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2012年,英国摄影师埃德·汤姆逊使用柯达红外胶片,拍摄了一组照片《红树林》。

照片中的实景地,位于乌克兰切尔诺贝利隔离区,那里有着地球上放射性最强的森林。

34年过去了,“切尔诺贝利”这个名字依然让人颤栗。

那个被称为“寂静岭”、“鬼城”的地方,如今吸引着无数人去探险。

-01- 衰而不腐的红树林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后,大量有毒物质降至附近的森林,致使其生态系统遭受毁灭性破坏。

森林吸饱了核辐射,致使原本翠绿的树木大量死亡。死后的树木不会腐烂,而是变成了红色或黄色,像彩虹一样绚烂。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截图来自纪录片《切尔诺贝利:30年后》(美)

30年后,科学家们来到这里,去探索其中未被了解的真相。

如今的红树林虽然开始重新焕发生机,但依然不适合人类居住。

地上堆积的树叶一点也没有腐烂,而是“被永远地保存在了永恒的秋季”,就像变成了化石一样。

原因是,这里没有能够分解树叶的微生物、细菌和真菌。

也就是说,切尔诺贝利事故,不仅让几十万人流离失所或死于非命,间接造成苏联解体,那些看不见的伤害更是不计其数。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阿尔贝·加缪在《鼠疫》中写到:

“正是因为荒诞的现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能促使人脱离浑浑噩噩的状态,睁开眼睛看世界,认真思考所面临的残酷现实。”

这是一个我们知道结局的故事,大量无辜的人,为了阻止这场浩劫,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02- 关于死亡或爱情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附近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厂房主楼正在燃烧。

消防员瓦西里接到救援通知后,像往常一样,和妻子柳德米拉道别,他说一会就回来。

他们都以为这只是普通的一次火灾,而且火光的颜色很漂亮,人们纷纷走到高铁桥上去欣赏。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截图来自美剧《切尔诺贝利》

但到了现场,消防员们才发现情况的特殊。

有人拿起来地上的石墨块看了一下,不久后出现皮肤溃烂、全身瘫软的情况,连手上的水枪都拿不动了。

瓦西里替换下受伤的同事,继续靠近火灾的中心。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没有人告诉他们是核反应堆爆炸了,这些辐射会造成什么后果。

现场浓烟滚滚,消防员们没有穿防护服,直接暴露在石墨混杂着沥青燃烧的热气里。

他们嘴里尝到了类似金属的味道,普通的水枪很难浇灭这些大火。

几个小时后,参加抢险的消防员纷纷倒下。

他们被紧急送到镇上的医院,充满了辐射的救援服,被弃置在地下室。那些用手抱着消防员衣物的医护人员,身上也出现了灼伤。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柳德米拉听到丈夫受伤被收治的消息,不顾阻拦到了医院。

当时丈夫正被送往莫斯科第六医院抢救,柳德米拉一路跟了过去。

她说不希望丈夫孤零零地死去,护士被感动想放她进去,于是问她有没有怀孕。

柳德米拉撒谎说没有,护士告诉她不要和丈夫接触,最多只能在里面呆30分钟。

进去后,她没能拒绝丈夫的拥抱。

丈夫像正常人一样,在和别人一起打牌,看起来很轻松。

但不久后,瓦西里的身体状况直转之下,全身血肉模糊。

她被吓坏了,但没有离开,而是跟丈夫聊窗外的风景。

窗外有红场,有克里姆林宫,莫斯科曾经是他们想要来参观旅游的城市。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因辐射而死的人,不能火化,只能用水泥浇筑埋藏地下。

瓦西里死后,柳德米拉去乌克兰待产。

不久后,她生了一个女儿,但没过几个小时就死了。

她所受的辐射大部分被体内的胎儿吸收了,柳德米拉得以幸免。医生还告诉她,此后都不能再生育了。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美剧《切尔诺贝利》演员与原型柳德米拉

剧中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自阿列克谢耶维奇所著的 《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代表着这场灾难中无数普通家庭的生离死别。

-03- 灾难中的先行者

瓦列里·列加索夫,是苏联的无机化学家及科学院院士,时任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第一副主任。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后,他临危受命去做调查及善后 ,避免灾难再次发生,并向政府报告灾难区情况。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美剧《切尔诺贝利》与真实的列加索夫

陪同他一起去切尔诺贝利现场的,还有建筑与能源部长、部长会议副主席鲍里斯·谢尔比纳。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美剧《切尔诺贝利》与真实的谢尔比纳

谢尔比纳一开始就展现出官员的自大傲慢,对列加索夫提出的专业建议将信将疑。

在前往爆炸现场的直升机上,他命令列加索夫解释核反应堆的工作原理,之后就自以为是地说:我不需要你了。

他命令飞行员开往反应堆的正上方查看情况,但被列加索夫及时制止了,因为那是瞬间致命的。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他们首先要做的,是确定现场的辐射灾害有多严重。

但实验室中的测量仪器最高值是200伦琴,而且已经爆表了。

为了测量最真实的数据,工程师做了最严格的防护,开车前往核反应堆的近处,测量的结果是15000伦琴,相当于40颗原子弹爆炸了。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这么严重的事故,是整个星球上都未曾发生过的。

列加索夫建议立即疏散周围的居民,但谢尔比纳认为不能引起人们的恐慌,一切都要悄悄进行。

当酒店里的人问列加索夫,我们需要担心吗?

他低头喝酒,回答说“不需要”。

核爆炸的影响已蔓延整个欧洲,白俄罗斯核能源研究所的核物理学家乌拉娜·霍缪克,无意中发现了屋外空气中的核辐射污染。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霍缪克立即向上级领导汇报,但得到的回复是: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她预警说,如果不控制,成千上万的人会因此得癌症,但依然没有得到重视。

此时,瑞典检测到了辐射来自切尔诺贝利,美国用人造卫星拍到了事故现场的照片。

媒体开始报道这次事故的进展,附近城镇的居民在事故发生30小时后陆续撤离。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他们被要求带上随身的衣物和食品,并被告知等灾难结束就会回来。

然而,后来的事大家都知道。这座废城,几乎没有人再回来过。

走出去的他们,有了一个带有歧视性的名字——“切尔诺贝利人”,他们去投靠亲戚被拒,因为他们是带有辐射的人了。

作家阿列谢克耶维奇在《切尔诺贝利的祭祷》中写道:

“你要知道,那不是你的丈夫了,不是你心爱的人了,而是有强烈辐射、严重辐射中毒的人。如果你没有自杀倾向,就理智一点。”

很多不想受到伤害的人,选择远离切尔诺贝利人。

-04- 接受“死亡任务”的人

消防员已经倒下了,只能用其他方式灭火。

列加索夫说虽然会有后续的危害,但目前最好的方式是用硼和沙子。

谢尔比纳虽然怀疑,但还是照做了,他除了相信这个科学家别无选择。

几千架直升机待命,在反应堆外围的上空投放,但最初的飞行员因没有及时收到通知而坠机。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霍缪克知道列加索夫用硼和沙子来救火后,预见到其融化后的岩浆,遇到地下室的积水,产生的水蒸气将造成第二次爆炸。

她赶到切尔诺贝利,和列加索夫一起商量对策。

最好的方法,是有熟悉管道系统内部的人,下去打开水阀,把地下水抽空。

列加索夫在会上做的一个请求是,允许三个人的死亡。

因为大家都知道,地下水已受到高辐射,浸在其中肯定凶多吉少。

他们在员工中召开会议,用福利来吸引那些愿意承担这项任务的人。

但没有人会仅仅为了钱去送死。

谢尔比纳说:“要你们去做,是因为没有其他人能做。如果你们不去做,会死几百万人。”

接着,三个人陆续站了起来,他们分别是阿纳年科、巴拉诺夫和别斯帕罗夫。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谢尔比纳和列加索夫在入口等着他们,知道看到他们平安归来,才松了一口气。

幸运的是,现实中这三位工程师并没有受到致命伤害,事后有的人还继续工作,有的人至今还活着。

然而,真正的危机尚未解除。

科学家们意识到,核燃料下渗将会造成永久性的水污染,整个欧洲都会受到影响。

不仅没有饮用水,土地上生长的任何植物或动物,都将会因为核污染而无法食用。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政府找来400名矿工,从地下挖出一条隧道,在其中装上一个液氮热交换器,来阻止反应堆燃料渗入地下。

地表是岩浆,地下隧道有五十多度的高温。

他们无法使用任何降温的设备,几乎所有的矿工都脱下衣服,光着膀子干活。

这就相当于,把自己完全暴露在核辐射的环境中,但他们不在乎,因为父辈们就是这样挖矿的。

起初,煤炭工业部长并没有告诉他们要完成的是什么样的工作。

谢尔比纳说,跟矿工们打交道,最好是说实话,因为“那些人在黑暗中工作,他们能看穿一切”。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他们明知危险,却甘愿去做,比政府官员坦荡。

苏联人既有个人主义的好斗,也接受集体主义的牺牲。

最危险的任务还有一项,就是清理厂房顶上散落的石墨块,那是辐射最严重的地方。

他们先后启用了德国、日本和苏联的月球车,但机器上去没多久系统就因辐射而瘫痪。

而冷战时期,苏联是不可能低头向美国借的。

无奈之下,列加索夫建议使用“生物机器人”,也就是用人工清理。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近4000名士兵参与了这次清理活动,每个人只能在上面呆90秒,将几块石墨碎渣从楼顶上推下去,然后另一批士兵去接替他们。

剧中一位士兵被绊倒,撤离的时间延长,鞋子被割破,留给他的是更大的伤害。

这些清理者中,有28人在1986年当年去世。

最大的隐患被暂时消除了,更大范围的保卫战才刚刚开始。

“每一寸土地都已经吸收了大量的放射性核素,非常危险。


如果任由其暴露在外,日后定会被风雨携带至其他地方。


所以我们得销毁这整片森林,然后掩埋起来。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切尔诺贝利附近成为空城后,苏联动员了50多万人参与善后工作,这群人被称为“清理人”。

普里皮亚季的居民匆忙撤离时,并没有带走他们的宠物或牲畜等。

有些人还在门上留下字条:

“亲爱的好心人,请不要在这里寻找贵重物品,我们没有贵重的东西,想用什么尽管用,但是请不要把这里弄得乱七八糟,我们会回来。”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一个男孩被临时征兵入伍,负责射杀遗弃在城中的宠物。

老兵告诉他,要一枪毙命,否则只会让那些动物受折磨。

那些被杀死的动物尸体,同样用混凝土浇灌,集体掩埋。

苏联政府提供的防护措施有限,有人会自制铅背心,保护重要的部位,但依然无法阻止长期暴露在辐射中带来的伤害。

据统计,清理人中有20%的人在四十岁之前去世,因辐射而疾病缠身的人数不胜数,他们的后代中也很少有健全的。

此后,切尔诺贝利隔离区成为人类禁地。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截图来自《切尔诺贝利:30年后》

但自2003年开始,陆续有人偷偷返回家乡,他们的平均年龄达到75岁。

剧中一位82岁的老奶奶宁死也不愿意离开,她是经历过一战二战,纳粹入侵后幸存的人 。而且家人都去世了,留下她孤身一人。

而那些不顾危险重返家园的人,大都因事故变得妻离子散,唯一能给他们安慰的,只有故土。

而且他们早就不害怕死亡了。

-05- 谁该为灾难负责?

关于切尔诺贝利最终的伤亡人数,官方和媒体众说纷纭。

2006年,《国际社会纪念切尔诺贝利核事故20周年》报告称,从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发生到现在,共有4000人死亡。

同期,绿色和平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过去20年间,9.3万人死亡,27万人因此致癌,全世界200万人遭到了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威胁。

“据专家估计,完全消除这场浩劫的影响最少需要800年,将经过整整40代人。”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3年后,柏林墙倒塌;5年后,苏联解体。

没有人再为确切的伤亡数字买单,但那个不断说谎,掩盖真相的体系,已昭然若揭。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事故的起因是,副总工程师迪亚特洛夫指挥手下,测试4号反应堆的安全系统,在断电情况下能否维持运作。

当晚轮班时,一位只有3个月经验的25岁实习生,被推到了工程师的位置上。

在并不符合测试条件的情况下,迪亚特洛夫让值班长阿基莫夫和25岁工程师托普诺夫继续执行他的命令,否则遭全行业封杀。

一个人的性格也许和成长环境有关,但关键时刻的固执己见,则会造成致命的后果。

在一系列操作后,系统完全失控, 但迪亚特洛夫仍然要坚持测试。

紧急之下,操作员按下了AZ - 5 按钮,关停了反应堆。

但无济于事,反应堆还是爆炸了。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员工跑来报告说堆芯爆炸了,但迪亚特洛夫的第一反应是否认。

他向上级报告时,也声称只是普通火灾,并且归咎于两个操作员的失误。

厂长布卡洛夫也完全推卸责任,称爆炸发生时他在睡觉。

相关部门紧急召开会议,有人建议尽快安排全镇居民撤离,但厂长布卡洛夫称这次只是一场火灾,而且已经被控制了。

他们不相信堆芯已经爆炸,完全裸露在外了。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会议上的最高领导,能源局局长最后拍板做了最重要的决定:

封锁城市,切断电话线,控制谣言。

于是,整个城市的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继续上学或工作。

他们不仅对国内保密,为了维护大国形象,还要对国外封锁消息。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事故发生后,由于从下至上的瞒报谎报,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通过瑞典科学家的报告才知道事故的严重性。

然而为不让民众恐慌,苏联依然照常举行了盛大的五一劳动庆典。

在莫斯科红场,十万游行队伍参加,整个活动持续了4天。

事后谁都无法否认,“那是场死亡游行”。

但在当时,这场悲剧是不可避免的,因为五一庆典,是不可撼动的政治活动。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除了工作人员的严重失职,也暴露出苏联建造廉价核发电站的问题。

而存在同样安全隐患的核电站,苏联境内还有16座。

1986年8月,列加索夫代表苏联在维也纳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特别会议上,对切尔诺贝利事故进行报告。

他的发言将影响着苏联的国际形象,所以他被胁迫着撒谎了。

如果不满足上层的意志,他的成就将会其他人占有,整个国家档案都不会有他存在过的痕迹,他将像个隐形人一样活在这个世界。

反之,他会被升为库尔恰托夫核能研究所所长,前途大好。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1988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事故两周年之际,列加索夫自缢身亡。

死前,他留下六盘录音带,其中详细记录了核事故的前因后果,以及苏联核电站的设计缺陷。

真相公布后,戈尔巴乔夫公开认错,核电站安全的问题重新得到重视,核反应堆得到改良。

在美剧中,列加索夫有过退缩,比如当居民问他,我们需要担心吗?他回答说不需要。

在维也纳向全世界撒了谎,但他多了一次在审判庭上说出真相的机会。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我们撒的每一个谎,都相当于欠了真相一次债。迟早,这个债是要还的。”

这是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所坚持的态度。

剧中始终表现出果敢坚定的,是白俄罗斯首席物理学家乌拉娜·霍缪克。他是导演虚构的人物,却也是向列加索夫提供过帮助的,几十位科学家的结合体。

他们专业、有态度,有着同样对真理的追求。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他们费尽千辛万苦,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但是,

即使知道真相,那些在铁路桥上观望“火灾”的居民也无一幸免;

即使知道真相,那些失职的人得到的惩罚也远远小于制造的灾难;

即使知道真相,无数人为此付出的惨重代价,也无法偿还。

那么,真相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真相是给那些可能被遗忘的人一个交代;

是让每一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感受;

是让人知道可怕的从来不是真相。

告诫后人,千万不要做用一个谎言去掩盖另一个谎言的蠢事。

“真相永远不会伤害人。

伤害人的是人,以及自欺欺人。

我们寻求真相,不过是为着避免更大的伤害而已。”

江枫,心理咨询师,知乎专栏作者。来源:秘密梦红楼(ID:mmmhonglou)相与劳苦,如平生欢。每个人都应该被看见。

[1]《切尔诺贝利的祭祷》,S.A.阿列克谢耶维奇

[2]HBO《切尔诺贝利》

[3]纪录片《切尔诺贝利 ·30年后》(美)

[4]纪录片《抢救切尔诺贝利》(美)

TA说:

成为科学家就成为天真的人,我们一心扑在寻找真相上。

不管我们选择看还是不看,真相不会在乎我们的需求,不会在乎我们的政府,意识形态、宗教。

它会永远等在那里,这算是切尔诺贝利留下的馈赠。

——《切尔诺贝利》

《切尔诺贝利》:34年后,被仰望与被遗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