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什麼不先收回荊州,再北伐中原?

文新2005


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人口有94萬,軍隊十萬,軍民比例為1:10,這應該是蜀漢時期的一個平均水平。如果軍隊人數超出這個比例,老百姓是負擔不起的,以蜀漢的國力是很難支撐的。所以,蜀國並沒有百萬大軍,維持15萬軍隊應該是極限。

劉備帶了數萬人入蜀,諸葛亮張飛趙雲援軍也有數萬,和劉璋打鬥必然傷了人馬,再加上劉璋的降兵,漢中之戰也損失不少,那麼,大約估計劉備撐死十萬人,再加上關羽軍團的幾萬人,劉備軍最多不會超過十五萬人。

要是真有百萬人,夷陵之戰還會失敗?劉備直接強攻陸遜的營寨,反正兵馬多,幾萬人來回作戰,東吳如何抵擋?而實際上,劉備夷陵之戰參戰兵力小於八萬。

三國的形勢是很奇特的,一國的任何一個舉動,必然牽動到另外的兩國,所以史稱三國鼎立。蜀國這一方,國力最小。當年劉邦以天府為依託,順利還定三秦,是因為得到秦地百姓熱切期盼的擁護。而劉備愛舉一益州之力進而復興漢室、北定中原,第一個條件就必須“聯吳抗魏”,第二個條件就必須等待“天下有變”的有利時機。這兩個條件缺一不可。

其次諸葛亮不是想奪回荊州而是他心有餘而力不足。一方面關羽兵敗身死使得荊州落入了吳國人之手這導致了劉備的實力被嚴重削弱,所以從理智上來看最好的策略就是休養生息發展實力徐圖荊州。從後來劉備貿然伐吳遭遇慘敗可以知道當時迫切想要奪回荊州的想法是錯誤且冒險的。





Hai子君


1、荊州的地理優勢

荊州對蜀政權而言一是天然的屏障;二是糧倉;三是除了益州和漢中以外的交通要道。

從此來看,確實荊州很重要。不該不收。

2、失掉荊州後的蜀漢政權。

關羽自負,失掉荊州,為呂蒙所得。獲得荊州,就有了另一重壓制蜀漢政權的把柄,豈可再輕易失去?

失掉荊州的蜀漢,主要只剩益州和漢中,實力大不如從前,有的歷史學家認為,這是蜀漢政權轉衰的關鍵。

3、失掉荊州的時機。

先說說,諸葛亮,歷史中的他,並不如三國演義中的那麼神奇,有人評論他是一個好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但絕不是一個好的軍事家。

失掉荊州後,蜀漢實力下降,並接二連三多名大將犧牲,且發生託孤事件。

此時的諸葛亮,若取荊州,勝算不大,且無功名;若取中原,勝算也可謂不大,但萬一成功了呢?


理簡


諸葛亮不先收荊州有兩個原因:第一,恢復了和東吳的聯盟,北伐時邀請東吳一同出兵攻擊曹魏和自己在荊州出兵攻擊曹魏的意義是一樣的;第二,先取得隴右五郡之地,就截斷雍涼二州和中原曹魏的聯繫,成果比取荊州要大。


荊州能起到的作用是可以代替的

劉備佔領益州以後,荊州和益州之間雖然是一個國家管轄,但荊州的幾郡之地都處於西蜀的天然屏障之外。按照諸葛亮的發展方向就是留一員上將在荊州伺機而動,配合益州的一切軍事行動。

擁有荊州對蜀漢來講是很好,益州軍北伐曹魏要是遇到的軍事壓力過大,可以隨時命令荊州軍攻打曹魏宛洛地區來緩解益州軍的壓力,畢竟一國之間的軍事配合是比較容易的;荊州丟失後劉備又敗夷陵,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掌權,諸葛亮選擇的是修復了蜀吳聯盟,而不是收回荊州,這就說明可以利用聯盟邀請東吳一起伐魏,以東吳的配合給曹魏施加壓力,可以大大的緩解曹魏對蜀漢的軍事壓力,目的是一樣的但是效果卻更好。


平取隴右、蠶食雍涼更重要

諸葛亮即使率兵奪回了荊州的失地,按照當時武將的情況誰可以勝任荊州守軍將領的職位。派遣武將的能力必須要具備獨當一面的才能,不然荊州還會得而復失。當時的情況一是蜀漢沒有合適的人選,二是蜀中尚且缺少大將。而且一旦收復荊州失地,還會把東吳推到曹魏一方這樣蜀漢處境會更被動。

雖然失去了荊州,但是剩下的地盤均在天然的屏障之內,不必過多的分散兵力。這時可以集中力量攻打隴右五郡,一旦得手那麼雍涼二州就是蜀漢的囊中之物。大軍守住隴右五郡,穩定涼州、雍州兩州之地休養生息幾年,這能讓當時的蜀漢翻身逆襲。涼州盛產軍馬,不僅可以培養自己的騎兵,還切斷了曹魏的一部分軍馬供應,這對曹魏也是一種削弱。

蜀漢擁有了三州之地,軍事、經濟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再次北伐曹魏時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只要確保東吳保持中立,有沒有東吳配合也不那麼重要了。


總結:取荊州勢必會和東吳成為死敵,把東吳推向曹魏一方,這樣即使收復荊州對蜀漢也沒有多大的好處。而恢復和東吳的聯盟,再取得隴右對蜀漢來講可是有著天差地別的區別。權衡利弊諸葛亮不去收復荊州也是當時最好的選擇。


感謝大家閱讀,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討、學習歷史。


青梅煮酒品三國


1荊州位於現今湖北武漢省。地理位置特殊,四通八達,魚米之鄉所以說這麼好的地方,在當時是陰謀家必爭之地也叫作四戰之地。這樣一個地方就算得到也不長久。

2荊州當時屬於孫權管轄,而荊州又和曹魏比鄰,一旦發動對孫權的戰爭,曹魏必定來襲,到時不是連孫抗曹了,肯定會刺激曹魏與東吳的結盟,掉過頭來攻打蜀漢

3荊州是塊難啃的骨頭,孫權知人善任加上多年的修養生息,國力雄厚不是最佳選擇,想想一旦打下荊州,雖然糧道通了,但是一方面防止孫權這隻猛虎,另一方面又要進軍北上,一旦深入腹地,孫權在故技重施奪取荊州斷了糧道,大軍斷糧,人心惶惶,不攻自破,談何北伐。

4出師無名,原本荊州屬於劉表管轄,劉備只是暫住,後來被曹操收復,再後來連劉抗曹時火燒赤壁,曹操百萬大軍一敗塗地,劉備乘機奪取荊州,交由關羽掌管。這一舉動另江東上下不滿,原本火燒赤壁江東首功,荊州應由江東掌管,但是劉備藉口暫時無處棲身,一旦有了地方必定歸還。由此看出荊州理應由孫權管轄。因此諸葛討伐荊州並無大義之名。

綜上所述,由於諸葛亮謹小慎微,見微知著,看到如此後果,他斷不會打完荊州再北上,那樣就同時得罪了兩個強大的敵人,結果可想而知。





全劇兄



關羽北伐試圖在本應戰略防禦的時期將西線的勝利拓展到整個漢水流域,莽撞地衝破了曹孫劉三方在漢水、湘水地區形成的短暫戰略平衡態勢。關羽北伐,在招致以關羽為首的劉系荊州方面軍全面潰滅的同時,也徹底擊碎了隆中對戰略實現的可能。

換言之,關羽北伐的錯誤擴大化,過早地把剛剛攻略益州、沒有休整準備好的劉系荊益兩方面軍拖入了詭譎的變局之中。這種變局,已然不是北方敵對方天下的變局,反而是孫劉聯盟十年矛盾總爆發的己方變局。

失去東線出征地荊州江陵、失去東線出征既定主帥關羽的局面,被劉備東征的失敗進一步“強化”。夷陵戰後,遑論全面淪陷的東線,就是一息尚存的西線也耗盡了大量主力。所以,在此時開始全面主政的諸葛亮,應該早已放棄當年充滿革命理想主義的隆中對戰略了,反而在其十餘年的軍政歷練後,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政治家、戰略家,一反劉備暮年的急進,採取了一種更加務實的漸進戰略。

在短短的六七年間經歷了益州爭奪戰、漢中爭奪戰、荊州爭奪戰三次大型戰役且全無一個稍經修整大後方的季漢政權與益州軍民,終於在諸葛亮主政的頭三年迎來了首次較長時間休養生息。經過此番戰略休整(222-225),以及之後的三路平南中(225-226),季漢政權終於獲得了一個遠比當年的荊南更有資源且稍經內部整合的基本盤。葛公在建興初年的努力,挽回了在建安二十四年驟然惡化的形勢。

在休養生息與南中平定之後,諸葛亮所開始的北伐(228-234)已然不再是隆中對戰略下待北方有變的兩路出擊之一了,而是新形勢下,儘量與盟國東吳形成配合,不斷出擊,主動製造變局,干擾魏國,從而避免本就北勝於南的資源格局在南北無事的情況下進一步拉大,進而在製造的變局中尋找擴大北伐成果的時機,得隴望秦,以圖中原。其實,從諸葛亮數次北伐的出擊線路上來看,更多地繞道隴西,而不是直取秦川,也說明了此時已不再遵循隆中對的基本戰略。

如果說,劉備時期的孫劉聯盟是漢末州牧諸侯之間的幕府聯盟,那麼諸葛亮以來的吳漢聯盟則是兩個王朝之間的國際聯盟。區別在於,在孫劉聯盟中,劉備可以伺機利用漢室宗室遠屬身份,取得對孫權在大義上的領導權,至少形成劉邦與漢初諸侯王之間的關係。而吳漢聯盟,則孫劉兩家只有可能是東西朝、東西帝式的平等配合關係,不再有哪一方領導另一方的可能。所以,從這一外部環境上看,隆中對戰略不僅沒有了季漢方面兩路出擊的可能,甚至沒有了名份上壓制江東的可能,“東連吳會”不再能與“西通巴蜀”相等同,“結好孫權”從原來的幕府交往升格為國際交往,即便劉備劉禪稱王稱帝也再也調不動成為“魏朝吳王”與“吳朝皇帝”的孫權。

從曹魏一方看,隆中對所設想的天下有變,應當是指,曹操稱帝引發的漢臣反抗甚至北方諸侯對曹操勢力的顛覆。然而,曹操暮年的疲於奔命,不僅打地鼠式地消滅了北方的主要反曹勢力,反而越玩越溜地在曹丕執政後完成了平穩的漢魏革命。北方似乎已經不再有足以對抗曹魏的造成變數的勢力,這種情況是隆中對做出之時,諸葛亮所沒有預料到的。至少,隆中對時,曹操新定的河北、未能歸附曹操的關中諸軍閥、漢中的張魯都是對曹操的有力牽制,且南方的劉表、劉璋、孫權尚且佔有著未經戰亂影響的長江全流域,再加上曹操仍舊面臨著強大的擁漢勢力,諸葛亮所期盼的天下有變,是有跡可循、有機可乘的。但, 隨後曹操雖然赤壁大敗,但在北方卻風捲殘雲般實現了穩定的統一,南方則荊州三分、益州虛耗,局勢的發展逐步消融著隆中對戰略所賴以生存的形勢土壤,關羽劉備相繼失敗只是給隆中對戰略所面臨的形勢畫上了一個句號而已。

綜上,隆中對戰略所能應用的形勢,在荊州爭奪戰(襄陽-麥城-夷陵三戰)後一去不復返。新的形勢,需要諸葛亮在休養生息、內部整合後,調整戰略。雖然補上了本該在漢中之戰與荊州之戰之間就斡旋出來的休養生息,但休整之後,面對新朝新氣象的北方,則需要季漢與東吳不斷騷擾,以期誘發北方新的變局,進而乘隙而進。奈何,天不假年,葛公殞命。且吳漢兩國在古代的通訊條件下疊合上各種內政么蛾子,始終無法步調一致,再加上吳國後期的高層亂局,使得吳漢兩國既錯失了在曹魏前期英主每每早卒帶來的進攻時機,又在曹魏後期的司馬氏作家門時(已是219年三十年後的249年),因南北差距拉大而軍力衰退,無法乘隙而入,終致滅亡,時與?命與?


陽明悟行學宮


先說觀點,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規劃中,荊州是極其重要的戰略支點。但是在劉備夷陵之戰失敗之後,如果為了荊州,長期與東吳處於戰爭狀態,並不符合蜀國的戰略利益。這也是諸葛亮不先收回荊州的根本原因。

一、攻擊荊州,失去大義

蜀漢政權建立的道義根本是匡扶漢室,討伐國賊。這也是劉備作為皇室宗親,身上必須承擔的責任。此時的天下,曹丕已經代漢自立,建立魏國。為了延續漢室正統,劉備也自己稱帝,建立蜀漢,而東吳此時並沒有稱帝立國。從道義上來說,這時候蜀漢的敵人應該是曹魏,而不是割據一方的諸侯孫權。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雖然是打著為結義兄弟關羽報仇的名義出兵,但是已經在蜀國內部形成極大的爭議。如果在夷陵之戰失敗之後,還不依不饒地與東吳爭奪荊州,那麼蜀漢的軍事行動就變成了諸侯之間的地盤之爭,不再具備漢室正統的地位,失去大義的制高點。

對於這一點,曹魏、東吳可以不在乎,但諸葛亮不能不在乎。如果失去大義,就將推翻之前蜀漢在人們心中的形象,變成了一個普通的割據勢力,不能代表漢室。因此失去民心,這對於諸葛亮匡扶漢室的遠大目標,將是不可挽回的損失。

二、孫權比曹丕曹睿更難纏

諸葛亮開始北伐是在公元228年,此時魏國的君主已經換成曹睿,二十出頭的年紀,沒有太多的威望和資歷,正是主少國疑的時候。論個人能力而言,曹睿並不如他的父親曹丕,比他的祖父曹操更是遠遠不如,加上魏國早期的文臣武將紛紛故去,此時的魏國正好處於一個虛弱期。

東吳方面的君主依然是孫權,這時候四十多歲,正是年富力強,地位穩固的時候。論戰績,孫權在赤壁之戰擋住了曹操,又在夷陵之戰戰勝了劉備,用事實證明東吳絕不是一個軟柿子,與東吳爭奪荊州難度極大。

因此,從諸葛亮的角度出發,選擇年輕的曹睿進行北伐,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三、奪取關中可彌補荊州的損失

荊州對於蜀漢的重要性,我們可以從隆中對之中看出來: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隆中對》

可見荊州的戰略位置極佳,能夠同時向北、向東攻擊曹魏和東吳。而丟失荊州,讓諸葛亮的戰略部署出現一個巨大的空白,蜀國從此不能從許昌、洛陽方向攻擊中原地區,失去了雙線出擊的戰略主動權。

但換一個角度看,如果諸葛亮北伐成功,拿下西涼和關中地區,那麼同樣能奪回戰略優勢。蜀漢將擁有關中平原的產糧區和西涼的戰馬,到時候可以從長安出發,經洛陽進攻中原,可以完全彌補失去荊州的損失。

由此可見,諸葛亮選擇先北伐中原,是符合蜀漢當時的戰略形勢的,能夠讓蜀漢保持漢室正統的身份,向著匡扶漢室的目標前進。

歡迎關注【歷史步行街】,您的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鼓勵。


歷史步行街


荊州處於魏蜀吳交錯地帶,地理位置實在太重要了,任何一方都不想放棄荊州,魏蜀吳三家就像牌桌上的三方,荊州是各自手中重要的一張牌,吳蜀誰先失去荊州,就意味著可以離開牌桌了,從此將與爭霸無緣,而魏國牌多本大,沒有荊州還可以繼續玩下去。赤壁之戰後,荊州三家分而食之,曹魏控襄樊,扼漢水上游,守荊州之門戶,其餘部分吳蜀分據。後來關羽走麥城,蜀盡失荊州,東吳佔有荊州大部。荊州夾在魏蜀吳三國間,對蜀來說是一個十分方便北上中原和順流而東的據點,可以直擊魏國,威脅東吳,有之則恢復中原在望,但無之卻不致命,因為基本盤在益州。對於魏來說,有之可伐吳鎖蜀,無之則有割肉之痛,卻無筋骨之傷,但絕不能讓蜀國所有,蜀國佔有荊州將對魏大不利。但荊州對於東吳來說卻是性命攸關之事,蜀魏有之都可以對其造成戰略上的巨大威脅,長江之天險不復有,將寢食難安。魯肅曾告訴孫權,荊州是東吳的西面門戶,一定要好好守住,才能保證東吳的安全。陸遜也曾這樣說過荊州:如其有虞,當傾國爭之。魏佔之,滅國之禍在眼前,蜀有之,如芒在背,如虎在側,亡國遲早之事。

綜上所述,東吳絕不容荊州有失,而蜀國對荊州必垂涎,但是蜀欲收荊州在軍事上有三不可:

一是東吳對荊州志在必得,生死攸關,假如蜀欲荊州,則東吳將拼死相抗,以蜀之國力無法善了。

二是蜀國取荊州有山水之遙,高山之阻,道路頗為不便,前出不暢,後路易斷,而東吳坐以待敵,夾長江之兩岸,可舉國之力,蜀不可為也。看荊州地形圖就明白了。

三是魏不可能坐視蜀取荊州,蜀收荊州後能兩路夾擊魏國,從荊州直指宛洛而刺魏腹心,從漢中劍指隴右關中,於魏大大不利,所以魏必不能坐視,有魏插手,蜀必敗,甚至有亡國之禍。

蜀取荊州在政治上也不可行。北伐中原,恢復漢室是蜀漢的法理所在,決定了魏與蜀是死敵,蜀有北伐之必然。聯吳抗曹是蜀的基本戰略,也是蜀國生存之道,以弱蜀之力與吳國爭戰,則魏必抄後路,是蜀必亡之局。

蜀收荊州無疑大大有利於北復中原,將取得戰略上的巨大優勢,不是不想,但實在是無法也無力收荊州,不可為,不能為。





雁77


蜀漢從建立之日起,就一直打著“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的旗號。曹魏代漢自立,才是蜀漢真正的敵人,諸葛亮北伐魏國就是為了維護了漢室的正統、師出有名。夷陵大敗之後,蜀漢實力大損,而東吳也在夷陵之戰中消耗實力過半,如果此時再向東吳用兵,坐收漁翁之利的只能是曹魏,無疑是自取滅亡。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向劉備闡述了自己對東吳的看法“孫權佔據江東,已歷經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所以,在諸葛亮當丞相時期,蜀漢已經沒有能力奪回荊州了。

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劉備入川,留下關羽鎮守荊州五郡,劉備得到蜀川之後,迫於東吳的壓力,被迫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於是孫權派呂蒙偷襲了荊州三郡,至此荊州完全失陷,而且關羽守衛荊州的戰役中被呂蒙斬殺。劉備為了給關羽報仇,同東吳展開了生死殊途的消滅戰,最後以劉備的失敗而告終,這一戰爭,蜀國不僅僅沒有奪回荊州,而且國力大傷。

劉備死後,諸葛亮已經無力拯救蜀國走向衰弱的局勢,諸葛亮選擇北伐,而不是按照原計劃先奪荊州再抗魏,也不是守益州,與魏劃江而治,原因有三點:

一、當時蜀吳還處於聯盟狀態,蜀吳的敵人是魏國,而此時的魏國一直想要消滅蜀國取代漢室,在這個時候諸葛亮北伐有理有據,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而如果按照原計劃,在輿論方面就已經佔了下風。

二、蜀國能夠一直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孫劉聯盟,如果此時蜀國再與吳國發生戰爭,這樣只能加速蜀國的滅亡,不是明智之舉。

三、夷陵之戰結束後,蜀國的實力已經大損,相反吳國的實力卻大增,想要在吳國手上再次奪回荊州已經不可能了。

於是諸葛亮決定與其被動的防守任人宰割,還不如主動出擊,搏得一線生機,所以他才決定北伐。


海洋說歷史


劉備關羽張飛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給劉備制定攻取天下的統一戰略圖。第一得荊州,聯吳抗曹,第二得益州,繼續聯合東吳虎視中原然後,順應民心,藉機兵分兩路攻打曹魏,然後南下過江攻取東吳,一統天下!劉備繼位以後,不聽諸葛亮的勸阻,發動錯誤軍事行動,七十萬攻伐東吳奪回荊州吞併東吳,結果被陸遜火燒聯營,損兵折將!自己病死白帝城,託孤諸葛亮。諸葛亮輔佐劉禪按照自己昔年三分天下給劉備制定的戰略步驟,北伐曹魏,在諸葛亮看來曹魏篡漢,討伐曹魏乃正義之師,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正是這個道理。






作家鷹揚城主


首先說說劉備為何會失去荊州。赤壁之戰後,荊州被魏蜀吳三家瓜分,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荊州五郡,劉備得到蜀川后,迫於魏吳兩國的壓力,將長沙、桂陽兩郡還給了孫權。後來關羽出兵攻打曹操的襄樊地區,孫權派呂蒙乘虛偷襲荊州三郡,導致荊州三郡失陷。而在關羽守衛荊州的戰役中,關羽被呂蒙所殺。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向吳國發起進攻,但劉備大軍還是被吳國大將陸遜給打敗了,這一戰蜀國不僅僅沒有將荊州奪回,反而元氣大傷。在這個時候,蜀國的實力在三國中絕對是最弱的,吳魏任何一個國家來攻打蜀國,蜀國都沒有絕對的勝算,如果兩國一起攻打蜀國,那麼蜀國必將成為砧板上的魚肉。

劉備死後,諸葛亮再怎麼殫精竭慮也沒辦法阻止蜀國走向衰弱,諸葛亮選擇寫出師表進行北伐,而不是按照原計劃或者奪荊州再抗魏,也不是守益州,與魏劃江而治,原因大概能分析出三點:

首先,此時蜀吳已經聯盟,蜀國的敵人便是魏國,而此時的魏國緊逼蜀國,想要取代漢室,在這個時候北伐蜀國站在輿論的上風向,能得到更多支持,而如果按照原計劃,不利於在這方面佔優勢。

其次,現在的蜀國還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吳蜀聯盟,如果此時蜀國要與吳國為爭荊州而大戰,那麼只會加速蜀國的滅亡,決不是明智之舉。

最後,現在的蜀國在實力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折損,相反,吳國實力卻大增,想要在吳國手上奪回荊州幾乎不可能。

所以諸葛亮決定,與其被動的防守,任人宰割,倒不如主動出擊,搏得一線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