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殉葬制度?當時陪他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

小刀刀說史


殉葬制度從殷商時期始一直到清朝康熙年間止,幾乎貫穿了中國所有的朝代,期間一直反反覆覆,尤其以商周秦三朝的殉葬制度為甚。



用活人殉葬是奴隸社會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中原王朝從漢代開始就廢棄了人殉制度,但是從宋代開始,由於受到契丹、党項、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的影響,中原王朝人殉再度興起。成吉思汗死後據說就有大量活人殉葬。在馬可·波羅的記載中指出:成吉思汗死後,生前服侍過他的妃子,以及生前他騎過的戰馬統統被殺掉殉葬,在運送靈柩的途中,蒙古人沿途殺死2000多人為其殉葬。明朝皇帝也延續了這一落後而殘暴的習俗。


古人認為上天有神支配著自然,支配著人間的禍福;有時夢見死去的人,就以為是鬼魂託夢,人死了,肉體雖然消滅了,但有鬼、有靈魂。靈魂在陰間也要和在陽間一樣,得到與他們活著時依據社會地位而有的相應的享受,朱元璋是我國古代唯一一個“乞丐皇帝”,他更希望通過這種人殉制度來彰顯自己至高無上的地位。

由於朱元璋是從乞丐變成皇帝,所以他把皇權看得極為重要,不允許任何人挑戰朱家天下。他廢除丞相,親自掌管六部,來消除文臣的威脅;將大都督府的統軍權一分為五,設立五軍都督府彼此平行,互不統屬,互相制約,五軍府雖然統領各都司衛所兵馬,但無權調遣軍隊,調兵權由皇帝直接掌管,從而消除武將的威脅;為了防止宦官干政,在宮門口立有“內臣不得干政,犯者斬”的鐵牌,並明確規定宦官不得兼外臣文武官銜,官階不得超過四品,各部門不得與宦官公文往來等;而通過殉葬制度,則可以避免後宮婦人干政和消除外戚勢力的威脅。



朱元璋死後,朱允炆按照太祖遺囑,將後宮那些沒有生育過的後宮嬪妃全部拉去殉葬,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小哥話歷史


據記載,給朱元璋殉葬共有妃子46人,宮女15人。至於殉葬方式據說有兩種,一是灌服水銀二是縊死,過程十分殘忍毫無人道可言。



老朱當過和尚要過飯,當了皇帝后勤政程度古今罕見,眼看著要死了,自然想著可以在地下放鬆身心享盡榮華,於是在臨時前給朱允炆下詔:責殉諸妃。朱允炆自然不肯違背爺爺的旨意,於是按照慣例,將老朱後宮中沒有生育的妃子和十多個宮女一起殉葬。

據說當時殉葬的旨意發佈後,那些定下來要殉葬的女人知道大難臨頭,立刻哭聲一片。但她們再如何的不情願,也沒有絲毫的反抗之力,只能接受命運的安排。據記載,到了殉葬的日子,太監們在後宮的開闊地準備好了最後的美食,等這些殉葬的可憐女人們食用完畢後(估計沒人還有心思吃東西了),就帶著她們進到選好的廳堂之中。廳堂上都已經事先擺好了椅子,殉葬者站在上面,將頭伸進懸掛的白綾中,太監撤掉椅子,她們很快就香消玉殞了!

至於那些不肯殉葬反抗激烈的女人,則灌服水銀或者由太監直接用白綾勒死。

這些可憐的女人也不能葬入朱元璋的孝陵,而是被埋入帝陵周邊事先建好的殉葬陵墓,如同在九泉之下仍服侍在朱元璋身畔。

朱元璋選擇讓後宮無所出者殉葬,後人推測有幾個原因,一自然是為了在地下仍享受豔福,二是老朱一生節儉,怕留著這些女人吃乾飯浪費糧食,三是怕自己死後她們穢亂宮闈。由此可見,朱元璋雖然是做了皇帝,還是擺脫不了他狹隘的本性。

後來朱允炆還假惺惺地冒充明君,把這些殉葬者的家人都封了官職,以表彰她們的犧牲。人都死了還做表面文章,簡直是厚顏無恥。

殉葬這種事情自古有之,在商周時期,一般的殉葬者都是戰俘或者奴隸。當時的戰俘和奴隸的地位和牲畜沒什麼區別,不僅是殉葬經常用到,甚至在求雨、祭祀祖先、重大節日等等時刻,都會殺掉一些戰俘和奴隸。

後來也有人認識到,用人來生殉過於殘忍,於是出現了以陶俑代替人殉的方式,不過人殉仍是十分普遍的現象。秦始皇雖然製作了數量龐大的兵馬俑,但二世仍把後宮無所出的嬪妃都送進了始皇陵,另外殉葬的還有那些為秦始皇修建陵墓的工匠,同時實現了滅口和殉葬兩個目的。


到了朱棣駕崩的時候仍有眾多的嬪妃和後宮女子殉葬,方式和朱元璋如出一轍。號稱仁慈君主的明仁宗朱高熾還親自到了現場,和這些女子一一話別,大概也說了一些你們忠心耿耿我很感動,到了下面好好服侍先皇,我以後對你們家人一定很好之類的屁話,一方面顯示他所謂的仁義,另外也監督整個過程。

不過他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卻十分令人稱道,這位仁兄雖然聽了太監的話以致於遭遇土木堡之變,但在殉葬這個問題上卻是千古以來難得的仁君。他因為小時候見過活人生殉的場景,心裡留下了很大的陰影,另外在做異族俘虜,被弟弟軟禁期間,只有一群嬪妃始終陪伴左右,他也不忍心讓這些人活生生的殉葬。所以最後他開創性地下令:從我開始,不用人殉。

這可以說是朱祁鎮一生最大的善良。


李飛叨


殉葬,就是個死去的人陪葬。

這項制度在先秦時代就有,某某國王死了,他的女人也要死,免得這位國王在地下寂寞。後來,在秦獻公時代(公元前348年),秦國廢除了這項制度,漢朝建立以後,也不允許殉葬。唐朝也沒有殉葬制度。

但是,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一直堅持這個惡習,遼朝、金朝、元朝都有殉葬,朱元璋滅亡元朝後,也延續了元朝這個罪惡的制度。為什麼朱元璋要延續這個被漢族廢除了很久的制度?有私心。什麼私心?來看看:

朱元璋從社會的最底層起步,建立了大明王朝,他雖然天資高,但是小時候並沒有受過多少正規教育,人本主義學得不夠。再說,他希望建立一個萬世一系的王朝,把嬴政同志當年沒有實現的理想給他實現了!為此,朱元璋在軍事政治上採取了許多處心積慮的改革,比如廢除宰相,封藩制度,等等。

但是,他還覺得不夠,還要進一步在全社會宣傳、弘揚愚忠、忠烈思想,不但鼓勵婦女守寡,而且提倡婦女在丈夫死後陪葬,把三從四德的罪惡思想強加在廣大婦女身上,這類婦女一旦被朝廷表彰,這家人將享有免除徭役等實惠的待遇,可謂名利雙收。朱元璋期望通過這項制度,營造大家對主人、對上級的效忠氣氛,讓大家永遠忠於丈夫,並推廣到忠於明朝,期望明朝能永遠存在。

朱元璋自己率先垂範,自己死後也將陪葬的妃子、宮女列了個名單,具體人數不得而知,大約40人左右,40個很多嗎?多啊。真多嗎?後宮佳麗三千人,也就百分之一左右,不算多。這項制度在朱元璋去世66年後的1464年被廢除,廢除這項制度的是朱元璋的孫子的孫子明英宗朱祁鎮。從此,大明王朝再也沒有殉葬這個制度,清朝入關前還有這個制度,但是1644年入關後,也廢除了殉葬制度。


坐看東南了


  大家好,這裡是榴蓮歷史通。殉葬制度是奴隸社會一種非常殘忍的制度,殉葬的人有活埋的,也有被殺或自殺後陪葬的。這個制度起始於商朝。因為那個時候,人們相信人死了之後,他的靈魂會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而墓葬就是墓主人在另一個世界所居住的地方。所以奴隸主貴族死後,都要用奴隸來為他殉葬,這樣在他死後,這些奴隸依然能供他差遣。而秦始皇死後,秦二世便將父皇生前多的數不清的後宮女人都給處死了,這在當時遭到了天怨人恨。所以在劉邦當皇帝后,就廢除了這一殘忍的沒有人性的陋俗。可以說是讓文明前進了一大步,但是消失了幾個朝代的殉葬制度,到了朱元璋當皇帝時,又死灰復燃了。那麼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如此殘忍的殉葬制度呢?

  

  一、 朱元璋承襲了一部分元朝的制度

  其實殉葬制度在元朝時就已恢復,並且還達到了一個頂峰。成吉思汗死時,凡是他靈柩所經過的地方,遇到的人都被殺死為他殉葬了。而成吉思汗是在寧夏戰死的,他的靈柩是從寧夏運到了他的家鄉蒙古。這一路,路途遙遠,所以途中遇到的人也是極多,但這些人不幸地都成為了成吉思汗的殉葬者。成吉思汗的殉葬者不僅包含陌生的路人,而且當時還殺死了40名貴族美女來為成吉思汗陪葬,這種做法真是極為地殘忍。不僅成吉思汗,還有許多貴族死後也是都讓妻妾殉葬,有的甚至是讓年幼的美女盛裝殉葬。而元代的這種殉葬行為不僅僅出現在貴族之中,而且元代還鼓勵民間殉葬行為。這在元史中,可以看到許多民間丈夫死亡,妻子自願以身殉葬的事情。從這可以看出,女子的地位在元代是急劇下降。

  

  朱元璋就成長在元朝,對於這一制度他應該是習以為常了。而他自己又由於小農出身的侷限性,也是十分地輕視婦女,並且認為女性就應該為自己的丈夫守節。所以朱元璋沒有扭轉元朝的野蠻風氣,反而將這種野蠻的做法全盤接受,而且還變本加厲了。他是絕對不允許他的妃嬪不忠於他的,於是朱元璋就定下了,皇帝死後嬪妃必需陪葬的規矩。從這可以看出,朱元璋恢復殉葬制度應該是對元朝殉葬制度的繼承。

  

  二、朱元璋是受了武則天參政奪權的影響

  要說朱元璋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他肯定是希望自己所打下來的江山能夠長久永固的。他要為自己的後代掃清朝政上的障礙,不讓大臣專權,當然也不希望他的妃嬪在他死後作亂。喜歡看歷史的他,在看唐代歷史的時候,他觀察到唐朝李世民去世後,沒有讓嬪妃殉葬。而一個叫武媚孃的才人只是送到了感業寺出家,誰知武媚娘還在皇宮的時候,就和李世民的兒子李治有過較密切的來往。而在李世民死後,李治因為愛情不顧朝中大臣的反對,專門到感業寺去把武媚娘接回了宮裡。並且讓武媚娘從才人一步步地高升,最後做到了皇后的位置。

  

  但是這還沒有完,由於李治的軟弱,再加上他身體不太好。最後武媚篡唐建周,華麗麗地轉身奪取了李家的江山,成為了一代女皇武則天。朱元璋很害怕這種現象會在他的朝代中出現,他擔心沒有丈夫的嬪妃們也會幹出武則天干出的事。畢竟自己的嬪妃也都是年輕貌美的,保不準會在自己死後因為自己的地位,勾搭自己的後代,來攪亂他的大明王朝。因此為了保證朱家的江山永固,朱元璋選擇了在死後,永久消除后妃干政的麻煩,只能選擇讓嬪妃跟著他到地下,為他殉葬。也只有這樣,他在地下才會安心。

  

  其實那些陪葬的嬪妃們,在她們殉葬後,她們的父親或兄長會得到一定的好處,就是有官可以做。而且在那個年代能陪葬也是一種榮譽。但是可憐的是這些陪葬的人並沒有全都進入孝陵,有的是被埋葬在別的地方,但具體在哪,我們也不得而知了。但是朱元璋不管是因為何種原因,而恢復這種殘忍的殉葬制,都是遭人唾棄的,是歷史文明的倒退。

  

  可憐的是封建制度下的女子,處在那個不平等的社會里,給予於她們的是各種不平等的待遇。那些大好年華的女子們,就這樣無辜地被封建制度給侵吞了。幸而後來明英宗朱祁鎮廢除了這個制度,要不然不知道還會有多少女子死於這個制度之下。所以說,封建社會就是個吃人的社會,尤其對於女性這個弱勢群體更是有太多不公平的待遇。幸好我們生長在一個人人平等的社會,所以現在我們更要好好地珍惜這樣的生活,好好地活好當下的每一天。


尋你and奔跑


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殉葬,是用活人來追隨亡者的一種制度。在我國奴隸社會以及封建社會十分的盛行。我國的殉葬制度歷史十分悠長,據考證起源於商代,商人認為“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認為人死後靈魂到了另一個世界,也要按照生前的禮制來辦事,所以就在奴隸主死後,將奴隸為之殉葬,以供其死後奴役驅使。

商代之後,包括周、春秋、戰國、秦朝皆有殉葬習俗,墨子在他的著作《墨子·節葬》篇說: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意思就是說,天子在安葬時,多的要殺數百人,少的要殺幾十人來為天子殉葬,甚至包括一些將軍和士大夫,也有人數不等的活人為之殉葬。

在秦始皇死後,殉葬的人數達到了歷史的巔峰。當時秦始皇下葬,秦二世下詔令說:先帝后宮非有子者,皆令從死。也就是說,後宮嬪妃中沒有生子女的,一律殉葬,包括在修建完秦始皇陵墓的時候,為了不讓這些工匠洩漏墓中的機密,秦二世下令軍隊從外面將墓門封死,導致這些工匠被迫為秦始皇殉葬。不算秦始皇墓中為他殉葬的嬪妃人等,光工匠估計就有數萬人之多。

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後,殉葬這條殘忍的制度等到了遏制,包括到了唐朝,用活人殉葬這種方法基本銷聲匿跡,而改為陪葬制度,即在皇陵附近讓皇親國戚和達官顯宦死後陪葬皇陵。

到了宋朝,尤其是宋朝後期,少數民族先後入主中原,他們均有人殉的傳統,促使中原使用活人殉葬的制度再度死灰復燃,但是整體上還只是零星幾個而已,沒有大規模的進行。

明太祖朱元璋興起殉葬制度

明大一統後,朱元璋又把這個遺臭萬年的殘忍制度拿了出來。而朱元璋興起這個制度的原因,首先是受到了朱程理學的影響。理學在宋元興起併發揚光大,逐漸成為社會的主題學說。而理學中,弘揚的忠孝節烈等價值觀,影響著整個社會。在元末明初,理學確實為在百廢待興的土地上迅速建設一個帝國做了很大貢獻,但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理學中流行夫死妻妾從葬的風氣,一個文人死後,當地的士紳會紛紛勸說其沒有生育的妻妾叢葬,並大書特書這種所謂的美德。

受此等風氣的影響,朱元璋對於殉葬是保持,默認的意思。並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後宮的干政。

朱元璋是實打實的從草根一路摸爬滾打坐上皇位的。他耳濡目染很多關於後宮干政的故事,比如漢朝呂后,唐朝武則天等,作為一個親手開創一個朝代的開拓者,他要保證這個國家姓朱,不能落在別人手中。後宮干政?不存在的!

為了扼殺這種風險,那麼就把活著的嬪妃陪葬吧。

為朱元璋陪葬的人數,達到了數十人之多
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共陪葬及殉葬46個嬪妃,除了兩個死在太祖之前,最後得以埋在太祖陵墓的東西兩側外,其餘人都是殉葬而死。

給朱元璋殉葬的人具體有多少人,史上並無確切的記載。據明末人毛奇齡所著《彤史拾遺記》記載: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數人。

具體有多少人殉葬,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但自朱元璋開始,這條毫無人道的制度,又重新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上演。包括後來的成祖朱棣、仁宗朱高熾,都沿用這條制度,所以,無論是這幾位皇帝生前功績如何,這殉葬制度的使用,是他們不可避免的汙點。

這裡不得不提一個人,就是明英宗朱祁鎮,這位爺雖說政績一般,並且在位期間,朝綱混亂,搞的大太監王振專權,最終導致土木堡之變,讓明朝差點玩兒完,但是他讓後世都十分認可的一點就是在他死後,廢除了殘忍的殉葬制度,自此,這種陋習,得以終止。


史曉生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奴隸社會時期,殉葬制度非常盛行。 很多奴隸主認為生前有很多傭人陪伴,死後也要有很多傭人。 漢朝的時候,朝廷正式叫停殉葬制度。 但是,朱元璋當皇帝的時候又恢復了殉葬。 這是為什麼呢?



隨著人文精神的覺醒,從春秋晚期起,這種野蠻的做法就不斷遭到人們的抨擊。秦國起於西陲,在諸國中文化最為落後,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殉葬者居然高達177人,秦人因此作了著名的《黃鳥》之詩,表達諷喻痛惜之意。殷商時期是中國殉葬制度達到的高峰。 從考古發掘的商代貴族墓中,發現了大批殉葬者的屍骨,這些墓葬中少則殉一二人,多則二三百人。 這種制度是慘絕人寰的,有些奴隸主死亡時已經七老八十,但是殉葬者很多人都是年輕人,給親人帶來了無限傷痛。西漢初年,制度性的人殉正式被廢除。漢宣帝時,趙繆王劉元因逼迫奴婢16人殉葬,遭到了撤消封國的處罰。此後,雖然偶爾也有殉葬事情,但是官方從來不做要求,並且下令糾正殉葬的高官顯貴。但是,這件事到明朝時期就發生了變化。



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次子秦王朱死後,以兩名王妃殉葬,首開明代妃嬪、宮女殉葬之惡例。此後,朱元璋就規定,一旦皇帝和親王死後,沒有生兒子的妃嬪就要殉葬。朱元璋首開殉葬制度後,其後世子孫都紛紛效仿。《史料記載,明朝小史?卷三》載:“太祖崩,伺寢宮人盡數”。諸宮人中,張美人的女兒年僅4歲需要撫養得免一死外,全部殉葬。《明朝小史》卷三亦載,朱元璋死後,“伺寢宮人盡數殉葬”。46名妃嬪、宮女隨朱元璋一同葬入孝陵,其中38人皆為治喪期間勒令從死。



殉葬制度就是“封建迷信”,人們認為人死了會進入另一個世界,權力者生前使奴喚僕,死了也想享受這種殊榮,所以他要殺死生前伺候他的奴僕和女人,死了讓他們繼續為其使喚。因為嚴重的地位差距,被殉葬者無力反抗,只能隨這些權力者進入棺木。有的先被殺而埋,有的甚至被活埋。《墨子·節喪》一書中詳細介紹了殉葬的人數:“天子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將軍、大夫殺殉,眾者數十,寡者數人。”


作為農民出身的朱元璋,起家就是貧苦百姓,為什麼當上皇帝后恢復了已經停止了上千年的殉葬制度呢? 簡單說來一是明朝以元朝為正朔,而元朝是蒙古人統治的,蒙古人是少數民族,文明程度低,他們是實行殉葬制度的,史載成吉思汗死後,“挑選四十名出身於異密和那顏家族的女兒,用珠玉、首飾、美袍打扮,穿上貴重衣服,與良馬一道,被打發去陪伴成吉思汗之靈”,而朱元璋只是“元規明隨”罷了;二是朱元璋由於生長環境特別,朱元璋的猜疑心特別重,他可以為了明朝江山殺害眾多開國大臣,要知道這些人和他都有過出生入死的經歷,但在絕對利益面前,朱元璋仍然可以殘忍下手。歷史上後宮干政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從後宮一步步走到皇帝的武則天,所以朱元璋為了不讓歷史重演,最乾脆的辦法就是將所有嬪妃一起除掉。所以恢復了殉葬制度。三是朱元璋也有死後另一世界思想,讓這些人到地下也要陪著他。



《朝鮮實錄》記載:“當死之日,皆餉之於庭,餉輟,俱引升堂,哭聲震殿閣。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掛繩圍於其上,以頭納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頸而死。”可見當時情景,實在是太悲慘。 不管怎麼說,如果說朱元璋用殘忍的手段誅殺功臣,還算有一些道理外,他把早已廢棄千年的殘忍“活殉”制度,又重新撿起來用,完全是歷史的倒退。


昊濤說史


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宮人十十數人。

這是明朝文人毛奇齡在其著作《彤史拾遺記》中所記載的資料,我們可以得出為朱元璋殉葬的妃子一共有四十六人。


那麼為什麼朱元璋要恢復殉葬制度呢?

首先,朱元璋本著“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他的後事的。古人常以為死後“靈魂不滅”,就算死後在地下照樣可以使靈魂享受生前榮耀,本著這種“事死如事生”的理念來安排後事,尤其以帝王陵墓規矩更是齊全,朱元璋的孝陵是按照秦漢陵墓仿照修建的,所以秦漢殉葬那一套一點沒落下,全部按照當時的禮制執行的。

其次,朱元璋怕後宮嬪妃在他死後不安分,淫亂宮闈。前朝有著大量的例子,在先主殯天后,後宮妃子不安分,與太監、禁軍、大臣、和尚甚至皇子等等發生一系列的醜聞,貽笑後世。朱元璋本身疑心深重,對此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於是臨死前拉了這些嬪妃給自己陪葬,以避免以後宮闈之亂。

再次,為了避免外戚干政,為朱允炆順利統治江山掃除後患。朱元璋生前為了朝政的平衡,接受了臣子們送上的秀女。這些嬪妃與朱元璋一沒有感情,二沒有子嗣,如果他死後極有可能被外戚所掌控,造成隱患。為了消除這種隱患,為朱允炆順利掌控江山,不得不讓這些嬪妃們進行殉葬。



最後,殉葬制度在元朝皇族中盛行,可能是沿用舊制。元朝皇族在蒙古實行的就是這種慘無人道的殉葬制度,因為蒙古人在當時生產力低下,他們保留下了這種制度。如果事實如此的話,則朱元璋就不是恢復殉葬制度,而是沿用這種制度。


人殉制度殘忍之極,不管怎樣,用了這種殘忍制度,說明文明已然倒退。朱元璋還是叫花子的思想,不通透啊!

生前紅顏,死後白骨,只為一人殉葬,是為當時女性之大不幸啊!


望風瑟瑟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社會,用活人殉葬的一種非常殘酷的制度。這種殘忍的制度最早開始於殷商時期,後來一路盛行,一直到漢朝以後,才逐漸廢止了這種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這一制度又重新死灰復燃。明朝自朱元璋開始,一直都實行皇帝死後妃嬪殉葬的制度,歷經了數任皇帝,直到1465年明英宗死時,下遺詔說:"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這件事應從我這裡廢止。"至此,這一制度才最終廢止。



那麼,明太祖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妃嬪殉葬制度呢?

1、古代的皇帝后宮也代表著帝王的尊嚴,且不容賤踏。朱元璋雖然是平民草根出身,自尊心也是比較強,他應該是這樣想的:在他死後如果把他的女人遣散出宮的話,日後如果傳出緋聞,有損明室顏面,不妥。 把她們全留在宮中也不妥當,萬一某天和自己的兒子孫子有染,也會授人笑柄,倒不如讓她們隨朕而去,這樣可以繼續侍候朕,讓朕不至於孤單,一了百了。

2、朱元璋是一個疑心病特別重的人,無時無刻都在擔心自己打下的江山,因為有了前朝李世民妃子武則天的前車之鑑,他也擔心在他死後他的後宮會亂政,只有他的妃子後宮清理乾淨了他才安心,於是殉葬也就延續下去了。



3、在朱元璋做皇帝的中後期,曾經一手炮製了“胡黨”案和“藍黨”案,想方設法的羅織罪名,大殺明朝開國元勳功臣,受兩案牽連誅殺的功臣名將幾乎消失殆盡,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朱元璋為了他的皇位江山,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更何況是區區後宮妃子?

4、太子朱標的憨厚軟弱。太子朱標是一個胖子,而且性格有些軟弱,完全沒有老爹朱元璋的殺伐果斷之風。朱元璋之所以大殺功臣和下遺詔要妃子殉葬,就是為了為朱標登基之路掃清所有潛在障礙。只不過後來朱標早死,朱元璋之孫朱允炆繼位後,面對朱棣謀反,朱允炆因無將可用,而敗於朱棣之手,這因果大概朱元璋也是沒有想得到的。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嬪一共有多少人?

據明史記載,明太祖朱元璋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下葬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如果這些史料屬實,那麼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就有將近五十人之多。


而對於十三城門同時出棺,一種說法是這是古時帝王之家為了掩人耳目,防止盜賊而採取下葬秘方。

另一種說法是朱元璋死後有嬪妃殉葬之事實,十三城門同時出棺,是因為殉死的後宮妃嬪眾多所致。

話題回到朱元璋殉葬時,專事太監先將妃嬪帶到一個專門的房間,所謂皇帝不使餓兵,會著人先讓妃嬪們吃過飯。吃完飯時辰也就到了,這些妃嬪分別立站於凳子上,脖子被繩索扣住,然後會有專人踢去凳子,像行絞刑一樣使妃嬪窒息而亡。

據說參與生殉的妃嬪都會得到嘉獎,除了撫卹金,一般還會授以官職,由其家父、兄代為世襲。 不過無論事後怎麼樣的補償,都無法抹去其家人喪親之痛, 這殉葬制度也是極度殘忍有侼人道。

所幸的是,到了明英宗死前,終於下了遺詔廢止了殉葬制度。這一舉止造福了後人,也為庸碌無為的明英宗博得了名聲。


雨霽視角


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規律,當我們的命運,卻被牢牢掌握在別人手,這就是殉葬制度的可怕之處,正常情況下,沒人會預知自己的死期,但是正因為殉葬制度的出現,才讓有些人被迫死亡。在我國古代傳統的封建思想當中。人們死後是會在另一個世界繼續延續生命,不論是天堂還是地獄。

活人殉葬作為最殘忍的一種制度,朱元璋為什麼要恢復呢?

其實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慘無人道匪夷所思的行為,但其實我們和朱元璋還是存在一定的思維認知差,儘管貴為九五之尊,但是朱元璋其實也怕死,關鍵是即使你這一生有多麼大的輝煌,能夠留給這個世界的,無非就是殘存在人們記憶中的一抹餘暉,用來埋葬屍體的那方寸之間。朱元璋是農民出身,自然在他的思想意識當中,還是更希望自己的妃子們能夠隨他而去,在另一個世,也能同他一起享受榮華富貴。

朱元璋終究是有私心的,他自己得不到的,終究也不想讓別人得到。

自古以來,我們的祖先就有陪葬的習慣,無論是陪葬的金銀財寶,還是陪葬的牲畜,都寄託了另一個世界的美好憧憬,活人殉葬的制度,最早也是從我國殷商時期開始,就拿歷史上大一統的皇帝秦始皇而言,展現給世人面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無非就是為了恢復他在世時的榮光,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思想傳統,從這一點來看,朱元璋還是一個傳統的中國人,但是也不免有一定的思維侷限性,朱元璋當然接受不了自己的妻妾,在他死後跟別人廝混,所以最好的解決方式,就是跟隨他一起下葬。

在我國古代,隨著社會地位的差異,人命也是不等價的

普天之下,天子只有一個,但其他人就不一樣了,所以在朱元璋看來,別人的性命,終究還是沒有自己的高貴。能夠陪帝王殉葬,也算得上一種殊榮,這也是其他人想擁有卻不能的待遇。關鍵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好不容易打下來的江山,也更不希望後宮亂政,干擾到整個大明王朝的安危,從這一點來看,無疑是將大明皇室的子孫放在同一起跑線上。犧牲一部分人的性命,換來大明王朝的穩固發展,這一切看似相當划得來。

當時陪葬朱元璋的妃子們到底有多少人呢?基本上可以說是盡數殉葬

據不完全統計,在朱元璋死後,他是陪葬的嬪妃,至少有46人,這樣的數據也是根據明代毛奇齡所述,除了兩名先前已經死亡的嬪妃。剩下的44人皆是被死亡,說白了就是活人殉葬,統一的死期,據說當時的死法也就是一個高腳凳,配合一匹白綾。當然除此之外,還包括當時侍奉了朱元璋的十餘位宮人,讓她們付出生命的代價,最終換來的就是對家人的賞賜。

活人殉葬,極大程度上反映了朱元璋的思維侷限性,但其實無論如何,在那個時代,站在朱元璋的角度上,或許我們也會漸漸的習以為常吧,我們生活在這個和平年代,對於生命的尊重也空前絕後,現如今我們所不能理解的種種,其實也就是眾多先祖用生命的代價給我們展示出的道理。好在這樣殘忍的制度最終被廢除。作為歷史的汙點,也值得我們引以為戒。


科技歷史說


朱元璋一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原名叫朱重八,後改名朱元璋。年少時父母相繼去世,成為了一個流浪漢,也是我們俗稱的叫花子。每天過得生不如死,為了能夠吃到食物,不讓自己餓死,受盡白眼。再後來,朱元璋當了兵,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成為了一名將領。朱元璋可說是打仗奇才。在他的指揮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是經常發生的事。和陳友諒的決戰中,朱元璋以20萬的軍隊,戰勝了陳友諒60萬人的軍隊,再次創造了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蹟。

朱元璋生在民間,長在民間,應該很瞭解民間疾苦,知道底層社會人民的不容易。按道理說,朱元璋會很體恤民間疾苦,可為什麼後來卻恢復了一千多年早已廢除的殉葬制度呢?我總結了一下,有以下幾點:

一:獨斷專行,殘忍成性

朱元璋,一開始還是很得民心的。可是,一旦政權穩固以後,朱元璋好像變了一個人,變得極其殘忍,變成了一個殺人狂魔。從胡惟庸案看,朱元璋的瘋狂可謂是瘋狂至極,僅胡惟庸一案,就殺掉了三萬多人!有人好奇了,為什麼朱元璋會變成這個樣子呢?我們說,人生三大不幸:早年喪母,中年喪妻,晚年喪子,這三不幸,居然全部落在朱元璋身上!這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朱元璋作為皇帝也是如此。尤其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大兒子朱標死後,朱元璋變得更殘忍,一不高興就殺人,官員都膽戰心驚,可以說是朝不保夕。

二:元朝沿襲下來的制度

元朝是有殉葬制度的。等到了朱元璋這裡,也是沿襲了這一制度。但準確的說,明朝其實是妃子陪葬制度,皇帝死後,由服侍過皇帝的妃子陪葬。這一制度,也是有很濃的迷信色彩。迷信認為,人死後會去另一個世界,依然是延續活著時的生活,所以,不少皇帝相信這一說法,希望死後也能像活著時一樣享樂,於是就有了殉葬的陋習。這一殘忍的制度,直到明英宗朱祁鎮才得以廢除。

陪朱元璋殉葬的妃子有多少人呢?據史料記載,有40人,其中有兩人死在朱元璋之前,也就是說有38位妃子為朱元璋殉葬了。

殉葬制度,是古代封建的陋習,直到辛亥革命後,這一殘忍的制度才得以完全廢除。這一制度的廢除,也標誌著社會走向了公正和諧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