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指數基金而言,你會長期持有還是傾向於波段操作?

浮雲財經觀


投資指數基金是投資方向,長期持有還是做波段是投資方法。投資指數基金的好處是不需要自己動大腦,只需要買進時間足夠基本都能贏利。長期持有或者傾向於波段操作,這就是投資方法問題了。有這個想法的人還是有點耐不住寂寞,不過希望更高收益是大家都希望的事情。

指數基金投資需要考慮一下幾點:

首先:要給自己確定好投資目標指數,股市有很多指數,每隻指數覆蓋的範圍都不一樣,所以不同指數的表現都會不同。一般來說指數覆蓋的市值越大,指數的價格彈性就相對小一些。

其次:不同指數的價格彈性是不一樣的,這不意味著價格彈性低的指數就投資價值低。在股市不同週期,不同價格彈性的指數都有不同的投資價值。在大熊來臨的開始階段像上證50指數的投資價值就很大,中證500指數的價格彈性雖然大在這個時候投資價值低多了。

最後:投資什麼指數與用什麼方法完全看投資者的盈利預期,贏利預期低那麼就可以選擇一個價格彈性低的指數長期持有。贏利預期高的投資者就可以考慮波段性的投資價格彈性高的指數。總的來說方法與目標完全和預期掛鉤,切忌不要不斷變換預期,這樣會造成投資的波動,可能不但沒賺錢還虧了。

我推薦基金投資需要在股市不同週期投資不同的指數基金,做好波段。這個波段要不但有空倉期,還要在不同指數之間做調整倉位。希望獲得一個穩健並且較好收益都不是一件容易事,需要大家不斷反覆的研究學習。


鄉下老白菜


從事證券行業工作15年,以我的經驗,對於指數基金,我傾向於長期持有,而不是波段操作。

為什麼?

1、理論上講,指數基金如果波段操作,其收益肯定高於長期持有。這兩者的區別在於,波段操作,需要不斷的尋找買賣點,長期持有一買完事。而尋找買賣點,我自認為自己沒有那麼聰明。進一步講,尋找買賣點就是判斷基金所對應的標的指數的底部和頂部,而據我觀察,A股市場28年的歷史裡,還沒有人能準確的預判到998、6124、1664、2637、5178這些點位,可能有人剛好買點最低點,但是誰知道是蒙的還是分析得到的呢?

2、長期持有指數基金,遠遠跑贏市場上95%的投資者,不管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而且收益也相當可觀。看圖

我們選取2000年1月1日到今天(2019年8月20),所有有數據可查的指數型基金,其中最高收益易方達上證50指數A收益最高,累計收益431.60%,年化約9%。這其中包含了量能牛熊市。那從2000就開始混跡股市的投資者,今天還有幾人還在?還沒有被市場淘汰,我想不會超過5%。

3、上圖我統計的是最極端的情況,如果我自己買賣基金,我不能買在998,但是大概率是我能在1500買,不能賣在6124,大概率4800我會賣,這樣算來,累計收益遠遠高於431%。

所以,指數基金我偏向於長期持有。但這個長期不是普通投資者理解的長期。


溯源歸一


我目前就在定投大盤指數基金,像這樣的基金,經理只負責跟蹤指數,不會主動止盈止損的,如果自己也不操作,怎麼可能持續盈利呢?

說說我的觀點,從去年開始,我認為A股主要大盤指數具備投資價值,因此開始定投部分指數基金,但是去年指數仍然跌了一年多,大盤下跌超過25%,我定投損失也超過了10%。

進入2019年後,A股出現小陽春,定投的指數基金開始扭虧為盈,今年3月份以後,盈利超過了15%,這是我的止盈目標,當時比較猶豫,大盤還處於上漲的狀態,到底要不要止盈呢?最終我還是選擇了分批止盈的方式,連續幾次累計賣出60%的倉位。



結果大家都很清楚,二季度大盤深度回調,我通過止盈保住了大部分盈利,賣出資金又重新進入定投循環,因此現在仍然處於盈利狀態,否則以前的盈利又都還回去了。

所以,我的觀點是,定投指數基金必須要止盈。做止盈類似於做波段,但不等於做波段,做波段雖然很理想,但是你很難抓住波峰和波谷,止盈就是設定盈利目標,達到目標就開始收割利潤,別指望賣在最高點。

對於指數基金,如果一直持有不賣出,一旦大盤迴調,以前的盈利就會化為泡影,長期不賣出也是不可取的。



互金直通車


我是定投的操作,從2007年到現在每月定投1000元,雖然當時在最高點上證綜指6000點上下,現在上證綜指在3000點上下,但因為是定投,長期持有,目前收益超過100%。

同期,我也買自認為的好股票,收益沒有這麼高,多數股票還是虧損的呢。

可見,長期持有指數基金是多麼重要的策略。其實對我來說,我認為判斷不出大盤的頂點和低點的,比如4000點,現在的3000點,過去的2000點,不管你怎麼判斷,它既不算高,也不算最低。我這些年炒股的心得是,長期持有比做波段保險許多。

比如在2000多點的時候,看上去我們的虧損是很大的,比如說有40%,有些已成功逃出的,很慶幸很高興,覺得躲過一大劫。但問題又來了,你知道什麼時候進入上漲週期嗎?你判斷不出來。

等上漲週期已確定時,我們已經從虧損40%到了只虧損10%的地步了,這時候即便有人說重新殺進來吧,他已長期持有的人,幾乎在同一虧損狀態下了,何況買賣頻繁的人,手續費還要損失不少呢。

我曾參考了不少成功炒股者的經驗,唯一總結出的一點:普通散戶最好別炒股,如果真要操作,就定投指數基金吧,長期持有。


財經作家邱恆明


對於一隻優秀的指數基金來說,個人認為是值得長期持有的,哪怕是經歷了2008年的998點,還是經歷了2013年的1849點,還是2018年的2440點,其長期收益率依然是非常優秀的,可以比肩一線城市近10多年來的漲幅。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就是這隻指數基金確實要優秀。

怎麼算是優秀呢?具有代表性,能夠分享中國經濟近10幾年來的飛速增長的成果;第二,費率足夠便宜,能夠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資者的持有成本。前者相當於開源,後者相當於節流。開源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節流的長期影響,確實被很多人忽略的。

下面我將從指數基金長期收益的表現以及短期操作的難度兩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優秀的指數基金的長期優秀率比肩一線城市近十年的房價漲幅

1、為什麼是指數基金而不是主動型基金

這裡先表明一個前提,為什麼指數基金是值得長期持有而不是主動型基金值得長期持有?不討論巴菲特所說的市場有效理論,就從基金管理人這個角度和成本這兩個角度來說,指數基金也有著非常大的優勢。

首先指數基金不需要擔心更換基金經理,也就沒有更換的成本和風險。新的基金經理往往會有新的投資風格和投資策略,使其收益基礎蕩然無存,最典型的就是華夏大盤和華夏精選,在王亞偉離任後,這兩個基金黯然失色,迅速掉隊。

其次主動管理型基金的固定成本和交易成本遠高於指數基金,更別提那些換手率高企的主動管理基金,這裡面花出去的都是投資者的收益啊。現在主動型基金的固定費率普遍都在1.5%-1.75%左右,如果算上交易成本1%,那一年的固定成本2.5%-2.75%,這遠高於指數基金每年1.4-1.8%的固定成本。

別小看這1%的差距,假設10000的本金,投資10年,一個年收益率是10%,一個年收益率是9%,在複利效應的影響下,10年後的本金分別變為25937.42元和23673.64元,一個收益率是259.37%,一個收益率為236.73%,差距超過20個百分點。

2、指數基金的長期表現超越一線城市近十年的房價漲幅

根據任澤平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09-2018年北京新房均價從1.4萬元/平上漲至5.5萬元/平,上漲3.9倍,遠高於全國新房均價漲幅的1.9倍和M2漲幅的3.0倍。而上證指數在2009-2018年僅從1820點,漲到了2493點,僅上漲了673點,漲幅為36.97%,這也是為什麼廣大人民群眾對於磚頭如此熱愛,對於股市如此唾棄的表象,但實際上中國股市的表現真的如此不堪嗎?如果我們選擇了合適的指數標的呢?

由於主題類和行業類的指數基金開發得比較晚,而且收益率並不怎麼樣,因此這裡主要討論的是寬基指數,而比較主流的寬基指數就是上證50、滬深300和中證500指數。而這三個指數的長期收益率應該說都是比較優秀的,但是這裡面依然有優劣之分。

上證50指數從2004年2月至今,累計收益率為177.3%,從1067.55點漲到了2960.41點。其中最高點是2007年的4772,現在的點位約為最高點的62%。

而以前最為市場所稱道的中證500,在2007年1月至今,從1881點漲到了5041點,漲幅為167.9%,漲幅還不如上證50指數。指數最高點曾突破1萬點,觸及11616點,現在的點位還不到最高點的50%。

而最具有市場代表性的滬深300指數,從2005年1月至今,漲幅高達291.3%,從當初的994.76點,漲到了3892.18點。雖然最高點曾經也上到了超過了5000點,但是如今的漲幅已經到達了最高點的72.3%。

但是滬深300指數2.9倍的漲幅也只是跑贏了近十年全國平均房價的漲幅,未能跑贏一線城市房價的漲幅啊?莫急,如果我們算上企業的分紅呢?就拿比較早成立的博時滬深300指數A為例。假設我們在2005年1月3日買入這隻指數基金,到了上週五,這隻基金累計收益率高達404.27%,年化收益率11.8%,這一漲幅甚至超越北京近十年的房價漲幅3.9倍。

也就是說選對了指數標的和指數基金,我們完全可以實現超越一線城市房價漲幅的收益率,但問題就在於選擇出優秀的指數基金並且長期持有。但是正如題目所提到的,如果我們不是長期持有而是波段操作呢?

波段操作=擇時,而擇時永遠更多看得是運氣

波動操作,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擇時。高大上的基金經理也好,出神入化的私募基金經理也罷,目前能夠連續準確擇時的本人還沒見過,一般只存在這流傳的故事當中。如果一個投資者可以擇時,那他還需要買什麼指數基金,可以融資融券去買股票,根本不需要等待。但是回顧中國股市的歷史,有這樣的牛人存在嗎?

因此個人認為波段操作是個偽命題。如果一個投資者可以擇時,那他根本不需要長期持有任何的資產,只需要高拋低吸就可以了。這種時候,討論長期持有就沒什麼意義了。而如果一個投資者希望長期持有的前提就相當於承認了自己沒有波段操作的能力,才會希望通過長期持有來分享整個市場的收益。特別是中國股市,典型的特徵就是牛短熊長,錯過了那麼一年的牛市,你可能要再等個7-8年。

根據美國一份關於標普500指數的統計顯示,在1996年至2015年這19年中,投資標普500的年回報為4.8%左右;如果投資者錯過期間漲幅最大的五天,年回報則會大幅下滑43.75%,跌至至2.7%;如果投資者錯過期間漲幅最大的十天,年回報則會大幅下滑72.92%,跌至至1.3%;如果投資者錯過期間漲幅最大的四十天,年回報則會轉正為負,進一步降至-4%,這被稱為“閃電理論”。在美股牛市平均超過超過25個月尚且如此,放到中國這種牛市12個月左右的市場中,個人覺得就更加適用了。

網上也有很多關於投資止盈的指導意見,個人也覺得止盈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但是截至目前並沒有一套可以有效跟蹤市場的止盈方法,因為這種止盈都涉及到波段操作,也就是擇時的,因此最為主流的止盈方法就是目標止盈法。比如達到50%的收益率,減倉50%;達到70%的收益率,減倉70%等等,但是這種情況如果碰到2007年或者2015年這樣的瘋牛行情,目標止盈方法就會錯失市場後面的高額收益,那等待這麼久的牛市又有什麼意義?

迴歸國內公募基金的情況,自1998年成立以來就成為了國民參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投資工具。特別是在2007年牛市以後,公募基金的規模開始出現暴漲,因為其往往能跑贏指數。根據2010-2018年公募基金平均業績與滬深300指數的一份統計數據顯示,公募基金跑贏市場的概率在67%左右。需要說明的是,這裡的公募基金是包括股票和債券基金的,並沒有包括貨幣基金。但是如果我們算上滬深300指數的企業分紅,這個概率將會進一步下降。

從上表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在牛市中股票基金是明顯跑輸滬深300的,比如2012年、2014年和2017年,但是在震盪市和下跌市中,股票基金通常會實現彎道超車。但是隨著資本市場的開放,北上資金和外資開始不斷流入中國市場,資本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有望進一步優化,有效性可能會進一步的增強,這會使得戰勝指數的難度越來越高。根據美國共同基金的研究數據表明,在1985年至2005年的20年裡,美國共同基金的年均收益率為3.9%,而同期標普500指數的收益率則高達11.9%,約有70%的主動基金跑輸標普500指數。

因此,個人認為波段操作在任何的投資當中都是一種理想化的操作,不具備討論的意義。所以無論是持有指數基金也好,持有股票也好,個人認為長期持有是比較好的投資方式,但是放在牛短熊長的大A股,我們依然可以在指數相對低估的階段進入加倉,在達到自己盈利目標的時候進行減倉,這依然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投資方式,具體的參考指標和操作方法還要看每個人對市場的理解和對投資目標的要求。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A亞特斯



指數基金有兩種,一種是行業指數,一種是成分股指數。兩種基金是完全不一樣的,不能用同樣的做法進行投資。

第一種,行業指數

行業指數基金其實類似於主題投資,這些基金的漲跌跟蹤目標指數,那麼如果目標指數一直漲,肯定就是長期持有更有。但是中國股市大多數行業都是輪流炒作,很少有一直漲的行業因此長期持有方法不適應。

比如說tmt指數,在2015年見頂,跟蹤此指數的基金虧的很慘。比如某幾個月軍工股大漲,軍工指數基金收益很好,但炒完後又跌回了原點,再比如環保指數、煤炭指數、化工指數均是如此,對於這些指數基金長期持有根本賺不到錢,只能波段操作。

那麼如何正確的對行業指數進行波段操作呢?

如果是主題類投資,比如消費、軍工、科技這些,那麼可以看行業的歷史平均市盈率估值,在均值以下做多為主,越往下越買。反之,如果在均值以上,則不能再買入,越往上越謹慎,直至全部賣出。

但對於鋼鐵、煤炭、化工這些週期性行業,用這個方法就會大錯特錯,因為週期性行業的業績是大幅波動的,所以成為週期性,在業績最好的時候買入,反而會買在行業的頂峰,之後行業下滑被套。因此對於週期性行業指數基金,不能看市盈率投資,而要參考市淨率投資,市淨率達到歷史位水平買入,達到歷史高位水平賣出。

第二,成分股指數

這類指數基金也被稱為“寬基”,因為其包含了不用行業的股票。比如上證50指數,深證10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等基金。而這些指數里所包含的股票即成為指數成分股,相關基金跟蹤目標指數進行投資。

對於這類指數應該怎麼投資呢?

假如相關指數處於歷史低點,那麼採取可以買入並長期持有的策略。因為中國經濟長期依然是向好的,而成分股代表的是上市公司裡面業績最好、規模最優、流動性最近佳的那部分資產,並且每半年會調整一次成分股,交易所為市場把關,長期來說都能實現正回報,估值越低,潛在回報越高。

比如我自己最看好的兩個指數,一個是滬深300,一個是深證100,代表了A股裡的優質資產。

但是如果估值太高呢,買入並長期持有可能結果並不好,比如在2007高點和2015年高點年買入任何一隻寬基,現在可能都是虧錢的。因而假設市場並不處於絕對低估區,那麼更好的方法是定投,即便開始買在了高點,市場出現下跌,但在下跌後定投會攤低成本,一旦經過下跌週期,迎來下一個上升週期,就能很輕鬆實現盈利。


財經宋建文


指數基金根據其產品類型,既可以長期持有,也可以根據一定的估值辦法低估時買入、高估時止盈,進行所謂的“低買高賣”波段操作。



  • 指數基金可以分為寬基指數、行業指數。

比如,我們最常見的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創業板指數等,都是寬基指數。而銀行業、證券行業、醫藥行業、必須消費行業、可選消費行業、地產行業等,就是行業指數。

  • 指數基金也可以分為市值加權指數、策略加權指數。

比如,上證50指數、滬深300指數、中證500指數、創業板指數都是市值加權指數。除此之外,還有策略加權指數,比如紅利指數、價值指數、基本面指數、低波動指數等。

對於不同種類的指數基金,到底應該如何進行定投和止盈操作呢?

第一原則,根據估值區間決定操作。

1,對於處於低估值區間的指數基金,應立足於長期定投、長期持有。

2,對於處於正常估值區間的指數基金,可以長期持有。

3,對於處於高估值區間的指數基金,可以分批止盈。

對於指數基金,可以採取的估值指標有市盈率、市淨率、股息率等。比如根據市盈率所處的歷史分位數據,判斷指數基金是處於低估值、正常估值還是高估值區間,從而決定是定投、持有還是止盈套現。

第二原則,基於投資目的決定操作。

如果為了長期投資受益,除非在股市指數明顯走高時可以止盈,其他情況下均選擇持有。如果為了滿足定期支出的需要,可以選擇長期持有紅利指數基金定期接受分紅,或者根據支出需要贖回部分份額。

第三原則,基於投資收益目標決定操作。

根據統計,過去20年中國偏股型基金平均年複合收益為16%左右。結合大盤指數所在位置、指數估值所在區間,如果個人評估定投指數基金的收益達到預期目標,可以及時止盈。

定投指數基金,實質也是投資股票,因此“低買高賣”的波段操作是獲利的不二法門。但是,由於個人無法準確判斷市場的未來走勢,也無法準確判斷市場是處於絕對的低點還是高點,因此堅持長期投資、長期持有的價值投資策略,總體上也可以獲得接近於市場平均水平的收益。


顏開文


指數基金從成分股的類型可以大致分為寬基指數基金和行業指數基金,寬基指數基金更適合長期持有,而行業指數基金更適合波段操作。

寬基指數基金

寬基指數包含的幾乎都是大盤股,比如我們熟悉的滬深300、上證50、中證500。上證50包含的是滬市規模最大的50只股票,中證100包含的是深市和滬市規模最大的100只股票,中證500包含的是除滬深300以外規模最大的500只股票。

可以看到,寬基指數包含的股票以A股的核心資產為主,強者恆強。中國經濟長期肯定是向好的,核心資產肯定也將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簡單的說,投資寬基指數基金相當於投資中國經濟,所以長期持有更合適。

行業指數基金

行業指數基金跟蹤的是某一個行業的指數,比如證券行業、新能源汽車行業、5G產業、芯片行業等。

行業指數由於跟蹤的股票集中在某一個行業,對投資者的要求也更高。準確判斷某一個行業的發展前景,才能提前佈局,並在行業衰落期及時退出。

比如證券行業,典型的週期行業,熊市慘淡,牛市歡騰,投資者應該逆市而為,熊市購買證券指數基金,然後等到牛市收割。

總結

指數基金是沒有時間研究股票的普通投資者資產增值的絕佳途徑,但是隨著指數的多樣化,對投資者的要求也是逐步提高的。希望投資者能夠在投資之前對指數基金有所瞭解,找到適合自己的指數基金。


墨非鳴


對於指數基金,我會更傾向於長期持有。巴菲特說過:人生就像滾雪球,重要的是,你要發現很溼的雪和很長的坡。

比如消費行業指數基金。它就是很溼的雪,時間則是很長的坡,就看你是否能堅定信念,保持足夠的耐心,一直持有。

從2013年到2019年這6年時間,A股可以說成長的很慢。用時間換來的空間很小。可是消費指數基金卻完全不同,穿越了牛熊市,連創新高。牛市跟漲,熊市抗跌,給點陽光它就燦爛。

不僅僅是國內的消費行業指數基金如此,在國外消費行業也是如此。

美國有一個指數叫做消費品精選行業指數,該指數從2009年起,連續7年跑贏“股神”巴菲特,甚至在9年的美股大牛市中,有7年是跑贏標普500的。說到這裡,你是不是就覺得指數基金更適合長期持有呢?

其實,你買任何指數基金,都要做到不以漲喜,不以跌悲。買入後漲了當然好,可是跌了,那更好啊,不就有撿便宜貨的機會了。

只有保持這樣的心態,才能在市場中堅持下去。賺錢對於你來說,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青城子説


根據A股幾十年的波動來判斷,顯然長期持有所獲得的收益是比較小的,所以這一點筆者不建議,因為時間成本也是一種成本。

那我我們再來看看波段操作,這種操作雖然會付出更多的交易費用,和盯盤時間。但是如果你按照A股的日線或者周線金叉死叉來做波段的話,收益要遠遠好於長期持有指數基金。

我是松果,謝謝大家的點贊支持,沒有關注的朋友可以關注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