘管頭部不知去向,其他部位也有或大或小的磨損,但只有佛像的身體依然是難得的宗教文化遺蹟。

2007年,太原市政府對現存的蒙山大佛佛身進行了保護開發,他們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仿照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重新修建了一個12米高的佛頭。

在歷史學家、媒體等的幫助下,2008年10月,蒙山大佛向公眾開放。現如今,蒙山大佛已經成為一處著名景點,而蒙山大佛附近的8座大佛也在考慮修復之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沉寂了近千年的地方又要被打造成一個佛教聖地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蒙山大佛,位於山西太原晉源區寺底村西北,古時被稱為“晉陽西山大佛”。大佛始建於北齊天保二年(公元551年),歷時24年建成。大佛在元朝末年被毀,整個身子埋于山中,湮沒於歷史至少有650年之久。

蒙山大佛的建造及消失

蒙山大佛本是開化寺後的石刻佛像,北齊天寶二年,文宣帝高洋下旨修建開化寺。在寺後一里處依山鑿刻佛像,是為蒙山大佛。由晉陽古城西北進入開化溝,沿溝底西行至寺底村,村後的山坡上即為開化寺遺址。

在寺底村西北有一條沖溝,溝盡頭的山上就是蒙山大佛所在的“大肚崖”。蒙山大佛屬摩崖敞口式大龕,居蒙山近山頂處,是利用陡直崖面開鑿而成,建有木構大佛閣。隋朝文帝楊堅初年,開化寺改名為淨明寺。

唐武德三年,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將寺名改回開化寺。唐顯慶二年,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巡幸幷州,遊覽了童子寺和開化寺,開化寺大佛(蒙山大佛)高二百尺,次年李治派專使賜大佛袈裟,一時轟動幷州地區。

之後,後唐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到此禮過佛。在隋唐時期,蒙山大佛是“燃洵萬盞,光照官府”的景象。蒙山大佛比雲岡石窟大佛和已毀的巴米揚大佛都高,是世界第二大石佛,它樂山大佛早162年。

唐會昌四年,開化寺佛閣在唐武宗李炎滅佛運動中廢毀,從此蒙山大佛便暴露在日曬雨淋之中。唐乾寧二年,河東節度使李克用(後追封為武皇帝)參拜蒙山大佛後,便命人重建開化寺佛閣,歷時五年終建成。

後晉開運二年(公元945年),鎮守太原的北平王劉知遠(後漢高祖)到開化寺禮佛之後,決定重修佛像和佛閣。北宋淳化元年,開化寺連理塔修建。元朝末年,開化寺和蒙山大佛被毀,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

蒙山大佛佛身被碎石掩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晉恭王朱棡重建開化寺,開化寺改名為法華寺。蒙山大佛最詳細的記載,是劉知遠所立的蒙山重修石碑碑文。碑文記載詳實,與現存的遺蹟基本吻合。

蒙山大佛的重現與整修

1983年,蒙山大佛在太原地名普查時被發現,當時的工作人員王劍霓發現蒙山一帶有很多帶寺的地名,有個叫大肚崖的地名吸引了他。經過實地調查,王先生髮現大肚崖其實是一座大佛的胸部,佛頭已經遺失。

大佛露出的胸部高度約為16米,胸部以下則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度有幾十米。在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還有數百米的古建築遺蹟。十一年後,大佛所在的寺底村計劃開發蒙山旅遊,但因資金挪作他用而作罷。

2004年,太原市有意開發蒙山大佛。第二年,寺底村再次將開發計劃提上日程。先是清理了佛身前方的土石,隨後準備籌集資金為大佛補上佛頭。2007年,文物部門因水泥不符合文物保護為由叫停了佛頭工程。

之後太原晉源區請來地質專家現場勘測蒙山大佛的山體,並制訂了大佛的保護和重修計劃。北齊的佛像具有承前啟後的時代特徵,設計中遵循大佛時代風格這一原則,經綜合篩選,選出了典型的北齊風格造型。

大佛頭像是以晉源區花塔村出土的北齊石佛頭像作為修復依據,同時參考了國內其它地方的北齊石佛頭像,對頭像略做風化和仿舊處理,使其與佛身和諧統一。恢復後的蒙山大佛頭像約有12米高,重達80噸。

2015年,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組對蒙山開化寺佛閣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基本上還原了佛閣的全貌。大佛風化嚴重,佛座為石條砌築,寶裝覆蓮部分保存稍好。大佛的腹部以下都掩覆于山坡的泥石裡。

蒙山大佛及佛閣是北朝時體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閣,是研究大佛的雕造和早期佛閣形制的重要實物資料。從遺址可推知,李克用是在原有建築基礎加於營造。考古人員推測出,佛閣在北齊時期就建有建造。


野史也是史


蒙山大佛是一尊位於山西省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蒙山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原是蒙山開化寺後的摩崖佛像。唐高祖李淵、唐高宗李治與皇后武則天、後唐武皇帝李克用、後漢高祖劉知遠都曾來此禮佛。
關於蒙山大佛還有一段傳說:
北齊天寶初年文宣帝高洋移出宮門,行至白龍洞前遇一仙人。氣即脈也,脈即晉陽龍脈,得晉陽者得天下。如能佛震乾坤,可保幾代皇。高洋返回晉陽宮後,召集群臣商議此事。於是由高僧主持的蒙山幷州大巖寺附近鑿佛事宜就此開始。
他們開始選風水、定規制、擬草圖、擇工匠。一項物象與心靈的創造就此開始。歷經五代帝王、二十餘載,曾有“一日燃油萬盆”之盛景。終於在北齊後主高瑋時(551年左右),大佛就此面世。
唐高祖李淵曾來此禮佛,並將寺名改回開化寺。
後來唐高宗李治攜皇后武則天巡幸晉陽故地,瞻禮蒙山大佛,武則天為大佛舉行了披戴袈裟的儀式,因此蒙山大佛在歷史上影響很大。一時間五色之光洞燭山川、道俗瞻者數千萬眾,轟動幷州,可謂壯觀。

【大佛重見天日】

公元844年唐武宗滅佛,開化寺佛閣被毀。蒙山大佛就此暴露在風雨之中。後來李克用參拜蒙山大佛後,重建開化寺佛閣。元朝末年隨著朝代的更替,飽受戰火和自然侵蝕的大佛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佛頭崩落,腹部以下掩埋於土石之間。顯赫了800年的蒙山大佛就此湮沒於歷史600多年。
1983年,一位名叫王劍霓的太原人在調查地名的時候發現這裡有很多帶寺的地名還有一處地名叫大肚崖。經過調查他發現大肚崖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頭像已經遺失。就此蒙山大佛重見天日並轟動世界。
儘管多方探究和尋找,佛頭始終未能找到。
未修復前的蒙山大佛
修繕中
2007年起,太原市對蒙山大佛進行了保護和開發,加固了佛身,並參考太原出土的北齊佛頭新修了高12米的佛頭。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提起蒙山大佛,恐怕還有很多人不知道,它沒有樂山大佛那麼有名,蒙山大佛坐落於山西省省會太原市晉源區寺底村西北的摩崖大佛,為太原市文物保護單位。

蒙古大佛開鑿於北齊天保年間,由於女皇武則天是山西人,而且她又與佛家有很深的淵源,所以武則天曾派人做了件衣服,給蒙山大佛穿上,唐高宗李治也曾來此參拜,可見蒙山大佛在唐朝是相當的輝煌和出名。



但是就是這麼一尊大佛在元末的時候,卻意外的不見了蹤跡,徹底消失的無影無蹤,人們更是無從尋找,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出現了一個叫王劍霓的地質勘探人員,在做勘探的時候,他發現有一個叫大肚崖的地方,非常的奇怪,至於怎麼奇怪,他也說不上來,他帶人開始勘探這個地方,漸漸的他就發現這個地方是一尊大佛的胸部,而大佛的頭部,已經遺失,露出的胸部高度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達數十米。佛像背後的山崖頂上的平地還有綿延大約五百米的古建築遺蹟。



雖然大佛的胸部被挖掘了出來,但是沒有頭部還是不完整,於是當地的有關人員,又重修了大佛的頭部,重修之後,大佛這才完美的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現在這尊大佛,做為山西省的文物保護單位,每天前去參觀參拜的人絡繹不絕,經過人文的重修和整理,這均消失了600年的大佛終於重建了天日,並完美的展現在人們的面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